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俗: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然而,在千年府地临海城区,正月十四却是元宵来历的传说。接下来,就让帅帅讲给大家。
  十四
  习俗拜临水娘娘
  汉族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汉族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伏羲诞辰日
  甘肃天水一带,称伏羲为人宗爷,以正月十四日为人宗爷诞辰日,这天要举行祭祀活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祭品,祭品有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内古柏树上,贴满了小小的红纸人。子时一到,开始读祭文,回顾祖宗的功德,述说现今的美好生活。之后进行朝拜,给人宗爷唱戏,耍社火,祈愿保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祭祀后,供品要分给朝拜者,意为祖先赐给了食物。试花灯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汉族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台州的元宵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元宵节一般要放在正月十四过,这里也有一个典故,相传临海历史上有位知县,他的母亲是信佛的,正月十五要吃斋,但年羹本身是带荤的,于是这位知县就把元宵节的时间改到了正月十四,以避开斋戒日,因为元宵节提前了一天,相反的,中秋节就推后了一天,所以台州地区最传统的方式就是正月十四过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这与浙江其他地区都很不一样。喝亮眼汤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汤的俗。汉族民间有个说法,这十四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那么,这传说中的“亮眼汤”到底是咋样的?
  亮眼汤不少人会做,但这亮眼汤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呢?一般来说,春节到正月十五是最后的高潮,不过在宋朝,从正月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七为止,这个阶段都叫元宵节,正月十四夜也是在元宵节里的,那天就要喝亮汤。“除此之外,正月十四夜,平常人家还会在自家的各个角落里撒上乌梓,因为据汉族民间传说,角落里倒一些乌梓,可让老鼠眼睛瞎掉,猫的眼睛更亮,把老鼠都吃完,这样就可以保护粮食不让老鼠吃掉。”乌梓其实是山上的一种野果,由于乌梓用新昌话讲像“眼珠子”,意思就像多双眼睛盯着自家的粮仓不被老鼠侵害。说来说去,这十四夜是跟“亮眼”的确有蛮大关系的,喝上一碗亮眼汤,然后用雪亮的眼睛去欣赏元宵灯会,以美好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年。 食糟羹
  元宵节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正月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上元节”。我国各地的上元节活动大同小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汤圆,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在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其节日气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
  守财神
  从正月十四这天下午起,从刚刚学步的娃娃到十二三岁的儿童,手里都捏着一根线,拉着毛兔灯,牵着大人的手,满街地跑,蜡烛点在兔肚子上,把白兔照得通体透亮。此时家家户户的每一间屋子里都点起蜡烛,俗称“间间迎”,以此表示迎接财神。
  同时,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点“长夜灯”,从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临海、天台、三门交界一带还有这么一个风俗:这天晚上,家长不允许孩子睡在朋友亲戚家,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要赶回到家里,而且早早地入睡,睡觉前把家里所有的鞋都要放在床前。
  据说,这一天财神下凡,到各家视察,并按每家人口多少来分配当年的粮食。其标准就是,看这一家床前放的鞋子多少而定。
  当地传说,财神原是凡间财主张百万,他非常有爱心,在生时把平生所赚的钱全都周济给四方穷苦百姓,深得当地贫苦百姓的爱戴,其诚感动了上天,决定让张百万上天掌握天下财富。
  就在张百万升天的这一个晚上,周边老百姓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张百万对大家说:“我要离开大家了,明天晚上再到你家,你们务必要把家中的鞋子放在床前,我会按你家鞋子的多少分粮食给你家。”说毕羽化成仙,翩翩而去。
  第二天,老百姓才知道张百万不知去向,想到头一天的梦,才知道他被上天度化当了财神,不禁悲尽喜来。当晚,人们把家中的鞋子都放在床前,早早地入睡,为了让张百万能看清家中的境况,不约而同地点起油灯。
  从此,正月十四点“长夜灯”、床前摆放鞋子成了当地“迎财神”的一种习俗。
  十四
  传说 传统元宵节为正月十五,但在台州,却以十四为节,尤其在千年府地临海城区最为典型,历史也最悠久,俗称“台州府十四夜灯会”。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十四日元宵来历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不外乎“孝子说”、“战事说”、“筑城说”。 “孝子说”
  元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率浙东农民军攻入台州府,建国称王,在北固山建天坛,以今台州城隍庙为金殿,并下诏普“天”同庆,包括传统节日。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每月朔、望两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斋,每年的元宵节与中秋节刚好是方母吃斋之日。方国珍是个孝子,为了使母亲能与“天下百姓”同乐,他便下诏提前一天过元宵。此后,在台州,正月十四闹元宵便成了风俗。
  “战事说”
  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有一年正月十四,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倭寇逃往内陆。时天色已晚,戚家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 “筑城说”
