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市名中医蒋健教授:活血祛瘀除低热

医师手札

蒋健,字奕安,号石羽全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中医脾胃病及内科杂症的治疗

龚某,男,54岁,2018年8月9日初诊。主诉:夏季低热反复连续已有4年,2018年再发,低热已有2月。患者自2014年每值夏季即出现低热,体温37.4℃~37.6℃,西医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入秋即低热自除。2018年6月以来又出现低热,体温37.4℃~37.5℃,低热时伴畏寒,心慌心烦,胸痛、背痛、头痛,胃脘嘈杂,胃纳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舌下静脉迂曲,脉细弦。 

处方: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12克,赤芍12克,红花12克,川芎12克,川牛膝12克,柴胡15克,白芍12克,生黄芪30克,生鳖甲15克,地骨皮15克,青蒿30克,桑叶15克,14剂。 

二诊(8月30日):患者体温较前降低,波动于36.7℃~37.4℃之间,多在37.1℃左右,轻度畏寒,心烦意乱,嘈杂似饥,舌脉同上。 

处方:上方去桑叶;加山栀12克、竹叶10克、黄芩15克;青蒿减为15克,生地增至30克,白芍改为赤芍12克,柴胡改为银柴胡12克,14剂。 

三诊(9月20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诸症缓解。原方7剂续服巩固

按:本案每值夏季即出现低热,可诊断为功能性低热,属“内伤发热” 范畴。患者存在胸痛、背痛、头痛等身体诸多疼痛、舌下静脉迂曲等症,存在血瘀证候, 里热外寒,颇具王清任所言 “灯笼病” 特征。首诊予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合用清骨散加减后,热度渐退,但心烦甚,加用山栀、竹叶、黄芩清心火,之后体温正常,随访未再复发。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朝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原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后世扩大了治疗适应症,是治疗各类血瘀证的代表方剂之一。《医林改错·卷上·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提到“灯笼病”:“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 内有血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三两付血活热退。”本案素体有瘀,身外凉心里热与“灯笼病”症状类似,乃瘀血停积于体内,营卫郁遏,又逢夏季暑热耗气伤津,气阴不足,瘀血郁而发热。故本案血瘀为本,发热为标,用血府逐瘀汤治本,清骨散治标,标本兼顾,低热即除。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具有抗炎作用,能降低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水平,抑制机体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和机体耐缺氧能力,改善氧自由基代谢紊乱等

整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张烨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师承学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产后低热不退案
【方剂习读】青蒿鳖甲汤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反复低热验案
名医验案|上海市名中医蒋健:生化汤扩展运用举隅
各种怪病30
干燥综合症不过就是中医所说的灯笼病,大黄蛰虫丸,血逐瘀汤主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