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设计教学“旁逸斜出”,可以吗?

现实骨感挡不住理想丰满,准备用几年时间,完成极有挑战的大语文课程。继续孤灯清影,融窗外明月银辉。将积累的素材、经验整合、提升,着手研发高中“建模大语文”课程。

不定期推送研发“建模大语文”课程的心得体会、思维路径、点滴成果,也包括多跑的冤枉路、误闯的黑泥潭。不粉饰不遮掩,真实呈现荆棘与坦途、寒风与暖阳。

当然,因是走在途中,给大家呈现的,暂时只是一颗颗零散的果子,或甜或酸,或红艳或青涩。待到终点,才可能给大家打开果园的门,赏一片肆意芬芳、锦绣灿烂!

锦绣灿烂,很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朋友们最终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声抱歉。可能那果园里,树木干枯果实稀疏。理想丰满,最大概率敌不过现实骨感,或是才学不足,或是体力难支,都可能导致望果园而兴叹。捧着理想的大气球,却必须穿越满是仙人掌的沙漠。

但不管怎样,来到世间,总要做些什么。说不负韶华也好,说拼搏进取也罢,心中有一片灿烂芳华,总强过被庸碌的尘俗压垮!

欢迎大家围观,更欢迎留言和转发,并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成功之时的锦上添花意义不大,跋涉者最需要雪中送炭,就在那寒风刺骨、天光暗淡……

以下文章,即是“建模大语文”的思考之一。

循规蹈矩自有循规蹈矩的好处,至少是不容易不出格,四平八稳——一条路走得烂熟,即使夜里不提灯笼,也能稳稳到家。

不按常理有不按常理的弊端。前路很多未知,坑坑洼洼,贸然前行,肯定有不少风险。

但是,循规蹈矩又常常淹没人的创意,容易附和权威,附和前人,附和先前的自己。就像皇帝在殿上发一声,殿下一片山呼海啸“圣上英明!”

不按常理出牌,也有其妙处。不按常规,就少了不少羁绊,容易生发新鲜创意,不至于一辈子都在拾人牙慧,亦步亦趋。

可是,不按常规是有风险的,也是容易被误解的。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被误解深深深几许?

那次,分享鲁迅名篇《拿来主义》的设计思路,我的设计就不按常规,导致误解深深深几许啊!

按照常理,按照绝大多数老师的做法,肯定是也必须先给学生交代写作背景——不交代背景,怎么读啊!以致于我说我的设计就是不交代背景,先让学生从先生的字里行间猜测背景概貌时,好多人不同意了。看那眼神,猜那心理,必定以为我一个老教师竟然如此不负责任!必定以为我这个老教师竟然如此误人子弟!

我的设计,就是故意不给文章背景,让学生试着通过先生的文字,通过先生的情感态度,猜测一下先生文章针对的社会状况。由文字推及背景,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咬文嚼字能力,刺激了学生的推断能力,有何不可?

如此不按常理设计,学习效果可能不好,但我愿意尝试。

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有什么?

我反思了一下,我确实是一个不循常理设计教学的人。

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很多人按部就班,从背景介绍到分层分段,从主题思想到情感态度,林林总总,蔚然大观。这就是我们的老师当年教我们用的方法,我们毫无取舍地继承了下来,且深信不疑,且不折不扣,且因步骤周全要素齐备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而喜笑颜开!

我不一样。绝不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只是为了效果更好而不一样!

熟读之后,我就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细读文本,展开讨论,整理归纳,就得了。

我的问题是:既然题目已经告诉我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这座曾经的人间地狱,现在,还有什么?

效果不是一般的好。师生共同讨论,我们找到了很多。如今天这里依然有恐怖,有忏悔,但却有明媚的阳光和追逐的孩童。正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给学生两种近乎对立的背景,去诗歌中找例证

前几天,学习陆游的《临安初雨初霁》一诗,我又一次不循常理,做了大胆的尝试。

各位都知道,课堂教学最最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东西,而是能否激活学生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

毕竟,知识是死的,更是有限的,而且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知识的获取是极其容易的。但是,处理信息是需要灵活思维的,是很难的。

于是,我的设计就是,给出本诗基本呈现对立的两种背景介绍,请学生们给自己认为合理的背景,在诗歌中一一找例证。

为啥如此设计?找背景的例证,只是一种激活思维的手段,目的是到诗歌中品味词语,品味情感——曲径通幽处,文字韵味深!

为达到目的,非得直来直去吗?为了品味词语,非得直接交代学生“请大家细读诗歌,品味词语”吗?不知道明修贱道的,绝不是军事家,不知道用有趣的手段曲折地达到目的的,绝不是好的教学设计!

实际的效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大家积极讨论,争论,教室里呈现出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氛围,最终形成了两个阵营,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有人可能问:这样上课,你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了吗?你有没有按照教材的要求,各级各类标准上课啊?

是的,我违背了那些所谓的经典的教学常规。我是故意违背的。我只知道,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比学习任何知识都有用。思维是智慧的花朵,而知识,顶多是智慧的一点点泥土。

有人会问: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诗歌的手法?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结构?

抱歉。这节课,学生们没有学到上述具体的知识,他们只是极其热情的参与了一场大讨论,大家互通有无,积极争论,学到了品味诗歌词语,进而品味情感,进而推知背景。

我的系列作文课程,都有点“旁逸斜出”

我的所有作文课程,都是不循常规的另类课程。

市面上的作文课程,绝大部分,都是从语言到结构,从立意到素材,按部就班,丝丝入扣,洋洋洒洒,洋洋大观。

一个课程,少则十几万字,多页几十万字。厚厚的一叠书堆在那里。学生学习了,固然能收获较为系统的写作知识,但也未免太一本正经了,太循规蹈矩了,太过庞杂了,太过细碎了。

作文课程的目的是啥?让学生学会写作啊。既然如此,只要能达到目的,简化环节行不行?优化流程行不行?只教核心思维,剩下的放开阅读行不行?

所以,我的记叙文建模课程,只用一篇范文,只需范文局部和细节增删换,就可以习得核心的写作思维模型了。

剩下了,让学生大量阅读,高效阅读就是了。

我的高考备考课程,怕也是另类吧?

我的备考课程,其核心理念就是“化繁为简,构建模型”,助力学生学得简单高效。

比如,对于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常见阅读专题,我让每一个文本之下的训练题,都将此类试题的所有核心考点和所有核心题型一网打尽!

比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个文本,即包含了高考论述类文本所有核心考点和所有核心题型。

再如,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难点,我就将30多种常见手法用一首诗歌来呈现,只需将该诗的局部做微调即可。

再如,小说表现手法是个难点,我自己写了一篇小小说《一个乞丐》,将小说的30多种常见手法全部融入其中。

这类的小课程,还有很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支架理论与阅读教学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改进语文教学
“四重四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语文味”的失落与回归(陆一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