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展厅]1387年,泉州人就在种番薯




  对于我国开始引种番薯的时间,学术界观点主要集中在十六世纪中后期,然而晋江安海苏厝却有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龙泉宫供奉着“番薯公”、“番薯妈”,在当地传说中—— 1387年, 泉州人就在种番…… 





番薯是何时开始在我国种植的?一直以来,主流观点主张,番薯是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引进。其他说法都没有比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更早。


  然而,在晋江安海镇赤店村苏厝,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1387年,安海人苏得道就在当地开始种植番薯。当地现在也是远近闻名的“番薯村”——当地有个龙泉宫,至今还供奉着“番薯公”“番薯妈”;保留着许多与番薯有关的习俗,包括农历正月初一要煮番薯。华侨大学教授李天锡现已退休,他曾根据1914年所修的《朱里曾氏房谱》(朱里就是现在的晋江市安海镇赤店),考证得出番薯是明朝人苏得道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从明清时期的藩属国苏禄传回泉州的。



龙泉宫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宫内供奉着“番薯公”“番薯妈”




碑记记载了龙泉宫的变迁


1
当地供奉“番薯公” 已有六百多年


初到苏厝,发现这个地方与普通的闽南村落并没有什么两样。路边农田纵横,不少田地里种着番薯。在重重叠叠的民居建筑深处,立着一座龙泉宫,面积不大,不算起眼。


  据龙泉宫碑记和苏厝当地乡贤编撰的《苏厝乡土志》记载,龙泉宫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苏得道倡建,初名隐珠宫,时先祀奉武安尊王。永乐十七年(1419年)悉遭焚炬,顿成瓦砾。永乐二十年(1422年),曾瓞远独资千金再造此宫,重塑神像。延至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该宫遭倭寇焚毁,从此荒废时达150多年之久。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由乡贤及乡亲集资重建。因宫西畔有一泉眼自溢而出,形似茶壶倒水,水清甘洌,四时不凅,称之“龙泉”,故宫易名“龙泉宫”。越年竣工,同时副祀奉苏得道夫妇、曾王公、保生大帝等。

  倡建寺宫的苏得道(字达德,府庠生,1317年—1397年)和他妻子的雕像,600多年来一直在宫中保存至今。而当地村民都亲切地称这两座神像为“番薯公”“番薯妈”。


苏得道夫妇像很受当地人的敬重,被珍藏在宫中,不时有村民过来奉上贡品进行拜谒。据介绍,这两座像历史久远,一度磨损到失去色彩,到2009年,有村民捐款为其重塑金身。


   
番薯来泉 海上历险记


苏厝当地人曾胜利先生介绍,苏得道在二十五岁时,随父出洋,后成实业家。


  曾胜利回忆说,当地乡间流传着苏得道引番薯回泉的历险故事。当时,携带当地种子出境是犯法的,一旦发现将处以砍头刑。1387年,苏得道为了能将番薯带回家乡种植,取番薯藤捆绑行李,避开了直接携带种子被发现的危险。然而,引番薯回乡的行程并不顺利。在船舶行驶了一段时间之后,苏得道所乘之船遭到了当地士兵的包围。所幸,在士兵搜查了苏得道的行李、未发现种子之后便放过了苏得道,使其逃过一劫。番薯藤才得以来到泉州。


这个精彩的故事在当地村民中口耳相传,具体情形现在已无从考证。据曾先生说,多年前,安海龙山寺曾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苏得道捐银的时间,正好是1387年。


3
族谱记载番薯来泉时间


华侨大学教授李天锡曾于1998年写了一篇名为《华侨引进番薯新考》的文章,根据《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和《朱里曾氏房谱》,考证番薯是由苏得道传入家乡的。据《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年丁卯,苏得道携薯种归国,试种于田土之上,获高益。越年,乃扩种番薯数百亩。番薯收成堆积如山,时得道先生乍归门闾,即将加工薯粉夷术授之。其外孙曾宗源偕弟曾瓞远秉其厥事。聪慧宗源不蹈洋规,另辟蹊径,改小粉为大粉制之,俾得功成。


《朱里曾氏房谱》也记载:苏得道于明洪武二十年“携薯植于园地之上,颇多收成,越年扩种数百亩。”


《中国农史》杂志也曾刊发过有关苏得道引入番薯的报道。


4
当地曾有番薯市场



在苏厝村,如今还保留着苏得道的墓,该墓呈半椭圆形,位于两幢民房之间,通过照壁遮挡。“我小时候,这里是一大片的桃园,小孩子在里面玩耍。”曾胜利先生回忆说,苏得道的墓原来占地38亩,是他的外孙曾瓞远所建。直到这几十年,由于周边都盖起了楼房,墓地才渐渐缩小。


