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謂功德與福德?
#1
看過功德與福德的資料
但還是霧煞煞 請前賢賜教 謝謝!
2011/1/28 12:01
Re: 何謂功德與福德?
#2
Cindy前賢安好
辛卯兔迎道開泰,欣欣祥榮運乾坤
逢木森茂春盎然,家家合闔福祿壽
年關將近,家家戶戶忙著過年除舊佈新
前賢在忙碌中還不忘專注在道學上
後學應多多與前賢學習
祝    前賢道學日日増上
有關功德與福德
後學簡單與前賢聊一下
先說福德,不知前賢有無看過『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說的便是福德
功德與福德之不同在於
福德不管是否有無戒守、有無吃素、有無修行都可造福
人的善心起,人人皆可造福=做善事=福報
而何謂功德?
功德就較細微細膩,這必須在修行上下功夫
而功德必須要有『人最初的良知良仁』為前提=基礎
須有戒律除五蘊,本性無雜質(執)。
真功德自然而成。
以醫生來為例子
說到醫生大家聯想到醫者便是「救人」
「救人」便有「功德」,一般理論上是沒有錯
但是並非以此為論點
應以醫者本身「心」的出發點為基礎
有人是因為當「醫生」,薪水高,是以生計為出發點
是為己,是私心,此有功無德,救人之功=福
有人是因為以「學醫」為興趣
是為己,也是私,此有功無德,但有救人之功=福
有人因為家人生病,而發願當醫生
起心是私善,但起了「仁心」學醫救人,不為金錢多寡
此有功有培德之力=福德
有人出發心是以醫生「救人」為目的,『心中無礙』
救人是「功也」
不為己,無私心,只為「服務」目的,『仁心良德』
是『德也』,是『醫德也』。
兩者合一,功德也
想想若見到醫生,輕聲細語、和藹可親、詳細問診、用藥小心
我們都會想『這位醫生醫德真好』
若是遇到一位醫者問診不到三句,蓼草結束,就說好了
二話不說,會出現N個XXX,「這位醫生很沒醫德」
所以今天不管身何什麼角色,修身養性是很重要的
天道之殊勝在於【福慧修行】
也就是【功德與福德】並得
福=善事、了愿、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功=去執行、不怠惰=堅持=下功夫
德=內心不起分別、計較=涵養=慈心
所以
做福=福報
福+德=福德
福--總有享盡的時候
養德=培德
功+德=功德
心量大,功德越懬
心量無邊,功德無邊
以上是後學與前賢分享,若有不適之文辭尚請見諒~感恩~
後學alina  100/01/31
2011/1/31 1:04
Re: 何謂功德與福德?
#3
後學的淺見是
見性是功 平等是德
這是心理面想法的分別
也就是有跟無的分別
以做善事為例
看到老太太要過馬路.很自然的感受到她需要幫忙.別"無"他想這是見性.就是功
不僅是老太太.看到自己討厭的人受傷.倒在地上.別"無"他想.很自然就去幫忙他.這是平等就是德
所有的善事.若無執著分別.很自然的去做.做到無我.連善事都不是善事了.這樣就是功德.
反之.有心想做.認為捐錢幫助人很好."有"功德.這是著像.就是福德了.
了凡四訓提到陰德.陽善.簡單說就是看不到跟看的到.的差別.
陽善是福德.認為自己積陰德.那還是福德.
以邏輯來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所以為善一定會有善報.
可是您會為了善報再來輪迴一次嗎?或許下一世您可以當上總統.可是.您要嗎?
所以做善事而有福報.這種需要輪迴的福報.要嗎?值得嗎?
所以做這些事.是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呢?根本沒所謂的福德功德之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1/2/5 12:16
Re: 何謂功德與福德?
#4
智龍前賢慈悲安好,希望您不介意後學與您探討一下此話題
前賢提到: 見性是功    平等是德  可見前賢有讀過『六祖壇經』
此句在『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
而前賢把此句解釋成(心理面想法的分別/有跟無的分別)
「心想」便「心起」,而「有」與「無」,兩者皆是五蘊之起因
前賢說:看到老太太要過馬路.很自然的感受到她需要幫忙
別"無"他想這是見性.就是功
見到是因,感受是五蘊起動,幫忙是果,過程是善舉
別"無"他想是無任何目的幫忙,與「見性是功」之意義甚遠矣
不僅是老太太.看到自己討厭的人受傷.倒在地上.
別"無"他想.很自然就去幫忙他.
