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2章——9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关键时候掉链子的孟襄阳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历来被人们所熟知,这是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可是,一身才华的孟浩然却终生未仕,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首《岁暮归南山》似乎能给予一定的提示和解答。

    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不惑之年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非常苦闷。遥想自己“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年少之时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今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等名流赞誉,颇具诗名,可应试还是失利了,不免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表明心意,展示才华,以求功名,但又十分犹豫,进退不定。这首诗正是在这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形下写出来的。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在应试落第后,诗人王维曾经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两人正酣谈之时,恰逢玄宗皇帝驾到。孟浩然布衣白身,在此翰林院不合规矩,王维也难说清楚,浩然一时紧张躲到了床下。玄宗皇帝见王维面色紧张,谈吐局促,更见床下外露衣摆,于是微微一笑,似有深意。王维何等聪明,知道事已难饰,不敢欺君,道出实情。玄宗皇帝没有生气,更没治罪,得知面前这位正是已颇具诗名的孟浩然之时,便命他作诗。出了先前的事情,浩然惊魂未定,一时不知从何言起,只好把前几日新作的《岁暮归南山》吟诵一番。“……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卧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听到这里,玄宗皇帝有些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即你不求为朝廷效力,我也不曾弃你,为什么你反倒诬赖于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去吧。于是,便打发孟浩然回了老家。

    回到襄阳以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 ,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这也是他最后的晋身机会了,可浩然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最终无果而终。如若生在一个乱世,入山采药,结庐山野,适性自然,很可能是大多文人的选择或者是心灵的追寻。但生在“开元盛世”的孟浩然,又为何如此呢?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来的援引之手,都被拒绝,甚至最后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离开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圣先贤内心中同样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而他这回,无疑的那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东汉名士)。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不能为了曾经的血气功名背弃内心的追求和梦想。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没过多久,又仍返回故居。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已年过半百的孟浩然得见故人,内心十分欢愉,二人整日饮酒作乐。不幸的是,孟浩然背脊上即将痊愈的毒疮发作,不治身亡,终年五十二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浩然——我心里还有一把火
盛唐最热衷功名的田园诗人,却因一句诗被皇帝赶回老家
孟浩然:一辈子的布衣
诗词史话 唐诗演义:无诗不成唐16
孟浩然“布衣”终生是因为这首诗吗(文/王志清)
观唐习律16 最重要的一个面试被孟浩然搞砸了 他究竟错在了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