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换个角度看“教不好的学生”
换个角度看“教不好的学生”

换个角度看“教不好的学生”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副校长 朱志军

案例]

高小丰,一个曾让老师和家长很头痛的“问题学生”,日前被全英排名第四的谢菲尔德大学航空航天专业“本硕连读”班录取。在成都七中上初中时,由于忘带作业、迟到、上课说小话等问题,高小丰经常受到老师难听的责骂、罚站、请家长等处罚,这让倔强的他感觉和老师“处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后来索性不做作业、不听讲。高中时,厌学情绪达到极点,只喜欢足球、摇滚,还学着打架子鼓,成绩一落千丈,成为班上倒数一二名。曾在英国工作过的父亲决定给孩子换一个教育环境试试。在新环境里,高小丰发现:“这里,老师和学生是朋友,对学生的每个创造性思维都加以鼓励。不仅教授英语,还教授国外的学习模式和课程。”为了弥补自己以前所失去的一切,高小丰努力学习,以行动证明了自己——除英语外,所有科目都是优。他还专门参加了外教的雅思培训班,4个月后,雅思一举考得6.5分,口语更高达7分。
   [反思]
   打心眼里说,一直以来,我坚决怀疑这么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直到今天,我读到高小丰同学的故事,其人其事,让我深深触动!高小丰在我们老师看来曾是一个根本就教不好的学生;可高小丰的成才,不又正说明了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究竟是真的有教不好的学生还是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想,从高小丰的身上,我们至少有这样的启迪:

  1.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好学生”当然是相对于“差学生”而言的。以高小丰为例,他不就是我们某些老师眼里的“差生”吗?他——“忘带作业、迟到、上课说小话”,以致“后来索性不做作业、不听讲”,真是“差”到极点了。由此可见,“好学生”应该是每天按时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哪怕是甲、乙、丙、丁老师布置的作业加起来堆积如山,我们的“好学生”当然是毫无怨言);应该是天天按时上学,按时放学,不迟到不早退(哪怕是生病了,也要带病坚持上课,这样才光荣;哪怕是晚上十二点睡觉,早上五点钟起床,也要自觉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定,这就叫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应该是上课规规矩矩,叫干啥就干啥(哪怕是老师错把“3+2”看成“3×2”而说出等于“6”时,我们“好学生”也应该点头说“是”);应该是其他事什么也不用管,只要考试能考出好成绩、高分数(哪怕是在课后在校外,目无尊长、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等等)……如此才是我们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否则,像高小丰这样的不“一棍子打死”才怪呢!

  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好学生”吗?我想,答案我们心里都清楚!

  这样说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这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唯分数论“英雄”,唯“听话”判优劣,此观念已“朽”矣!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是高小丰所谈的:“这里,老师和学生是朋友,对学生的每个创造性思维都加以鼓励。不仅教授英语,还教授国外的学习模式和课程。”

  2.教师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我以为最关键的字眼是“尊重”“理解”、“激励”、“信任”和“引导”。

  “尊重”就是民主、平等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别忘了,我们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而非上下级的主宰!

  “理解”就是包容、就是宽容。包容学生的优点、成绩,这很容易;宽容学生的缺点、不足,这很难。别忘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无完人,理解万岁!

  “激励”就是多表扬少批评。常言说:“数其十过,不如赞其一长。”激励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魔力。寻找闪光点,放大优点,千万别做教育的蠢事:动不动就讽刺、斥责,甚至是歧视,别忘了“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信任”就是张扬、就是源泉。有道是“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虚心使人进步,但过分谦虚便成了自卑。我们是不是给学生太多的是不能有“傲气”因而也失去了“傲骨”?我们留给学生的除了微笑、大拇指之外,还应有赏识的目光、信任的目光,不光是让学生空喊口号“我相信,我能行!”,而是真诚地告诉学生——“我相信,你能行!”

  “引导”就是发现,就是支持。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从高小丰身上,我们不是又一次的验证了这个似乎颠扑不破的真理吗?教师不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导。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读中学时,学文学、学油画成绩都不理想,甚至艺术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的“笨拙”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建议他试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试想如果没有教师积极地发现、支持,没有教师正确地引导,也许奥托·瓦拉赫只是奥托·瓦拉赫。如果高小丰没有兴趣,没有积极性,他会“努力学习”,以“弥补自己以前所失去的一切”吗?