  据《民国临海县志》记载,台州正月十四元宵节与糟羹的来历有密切的关系:“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民间传说则较为详细。当年大将军尉迟恭(一说台州刺史尉迟缭)奉命修筑江南长城,筑好长城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台州百姓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纷纷拿来家中的米饭、芋艿、粉丝、芥菜等食物前往军营犒劳将士,可由于天气冷,刚到军中时便已凉了,大家过意不去,为了能让每个士兵都能吃上一口自家的菜,便把所有东西倒在了一起,烧成了“大锅羹”,后来演变成糟羹。这一夜,百姓们通宵点灯庆贺,从此台州形成每年正月十四亮长夜灯的习俗。
  十四
  价值
  正月十四夜闹元宵、吃糟羹、守财神,是台州特有的风俗,其蕴含着深刻的价值。保护好这一传统节日及风俗,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和谐价值。台州元宵,有着丰富的台州地域文化传统,反映了千百年原住民相同的心理结构、价值观和礼仪风俗,能产生强大的民众共识和社会认同价值,促进了世代人民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
  其次是文化价值。台州府城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鲜活的文物,是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智慧结晶。如国家级非遗名录黄沙狮子、临海词调,省级非遗名录大田板龙、上盘花鼓、大石车灯戏、剪纸……无不是以十四夜灯会为重要平台展示神韵,它们和而不同、碰撞渗透,交融汇聚成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特文化空间。
  再者是历史价值。台州元宵节的传承流变,蕴藏着台州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生产商贸水平、社会文化和道德习俗及思想禁忌。深入挖掘这些历史信息,是研究台州人民精神风貌和聪明才智的重要实证和活态历史,可弥补正史之不足,而更接近于已逝的历史本原。十四
  思考
  无论是“孝子说”,还是“战事说”、“筑城说”,笔者认为,都不能作为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的依据。原因很简单,民俗具有“集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任何一种民俗的形成,都不是一年二年或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形成并普及的。而一种民俗一旦形成,更不是某一个皇帝或某一个有影响的人一句命令就能消失或改变的。
  民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它是社会集体共同认可的一种规范。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同时,民俗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春节,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但一直到汉代才逐渐定型。元宵节亦然,上元节(即元宵节)因“正月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名,是经过长期演变,至汉武帝期间才形成。因此,由于修筑长城或因抗敌的“筑城说”、“战事说”而把节日提前一天,很难成立。
  一种民俗一旦形成,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改变。如我国的缠足习俗,清初,清朝统治阶级就颁布诏令“禁止缠足”,但直至清末,此风仍在盛行;又如,“元旦”这个节日,原为正月初一,中华民国改元旦为公历一月一日,至今已近百年,但在民间,许多百姓仍然没有接受“元旦”这个节日。因此说,元宵节由方国珍一声令下,而改为正月十四,这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再者,《台州府志》记载:吴越国钱镠时,就有“俗以十四为重”的记载。可见,台州正月十四闹元宵的习俗在五代间便已存在。
  “传统节日的形成有其自身规律,无法与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或事件发生联系”(顾希佳《风俗十讲》)。也就是说,节日风俗的传说往往是后人对节日风俗起源的一种解释和附会。在实际形成过程中,是先有节日风俗,然后才有传说,这也是我们对同一节日风俗有不同传说的解释。
  那么,台州元宵节为什么要定于正月十四呢?传统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即正月十五),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也就是说,民国以前的“上元节”时间不等,大致以汉代的正月十五为重心,但在台州,据《台州府志》记载:“钱镠时添为五日,俗以十四为重,室内皆燃灯,妇女行百步以去病。”从中可以看出,“上元节”从正月十三开始,到十七结束,十四为“元宵节”的习俗已有雏形。我们可以认为,台州正月十四元宵节的形成应该在唐宋年间。联系到当时社会习俗,笔者认为,当时台州佛教的兴盛对正月十四形成元宵节的影响至关重要。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台州,南北朝时由于北朝灭佛,大批北僧南移,台州佛教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是台州佛教的鼎盛时期。五代时,周世宗下诏灭佛,全国废寺3336所,幸台州为吴越辖地,未罹此难,而吴越王钱氏数代均崇佛教。吴越国在位最久的忠懿王钱俶曾为台州刺史,一生崇佛,曾拜天台高僧德韶大师为师,受其影响,台州佛教发展尤为发达。至宋,据《嘉定赤城志》载:“台之为州,广不五百里,而为僧庐者四百有奇。”可见宋时台州佛教的流传甚盛,民间流传颇广。
  随着台州民间信佛者越来越多,佛教的一些习俗逐渐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饮食习惯对当地老百姓的饮食颇有影响。
  僧尼所吃之饭,也叫“斋饭”,即素食,这一习俗,自南北朝梁武帝始,经唐至宋已成了佛家的戒律。信佛的在家“居士”虽允许不用全年吃“斋饭”,但一些特定的日子如佛教节日,他们就自觉遵行佛规,这其中,包括每月的“初一、十五吃斋饭”。而元宵期间,饮食颇多,很有讲究,对于信佛的“居士”来说,十五的饮食,难以接受,于是“俗以十四为重”逐渐演变“俗为正月十四”。
  再者,我们都知道,过五天的节日,无论是财力人力还是精力上,都是很大的浪费,特别是在战乱或工作节奏快时,化五天节日为一天过的想法应该是老百姓的上上之选,而这五天之内,要选择在哪一天,无非是当时传播已广的“十四”。
  综上所述,台州正月十四过元宵的习俗应该开端于唐末,形成于五代宋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农历春节56个民俗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至元宵节15天春节风俗分享
一样的元宵节 不一样的过法
中国人过年习俗 古画完整版(附文19篇)
春节期间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的风俗与禁忌
正月初一至十六的名称及风俗!
春节就要到了,这些有关春节的习俗,老师要讲给孩子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