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样的元宵节 不一样的过法
一样的元宵节 不一样的过法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4-02-14 ]

  编者按:挂灯笼、吃元宵、看焰火、猜灯谜、舞狮子、闹花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又在华语世界热闹上演。这是春节最后的狂欢,此后,年味隐去,一切回归正轨。那么,元宵节从何而来、有哪些动人的传说、有哪些迷人的习俗、我国少数民族怎么过元宵等等,请跟小编一道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寻找。

 

元宵节的由来与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全文】

 

 元宵节的习俗与食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全文】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元宵节真正的文化内涵:中国狂欢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元宵节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正如童谣里所唱:“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花灯编织着故事,也编织着期盼。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经历一百多年来欧风美雨的冲刷,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很大侵蚀,元宵节也不例外。在当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节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汤圆了。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为在相对悠闲的小城市和乡村,元宵节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全文】

 

 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2月14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两个节日在一天相遇,据说19年才有一次。民俗专家说,元宵节在古代其实就是情人节,什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发生在元宵节的灯会了。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当元宵节遇见情人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今年这个农历马年,本来就有些不寻常的东西,比如“一年两头春”(一年有两个“立春”),“百年难遇闰九月”等等。如果再把今年的农历跟公历对照起来看,就有更多的看点了,比如:“一月两头年”(1月1日公历年,1月31日中国年),“五个巧合的星期五”(4月4,6月6,8月8,10月10,12月12,都是星期五);还有一个有趣的日子马上就来了,那就是“中西情人节喜相逢”: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而当天正好是农历的正月十五即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我们中国本来没有情人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看西方国家大多数有情人节,就想我们也兴一个。不过,要兴一个节,也不能太随便,总得找些历史文化上的根据。搞民俗研究的人找来找去,找到两个时间节点作为中国“情人节”的备选资源:一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是七月七“七夕”。

     二者相比之下,元宵节更有充当中国“情人节”的资格。  【全文】

 

元宵节与宗教的渊源

 

 正月十五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点灯敬佛

  元宵节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很多人都听说过“传灯”这个词,尤其是在佛教当中,《景德传灯录》《东域传灯录》《延宝传灯录》《传灯法师列传》《天圣广灯录》《靖国续灯录》《道明联灯录》《嘉泰普灯录》等等等等,以传灯命名的典籍非常多,为什么以“传灯”命名呢?   【全文】

 

 道教文化与元宵节

  灯节,即今日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农历正月的十五日--古代称望日,即月圆的日子,都要张灯结采,并举行各类娱乐活动。这一风俗,完全是从道教的宗教节日沿袭、演变而来的。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庆上元。上元节的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主要在夜间举行,又称元夕、元宵。道教以上元为赐福天官诞辰,在民间以放灯、闹元宵的民俗来庆贺,形成以娱乐、祈祥为主的岁时节日。届时道观中例行设斋庆贺上元天官诞辰,民众多前往庙观烧香祈福。夜间例要上灯,并举行民间各种文艺、杂技演出。元宵节各地且盛行吃汤团,称为吃元宵。

  正月十五张灯的习俗,相沿已久。到了北魏,道教的上元节已经定型,上元张灯也由之固定下来。隋唐时代,元宵节张灯,达到十分兴盛隆重,而且灯的质量不断提高,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多采,并且一直沿袭至于近代。现代民众的文化生活比以往丰富得多,但是对于传统的节日仍然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元宵节仍是民间的一个大节,而且它与宗教的联系已经淡化,而演变成全民性的时令节日。   【全文】

 

 

别样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各族人民如何过?

