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讲座《朗声韵里探真知》
教研微讲座
朗声韵里探真知
开篇

关于朗读,要说的很多,今天我只选取一个小突破口,选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古典诗歌朗读来谈谈自己的体验,请大家包容我的才疏学浅,讲的不对的地方可以拍砖,轻点哦。


一、明意五弄清:
“意”是作品的“灵魂”。要想吟诵好唐诗宋词,首先必须准确表达出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意”。给同行讲这个,咱们可以略说:弄清作品产生的背景;弄清作者的性格和作品的风格;弄清作品的主要思想;弄清作品的谋篇布局;弄清作品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意义。
二、动情五要素:

在朗读指导中,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有感情的朗读”。情是人受到外界刺激后一种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喜爱之情、厌恶之情、愤怒之情、悲伤之情、恐惧之情、忧愁之情等等。情有真假深浅之分。我们所说的情是真情,是深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想使你的朗读具有感染力,首先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而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就必须先自己为作品的感情所激动。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情感呢?

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注重积累生活经验;反复阅读作品;对词表现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同时借助想象丰富自己的情感。

情,在调动时还要防止两种现象:

过于有我型。情,从作品本身出发,而不是以“我”为中心,大喜大悲、大愁大怒,不能自拔。自以为感情丰富,而忘了朗读者自己的身份。这是不可取的。

另一种是热水瓶型。情在心里,不善于表露出来,仅仅停留在自我陶醉的阶段,不懂得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有效地传递给听众,与听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有情还要达声。

三、知晓定数,把握节奏

古典诗词分类复杂,这里不讲,我重点谈朗读的一般规律。古典诗词的格律是有严格要求的,“门禁森严”。不过,由于声、韵、调的历史变迁,由于朗读不是字音的复原,不必泥于诗的格律的严格要求,而应在—定程度上冲破某些限制。


1.字数语节一定

我们读的最多的是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了。特点是字数一定,像宋词、元曲,或根据词牌填词,或根据曲牌作曲,字数也是一定的。在朗读时就应该体现出这一点,使听者感觉到这一点,而不能超越它对停连的固定要求,不要打破它的格式。如句读,不能打乱重新安排,不能显出字数似乎不一定的样子来。至于句中的停顿还是允许存在的,停顿的时间也完全可以变化的。

我们这里说的语节,含有音步、节拍的意思。语节一定,在诗的格律要求上表现为各句中词的疏密度大体相近。不同的格律,有不同同的语节安排我们试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中的绝句为例,看看在朗读中怎样把握它们的语节。五言一般二三分,七言一般四三分,四再分2+2,三再分1+2或者2+1

例: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严格的说这是一首古体绝句,全诗光、霜、乡、下平七阳韵读来流畅自然,亲切感人。整首诗句句明白如话,然而这样清新朴素、浑然无迹的诗蕴含的情感却是十分丰富而深邃的。朗读时看似简单难度却颇高,朗读时必须无意于表现诗的节奏,而让诗的节奏无处不显才好。朗读时,整首诗音调不要过高,音量不大,语势要顺畅自然,节拍清晰,自然的读出情感的起伏。

以此为例,我们看看它的语节安排。

床前丨明月光 

疑是丨地上霜  

举头丨望明月 

低头丨思故乡

这是二三两分的形式,2+3的形式

床前丨明月||光, 

疑是丨地上||霜。  

举头丨望||明月, 

低头丨思||故乡。

这是三分的形式,2+(2+1)、2+(1+2)的形式。

这两种语节的划分在学术上都有存在,但是一般将五言划为三节的更适合吟诵。作为朗读,如果把第三、四个音节划为一个语节,而让第五个音节独立支持—个语节,就要调整停顿时间,双线的停顿短,单线的停顿长。这样才会形成疏密对比,产生变化。如果停顿一样,则会发生三个问题:其一,形成三四音节与一、二音节等同,或形成三处拖腔,或三处均不拖,显得相当单调;其二第五个音节独立支持一个语节,容易给人以隔断感,特别是“明月光”、“地上霜”这类句子,隔断太多,诗意不清,诗味也显不足;其三,分为三个语节之后形成221的格式,前两个语节词的疏密度—样,后一个语节就—个音节,这就势必得把前两个语节加快些,后一个音节放慢些,这样朗读使前两个音节不敢伸展,末一个音节必须延长,诗的意境韵味便被削弱了。所以要重视诗句里五个音节的关联,从语法构造上分析它的各种排列。