這是平等就是德
看到是起因,自己討厭的人是五蘊起分別,幫忙是果,過程是善舉
別"無"他想是無分別心去幫忙,與「平等是德」之意義甚遠矣
不論善報惡報,眾生皆在輪迴中,唯有【見性】念念在茲,轉智成佛而脫【輪迴】
前賢最後有提到(根本沒所謂的福德功德之分)此句如此說似乎不妥
後學在此把『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之內文呈現與您参考一下
一日,韋刺使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陞座。
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
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
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做.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以下還有下文,請查看『六祖壇經』
所以福德與功德有別矣!
另有【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內文裡有一段文在此與前賢再次共分享
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乗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
於此言下不悟.及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以上文詞若有不適尚請見諒。~感恩~  後學alina    100/02/06
2011/2/6 17:17
Re: 何謂功德與福德?
#5
請問前賢: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如何簡單解釋呢?
希望100字內敘述.後學是新道親.
不沒讀過什麼書.文言文不太懂.感謝前賢慈悲
2011/2/6 23:57
Re: 何謂功德與福德?
#6
您的悟性很高,道本無對待,讓我們互相提攜。後學學述不明處,請指正。
「瞭解我們如木偶,靈性主宰咱們像掌中戲,上天傳三寶,可讓我們回歸本來。謂之自覺,與本性一體。
再善用假體,靈知一切為靈體所用,平等觀,無所求。謂之德,自覺覺他。」
書讀不多與不識字的六祖大師,及後學不學無術的靈性不異。人生如戲,戲中知己,閤家歡喜,大家恭喜,身體健康,國泰民安!
2011/2/7 3:29
Re: 何謂功德與福德?
#7
哈!哈!哈!
謙恭的無元前賢您終於出現了,好久不見您的文筆,還真懷念。
跑哪兒去閉關了呢?功力有無大增~~~
新春之初,後學祝   您     一聲炮竹增福壽          卯兔逢春體安泰
後學alina3839    100/02/08
2011/2/8 22:02
Re: 何謂功德與福德?
#8
智龍前賢您好
先恭喜您新春之喜加上喜獲麟兒,雙喜臨門~~恭喜!恭喜!
進入修行門是無新舊之分,眾生皆平等,靈性皆同,唯有菩提智慧無邊矣
多聽多接近善知識,正見現眼前,修行路就無礙。
後學有疑問的是為何要100字???????
後學有聽過101大樓,但至今尚未去過呢?
道理無限,皆在自悟,以『經』為軌,正見即現
在此您我皆是紙上談兵,無任何功力
後學只怕擔過誤導,更怕『輕人』
「六祖壇經」裡---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不可計量)
(法華經常不輕品曰,輕賤我故,
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
後學是如履薄冰,抱歉了!若是有不禮之處,請多多包涵囉!
師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吾有一顆明珠,久被「塵埃」蒙住,
求道之後找回本性,「塵埃」=六根,從不知不明至知了明了之過程=見性
進而學修閉六門,閉六門要下功夫,時時不離自性為『功』也
世上一切眾生, 若濕、胎、卵、化生,「不輕」一切眾生皆『平等』
明珠被「塵埃」蒙住了,經過擦拭之「功」力而呈現,至不沾染至無塵,為『德』。
以上是後學與前賢分享,若超過100字請多見諒,若有不適也請多多指教
後學alina   100/02/09
2011/2/9 14:58
 
Re: 何謂功德與福德?
#9
感謝alina前賢
我真是太笨了.前賢說了那麼多.後學還是不太懂.
文言文我看不懂.
學道好像要大專博士以上才能學.因為文言文我們根本看不懂
可以為後學說明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在日常生活中該怎麼做呢?
2011/2/9 20:23
Re: 何謂功德與福德?
#10
見性是功 平等是德
求道之後要在本性上下功夫--功 三毒消滅 去六賊 實不容易
但修道就是需如此努力
而德氣是由內而外展現 沒有內在是做不出來 且無法持久的
也實不容易
福德是只要做善事就會有福報 但福報有盡時 仍在輪迴中
福慧雙修皆要 有易於修行 感謝大家踴躍發言 讓後學學習
我們一起加油吧!
說的不對請多海涵 謝謝慈悲!