  是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共勉吧!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日第8版

 

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与“治疗”

山东省青岛市新世纪学校 徐学红

“建设学校文化”是一个被当前教育界同行喊得震耳欲聋的词语,是一个被教育论坛高频交流的话题,是一个基层学校为之努力的目标,我们时刻感受着它的火爆。为什么会如此火爆?细想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或者说,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当前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基层学校的办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期待。

  但是,一些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有一些“误区”,不免让人感到担忧。

  现象一:把学校品牌的创建与学校文化的创建割裂开来

  有些校长没有正确地理解学校文化与学校品牌的关系,他们认为创建学校文化和创建学校品牌是两回事。什么是品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不管你怎样界定,都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品牌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

  现象二:学校缺乏精神的独立性,往往人云亦云

  相当一部分学校,好像总是在“追星”,所做的工作总是那样时尚。“××教育”兴起,学校马上去追逐“××教育”;“××做法”出世,学校马上去克隆、效仿。学校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每学期应该完成哪些目标,人云亦云,缺少了精神的独立性,好像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犹如断线的风筝随风飘动。一所现代学校,它最宝贵的品格就是精神上的个性追求,这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关键。

  现象三:学校的办学理念没有转化为行动

  办学理念集中体现着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个理念来进行。可是,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是一种饰物和一个对外宣传的招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理念是一张皮,教师的行为又是一张皮。比如,一些学校的工作缺乏由理念主导的计划性,教育教学的活动随意性太强,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把办学理念抛置在脑后。如此下去,即使学校开展的活动再多、再新、再奇,也很难有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

  现象四:学校的工作缺乏连续性

  办学理念、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努力。而审视学校的工作计划,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学校的计划明显地缺少连续性,一味地标新立异,一味地翻新,缺乏历史的传承性,这样一来,学校必然失去由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色。

  对于上述弊病,应该如何去“防范”与“治疗”呢?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努力:

  一、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微软公司由于其创始人比尔·盖茨本人进取心很强,富有竞争与冒险精神,勇于进取创新,敢于冒险就成为微软公司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而IBM公司的情况则相反,其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几乎为每一件事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则,IBM公司的企业文化特征就显得稳健和保守;再如,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出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这也形成了北大的文化特点。由此看来,校长的文化观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需要有思想的校长带领大家去建设学校的独特文化。

  我们学校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十分重视加强教师的民族文化意识。每年教师节,我们开展教师宣誓活动,誓词中说:“我是一名中国教师,我要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明天的中国决定于今日的教育;我是一名市南区教师,我要为市南的教育而努力,明日的市南决定于今日的付出;我是一名新世纪的教师,我要为新世纪的教育而奉献,明日学生的幸福决定于我们今日的工作;我是教师,传承几千年的文化是我的责任。”为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意识,我们请青岛大学的老师给我们讲古诗词文化,让教师们走近辛弃疾、李清照、岳飞、花木兰;我们请青岛民乐团的老师来校演出讲课,让教师们欣赏《赛马》、《二泉映月》等民族经典音乐;我们请专家为教师讲解《论语》,使教师们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以及对当代政治、经济、教育的影响;我们请京剧团的老师讲脸谱和戏曲知识,让教师了解“国粹”的美学特征……

  我们在学生中以“走进民族文化”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探究活动。如“探究风筝”、“探究文房四宝”、“筷子的由来”、“剪纸艺术”、“木偶戏”、“纸的由来”、“民族服饰”、“江南小吃”、“鲁菜”、“粤菜”、“春联的由来”等,学生在学习、探究、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民族文化殿堂,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

  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我们敢于识人、用人,起用了一大批有个性的员工。这些人可能有缺点,但校长却认为,如果学校所使用的都是没有个性的人,那么学校也必然是一所平庸的学校。学校在用人时,不追求人的完美无缺、全面均衡。

  二、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师生、职工的成长

  学校要创出品牌,办出特色,不是靠表面轰轰烈烈的一系列活动,而是靠文化的引领。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主流价值观,它是开启学校文化之门的关键。学校崇尚什么,杜绝什么,决定着学校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向和处事方式,可以使一个学校永葆青春的活力。我们学校倡导这样的价值信条:“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教育”,“学校是师生、家长共同成长的园地,要用爱的力量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温馨的校园,挖掘师生的潜能,张扬他们的个性,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发光!”这些主流价值观不是一座静静的山脉,而是一条流淌的河流,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世界比较著名的大公司,例如:摩托罗拉、IBM、通用电器、可口可乐等,他们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通过不断的培训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文化传递给员工,并使文化观融入到员工的心灵中去,以此推动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学校也是如此。一所学校要让主流价值观真正根植于教师的心里,并体现在行为方式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加强培训。