根据唐时吟诵之法,平声字是仄声字音长的一倍,同在同一音节的平仄两字平声取音的1.5,仄声字0.5。
同在一音节两平声字各取1,同在一音节的两仄声各取0.5我们根据这样的规律进行朗诵,就会参差有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明确节拍,我们再综合表达一下:第一、二句,朗读语调联系紧密些,“疑”字略作上扬,1.5,“是”加重短,0.5表现了诗人迷离恍惚的心情。“月”和“霜"是“夜”和“静”的特征,点到为止。第三、四句虽然词语、内容对比鲜明,也并不必着意去强调,而是抓住揭示心理活动的“思”字,在第三句之后作了稍长停顿,倾注了所有的感情深沉哀婉、顿挫有致地收拢全诗。


(这是本小编呕心绘制的朗读节拍图哦)

2.韵脚平仄一定

没有韵脚,难称格律诗。双句末一音节一般都是韵脚。第一句押韵的也较普遍,绝句律诗等一般是一韵到底,古诗、乐府、歌行,有不少换韵的,这也允许。词曲,就一个词牌或曲牌看,大多也是一韵到底。在朗读时,出于音韵的需要必须给韵脚以呼应,不可含糊带过。在韵脚不是重音的诗句中,也要适当地比其他音节读得响亮些。韵脚的呼应,不但有语气的色彩问题,也有基调的烘托问题,更有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感的问题,既不必逢韵就扬、就重,也不应轻视韵脚的作用。

什么样的诗,要求什么样的格律,这里面就包含着平仄问题在内。平指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仄指上声、去声两个声调。过去所谓“平、上、去、入”到普通话里,由于“入派三声”即入声已分别演变到其他三个声调中,入声已不复存在(当然某些方言中还保留着,如广州话)今人写格律诗也有沿用古韵的,在仄声韵里包含着入声音节。在朗读中,我们不必追溯入声、沿用古韵。平仄是很重要的问题,古人作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相当严格,本句交替、对句对上下相粘等等,使音律抑扬,语言优美,这在朗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以《登高》为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古:平仄平平平仄平  ◆哀【上平十灰】

今:平平平平平仄平  ◆哀【二波,o,e,uo】【四开,ai,uai】

    渚清|沙白|鸟飞回。 

古:仄平平仄仄平通  ◆回【上平十灰】【去声十一队】

今:仄平通平仄平平  ◆回【五微,ei,ui(uei)】

    无边|落木|萧萧下, 

古: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上声二十一马】【去声二十二祃】

今: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一麻,a,ia,ua】

    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通仄通平??平  ◆来【上平十灰】

今:仄仄通平仄仄平  ◆来【四开,ai,uai】

    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仄仄平平平仄仄  ◆客【入声十一陌】

今:仄仄平平平仄仄  ◆客【二波,o,e,uo】

    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仄平平仄仄平平  ◆台【上平四支】【上平十灰】

今:仄平平仄平平平  ◆台【四开,ai,uai】

    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平通仄仄平平仄  ◆鬓【去声十二震】

今:平通仄仄平平仄  ◆鬓【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仄仄平平仄仄平  ◆杯【上平十灰】

今:平仄平平平仄平  ◆杯【五微,ei,ui(uei)】

这是诗人杜甫代表之作,但从普通话朗读的要求看,这平仄关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原诗的格律了,但总还基本上保留着平仄变化的一些规律。不论五言七言,不论绝句还是律诗,在平仄上都在严格规定之外,还允许许多的变体。对此我们应有所了解,以利于把握语言中的韵律。如:除了韵脚的要求要分平声韵、仄声韵之外,五言中,第二、第四个字的平仄要求就严格,七言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是这个意思。在朗读格律诗时,邻句平仄的对应关系将在声音形式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字数、语节、韵脚一定的情况下,平仄相对应,语势就可以加鲜明,这就使人感到音韵铿锵,倍觉动听。

综合表达一下:前四句是写登高所见。朗读时用“风急”两字带动全诗,一开始便应以激越的音调唤起听众对这一特定环境的联想和感受。这声音仿佛从空中伴着猿的哀啸随风而来,然后又转向水面,随着鸟飞回。次联是千古名句。出句悲凉壮阔,对句更是气象宏大。处理时要在极富鲜明对比的语调之中,一句句、一字字读来。出句以延长韵尾的方式强调了“无”字,音调不高,但暗中用力,然后陡然上扬,高声诵出“不尽长江”四字,稍作顿歇,再苍劲有力地将“滚滚来”三个字如长江的层层巨浪推向听众。

朗读这两联时,语调虽激越,但情绪并不高昂,苍凉萧索的秋景仿佛尽在眼前,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所寄托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怀,自然而然地为下面第三联中“艰难苦恨”作铺垫。而在朗读下面第三联直接抒发情感的诗句时,语言色彩明显转为气沉声缓,“万里悲秋”是对上面两联景色的概括,“百年多病”是下文感叹的原因之一。朗读时的语气上承下启,要非常连贯。特别是尾联,以软冷的声调收合,用有些颤抖的声音表现诗人无限悲凉的感情。


