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思想的环境哲学衍义---后疫情时代的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暨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论坛发...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Editorial Department

后疫情时代的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暨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论坛论文集

庄子思想的环境哲学衍义——庄子自然观、知识观、世界观新解

谢阳举教授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安,710127)

(一)

道家学术渊源于中国上古特有的自然崇拜和亲自然天道的文化传统与史官制度,一开始在学术观上就打上了法天道、法自然的烙印,是以自然为中心和依归的学术观。古有所谓“黄帝之道”,托其名的《鬻子》中说颛顼“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常之”。吕不韦自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圆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大圆,指天而言;大矩,即大方,指地而言。可见黄帝之教中心思想是敬事天地、法相天地。颛顼修的黄帝之道,开启了中华民族重视自然和天道的学术方向,这个方向正是道家从学术范式上始终坚持的核心模式。可以说中华民族亲自然的传统真可谓源远流长。

到了道家创始人老子那里,沿天道学术路向首次结出了道论哲学系统的硕果。老子思想的纲领就在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那里,人、地、天、一切事物都从属于道,而道以“自然”为本质,换句话说“自然”是指涉第一性存在的,它相应于前于人和自然分判离散的原初统一性,以此为基,老子建构了一种以“自然”为中心的哲学体系。这种道的哲学首次原创性地建立起了一系列早慧的纯粹环境哲学公理。伦理上:老子讲清静、虚通,无为、自律,这正是人类应该具有而没有做到的最理智的实践准则;老子讲道、德、天地、人、生命、万物的内在连续性、归元性和互相渗透性,不泥执主客二元论基础上的学术分化知识,正是当代科学寻求自然与人类统一新范型、从分离剖割状态转向建构连续统一体的一种哲学原理;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正是一种泛生态型伦理哲学原则。老子以“自然”为中心的伦理原则正可以用来修正传统伦理学征服自然的自由观、善恶观;老子讲“玄同”,讲万物莫之命的自然状态,讲“生而不有”的“玄德”,正是捍卫自然自身应享权利和维护种际平等、物性平等的哲学基础;老子讲天地之德、大海的道德、讲万物的德性,正是生态哲学需要的内在价值论;老子讲道的至上性,正是合乎对人类中心观的否定超越;老子讲的反朴归真,正是抵御异化、合乎生态人性论和“生态人”的心理状态之健康端点。美学上:老子崇尚自然大美,批评人工雕琢;维护自然存在,捍卫自然生命,反对残朴为器;超越功利和名相思辩的美学,追求直接观照自然美;讲究质朴美,浑然天成;重视自在的精神、虚静、无为、淡泊;欣赏浑沌本源美等,正合于生态美学。

(二)

在诸多道家思想家中,庄子是最亲近自然事物、最博通自然事物的一位。他歌颂“道”,要求人类以“道”为精神导师;主张以鸟养鸟,顺物自然;欣赏天地大美;相信万物平等,肯定事物有自己的内在价值,价值是多元的,反对以人类价值为一律的标准,明确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崇尚纯朴的人性,反对灭裂人性,抵制人性异化,希望返璞归真,欣赏简易生活;反对“机心”,反对异化,主张使用合乎自然的技术;以无心无为、无思无虑为最高的境界,坚持以自然天道为知识鉴别的标准;提倡心和,重视修道方法,开创了一种心灵的生态学;论证逍遥的理念,引导人们摆脱世俗欲望的桎梏,与自然和谐,与天地万物一体,甚至要求“天而不人”,最大地保存万物共生共荣;检讨历史和文明并提出了纠偏的诊断;反对认为干扰,想往人和动物相安无事、亲密无间的“至德之世”。可以肯定,庄子思想中有一种超前的哲学纲领—而这些正来源于他的一般哲学思想。

老子开创的以天道自然为中心的环境哲学原理被庄子激进地发展了。我们知道,在传统西方哲学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二元论现象,特别是主客二分、人与自然二分、身心二分、个体整体二分、等等,以至我们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二元论的各种变体的新陈代谢就是一部主流西方哲学史的缩影,使用这些似乎仅仅是所谓方便法门的抽象工具必然地带来自然的分裂和人本身的分裂,其结果是文明流于破碎反常。二元论正日益失去科学与哲学基础根据二元论的的认识合乎自然、合乎人性吗?还是老子的自然观更合乎世界本源?。