  四、不断践行主流价值观,让它成为师生员工的“内隐概念”

  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实践与传承,校长必须带领团队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培养教职员工的共同行为或思考模式。20世纪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了缄默知识理论,他的名言是:“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能告诉的”,这揭示了人类知识不仅有可用言语表达的显性知识,还有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缄默知识。它影响着、支配着个体的行为。例如,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和家长还是喜欢听话的孩子,然而,多听话就意味着少思考,缺乏独立思考怎能拥有创新精神?实际上他们并非认同培养创新精神这个理念。如果教师先前已形成了一些缄默的价值观,没有受到触动、被澄清,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不能真正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必然造成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教学行为的分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让教师不断践行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例如:在践行“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这一价值观时,我们深入课堂,记录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引导教师回顾、反思自己的服务意识。有的教师在反思时谈到:“我提前等候孩子们来上课,在服务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有的教师在评价其他教师服务意识时说:“某某教师应该说服务意识比较强,整堂课教师很有亲和力。”等等。在整个反思的过程中,这些隐性的价值观就被推到了前台,难道说服务意识就是一个微笑?服务意识仅是提前等候?良好的服务意识应该是什么?课堂上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吗?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式了吗?课堂上关注到每位学生了吗?学生们这节课有发展吗?许多缄默的价值观呈现后,在多次的碰撞中就会被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这一价值观就会成为教师的内隐概念,并变成教师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

  “治疗”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是需要时间的,建设“学校文化”这座辉煌的大厦是漫长的。但是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尤其是校长应该看重和欣赏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创建品牌的过程,就是校长履行职责让学校真正成为学校的过程,就是引领师生走向自由、幸福之路的过程。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日第6版

 

新课程背景下管理者如何实施教师培训征文启事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展开,建设一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队伍,对顺利推进这轮课程改革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都在下大力气开展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由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部主办、深圳市南山区培训中心和深圳市南山区教科中心协办,共同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管理者如何实施教师培训”征文活动。

  征文时间:即日起,到5月31日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征文内容:1.各地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方面的做法和体会;2.学校在校本培训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稿件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切忌面面俱到、内容空泛,每篇字数以不超过3000字为宜。本报将选择优秀稿件在现代校长周刊“研训在线”版刊发。

  征文评奖:征文结束后,由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5篇,三等奖40篇,优秀奖60篇。对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或奖品,并将在深圳市南山区举行颁奖仪式暨研讨会。

  征文来稿: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收,邮编:100088;电子信箱:jybxzzk@sina.com。来稿请注明“教师培训征文”字样。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日第5版

江苏暨阳实验小学校徽

顾敬炎

校徽由“暨阳实小”的拼音字头“JYSX”构成汉字“小”和“中”的图形。变形的红色字母“S”呈阿拉伯数字“1”形,象征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师资力量及一流的教学业绩。红色圆点形如太阳、字母“S”形似一只飞翔的鸟,寓意暨阳实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学校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态势。

  校徽采用书法连体形式一笔而成且呈倾斜状,给人向上的视觉感,代表暨阳实验小学的至高追求。校徽“小”字色彩为红黄渐变,象征暨阳实验小学多彩的校园生活。整个图形似一个人飞跃跨栏,表达了暨阳实小人在困难面前勇敢跨越的勇气。校徽“中”字图形,表达了暨阳实验小学作为中心校起着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发展的作用。(顾敬炎)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日第5版

“小问题”也是大资源

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二中学 林相国

 在细微的教育现象中分析出一些大的教育问题,比硬性地制定几项制度更有效,比喊几句口号要好得多、有效得多。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对教师的培训过程
    校本培训,不是购买几本书、请几个有影响力的专家作报告,或发表几篇论文,写几篇文章,组织几次学习就能实现的,而应该从学校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创设适合教师成长的最佳环境。我们的做法是:从问题入手,引发反思,提高认识,对应理论。就是从学校教育“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去发现、解剖问题,实现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细微的教育现象中分析出一些大的教育问题,比硬性地制定几项制度更有效。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对教师的培训过程。对于一些小问题,如学生不爱问问题或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我们是这样分析的。幼儿园的学生抢着回答问题,小学的学生非常愿意回答问题,中学学生入校时也愿意回答问题,上课积极发言,为什么到了后来就不愿意回答问题了呢?主要是有些教师在不经意中说出了一些对学生非常伤害自尊心的话,如上课回答问题答错了,教师这样说:“你坐下,想好了再回答!就是你能!”“你考不了多少分还抢着回答问题!”或干脆视而不见,虽然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样下去学生还能在课上回答问题吗?就是好学生也会以此为例子,唯恐回答错了让老师抢白一下,多没有面子,这样教师的自我诊断功能就失去了。还有学生去办公室请教老师一个问题,老师这样说:“你上课是怎样听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去好好想一想,想好了再来问我!这个问题,我在课上都已经讲了,上课不认真听!还好意思来问!”这个学生还会再来问问题吗?