在福德裡長養功德
比丘尼 恆雲
講於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昨天我們談到法的本質是單純的,是純樸的,也談到過去有很多的祖師大德開悟;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環境比較單純,而且古人一聞法就死心踏地,心無旁騖地用功,所以就很容易開悟,明心見性了;那麼現代的人,在今天的社會裡,環境不像以前那麼單純,心思也比較多,雜務也比較多,所以就不容易攝心,學了佛法很難真正深入。
我們也談到福德可以長養功德,可是不可把福德當作功德;那麼昨天就有人問我了:「福德跟功德到底是有什麼不一樣呢?」
福德是福業,我們種福田;比如說在廚房工作,在功德部,做出版的工作,幫道場種種的事情,在三寶裡來種福田,這個都是屬於福德。如果我們自己修行的這個目標,方向沒有認清楚的話,往往在修行的一生裡就把福德當功德;做了非常多的福業,可是沒有真的功德。可是,功德也需要福德來幫忙。像我們在平常做了這個福業,那麼就像《六祖壇經》裡有很多講功德的內容,他說:「如果你內心謙下,你非常地謙虛,內心很謙下,這個就是功。你外形於禮,在外面所做的種種;待人處事能夠敬上,或對下面都很和靄可親的話,外形於禮,對人都能夠很有禮貌,很有節度的話,那麼這個也是德。」
所以,如果我們在平常做種種福德的時候,能夠觀照自己,觀照自心,能夠自己時時迴光返照,克已復禮,這就是在福德裡長養我們的功德。可是,真的功德是到極處時要明心見性,這才是大的,真的功德。
照這麼來說的話,如果我們平常在行住坐臥,迎賓待客,都能夠外修福德,內養己德的話,這就是逐漸在長養我們的功德。平常是這樣,因為我們凡夫要收攝六根,事實上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古來大德採用打七的方式,叫「剋期取證」;剋期取證意思就是在短短的七天裡,或是幾天裡,一心用功,萬緣放下,在這個時候用功辦道,所以很多人因為這樣子就開悟了;即使不開悟,也容易有所相應,所以這個打七其實是特別重要的。
我們看到在虛雲老和尚的事蹟裡,虛老為了去打七掉到水裡,載沉載浮到七孔流血,他都還要去打七。當時,當地廟上的方丈要他做代理方丈,打他,他也不做代理方丈;他就是一心要打七,所以在那一次的打七,虛雲老和尚開悟了。
所以,這個打七的事情是特別重要,是我們跟生死格鬪。這時我們盡量要萬緣放下來參加打七,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現在跟以前有一些不太一樣。昨天我在跟以前同參談起來,我說:「以前我們打七時,沒有說這個彌陀七我們就參加,禪七就不參加」;現在好像變成挑著參加,修持的態度跟以前不一樣。彌陀七時,我是修念佛法門的,我出現;到禪七呢,禪七有三個禮拜--在臺灣寒假是放三個禮拜--就收拾書包好過年了,放寒假了。
以前,如果碰到打七;譬如說我們需要在廚房或在哪個部門工作,那我們會這樣做,會跟同參們討論好:有三個禮拜,譬如說這個禮拜廚房你全部來做,我可以專心來打七;等到下個禮拜你打七的時候,我來幫忙做,這樣子互相來成就。我個人是非常擔心,如果我們一直這樣子下去的話,後面的看著前面的,慢慢地這個道風就會越來越不正了,所以這個是令人擔憂的一件事情。
另一個,我們看到有一些僧眾他可以長坐;為什麼呢?這個其實都是從年輕的時代,慢慢苦幹起的,所以他現在可以長坐。年輕的時候可塑性大,如果這個時候你沒有立下一個目標,看著:「哦!打七啊」,不當它一回事,不認真,那麼你的定型就是這樣子。以後,慢慢地年紀越大,人的意志力不像年輕時那麼勇猛,你就會變成那一類型的,到後來你可能也是下一個這種「禪堂不見人」的一位。
所謂法賴僧傳,我以前講過:「沒有恒字輩,就沒有近字輩;沒有近字輩,就沒有未來」,法的力量要代代傳承下去。我們大家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希望大家都要好好地把握,善加珍惜;不要馬馬虎虎就把它過去了。以前在禪堂時有幾個同參,現在人也不在,那是很可惜的。其實這幾個同參裡,有一些是禪坐時有「大地六變震動」這個境界的;這是禪坐裡的一種境界,就是六根變動的一種境界。可是也是因為年輕嘛,那個時候不懂繼續再用功,所以現在也看不到他們這些人在禪堂,我覺得非常地惋惜。
那麼,我們今天晚上講到這些參禪打坐的一些境界,或一些什麼,這都是真心話,我們要好好地善加珍惜;真的是要好好地把握,不要辜負佛菩薩、上人的一片苦心,也不要入寶山空手而還。我們今天晚上就聽到這裡。阿彌陀佛!