苏得道引入番薯不久,在他和外孙曾宗源、曾瓞远等人的努力下,研究出了加工番薯粉的新技术。一时间,番薯和番薯粉在苏厝存量剧增,当地也很快形成了一个番薯市场,后来苏厝番薯市场毁于兵乱。


5
村中保留与番薯有关习俗


在苏厝当地至今保留着不少跟番薯有关的传统,甚至有人把苏厝村称为“番薯村”。


每年的正月前后,正是中国人遵从传统习俗、举行仪式庆祝春节的时候。苏厝人家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煮番薯、制作番薯粉团,全家老小必须吃过番薯,春节才算过得完整。相传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番薯公”苏得道而设立的,祖祖辈辈沿袭至今。清明时节,苏厝人也会到苏得道墓前扫墓、祭祀。



苏厝还有苏得道的墓


平日里,苏厝人家一旦遇上值得庆贺的喜事,不论是孩童周岁,或是男女结婚,也会对他们所崇敬的“番薯公”进行叩拜,以示感激。每年农历十月廿四是苏得道的诞辰,村民会举行仪式进行纪念。如今,年轻一辈的苏厝人未必能详细地说出祖上苏得道的故事,却大多保留着这些习俗。


现在的苏厝仍有一部分村民坚持人工种植番薯。他们坚信,苏厝红土种植出的番薯,质量一定是上乘的。


而这个以曾姓为主要姓氏的村落至今仍名为“苏厝”,可见苏得道对村落的影响。




《中国农史》也有关于苏得道引入番薯的报道


引进番薯的 三种说法


对于番薯在何时由何人引进这一问题,学界的说法仍纷繁不一。在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中,番薯的引进主要有三条线路:

1
  第一条线路是分别由陈益、林怀兰从越南传入广东的东莞、电白县。杨宝霖在《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一文中提及,陈益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乘船至安南(今越南),得甘薯种和铜鼓,于万历十年返家,将甘薯栽植于花坞,“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到了明末清初,东莞已经成为盛产甘薯的乡村了,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普遍种植甘薯。同一时期,广东电白县的林怀兰医生,也从交趾(越南)引进了番薯。《电白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副榜崔腾云率乡人建立。相传番薯出交趾,国人严禁以种入中国者罪死。吴川人林怀兰善医,薄游交州,医其关将有效,因荐医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过关为关将所诘。林以实对,且求私纵焉。关将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禄,纵之不忠,然感先生德,背之不义’。遂赴水死。林乃归,种遍于粤。今庙祀之,旁以关将配。”


2
  第二条线路是由缅甸引入云南。1563年的《大理府志》和1574年的《云南通志》中,均记载有甘薯的踪迹。在《大理府志》中,更是列有薯芋之属五:“山药、山薯、紫芋、白芋、红芋”,说明在十六世纪中后期,番薯就已在云南境内存在。


3

  第三条路线是由侨商陈振龙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从菲律宾携种至福州。清代陈世元在《金薯传习录》中记载,“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之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光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献番薯禀帖》:“纶父振龙历年贸易吕宋,久驻东夷,目靓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咸称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民生所赖,但此种禁入中国,未得栽培,纶父时思闽省隘山阨海,土瘠民贫……朱薯功同五谷,利益民生,是以捐资买种,并得岛夷传受法则,由舟而归,犹幸本年五月开棹、七日抵厦……即在本屋后门纱帽池旁隙地试栽,甫及四川,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食可充饥,且生熟煨煮均随其便,南北东西各得其宜……”;“康熙初年,元先大人客于鄞县……教其土人如法布种,初犹疑与土宜不协,经秋成卵,大逾闽地。”该书详细记载了番薯引进、试种、传播情况。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1963年5月,郭沫若为此在《光明日报》上赋诗一首,以作纪念,其中有“此功勋,当得比神农”的语句,盛赞陈振龙父子。



番薯引入的三条线路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就是陈振龙由菲律宾引入福州。


□记者 谢伟端 实习生 陈茵茵/文 陈小阳/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薯的储存温度是多少
《金薯传习录》及其他
小小甘薯利万代
老中医都在吃:它被誉为“蔬菜皇后”,常吃能防癌、降压、抗衰老
他'偷'回一东西,拯救了多少中国人
《食治本草》根茎类— 甘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