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科学 | 儿童学习基础素养:来自国际长期追踪研究的启示


-------------?-----------



如今,很多家长都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嗤之以鼻了。但是,国际上很多权威的、长期跟踪研究显示:“良好的早期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学习与人生成就有重要影响。”


换言之,“起跑线”这件事还是存在的。


与此同时,来自清华大学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则显示,知识的提前学习可能会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早期教育很重要,但如果搞错了方向,那就还不如不教。


到底该如何站在正确的早期教育的“起跑线”上?


一个父母常用的学习假设

一个父母常用的学习假设从小到大,可能我们都曾听到自己或他人的父母说: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这种将当下的学习与未来学习和人生成就相连的传统,深植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因为有这种因果关系的假设,少年时的各种头悬梁锥刺骨、各种书山学海的勤学苦练都是值得的。


今天,“80后”父母很少会“赤裸裸”地给孩子揭示这样的因果联系,但在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的同时,无不期待当下的学习能够在孩子今后的学习中、未来的人生竞技场中有丰厚的回报,尽管形式不一样,内心还是遵循同样的因果逻辑。


这种逻辑是否成立呢?或者说,我们能否验证,儿童的某种学习准备可以对他进入小学、中学后的学习甚至未来的人生成就产生影响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教育的一大遗憾就是成效的难以检测。我们只能满怀期待地播下一些种子,但很少看到这些种子在孩子身上将开出怎样的花朵,结出怎样的果实。


早期良好的学习经历是未来学习的基础

儿童的某种学习准备可以对他进入小学、中学后的学习甚至未来的人生成就产生影响吗?


众多追踪研究表明,良好的早期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学习与人生成就有重要影响。


一个最经典的研究例证来自“佩里教育研究计划”,这一研究对美国的学前教育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2年至1965年,研究者将同等智力水平的孩子随机地分为两组。这些孩子都是家境贫困的黑人孩子,父母文化程度都较低。实验组的孩子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注重孩子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开展学习活动,促进智能、社会性、身体等方面的发展。


两组学生的成效差异是巨大的,在后期的学业发展和40岁的人生历程中,实验组在进入大学的比例、个人经济收入、犯罪率上都全面好于对照组。


这些研究近来都经受了进一步的成本效益分析的检验,发现早期的投入对后期的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芝加哥的早期儿童教育长期干预式的追踪研究,通过对教师、家长的干预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关系等支持,采集了900个从3岁到26岁孩子的数据,根据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和人力发展学院的测算,在这个教育项目中,每投资1美元,就会在儿童的生命中对社会产生11美元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产生18%的年回报率。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早期学习的良好经历不仅是未来学习的基础,而且将对个人和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知识,认知,非认知,孰轻孰重?

到底是早期学习中的哪些方面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最具有预测性的作用呢?


目前父母们最常使用,看上去也最便捷的一种方式是提前学习,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但恰恰是这一点在追踪研究中被证明是不可取的,知识的提前学习有可能会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儿童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成员、清华大学张羽博士等人进行了一系列小学补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他们追踪了从小学1年级开始的9年的语、数、英成绩。结果表明:


小学大量参加数学补习,虽然对初中入学起点成绩有一定帮助,但对初中数学追踪性的长期成绩,有显著的反作用;


小学参加语文补习,尤其是一年级参加语文补习,伤害很大,对初中语文起点成绩有显著的负影响;


小学参加英语补习,对起点成绩有一定提高,但对后续成绩也没什么影响。


通过对课外补习班的“抢跑”超前度的检测,他们发现校外辅导班的教材内容比学校教材内容平均超前四年左右,而且校外辅导班的教学大都采用灌输、重复的方法,反而会伤害小学生的创造力、探究能力、自信心和学习自主性。


那么,是不是认知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呢?我们一般都会认为,认知能力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当年“佩里教育研究计划”的干预是基于智力假设的,也就是说,开始发展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儿童的智力水平。