無相布施 行真功德
週四, 31 三月 2011 16:18
新聞曾經報導,台灣一位企業家捐了三十億給某個宗教慈善團體,去做慈善事業。有人就問,像這樣捐錢布施,是否就是做了很大的功德呢?
整理/編輯部
很多人認為,「布施」就是功德,所以常會捐錢給一些慈善團體,傳統佛教裡也常勸人要「行善積德」,的確,發心做善事是一項美德,也是我
們身為人的本份,是應該要做的事,但這種用金錢做慈善的布施,只能算是一種人間福德,並不是真功德。
功德實義  布施靈性
當年,達摩祖師來到中土弘法,第一個要度化的人,就是梁武帝。但是,梁武帝建蓋寺廟、供養僧侶、助印經典…,行善無數,為什麼祖師卻說他毫無功德呢?
因為《金剛經》說,要行無住於相的布施;梁武帝雖然知道要供養修行人,但他所做的,只是利益眾生色身的有相布施,只是一種福德,而且他自己並不知道要修行,也不懂得讓靈性解脫,所以祖師才說他毫無功德。
梁武帝對百姓的照顧,福德非常的大,但僅止於福德,並不是功德。有人以為金剛經所說「無相布施」的解釋,是指你布施了財物之後,不去執著於捐助了多少錢,就是不住相布施,這種解說是嚴重的誤解了世尊開示「無相布施」的真義。
所謂有相布施,就是當一個人身體有病痛,或在經濟上很窮困,或精神上很恐懼不安,或是一些正在受到災害的人,你去布施金錢,或施以其他幫助,這就是有相布施,或稱「有色」布施,即住於相的布施。但世尊所指的無相布施,是指人類內在靈性,這是千百億萬年都不會生滅的靈性本體,我們去幫助一個人靈性的提升,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我們幫助了什麼,卻是無相布施的真功德。
因此,功德與福德的差別,就在於是利益於身體的布施,還是利益於靈性的布施;利益身體的布施是福德,利益靈性成就的布施才是真功德。有這個觀念以後,我們就要去多造真功德,這是很重要的。
福智甚大  無物可比
佛在《金剛經》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中曾說:「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意思是說,若有一種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如須彌山般高大的山,所聚集起來的七寶,都用來布施;另外又有一種人,以這部《金剛經》或是其中的四句偈來修行、受持,來為他人解說、並接引對方入於靈性的修行;這兩種人比較起來,就表相上看,好像後者的福德比不上前者的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更微小,連算數都算不出來。
但實際上,後者能夠讓人受持《金剛經》啟發其悟性,或是受持其中的四句偈,甚至能接引對方來修行,將來有機會開悟成就,這樣的功德較前者的物質布施要大得太多,而且根本無法相比,因此佛才會說「福智無比」,表示這種功德與智慧,是不能以物質的角度來相比的,由此可見無相布施的重要性。
造真功德  解脫業力
早年,新聞也曾有過一個報導,有一家四口,夫妻是一對善良的人,經常做善事,更時常帶著兩個女兒一起當志工、做善事。某個假日,一家四口相約做志工,在回程的路上,因為高速公路塞車,外側車道有一輛為了趕時間而抄路肩的砂石車,一時的搶快,失控撞上一旁的護欄而傾倒,卻這樣不偏不倚地壓在這家人的車上。花了半個鐘頭搶救出來,卻回天乏術,一家四口就這樣往生了。
很多人會扼腕,怎麼這一家人如此善良,卻仍遭逢這種果報呢?其實,這是因果業力的關係。所謂的「業」,是指被保存下來的意識,是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因有意或無意的過失而造成的業障,即一般所說的造業。
這些業力如烏雲一般,一層層地包裹在靈性之上,障蔽本有光明。世人隨著這些記憶不停流轉於六道,由於業力輪迴不能被替代,也不能靠行善就能自行解脫。那麼面對這些業力要如何解脫?唯有靠修行的力量,透過修行正法、禪定、行無相布施、造真功德,來回饋眾生。
(全文請詳見禪天下第93期)
謙讓與功德
如果想要發表回應,請先登入
目前無回應
週日, 05/17/2009 - 19:35
叼獅
離線中
加入時間: 05/17/2009
列印
寄給朋友
謙讓與功德
叼獅
看到這麼篇故事,謙讓不是美德!