  课堂上,老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应该,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都不会,学生的自信心在什么地方?一些好学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就不想这个问题了,反正我也答不上来。学习好的同学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老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非常的简单,如几何题“加一个连线”,知道了就非常地简单,不知道就非常得难,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我们认为:问题的难易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理解的就是难的,能理解了的就是简单的。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不错,是难的问题就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的难,不会也是正常的。”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对教师的培训就应该从这些小事入手。

  还有抄作业问题,很多时候也是我们老师的处理不当造成的:有些学生对一些知识不理解,作业做得就慢,交作业时教师说:“你的作业怎么才交,人家早就交来了,下次早地点交,谁等着你啊!”以后做作业时不会就抄,抄完了早地点交给老师,以免看到老师阴沉的脸色。这样进行分析,老师不这样说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就应该从这些细微处开始,比喊几句口号要好得多,实在得多,有效得多。

  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人对问题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理论被接受需要一段时间,再说对自己原有习惯的否定也是一种痛苦,所以要从小事出发,让教师接受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思想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并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我们在这些日常的小事中,找到新课程新理念的感觉和连接点,从而引发思考,进行反思。落实好新课程,就要从小的问题入手,把新的思想和理念化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再对小问题进行剖析、反思,认识深刻了,培训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协办征文新课程背景下管理者如何实施教师培训深圳市南山区培训中心深圳市南山区教科中心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日第7版

“聊”出来的教研

浙江省慈溪市掌起镇中心小学校长 陈其浩

只要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也可以不拘形式,哪怕是关于教育话题的“闲聊”,都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天,我应几位老师所邀参加了一次赏月活动。美丽的月光下,随着轻音乐的旋律,我们唠开了话题。一位老师不小心把一粒正要磕的瓜子掉了:“真倒霉,这么好的一粒瓜子仁不见了。”说着低下头想找那粒瓜子仁。“找什么东西值得你这样认真?”李老师见了打着趣,“这又不会浪费的,明年或许会长出一大把来的。”我听着他的“趣话”,觉得这不是含有科学课里的知识吗?如果展开讨论,老师们一定会有收获,就说:“今天可谓良辰美景,不能让这么美好的时光黯然流失,如果我们教师各抒己见,共同畅谈教学得失,今夜会更难忘。我们不如一起来做一做题目吧。”“什么题目?”我指着前面的运动场:“就以它为内容出一道题目。不过我还有个条件,就是你们既不能脱离新课程标准,也不能脱离自己教学的学科特点,看谁能得优秀。”

  一阵短暂的思考后,体育老师最先发言:“这里除了上课之外,还可以做游戏做早操锻炼身体。”“这未免太普通了。”我紧接着说,“你的早操不如这么说,‘伸手划一,踢腿划一,跳跃也划一,这个方阵里,一个单调的动作舒展一次筋骨,一次筋骨的舒展中有老师的心血’。”“有诗的味道。真是不离本行,校长还是离不开语文啊。”“我想计算这个250米环形跑道里的煤渣成本需要多少(假设厚度为10厘米)?”“不错,这可是一道非常时尚的数学题目。”我转过头对叶老师说,“你的少先队在这里可以搞什么新颖的活动?”“我想组织几百个学生聚集在这里,用他们的人体组成一个美丽的图案,譬如星星火炬、国旗……”未等他说完,美术老师马上说:“我就用数码相机把你们的杰作全都照下,也就能成了我以后上课的素材了。”听着老师们的谈论,体育老师又发言了:“我可以向学校建议举行一次教工跳绳比赛,让学生担任裁判,也让我们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得到再次体现。”这时虞老师说话了:“说到底,你们上课下课、比赛开始还是结束,最后还是离不开音乐,如果没有它,上课下课又会回到原始的铃声或哨声,这就反映不出今天的社会发展,不过关于今天的新课改的题目,我想用我们自己作词作曲的校歌作上课铃声,用校园歌曲作下课铃声,让学生在上课下课时都感受一次自己的音乐。这样既有学校特点,又含思想教育,也没有离开我的音乐学科特点吧。”

