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家往事

我的童年时光及少年时期在即墨老家度过。我的家乡位于通济街道郭庄村,早年的时候,这里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用清贫来形容。没有山可依,也没有水可傍,全村的老百姓几乎靠天吃饭。村里也没出过什么名人,大多数人靠种地为生。

村中间有条东西大街,从五队最西头到一队最东头,至少也得三里路,这条大街也是连接外村的主要道路。郭庄村很大,约有一千多户人家,有五个大队,后来成了五个自然村。说是五个村,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要是外人根本就分不出来。我家的老屋在村的西边,门口有两棵老槐树。因为村里穷,小时候还有一句顺口溜来形容当时的经济情况:一队富 , 二队穷,三队穷的光了腚,四队五队更是穷。

虽然我的家乡很清贫,但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童年生活,因为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生活基本一样,没钱都没钱,穷都穷,一日三餐几乎都是地瓜饼子,在这里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我的童年生活,没有玩具,没有动画片,没有幼儿园,更没有电视可看,可我是快乐的,因为我们当时生活在以村为单位的小世界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以为大即墨就是天。小伙伴之间没有攀比,没有羡慕,同样也没有嫉妒。我的童年,是在老家的院子里、胡同口里藏猫猫,在夏天的晚上躺在姥娘家的葡萄树下看星星,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在夏天的小河边捉鱼摸虾,在冬天的黄土地里撒欢摔跤......

小时候依稀记得村里大集体的样子,大清早,队长拿个哨子在大街上吹几下,大人们便放下碗筷来到大街上听队长分配任务,有送水的,有送粪的,有赶马车的,也有开拖拉机的。一村人浩浩荡荡,有说有笑的下地干活。

五一前后种花生,那时村里的大婶们都有私心,捻花生种的时候时不时的吃上几颗,胆气大的藏在口袋里带回家也是有的,其实生产队长也不傻,都是邻里邻居的,只是睁一眼闭一眼罢了。

记得我们村在南坡种过大麻,已不记得是几月种几月收,只记得我和几个小伙伴到“场稳”上偷过大麻,把大麻杆从中间部分一折,抽出小头部分杆芯,然后辫个放羊辫子,小伙伴们你追我赶相互嬉戏真是热闹。

最喜欢大集体麦收季节,我爷爷在村里饲养室喂牲口,到了割麦子的时候,他总会烧一大锅高粱水给社员喝,烧开的高粱水放在水桶里冒着热气,红彤彤的,看着就好喝,要是再放上一把白糖就更好喝了。据说高粱水防暑解渴,大人们喝完水,小孩们可以去捞点高粱米吃,现在回想起来也说不出是什么味道,就是觉得好吃,可能是幸福的味道吧。

我爱凑热闹,喜欢春天跟着大人种地,喜欢在夏天晚上看露天电影,喜欢秋收闲暇之余听盲人说大鼓书 ,喜欢冬天满天飞舞的冰雪世界,更喜欢看来村里变戏法的,红手娟一抖一会变只鸽子,一会变朵花,真是神奇。那时的我,虎头虎脑的,瞪着大眼睛,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看春夏秋冬花开花落。

记得我们村大队办公室的墙上有很多标语:“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  “抓革命,促生产”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等,那是历史的见证。

上学的时候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大多家庭可以吃上白面馒头,偶尔可以吃点芹菜菠菜、苹果香蕉之类蔬菜水果了。

我的小学初中是在自己村上的,七八岁到十几岁的年龄正是贪玩的时候,上课也不好好听讲,课后也不复习,从来不知道学习。也不知道帮家里干农活。可谓少年不知愁滋味,整天跟风一样,一会这,一会那。到了寒暑假更是玩的不亦乐乎。夏天时候中午打“够级”,下午河里洗澡,寒假的时候吃完早饭背起书包就往外跑,说是到同学家里学习,其实一玩一天。就这样风风火火的结束了九年的学习。

说来可笑,在这九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从来没有得过奖状,最尴尬的是正月初一到邻居家拜年 ,有的人家的小孩学习好,年终得了奖状 ,便很自豪的贴在炕头上。有的家庭孩子多还贴了两三个,真是气人。

日子一天一天过 ,我一天一天地长大。

十九岁那年的七月,我和我的发小带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离开了家乡。一大早从磨市出发,坐在大巴车上 ,窗外瓢泼大雨,丝毫没有影响我驿动的心。一路上无暇顾及风景,就是想快点到达我心心念念的大青岛……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差距越来越小 ,现在的郭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什么“一队富、二队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很多家庭做起了小生意,日子红红火火。从前泥泞不堪的羊肠小道早已变成宽敞明亮的柏油马路,村后村前也盖起来一排排两层楼房,村东村西更是高楼林立,很多家庭都买了小汽车。通往家乡的公路越来越宽, 也越来越多,交通十分便利,公交车于十年前就通到村里。

如今的我,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生活了快三十年,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人的性格决定我的生活质量,这些年来我一直打工上班 ,辗转好几个单位,两点一线。

几年前,参加一次中学同学聚会,感慨颇多。三十年没见的同学有的都叫不上名字,但同学们相见还是很亲切。那次聚会规模空前,我们邀请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来到我们曾经熟悉的校园,坐在曾经上课的教室,来到我们曾经追逐梦想的白杨树下。曾经的老师已经白发苍苍,曾经的我们已经人到中年,我们推杯换盏,相谈甚欢。我们谈人生不易,谈世间沧桑......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的思念愈发强烈,想妈妈做的手擀面,想奶奶做的“古扎汤”,想爷爷身上的旱烟味......可惜这已成为奢望,永远也不会再来!

这些年 ,因工作原因我会经常刻意的回老家,有时候哪怕在村里转一转也倍感亲切,现在家中的房子大部分租出去了,我始终保留了一间房子,以便回家有个落脚地。我知道我已经不属于这里,虽然我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年。

多年在外漂泊,使我已很难再融入家乡的生活,但家乡的水 ,村里的人 ,还有老家的人间烟火味,让我挥之不去,烙在心里。

作者:王胜勋,七零后 ,老家即墨,现居青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梦回故乡-郑州日报数字报
丰县老家的乡村,那个拿捏我心灵的地方!
回家一趟,无限心酸国考/联考
【雨巷同题】第138期同题:乡愁
2013年12月28日-33-姥爷家的回忆
这只鸡的命运最后如何?实在让人担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