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较阅读:让学生经历“言意兼得”的过程
比较阅读:让学生经历“言意兼得”的过程
张烨 发布于 2012-04-06 18:47 评论 8 条 浏览 4,828 次 顶 (129)
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小学 张烨
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第二小学 李芳
“言意兼得”,就是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把握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阅读课,还是“感悟内容情感”多,“领悟言语表达”少。一些教师虽然能关注“言意兼得”,并力求实现在阅读教学中学语言,学表达,但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解表达方法,或者在感悟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总结出几条写法。这样的阅读课虽然关注了“言”,但显然是教师在一味地灌输,贴标签式地植入,而学生缺少真实的经历和体验,这种缺乏过程的阅读,难免造成“言”“意”两张皮,不是真正的言意“兼”得。
大量课例实践证明,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发现的过程,实现“言意兼得”。
一、字词的比较
一字一词总关情,课文中看似平常的字与词,却往往是作者独运匠心之处。从字、词入手进行比较,一般要让学生经过增、删、改、换、调的比较过程,使其体会到不同字词表达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
如:京版实验教材第7册《五彩池》一文,这样介绍五彩池大小:“……大的面积将近70平方米,水深近3米……”而旧教材却这样写:“……大的面积不足70平方米,水深不到3米……”于是,我们将编者的这一改动呈现出来,在比较中,有的学生这样说:“‘将近’70平方米,‘近’3米 ,读起来更使人感受到水池是那么‘大’ ,而‘不足’70平方米, ‘不到’3米,读起来感觉不到水池面积特别大。”还有的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词语,传达出的意思就不一样。看来,要想表达得准确,词语的运用就必须要准确。”
人教版第9册《珍珠鸟》一课,我们巧妙地将第 9自然段雏儿的动作描写“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与第7自然段雏儿的外形描写“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上下文联系比较、揣摩用词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用“扭动”写出了雏儿的“肥”,用“挤”呼应“肥”的样子,寥寥数语让雏儿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自然领悟了其前后呼应的遣词造句技巧。
再如:《聪明的华佗》一课中抓住“这样,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中的“引”字,以“换词比较”来感悟华佗的办法之妙,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抓住“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中的“ 飘”字,运用删除比较体会红叶飘落之美。
像这样,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在教学生成中,敏锐地抓住富有意蕴的字与词,从而使学生在比较推敲的过程中言意兼得。
二、句段的比较
句、段的比较材料在中高年级教材里有很多,善加利用,就会使学生在比较中对景物特点、人物特点等把握更为准确,同时对文章的描写手段、组材方式、表达效果等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达到言意双赢。
京版实验教材第11册课文《鼎湖山听泉》第4自然段中,作者这样描写泉声: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我们先运用删除比较,引导学生读中体会比喻的妙处:用大家熟悉的乐器声音形容泉声,突出了泉声的好听、丰富。接着引导纵向比较朗读,体会到这样就写出了泉声的层次和由弱到强的音乐美感,从而体会到排比的表达效果。
再如:《金色的鱼钩》一课,我们将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四处语句整合到一起进行比较,使老班长“一心只想战友,不想自己”的精神一目了然,同时对“人物外貌描写要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深刻的体会。
又如《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有两段对溪石的描写,写雪中的一段只比写平时的一段多了“白色”一词,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得出:简简单单的“白色”一词,就写出了作者此时眼中的溪石(洁白、毛茸茸)与平时的溪石(青黑、威风)的不同特点,多么经济而有效的写法!
诸如此类的课例,我们将比较点设计在教学的重点句段之处,帮助学生在文本内容与形式中走个来回,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结论,这远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有效。
三、篇章的比较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就可根据教材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以比较的思想,在篇章之间以“选材” “布局谋篇” “人物描写”等为内容,在比同或比异中,逐步建立起篇章的视野。
《神秘的死海》是京版实验教材第7册的一篇科普类说明文。在对死海的神奇现象充分了解之后,我们提示学生关注文章开头的传说,并出示原文,引导学生发现这一传说在原文的中间,并不在开头,由此引发比较:编者为什么这样调整?在比较中,学生对以“传说、故事”为开头的好处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加深印象,我们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前一课《小岛失踪之谜》的开头,强化这种写法,同时引发思考:这对你今后的习作有什么启发?如此比较,学生便自主发现了科普类说明文中此类开头的特点,体会到其好处,进而在本单元的习作《介绍奇妙的盐》中得以迁移运用,使阅读与习作相得益彰。
《理想的风筝》一文同时被北京版及人教版教材选用。京版结尾深刻隽永、耐人寻味:“……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究竟是什么陪伴着我的心?为什么是“理想的”风筝?学生在理解,尤其是表达方面有难度。于是,我们针对学生的问题,呈现人教版教材通俗易懂的结尾:“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学生读后马上悟到了: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在陪伴着“我”的心,在影响、感染着他的每个学生,使他的学生在困难面前也能如此乐观、积极向上,是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提升了理解。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不同版本结尾进行赏析、评价:“你更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他们的见解虽不见得多么高明,但两处文字孰优孰劣本来就不是比较的目的,就在这你一言、我一语的涵泳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我们还曾将《唯一的听众》与《薛谭学讴》比较,在不同形式的文体中体会师者的智慧;将《军神》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比较,在感悟英雄人物的精神中,体会侧面与正面描写的作用;将《林海》与《鼎湖山听泉》进行比较,领悟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
四、标点的比较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看似简单的符号,却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以“比较”的眼光关注标点符号,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标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反复揣摩、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畅达感,并逐步加深情感体验。
《深山风雪路》一文中,我们抓住了老吕前后的语言——“脖子?噢,炮弹皮碰的”及“那……怎么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老吕对自己淡泊名利,而对工作热忱奉献的精神,就蕴涵在这小小的问号与叹号中。
再如:《珍珠鸟》中的“更小呦,雏儿!正是这个的小家伙!”让学生将叹号换做句号,在比较中,立刻就体会到这小小的叹号之中尽显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
可见标点虽小,却别具情趣、韵味,这种比较,使学生得“言”之时,语感也得以培养。
大量课例实践研究证明,比较阅读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学生对阅读材料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把字、词、句、段、篇,或是题材、写法、立意等内容,与它们的同类进行比较阅读的过程,就是研究作者如何利用它们表情达意、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过程,也就是“言意兼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深刻性。凭借比较阅读,相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会呈现出如此佳境——“言”和“意”相映成趣,“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共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年级级上册六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网上授课(二)
高考过来人说: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谈谈我的几节作文指导课
模拟上课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