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不见》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译文】

  深闺少妇独处在满室芳香的华丽居所,仰看那海燕双栖在玳瑁一样美观的屋梁。九月的砧声催落了枯黄树叶,十年征战忆念着边塞辽阳。白狼河北我的夫君音书断绝,丹凤城南,秋夜漫长,妻子日夜思念。为何久久含愁不得相见,偏教这一轮明月来照空床。

【注】

1、独不见: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

2、卢家少妇:泛指少妇。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堂,一作“香”。梁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3、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玳瑁(dàimào旧读dàimèi):海生龟类,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古人用为装饰品。

4、寒砧:指捣衣声。砧,捣衣用的垫石。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木叶:树叶。

5、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6、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音:一作“军”。

7、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长安大明宫正南门为丹凤门(见《两京城坊考》卷一)。

8、谁为:即“为谁”。为,一作“谓”。

9、教(jiāo):使。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帐。

【赏析】
  《独不见》是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 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全诗辞藻典雅,华美艳丽,情景结合,意境鲜明,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
  全诗通过一个少妇秋夜思念戍边丈夫的生活剪影,向读者展现一幅战争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生活,给一个原本可能是幸福家庭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形象画面,使读者很自然地对诗中的主人公一明写的卢家少妇和暗写的出征的丈夫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这首诗表现技巧也很出色,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以玳瑁梁上双栖的海燕反衬这对少年夫妻长年离别的不幸.中间两联对偶工致,不但句对,而且词组也对,'白 狼河'与'丹凤城'均为地名,'白'和'丹'均为颜色、'狼'和'凤'均为动物,构成律诗中的工对.结束一联运用设问句式,'谁谓'、'更教',一气贯穿 到底,造成含蓄蕴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的意境,读来情味深长。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描写了一位长安少妇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因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而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情景。寄寓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去和平安宁生活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的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寓情于景: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少妇对久戍边塞未归、音书断绝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忧。②对比:丈夫在白狼河北音书断绝,少妇于长安城内彻夜难眠,时空阻隔,突出了少妇“含 愁独不见”的愁绪。
  (3)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
  答案: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4)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地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全诗赏析
沈佺期《独不见》赏析
沈佺期《古意》
独不见
诗词笔记: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257--独不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