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 苏轼 行书《治平帖》
userphoto

2023.05.16 甘肃

关注

苏轼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书法风格以“尚意”为主,强调在书法中注重个人的感性思维和表现个人情感。他认为,书法作品中的意境是最重要的,一个字的写法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而不是死板的按照规范来写。因此,“尚意”成为他的书法风格的代表性特点,也成为中国宋代书法的一个重要标志。

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在书法风格方面,与唐代和其它时期形成鲜明对比。唐代重视规范和法则,书法的标准化程度很高。而宋代则强调个性和情感表达,书法风格更加自由,也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所倡导的“尚意”书法思想成为了一种新的书法形式。

这种新形式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笔法上。苏轼的笔法一方面要求认真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他的书法风格很大程度上靠近于日常生活中的随意书写,但仍然保留了书法的优美和表现力。他常常用“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诗句来作为书法追求,这样自由的笔法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追求一种自然、随意的书写效果。

苏轼的“尚意”书法思想对于中国书法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中国书法风格更加多样化,而且更加重视个人的情感表达。这种观念影响深远,因为人们开始注重情感在书法中的表现,因此书法也不再局限于表现形式,更加注重感性思维的创造性。这种书法思想不仅在书法上有所突破,也在绘画和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之,苏轼“尚意”的书法思想充分反映了宋代书法具有的时代性特征,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治平帖》卷,北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9.2厘米,横45.2厘米。

释文: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卷末有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题跋。鉴藏印有“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吴江张基德载图书”二方。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

此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该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

《平生壮观》卷二、《装余偶记》卷二、《盛京书画录》第二册著录。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苏轼行书《治平帖》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此帖书于北宋熙宁年间,时年苏轼约30余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

《治平帖》为苏轼书与蜀中乡僧的信件,内容为请求乡僧代为照管苏家坟茔之事。《治平帖》墨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卷首绘有东坡先生画像,画像后为释东皋妙声(字九皋)所撰书《东坡先生像赞》,后尚有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跋。赵孟頫将《治平帖》判为苏轼早年作品,文徵明详考其后,定《治平帖》为熙宁在京时所书。《治平帖》具体书写时间尚有争议,但为早期作品无疑。关于苏轼书法取法与风格的论述,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且各执己见。赵孟頫以“风流韵胜”评价此作,大抵认为东坡早年书风多近于钟王。文徵明的品评本于山谷,王穉登的论说则为目鉴。

苏轼门生李之仪言:“东坡从少至老所作字,聚而观之,几不出于一人之手。”李之仪的眼中,苏轼的书风是极为丰富的,且不同时期变化极大。黄庭坚从时间线上对苏轼书法风格作了大致的分期论述。

黄庭坚认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书风相较之前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东坡书,彭城以前尤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彭城即徐州,苏轼熙宁十年知徐州,至元丰三年乃到黄州。苏轼从彭城至黄州其间尚有数年时间,而这一时间正好是苏轼书法中“偃笔”的初现阶段。黄庭坚认为苏轼书法面貌如此丰富的原因是其取法的广泛性。其书论中提到的苏轼取法的对象就有十余人之多。同时黄氏还认为苏轼善集诸家之长,如其跋《寒食帖》时言:“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这与苏轼的自我评价相同:“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人者也。”所以在后人眼里,苏轼既善学古亦善创新。

黄庭坚以“姿媚”和“笔圆”来评价苏轼早年书风。前者是对苏轼早期书法整体面貌的品评,后者是对其早期书法点画与用笔特征的概述。他认为苏轼早期书风的形成,主要是取法《兰亭》与徐浩之故:“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黄庭坚说苏轼学《兰亭》,却又强调“姿媚”似徐季海,似乎颇难理解。此句论述实际是对苏轼整个早期书风的评价。以至黄州为界,苏轼44岁前的书法都可以视为早期,这个时间范围无疑是非常宽泛的。而纵观现存近四十件可确为苏轼早期书迹的作品,可以发现其早期书法面貌非常丰富。