  这时,我感到很欣慰,因为这次教师自发的活动既为他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新的课程理念融进教学实践,萌生着新的教学生长点,但是一想到学无止境,我又说:“刚才你们的‘题目’都出得很不错,然而要得‘优秀’的,还要谈谈今天出题目后的收获。”

  虞老师说:“说到收获,我真的得到了不少,因为我又一次真切地感受了‘生活即教育’的内容,一个运动场会可以出许多学科的题目,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用心体会,就能知道课程资源就在周围。”“不错,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我们可以体会老前辈‘用一生去备课’的内涵。”另一位老师站起来,用手指了指在坐的老师:“今天,如果没有我们的交流,就不会有刚才的新课改视野下的题目的讨论,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事物的多面性。因此,现在的教师少不了相互交流。”“我想把今天的交流写成一则教育叙事,觉得它很有价值,是对自己发言的回忆,是对其中有价值片断的反思,还是一次练笔的绝好的机会。”听着这些珠玑般的言语,我不给他们“优秀”恐怕是不行了。

  确实,教育需要交流,需要反思,校本教研同样需要交流与反思。只要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也可以不拘形式,哪怕是教师关于教育话题的“闲聊”,都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日第7版

 

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小学副校长 崔小春

那天出早操的时候,因为和一个家长交换他孩子的学习情况,我没来得及到操场上去和学生一起做操。闲着没事做,我就想到教室转转,顺便看看教室里的卫生情况。走到教室门口,我愣住了,小A没有去做操,他正背对着我,竟然坐在别人的座位上,弓着背,低着头,正在慌慌张张地翻着别人的书包。我重重地咳了一声,无异于晴天霹雳,他吓得从座位上跳起来,脸涨得通红通红的,站在那儿走也不是留也不是,眼睛瞟我一下又立即跳开,如同触电一样,显得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我什么也没有说,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就回到了办公室。我心想,怪不得这几天老是有学生反映少了学习用品,少了零花钱,但由于数额小,大家都没在意,以为可能是不小心丢了,我也没在班上查。今天却让我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想,我也不先找他,看看他是不是主动向我坦白,如果主动承认错误,态度诚恳,我就原谅他,因为事情还不算太大,何况这样的事情对一个学生心灵的伤害程度我是非常清楚的,我也不想伤害他,只是教育教育他,以免下次再犯。如果认错态度不好,或者执迷不悟,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下午第一节课是作文课,我夹着书走进教室,我和小A的目光相遇了,但只是一刹那,那眼神立刻慌乱地埋到桌底。一向发言积极的小A,在这节课上始终没有把头抬起来,更不用说举手发言了。下课后,我和以往一样走到学生中间,和大家一起聊天,谈作业。我用眼睛的余光看到小A耷拉着脑袋一个人趴在隔壁班的阳台上向远处看,而以往他总是整天围着我转。

  小A其实是个不错的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特别是在他的身上具有农村孩子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坚强刚毅的品格,他是从农村转学过来的,住宿在学校,平时能帮老师做很多事情,我一直很喜欢他。

  小A躲着我的情况已经有好几天了,有几次我以为他是来找我的,可后来他又没出现。我渐渐地有些恼火了,看来不教育不行了,为了增强教育的合力,我瞒着小A去了一趟他的家。

  家访的第二天中午,我值班,正在办公室里改作业,小A终于主动出现在我办公室门口,他低沉着声音说了声“报告”,我说:“进来。”他从门口走到我办公桌前,好像走了一个世纪。他站在我面前,脚不停地在地上搓来搓去,两只手交叉地在衣角捏来捏去。沉默,还是沉默。过了好半天,他低声说:“老师,我……”“你爸爸是不是又到上海去看病了?”我打断他的话问道。“你怎么知道的?”他吃惊地看着我。我说:“爸爸妈妈去了一个多月了吧?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他低下头一声也不吭。我打开抽屉,拿出刚买的笔、本子、牙膏等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放在他面前,并说道:“这是给你的,这里还有30元钱,需要什么就自己买,有什么困难以后就直接告诉我。”他抬起头疑惑地问我:“老师,你是不是去我家了?是不是我奶奶告诉你的?”我说:“你奶奶很好,让你星期天在伯伯家要听话,她让我告诉你,要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不要让爸爸妈妈在上海担心。”我话音刚落,他“哇”的一声哭起来。过了好一会儿,他啜泣地说:“老师,我错了,你骂我吧。”我摸着他的头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让我们把它埋在心底,作为我俩之间的小秘密,谁也不会知道的。”