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謙讓,一個叫貪欲。他們約好一起到天堂去,他們帶的乾糧基本都夠他們路上吃的。為了體現無私的友愛精神,他們在路上謙虛的你推我讓,時間也因此耽誤了一半。再這樣讓下去也不是辦法,貪欲開始想,既然你不要,我要。於是他把謙讓的東西吃了。
後來在路上出現了奇怪的事情。貪欲吃了謙讓的東西以後,覺得胃口大開,吃了還想吃;而謙讓為了體現他的度量,即使餓得走不動,對貪欲總是有求必應。一個是餓得走不動,一個是過飽走不動。然而天黑前終於到達了天堂。
但是他們卻同時被攔在了天堂門外。貪欲說:為什麼不讓我們進去?天使說:因為你太貪,把朋友的東西都吃了。貪欲說:可是那都是他給我的呀。天使說:哪怕人家主動,哪怕人家心甘情願,你也不能無視於對方的飢腸轆轆。你連這點道理都不明白,如何進天堂?
謙讓說:那麼我呢?為了讓貪欲吃飽,我都快餓死了呀。天使說:如果說貪欲進天堂的可能有萬分之一,那麼你進天堂的可能連十萬分之一都不到。謙讓不解其意。天使說:把自己餓成這個樣子,絕不是美德。你把天堂當成劇場,把上帝當成觀眾了。
謙讓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裡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驗說,在一般宴會裡,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並未發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並不多見。
自私和貪念會使人為眼前的得失而斤斤計較,表面看是多了一點兒精明,但為此而失去的卻是寶貴的智慧,難逃誘惑而誤入歧途也就成了人生的定數。所以「待人要寬一寸,見利要退一步。」若能夠時時寬心待人,凡事都能讓一步,在人生道上就不會被自私和貪念引入歧途,而淹沒了自己該有的智慧,人生自可快樂、自在!
有句話說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在六祖惠能的書裡,講到了“功德”,讓我分享其中的內容。
功德:真正的功德是存在於自性的法身當中,而不在世俗修福報上,像梁武帝是因為不瞭解,所以才將(福德誤當作功德)!!
功德: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念念之間沒有滯礙,任何時候都能見到自己的佛性,這個真實存在的佛性發生了奇妙的作用,這就叫功德。
功:能發現自我的佛性是功,內心謙虛是功,不離真如自性而建立萬法是功,不離開自己的佛性是功,自己修心性是功,也就是每一個心念都沒有高低貴賤分別才是功。
德:能視一切眾生平等是德,行為守禮是德,身心離卻一切妄念是德,佛性在發揮作用時不被妄念所轉是德。自己修身性是德,想法行為都平直不曲才是德。
真正的功德:就是心理面沒有分別心,沒有貢高我慢,輕視別人,自己的佛性被妄念覆蓋,也就是每一個心念都沒有高低貴賤分別才是功,想法行為都平直不曲才是德。
功德与福德的區別:
什麼是“功德”?你修行的有没有功德?决定要自己有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功德,簡單的講,就是清淨心。佛經裡面常說“心淨则佛土淨”,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清淨心,遠離一切妄想分别執着,功德就現前了。我們再講一個明顯、具體一點的,“持戒有功,得定是德”,你得了定,因戒得定;“修定有功,開慧是德”。你才曉得功是修因,德是你的果報。你要有真正的修功,真实的果德。持戒如果不能得定,那個戒是福報,是福德不是功德。
我們看到許多持戒很嚴的人,持得很嚴,他修的是福德,他不是功德。為什麼?他没有得定,他還有妄想分别執著,認為自己戒律修得很好,看看那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把自己的功德毁掉了。怎麼樣持戒才成“功德”?六祖惠能大師講的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持戒得的是功德,他持戒能得定。你想想看,戒律持得再好,看這個不顺眼,看那個不满意,自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心定不下來,心不清淨,這個戒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福德不能。功德跟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别清楚,千萬不能搞错了。      佛在經上常常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常講“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麼?發脾氣,心裡不高興。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不高興兴、一發脾氣,功德就完了。功德很不容易修積。
我們要問問:你有多少功德?你就想想,從什麼時候没有發脾氣,到現在你念佛、讀經、拜佛,你修積得多少功德,自己就曉得了。但是你要知道,瞋恚心把你的功德失去了,貪愛心一樣也失去。換句话說,七情五欲,中國人講的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樣東西,都把你功德破掉了。由此可知,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容易,福德不會丢掉;功德不容易修,也很容易失掉。這是功德跟福德的區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功德与福德有什么不同?很多人并不清楚
莫将福德当功德
六祖坛经启示录037:怎样才能听懂六祖的话,修好自己的功德
福德与功德
五十五、什么叫功德?
富貴福慧果報之因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