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时的中国形象

作者:赵氏宗亲

百余年来,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在变化之中。
 
一百年前,被西方列强打得一败涂地的中国,就曾以一个“小学生”的形象站在世界列强面前。这就是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之事。
 
1905年12月19日,清朝钦差大臣戴鸿慈和端方率领的出洋考察团,乘坐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的巨型邮轮“西伯利亚”号驶向日本。约一个月后,1906年1月14日,由载泽、尚其亨、李盛铎率领的另一路出洋考察团登上法国轮船公司的“克利刀连”号,也驶往了日本。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出洋团,规格空前,并且受到西方各国的高规格接待。这在晚清中国国际形象普遍不好的情况下,可谓为数不多的亮点。

五大臣中的头一名,是载泽,康熙的第六代重孙;端方,时任湖南巡抚;李盛铎时任驻比利时大使;尚其亨时任山东布政使;戴鸿慈时任户部右侍郎。
 
此前,在中国土地上爆发的日俄战争中,立宪的日本胜出,专制的俄国落败,这给中国朝野上下带来一种立宪改革的刺激。社会上的报章杂志吵得热火朝天,连袁世凯、张之洞等国内重臣也加入进来,联名电奏要求立宪。
 
所以,清廷最终下决心派要员“考求一切政治”。对此,光绪帝就认为: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为什么变法总是没什么实效?恐怕是承办人员“未能洞悉原委”。故而要派人分赴东西洋各国,“悉心体察”,诚心取经。
 
根据载泽的《考察政治日记》和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我们可以绘制一幅五大臣出洋的路线图。
 
载泽团的路线是:中国上海—日本—美国(旧金山)—美国(纽约)—英国—法国—回英国—比利时—回法国—经苏伊士运河、吉布提、科伦坡、新加坡、西贡、中国香港—中国上海。
 
戴鸿慈、端方团的路线是:中国上海—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挪威—回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俄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经埃及赛得港、亚丁、锡兰(斯里兰卡)、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上海。
 
这15个国家中,丹麦、挪威、瑞典、荷兰、瑞士五国都是在中国考察团出发后,听说了此事,临时邀请。中国考察团所到国家,一律都是最高规格接待。在日本,天皇接见;在美国,见到了总统罗斯福;在英国,去白金汉宫见英国国王;在法国,总统设宴招待……所到15国,全部是国家元首接见。
 
对于各国的接待,载泽有一个总结:“日廷款接尚殷,法商欢迎殊盛,英为少简,比(利时)为最优。”
 
接待规范很高,但此时的中国在列强面前只是一个“乖孩子”形象。
 
日本人接待中国考察团颇为认真,除了天皇接见,日本的前首相、明治维新的元老伊藤博文还前来拜会,并且有过一场长谈。在载泽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场谈话,在这里,中国人像是小学生,伊藤博文则如同诲人不倦的老师。
 
载泽问:我国考察各国政治,锐意图强,应该以什么为纲领呢?
 
伊藤博文答:贵国欲变法自强,必以立宪为先务。
 
载泽问:我国立宪,应该师法哪一国家为最好?
 
伊藤博文答:各国宪政有两种,有君主立宪国,有民主立宪国。贵国数千年来为君主之国,主权在君而不在民,实与日本相同,似宜参用日本政体。
 
载泽还问:君主立宪与专制有何区别?
 
伊藤博文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立宪国的法律必须经过议会议决,呈君主裁定,然后公布。不像专制国的法律,君主一个人说了算。法律公布之后,全国人民都得遵行,没有一个人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他们还谈到人民的言论自由、立宪国君主与政府的权力等。这场谈话,伊藤博文全部用英语作答,由中国考察团中的随员柏锐口译。

                       当时的中国恰似一个要被驱逐的“野蛮”国度
同样地,到了英国,英国人也是诲人不倦。中国驻英大臣汪大燮专门聘请英国名家埃喜来(被载泽称为“政法学教员”)为考察团讲解英国宪法。他讲三权分立与君主权限、上议院与下议院、政府组织、选举制度、地方自治、税收与财政预算等等,头天讲解,隔天实地参观,从国会到内务部、地方自治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等一个一个地看。载泽在他的日记中以煌煌1万5千余字的篇幅对这些内容做了详细记录,今天读来,可说是中国人对西方政治制度最早也最忠实的介绍之一。
其实,中国考察团除了这种学生形象外,更多的是一个弱者形象。对此,出访团团长载泽深有体会。西方人给中国人一直是“红地毯”待遇,但载泽回国后的一番话道出真谛:造成如此状况,一在国势太弱,二在政体特殊,“故谓专制,谓为半开化而不以同等之国相待”。也就是说,西方人作为强者,在弱者、尤其是“半开化”的国家面前,更容易宽宏慷慨。载泽感受到的不是荣誉,而是一种“轻侮”。
1906年7月17日,戴鸿慈、端方这一路考察团抵达香港,此前的7月12日,载泽那一路人马已经回到上海,出洋考察结束。

曾经的天朝上国

1906年9月1日,也就是五大臣出洋归来一个多月之后,清廷正式宣布预备立宪。但是,此时的中国大地革命风暴已经山雨欲来,早已没有从容改革的时间了。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和慈禧相继驾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被推翻,共和国成立;再往后,没完没了的战争与动乱,中国的国门,时而开启,时而关闭。五大臣出洋之事,早在国人追赶世界潮流的急迫之情和对国家前途的种种设想中,被埋进历史废墟。
而在当年的“老师”那里,关于五大臣出洋之事也被丢进遗忘的角落。上世纪末,一位叫夏白鸽的中国留学生,在德国进行一项研究时,惊讶地看到了一批当年清末五大臣出洋时留下的记录。但是在德国一本著名的世界编年史“1906年卷”条目中,只收了一张中国的照片,根本没提中国政府考察团的来访之事。
或许,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真实地位,这个老大“中央帝国”实际早被放到世界边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漂洋出海:五大臣向各国取经
中国为何输掉甲午战争?清朝皇族赴日求教,伊藤博文的话令他汗颜
从“走马观花”到“下马栽花”——大清五大臣出洋考察记
【每天老照片】-1万-4901-1906年 五大臣考察德国老照片
正说李鸿章!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对李鸿章讲过一段话,他是这么说的:贵国乃人才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