3.平仄转换,音韵和谐

词(长短句)曲中,也基本上是以五言、七言为基础或断或连,错落组合而成,只要熟练地掌握了五言七言的格式,那也就好办了。或是扩展或是紧缩,朗读时酌情处理,综合情感的表达,体会音韵之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明月几时有,
平仄仄平仄句
把酒问青天。
仄仄仄平平平韻
不知天上宫阙,
仄平平仄平仄句
今夕是何年。
平仄仄平平韻
我欲乘风归去。
仄仄平平平仄仄韻 
又恐琼楼玉宇。
仄仄平平仄仄韻
高处不胜寒。
平仄仄平平平韻   
起舞弄清影,
仄仄仄平仄句
何似在人间。
平仄仄平平韻
 
转朱阁,
仄平仄句
低绮户,
平仄仄句
照无眠。
仄平平韻
不应有恨,
仄平仄仄句
何事长向别时圆。
平仄平仄仄平平韻
人有悲欢离合。
平仄平平平仄換仄韻
月有阴晴圆缺。
仄仄平平平仄韻
此事古难全。
仄仄仄平平平韻
但愿人长久,
仄仄平平仄句
千里共婵娟。
平仄仄平平韻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双调,共九十五个字。下平一先,和去声六宇,平仄互转格式押韵,更适合吟唱,增节律感,在词牌写作中是常用的写作手法。平声韵相当于音乐音符的1、2、3 ,  仄声韵相当音乐音符的5、6 ,在朗诵中注意平仄韵的变化。如“我欲乘风归去”一句换仄韻,朗读中停顿短,干脆利落。音符相当5、6 ;“高处不胜寒”一句换平韻,朗读中余音停顿延长。这样朗读起来就会抑扬顿挫,铿锵着色。

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作者在政治上不得志,又与其弟苏辙多年未见,心情恶劣“出世”与“入世”感情与理智矛盾重重,于是展开奇想,借咏月而抒情寄志。词的上片作者写的是幻想去月宫,又决定留在人间的思想过程。一开始作者便写他端着酒杯向青天发出一连问。一问几时有明月?二问天上宫中现在是哪一年?朗读这几句时,起调要高、起势要猛,两个问题之间连接紧密,两个句末语波上扬,语气要表现诗人迷惘彷徨和抑郁不平的种种复杂心绪,同时为下面作者幻想游仙从意脉上作铺垫。二问之后作者说出了关心月宫的原因,原来他想乘着清风,飞上天去,却又怕经受不住月中宫殿的寒冷。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向往仙境的根本,在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反映了他想出世引退的思想;然而作者的心理是矛盾的,出世引退的思想未必坚定,患得患失,顾虑重重。朗读这几句时,前后语调的轻重、高低要产生较大反差,作者思想的转折、心里的矛盾,从朗读的语气语调中清楚地表现出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句,诗人将天上人间进行了比照,认为月下起舞。清影随身,天宫太寂寞还是比不上人间的生活好,于是诗人屡遭貶谪的苦闷烦恼顿时化解,对现实生活依然充满着爱心,充满着希望。朗读这几句时:音调从上一句的低势转而高走,语调中满怀着喜悦,然后再将声音放低,从心底里充满着自信和自豪,似乎在自得其乐中读出“何似在人间”一句,结束上片。下片作者回到现实生活,写人间情思,“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描写了月光动态,更刻画了人物的心态。月光遍撒华美的楼阁,从低处透进镂花的门缝中,照着有心事而无法入眠的诗人。这时可用相对轻柔的语调由响而轻地朗读这三句,表现月光的动态,传达一个在和谐清凉的月色中正心事重重、陷于思念之中人物的心态。作者是本来睡不着呢?还是由于月光的缘故而睡不着呢?不得而知。但作者明显把责任推给了月亮。于是作者又向月亮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与人间无恨,但为何总是在人们分离不能团圆的时候而圆,勾起离别之人的思念呢?朗读者要深深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才能将情绪调动到难以抑制的程度,以诘问的语气读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精彩的是作者思想又来了一大转折。他从感情转入理智,通过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月有阴晴圆缺”和现实生活中无可奈何的“人有悲欢离合”加以对照,离愁别恨顿时得以宽解、安慰,达观的性格可见一斑。所以朗读时要紧接上句,同时语气突然温和下来,以似乎顿时醒悟的感觉读出这几句。最后两句是作者对弟弟,也是向世上所有离别之人发出的真挚深切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要语重而情长。

    以上我谈的朗读技巧,既可以供大家练习参考,也可以指导学生。

如果想收到好的朗读效果还需要懂得一些发声知识。这个以后咱们再讲,今天就到这里到这里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律诗
近体诗词讲座
用好四声递用法,增强诗词音韵美
诗词基础知识:格律诗的音节与押韵(续第三课)第四课
怎样学诗
【诗词学习】寫格律詩易犯的大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