  除了汉族之外,我国还有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黎族和仡佬族等16个少数民族也过这一节日。节俗虽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无一例外地追求欢乐、祥和、团圆和喜庆。

  塔尔寺灯节

     佛教传统节日。时在夏历正月十五日,节期一般持续七天。“塔尔寺”藏语称为“拱本”,意为“十万佛像”,位于青海湟中境内,素称“佛教圣地”。灯节期间,寺内装饰各种灯盏,供奉灯香、净水、粮食干花等,并展示该寺“三绝”之一的油塑。远近各地的藏、蒙、土、汉、回等各族群众,云集寺内观灯,并举行舞狮、舞龙灯、舞耗牛、踩高跷、跑旱船等娱乐活动。塔尔寺灯节会是中国西部民俗的一次展览。鲁沙尔街上人头攒动,无数的摄影机、照相机在不停的工作,谁也不愿放过这个珍贵的机会……

  纳西族棒棒节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汉族的元宵节,在这一天,丽江的纳西族却过着一个完全不同的节日,叫?“棒棒会”。棒棒会也叫“弥勒会”或者“米拉会”,据传最早在丽江玉皇阁举行,当地喇嘛教徒朝庙念经,村民进香祭拜弥勒佛,后来渐渐演变成农具交易会,其中以用作斧头把、锄头把、镰刀把、锤子把等的木头棒棒最多,所以简称为“棒棒会”。纳西语中有一句话叫“达哇纳西努”,意思是一过年纳西人就忙疯了。年前疯狂采购年货,年中疯狂吃喝玩乐,到了正月十五,则意味着年过完了,大家开始忙着准备春耕,需要添置一些新农具,这就是丽江棒棒会的由来。  【全文】

 

 福音的“灯火”永不熄灭(基督教)

  农历年的元宵节,按照中国传统,过了元宵节才是真正的进入新的一年。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放下春节期间的懒散和消闲的生活态度,真正地向着新一年的标杆奔跑了。元宵节传统上也叫做灯节,灯,在人类历史上,是人类能够利用火照明的一个杰作。如果没有灯,人类生活终必永在黑暗的长夜中,所以,灯对我们表达的是光明,温暖和关爱。在古代,并非人人都用得起灯,所以常常是很多人共用一支灯,当点起灯的时候往往会招来许多人聚在一起,在美好的灯光下,大家分享了光明,和睦和温暖。中国这种美好的灯文化其痕迹在圣经上也有相应的美好见证。

  据出土的中东“马里文献”反映,早在主前八千年,人类就懂得用灯了,而在约旦的彼得拉出土文物中也能够看见主前三到两千年的各种陶灯。灯也是人类传达信息或者使命的一种器皿,为了照亮更多的人,所以耶稣要求我们把灯放在灯台上;为了保持一门的传统,所以佛教很重视传灯;为了能够很好的从事学习,古人有借灯或凿壁偷光的举动,所以灯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不但起到照明的作用,也起到启明的作用。灯在犹太人中更是个绝对重要的象征,如果家中安息日的灯没有点亮或者没有预备好,就构成出妻的理由。因为安息日保护了犹太民族不被别人消灭,而灯作为安息日里面最重要的象征,所以灯保护了犹太的历史,犹太人也非常重视灯,更加成为以色列国的象征,所以金灯台不仅是生活的灯,也是生命的灯,对基督徒来说更加是如此。   【全文】

 

 盘点国外别样的元宵节

     韩国没有元宵节的说法,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为“望满月”。和中国不同,他们在这一天并不吃元宵,而吃混合糯米、高粱米、红小豆、黄米、黑豆等杂粮做成的五谷饭,吃各式各样的坚果,花生、核桃、松仁、栗子、银杏等等,据说可以使牙齿更坚固,还能防治疔疮等皮肤病。此外,还要喝“清耳酒”,祈愿新年不患耳疾,而且一年到头听到的都是好消息。韩国农村还保留着一些正月十五的传统庆祝活动。如“烧月亮屋”,用树干或竹子搭成圆锥形的屋架,挂上写着新年愿望的纸条,圆月升起之后,人们用手中的火把点燃“月亮屋”,围着火堆欢歌起舞。树干和竹子燃烧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可以驱走恶鬼,火烧得越猛烈,就预示着这一年的年景越兴旺,如果火半途熄灭,则会被视作凶兆。此外,还有放风筝、拔河、踏桥等活动,都有祛病、除灾、祈福等涵义。