跟二元论工具框架下的哲学不同,庄子反对“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庄子·天下》)。庄子和老子一样,则是观照自然,旨在“求然”、“求如”,追求的是具体地融入客观生境或达致逍遥自得、万物一体的主客合一境界。庄子极大地捍卫和发展了老子的自然体验,他在认识论上做出了突破,首先,庄子突破了知性失范的任智主义,在批判的基础上他提出“人相忘乎道术” (《庄子·大宗师》),人在“道术”中就象鱼在水中一样,“道术”是人类之想象和思想极致化的本源化生态场域,即真正的未被理智剪刀分裂的混沌全一一的场域,是《齐物论》说的“未始有封”的场域,即是真正的主客、人与自然统一的场域。庄子哲学中内在含藏的重人与自然环境一体相关的思想,过去未曾得到历史的拨明,郭象注庄子时创造性地使用了“自得之场”一语,可是其深刻意义不获后人宗依。在这个场域中人类才可以觉悟从而上升到“静观”和“道观”(《庄子·知北游》),这是整全视域中的当下知见,是主观与客观的彻底统一;其二,由逻辑哲学批判上升到自然认识论。从逻辑方法上说,百家日相攻讦,是已非人,逐于名相、言语、思辩而不知返实归本,且都没有对是非本身进行研究。庄子认为是非乃是由彼此、主客二分造成的,也就是说在人类的知性认识环境中,是非是互为依存的。关于事物我们可以有认知域的是非,即有判断分别,判断分别都是以分析性为前提的,但由于事物的多样性、主观的局限性和自然语言的分畛本性,判断又是有无穷的可能性和两极循环性的。如果仅知争是非胜负,我们就会限入两难推理无限循环的困境。那未是非本身的标准在哪里呢?庄子说圣人不走是非的主观化思辩、论争之路而主张“照之于天”(参照天道标准,《庄子·齐物论》),“无为可以定是非(《庄子·至乐》)”。就是说“是非”─━一切肯定和否定判断本身的真正终极标准在于“自然”,所以他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庄子·齐物论》),这里“和”指和同和顺应;“天钧”,即“天倪”,指自然裁判;“两行”即“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即并行而不悖,这是“道枢”,即道的枢纽。这也就是“故知止其不知,至矣”,“知”是人之有限知识;而“止其所不知”就是任人类不能知其所以然的天道自然来裁判,这也叫“以明”(《庄子·齐物论》,用天道自已照明),这些话的根本意就是学习自然、遵守自然、听任和因循自然。所谓“齐物论”,正是把物论交由自然天道来裁判,而这种“齐”实乃不齐之齐,是通过戳穿认知相对性而维护世界相关性、事物多相性。庄子“齐物论”要把学术齐到哪里去?原来他是通过批判形形色色带有知性化偏见的“物论”,真正确立万物并生共荣的天道世界观。这是人类对历史局限性认知的超越,是可能视域的最大化,是由知性认知走向“存在认知”、本源性世界认知。所谓“存在认知”,是人文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 1908-1970)提出来的新术语。他认为“存在认知”是不同于“太极端地分析性的”、“太理性”、“太数量化”、“太原子论”、“太概念化”等近代理智认知的。相对这些而言“存在认知”是超越认知。“超越指的是人类意识最高而又最广泛或整体的水平,超越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作用并和一个人自已、和有重要关系的他人、和一般人、和大自然、以及和宇宙发生关系”。他有个重要的术语叫“高峰体验”,指的就是回归自然、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体验,他把这个叫“道家的”和“生态学的”态度与方式。上述认识论的经典刻划体现在“浑沌”故事(《庄子·应帝王》)之中,浑沌的根本意蕴在于人的认识与自然存在的相融和同一,根据这一点,我们说庄子已经通过认识论把“自然”建构为人类的直观真理了,“浑沌”这个假想物使得道家的“自然”具有先验性哲学特点,而与当代后验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在意义上大为不同,这是对老子“玄之又玄”命题意蕴的高清晰度的揭明。

通过上述独特的认识论环节,庄子论证了他的生态化的世界观模式,其要点包括:万物皆具有道性,所谓“周、遍、咸”(《庄子·知北游》);宇宙万物是有无相互转化的过程,一切通过“气”构成相连续的关系和态势;“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是万物之父母,天地无宰,万物平等并存(《庄子·齐物论》),一切事物应得到解放而恢复自然面目;宇宙是人的寄托生成场所,人并无主宰地位,天人共守内在化“自然一体”精神与理念。由于“自然”具有先验纯粹性、原初直观性和位于人类意识桶底等特点,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大胆地前瞻:将来统一20世纪各种环境哲学的出路必然只能是回到“道家”、回到整体“自然”这个观念路向上来。

(本论文集内有些论文尚未发表,仅供阅读,禁止抄袭。)

图文编辑 小朱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哲学有多高明?
罗安宪|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
老庄道家与环境哲学的会通
道家简说
关于老子之道的几个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