苏轼现存墨迹中可确为早期书写的作品只有三件,分别为治平二年所书的《宝月帖》、熙宁年间所书的《治平帖》及元丰二年所书的《北游帖》。苏轼现存最早的书迹是刻于《西楼苏帖》中的《奉喧帖》与《眉阳奉侯帖》。这两件作品虽为行书,但却尚未脱离楷书的束缚。而书于五年之后的《宝月帖》,整体书风则较为统一,除个别转折处略显僵硬外,整体用笔娴熟流畅。苏轼这一时期的进步,应是得益于蔡襄的指点。苏轼与蔡襄的交集从嘉祐六年始,至治平间蔡襄去世为止。蔡襄对苏轼书法的影响是极大的。苏轼与其师欧阳修均推蔡襄书法为有宋第一。苏轼毫不掩饰地说明自己取法过蔡襄:“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宝月帖》外在面貌虽不似蔡襄,但风格同于蔡之妍媚,同时其圆转的用笔及上下间的牵丝引带极似蔡襄用笔。蔡襄书法受宋绶影响较大,而宋绶多取法于徐浩,且宋绶还是其时“朝体”书风的代表。所以苏轼早期前阶段书法作品带有的徐浩面貌是源自时人的影响。苏轼学徐浩大概是开始于倅杭时,且时间应不长。所以苏轼学《兰亭》当在取法徐浩之前。山谷言苏轼少日学《兰亭》,而姿媚似徐浩,原由就在此。

《治平帖》与《宝月帖》相较,点画更显沉着,用笔更为娴熟,不见任何僵硬之处。苏轼对钟王是极为推崇的,其早年最主要的取法对象即是钟王。《治平帖》的用笔特征更近于王书。《西楼苏帖》中所刻的《净因院画记》为苏轼熙宁三年时所书,此作书风亦极似王书。《净因院画记》中很多字都是对王羲之书法亦步亦趋的模仿。相较而言《治平帖》书风在学王的基础上,更加以变化,整体书风更趋统一。《治平帖》无疑是苏轼早期书法中集古出新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书法最为人熟知的两个特征为肥扁和左秀右枯。前者多被认为是偃笔的用笔方式所成,后者则是被认为是苏轼执笔近下的执笔特征造成。《治平帖》结字整体较扁,但点画并不肥,左秀右枯的特征已有现显。苏轼于元丰二年所书的《北游帖》相较于《治平帖》,方折用笔明显略多,且出现了“偃笔”的特征。《北游帖》中有“偃笔”特征的字并不多,所以《北游帖》相对于《治平帖》,看上去用笔轻重变化更为明显。《北游帖》可视为苏轼早期第二次变法的尝试。将《治平帖》与黄州时期所书的《一夜帖》对比来看,《一夜帖》中“偃笔”和“方折”的特征更为明显。且《一夜帖》相较于《北游帖》面貌更为统一。若将《治平帖》与《寒食帖》相较,则二者面貌差距更远。《治平帖》为信札作品,《寒食帖》为诗文作品。二者在书写时对章法布局的考虑就明显不同,《寒食帖》整体轻重大小疏密的变化都十分明显,《治平帖》虽也有轻重与大小的变化,但整体面貌平稳,点画姿态也以平正为主。《治平帖》与晚年所书的《渡海帖》相较,后者左秀右枯的特征明显,笔力雄健,点画扁厚。相较而言,《治平帖》则完全展现出黄庭坚所评的“笔圆”与“姿媚”的特征。从《治平帖》到《北游帖》到《一夜帖》再到《渡海帖》,能大致看到苏轼书法的渐变过程。苏轼对于“偃笔”的选择是主动的,从元丰初期开始直至晚年都是对这种书风的不断强化和完善。其各阶段的书风都是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渐变的。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

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濛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

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  元 赵孟頫 提跋

释文:右二帖皆东坡早年真迹,与其乡僧者也。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勤至犹可想见。故是世间墨宝。孟頫

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苏轼书赵孟頫跋,200年老基友跨世合作!
致敬东坡丨《中国书法》:苏轼的行迹、书法及其接受特辑(上)
吴门代表书家对苏轼书法接受探讨
当代著名书法家曲庆伟四十七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苏东坡 《寒食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