       日本把公历1月叫正月,1月15日称为小正月,与大正月(元旦)相对,小正月日本有很多民俗活动,而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对大部分日本人来说比较陌生。小正月主要以祈祷丰禳等为中心,这一天让在“松之内”期间(1月1日至7日)忙个不停的主妇们暂作休息,因此也称“女人正月”。小正月早上有吃小豆粥的习惯,在《土佐日记》、《枕草子》等文学作品中记录了这个习俗。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日本的中华街非常热闹。如横滨中华街每年都会举办元宵节赏花灯的活动,一些当地的华人华侨都会前去凑一凑热闹。赏花灯的活动大概在傍晚时候就会开始,整条街上都被装点得五彩缤纷。而中华街也一改往日的喧闹气氛,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其间还会穿插一些舞龙舞狮和传统舞蹈表演。一些日本人也不禁被这样的节日气氛所感染,大呼“美不胜收”。  【全文】

 

文学里的元宵节

 

 四大名著中的元宵节

  《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元宵节的场景。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就有两处写到元宵节。第一处:“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过会的热闹。”文中的“过会”,即是元宵节的活动之一。第二处:“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文中的“社火花灯”是指元宵节夜晚街头的鼓乐、歌舞、百戏、杂耍、放花灯等娱乐活动,由此也可见,当时老百姓观看社火花灯的盛况。

  《西游记》中也有关于元宵节的描述。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中写道:此夜正是十五元宵,众僧道:“老师父,我们前晚只在荒山与关厢看灯。今晚正节,进城里看看金灯如何?”唐僧欣然从之,同行者三人及本寺多僧进城看灯。正是: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羊儿灯、兔儿灯,檐下精神。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鳌山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锋。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世界。那壁厢,索琅琅玉韂飞来;这壁厢,毂辘辘香车辇过。看那红妆楼上,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双双美女贪欢;绿水桥边,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对对游人戏彩。满城中箫鼓喧哗,彻夜里笙歌不断。  【全文】

 

 元宵节赏灯联话灯诗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全文】

 

 古诗词里的元宵节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酣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神以卜。”是较早的关于元宵风俗的史料。

  隋炀帝虽荒淫无道,却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在《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元宵节:“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千树银花不夜天,美哉壮哉。

  到了唐朝,闹花灯大肆流行,并且载歌载舞,彻夜狂欢。元宵的盛况到了空前的地步。崔知贤有诗为证:“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也赞叹:“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也提到“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的是元宵之夜,人们彻夜赏灯玩乐,皇上破例采取金吾弛禁的制度,即连续三天三夜大开城门、允许老百姓自由出入。三天三夜,想进就进想出就出,这个元宵节,人们玩得必定尽兴。那些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崔液在诗中写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良辰美景,佳人能不心动?   【全文】

 

元宵节知识

 

 元宵节点彩灯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全文】

 

 元宵的多种制作和食法

  南方人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萝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元宵”除了煮食外,还有多种食法:油炸“元宵”如果是生“元宵”,可将“元宵”先粘上鸡蛋清,再放进锅里炸。这样炸出来的“元宵”有鸡蛋香味。炸时要不断翻动,以免炸得不透不匀。油炸“元宵”时,有时会发生“元宵”在油锅里突然炸裂溅伤人的现象。如在“元宵”下锅前用针在“元宵”上扎两个小针眼,即可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另外,炸时要用小火温油,这样炸出的“元宵”香甜可口,皮酥里糯。  【全文】

 

相关热点

  关于元宵节的那些人与事的传说

  元宵佳节 体会全国各地方言的韵味

  元宵节将至 为啥叫闹元宵呢?

  元宵节北京各寺院的祈福地图

(编辑:俞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月十五日庆新春
史上最全元宵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元宵习俗知多少?元宵快乐!
元宵节。
● 元 宵 节
元宵节为什么是情人节,今年赏月几时最合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