  为了让秘密永远成为秘密,我和小A商量好了,用拉钩的方式作为我们双方的约定。我们的小指勾在了一起,我们一齐大声地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变。”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日第8版

 

期末考试:检验“做人、基础和能力”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刘淼

 今年是青岛市普通高中参与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首次检测,又是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参与课程改革的首次检测,因此正在进行的青岛市中小学期末考试聚集了更多关注的目光。青岛市教育局普通教研室参与命题的教研员、教师向记者介绍了如何围绕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精神进行本学期期末试卷命题。

  做人成为学习起点

  同单纯知识点考试不同,突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成为此次期末考试的亮点,引导学生将做人当成学习的起点。

  今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中有一道关于孔子的题目:“孔子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他的思想涉及学习求知,治国安民、文化教育、做人修养等多个领域,请你就其中的一个领域默写《论语》中的一段话,并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句话,联系现实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这道题目要求学生通过平日对孔子名言的搜集,理解孔子思想,但是题目没有将考查的范围限定在古代,而是要求学生结合当今社会。青岛市教育局普通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周宏锐介绍,在这类题目面前,单靠死记硬背的学生是得不了高分的,只有注重知识积累,关注社会的学生才能赢得高分。

  又如今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中,“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部分国家发生地震、海啸,某市红十字会将举行募捐活动,请你设计一段话,动员你的父母踊跃捐款。”这道题目即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道主义精神。此次期末考试中还有许多类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题目。

  基础仍为永恒主题

  今年期末考试中,虽然有不少“花样”,但是注重基础知识考查仍为永恒的主题。青岛市教育局普通教研室副主任逄淑萍说,今年各学段各学科的期末考试中基础知识占一半以上。

  今年小学期末考试中,各学科的命题人均是从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出发,筛选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知识,突出对学生日常积累知识的考查,以及过程、方法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小学六年级语文试题中设计有“转述别人的话”、“帮王刚同学的作文提供四个成语”、“为读书小博士的演讲比赛提供名言警句”等。又如小学六年级数学试卷中,“刘叔叔一次劳务报酬所得为2800元,按规定减去800元后的部分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问应缴纳多少元”;小学三年级数学试卷中,“青岛市海底世界每天上午8誜30到下午6誜00对外开放。请你在下图中用24时记时法表示开放的时间”。这些题目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更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测查不再是考试终点

  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令期末考试转变“身份”,不再是考试的终点。

  课程改革确定了崭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所有命题人在今年期末考试中都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列为重点之一。

  以高一化学试卷为例,一道实验题通过表格的形式给出几次实验的数据,让学生探索两种催化剂在用氯酸钾配制氯气时的催化效果,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目的和需要测定的数据。这道题目巧妙地将原先的题干转化为题目,没有做过实验的学生是很难答出高分的。又如一道题目给出钠、镁的性质,要求学生写出一种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物质的性质,也同样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青岛市教育局普通教研室化学教研员赵玉玲认为,考查过程和方法题目的增加是今年化学期末考试中最大的亮点。

  重在测试能力

  据青岛市教育局普通教研室小学部主任张玉堂介绍,本次期末考试注重学生发展性、开放性、人文性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小学科学考试中,既注重科学观察、研究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又注重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各科命题人均力求通过命题,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引导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养的持续性发展的培养。如小学语文期末试卷,无论是三年级,还是六年级的阅读能力的考查都把考查的目标从过去的课内阅读死记硬背、课外阅读繁琐提问,转为侧重考查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处理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三年级作文根据课程标准“加强想象”和教材续编故事的教学重点考查了续写或编故事,既灵活又开放等。

  总之,今年青岛市中小学期末考试的命题原则是更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命题人关注的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培养兴趣和习惯、发展能力,关注了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日第7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如何认同一所学校?
努力实现有价值的学校文化
一则问卷引发的思考:在故事的选择中发现故事的价值
教育杂想
试论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创建
校长跟岗培训心得体会5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