但近期对这一项目的再度仔细分析发现,这些项目被证明没有提高智商,但却改善了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和一些重要的学习品质。


在佩里教育研究计划的积极效果中,2/3的因素可以被归结为诸如好奇心、自控力和社会灵活性等非认知要素。


一系列的研究对传统的智力观提出了挑战。其中,最引人瞩目的研究并非来自传统的心理学领域,而是由芝加哥大学的一位计量经济学家、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


在他的新书《美国中的不平等:人力资源政策的决策》中,他挑战了传统的智力观点——非认知技能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


而且由于非认知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巨大的可塑性,赫克曼认为,早期在非认知技能领域的干预是建立人力资源的最重要的公共政策。


赫克曼的这些观念并非空穴来风。同样起源于60年代的心理学中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已经让我们看到自我控制这种品质对学业成就的巨大影响。


在这个研究中,孩子们独立面对各种诱惑物,棉花糖、巧克力、玩具等,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就吃掉或开始玩而没有额外的奖励,也可以选择等待15分钟再获得第二个同等的礼物。


面对诱惑,孩子们表现各异。


而在几十年后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后期的SAT考试中,那些等待15分钟的孩子的平均成绩要比那些马上就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高出210分。


而自2010年以来,在国际上,《儿童发展》《发展心理学》等重量级期刊上涌现出一大批追踪性研究的实证研究,探讨诸如儿童的坚持、情绪调控、注意、规划能力、自我控制、与同伴的社会互动、亲社会性行为等非认知技能对儿童未来学业发展的影响。


Eeland等人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发现,那些情绪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难以与教师、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较差的学业成绩。


Christine等人利用ECLS-K的长期追踪数据,探讨了10666个样本在幼儿园进入时期的早期学习品质(坚持、情绪调控、注意)和阅读、数学障碍之间的关系,发现儿童较差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的学业障碍有极大的预测性。


为什么非认知技能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研究者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认知和情感的脑功能机制本身就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且因为非认知技能中的学习品质部分如好奇心、探索欲等往往是引起认知和知识技能获得的触发器。


目前这些研究进一步深入到认知神经科学领域,通过脑功能成像(fMRI)等技术手段发现,情绪能力在儿童的早期是能被改变的,而且这种改变是可以在生理层面上发展起来的。


Shea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早期经验会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发展。诸如班级参与等社会性的行为、攻击性行为的控制等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术性知识的获得,还有可能影响到孩子大脑中的执行功能的发展。


有认知神经科学家甚至认为,学校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它是否使学生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孩子会有更良好的学校动力,更能适应学校的社交环境。


结论:“儿童学习基础素养”乃成才之基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们确实发现,儿童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学习和人生成就是有相关性的,今天我们精心种下的种子是可能在将来开出绚烂的花朵。


有鉴于此,我们推出“儿童学习基础素养”这一概念与项目,同时有两个目的:为儿童顺利完成学校适应;为儿童奠定终身学习所需要的重要能力与品质。


上海市教委目前推行的“零起点、等第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政策正是基于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部分研究成果。


儿童学习基础素养主要包含四大领域:


  • 由基础认知能力、语言、执行功能等组合成的认知领域;

  • 由同伴交往、成人交往、自我效能等组成的社会性与情感领域;

  • 身体健康与动作技能领域;

  • 体现对学习的好奇、自我调控、计划等要求的学习品质领域


这些认知、非认知融合的平衡机能有望产生在不确定性的复杂情境中更具有认知灵活性的终身学习者。


我们期待用“儿童学习基础素养”形成儿童在未来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连接儿童学习的当下与未来。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副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婴幼儿心理行为与亲子关系——3
新的学习质量观:儿童学习基础素养
中国宝宝最欠缺的早教是什么?
培养“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体验式引导
黄瑾:​学前教育“质量时代”来临,基于核心素养对幼儿园课程的思考
如何在家庭环境中,支持孩子实现个体化的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