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甫《春日忆李白》(别友)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话题,所以很想借着讲诗,发表感想。从哪首诗讲起呢?杜甫有一首《春日忆李白》,评价非常高,而且诞生了一个最美的成语“春树暮云”。就以此为例,看看老杜眼中的李白,心底的深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思:指诗歌的思想情趣。

不群:不同于一般人。

渭北:渭水之北,泛指渭水之滨的长安、咸阳一带。

江东: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即今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这真是一首属于春天的诗。写得高而飘,流而丽,虽然是杜甫的诗,但是有李白的风范,有春天的风致。

        先看首联:“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起首就是一个判断句,直抒胸臆,而且,把李白最重要的优点说出来了。李白为什么诗无敌?恰恰因为他“飘然思不群”。他超凡脱俗,他卓尔不群,他仿佛在空中飞,在云中飘,这不正是我们热爱李白的原因吗?所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的定位有了,李白的特点也有了,写得真是爽利。这像是谁的口吻?像李白呀,李白写《赠孟浩然》不是劈头一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吗?也是直抒胸臆,也是一下子点到孟浩然的优点。所以,杜甫这两句诗,可以说就是对李白的致敬之作。这还不算,这两句诗还有更漂亮的地方,漂亮在哪里呢?在两个虚词,“也”和“然”。这两个虚词,形成两个自然的顿挫,仿佛两个加重提示音一样,后面的“诗无敌”和“思不群”一下子就显得特别突出了。

       分析完首联,顺便理一理杜甫对李白的评价吧。杜甫除了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之外,还说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可是高到不能再高的评价了。杜甫一直觉得李白配得上人间最高的荣誉,也一直为李白的坎坷打抱不平。他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他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李白犯了政治错误被流放,他也会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为了李白,他可以与全世界为敌。杜甫的判断准确不准确?太准确了。李白的确是盛唐气象的最佳代言人,就像余光中先生所说的,“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中国人讲一个人多么厉害,往往习惯性地拿这个人跟古人对比。比如赞美一位史学家,就会说是司马迁再世;赞美一位书法家,就会说是王羲之复生;等等。杜甫也是这么做的。他对李白评价如此之高,他觉得李白像谁呢?看颔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他觉得李白像南北朝时期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庾信和鲍照。庾信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所以号称庾开府,他早期的作品以绮丽清新著称。而鲍照官至前军参军,所以世称鲍参军,他擅长乐府歌行,风格俊逸豪放。庾信和鲍照这两个人加在一起,就代表了魏晋南北朝骈文的最高成就。而且,杜甫把“清新”和“俊逸”并举,也是非常得体的赞美。要知道,李白的诗本来就有清新和俊逸两种路子,既有流水落花之趣味,又有鹰隼飞天之雄风。既然如此,那么杜甫拿这两个人来比他,应该是深得李白之心吧?且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李白本人并不特别推崇这两位。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李白最推崇谁?毫无疑问是谢朓。他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他说“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小谢也罢,谢玄晖也罢,都是指谢朓。所谓“念兹在兹”,所以后人评价李白是“一生低首谢宣城”,而对庾信和鲍照两位呢?李白压根儿没提过。这就是问题呀!杜甫说李白像庾信和鲍照,而李白说自己像谢朓,这不是严重的自评价和他评价不统一吗?杜甫读了李白那么多诗,应当知道李白崇拜谢朓,为什么还非要说人家像庾信和鲍照呢?这就是杜甫的认真,也是杜甫对朋友的真诚了。要知道,杜甫和李白本来就是一对诗友,一起纵饮狂歌当然很好,但是,杜甫更在乎的还是跟李白抵足而眠、畅论诗文的乐趣。此刻,虽然两个人天各一方,没法当面锣、对面鼓地讨论,但即使是写诗,杜甫也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你觉得你像谢朓?我才不那么看呢,你作诗的路子,明明和庾信、鲍照一样!这才是真朋友啊。

        正因为太想和李白论诗了,所以,杜甫此刻情不能已,自然而然地就从论诗转到怀人上去了。接下来看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两句堪称这首诗的诗眼。什么意思呢?当时杜甫在关中,也就是诗中所说的渭北;而李白在吴中,也就是诗中说的江东。两个人一个西北、一个东南,整整隔了半个中国。杜甫这是在设想:李白向我这边翘首北望,应该只能望见依依的春树吧;而我向他的方向遥望南天,也只能看见暮云低徊。两句诗看上去只是在写景,根本没有人物出现,但是,把渭北和江东这两个地方的典型风景一并列,风景背后的两个人自然就出来了。而且,杜甫像不像一棵扎根泥土的大树?李白像不像一朵飘浮在空中的飞云?一句春树暮云,活脱脱的两个人都刻画出来了,两个人背后的情分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里,绝对没有单纯的风景,所有的风景,都是情景交融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两句诗写得太清新,也太自然了,看似毫不费力,实际分量却又力透纸背。所以,“春树暮云”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成语,专门用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再接下来,到尾联了。既然如此推崇李白,又如此思念李白,自然而然地就会引出最末一句话的强烈期待:“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咱们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呀,再一起把酒临风,细论诗文?也许还可以论一论,你到底是像谢朓还是像鲍照;也许还可以论一论,谁才是当今第一大诗人。无论论到什么问题,这两位唐代文坛的双子星相遇,都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然而,历史没有那么尽如人意。按照学者的考证,李白和杜甫一共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天宝三年(744)夏天,在洛阳;第二次是天宝三年秋天,在梁宋;第三次则是天宝四年(745),在东鲁。此后两人便如同参、商二星,再也未能相见。而《春日忆李白》这首诗写于天宝六年(747),虽然诗人热切盼望“重与细论文”,但是,这只能是一个跨越千秋的梦想了。

        说到这里,该说说杜甫和李白的关系了。很多人觉得,杜甫对李白情深,李白对杜甫情浅。杜甫给李白的诗,流传下来的有十五首,首首都是佳作。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连存疑的都算上,也才四首,而且水准一般。说李白对不起杜甫,是不是呢?我不这么看。为什么?

第一,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杜甫跟李白不能算是学弟与学长,而是后辈与前辈的关系。按照社会常识来说,也是后辈仰望前辈多一些。李白也一样啊,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所以孟浩然就是李白的偶像,李白给孟浩然写了不少深情款款的诗,而孟浩然呢,至少从目前存留的情况看,一首都没有回。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李白和杜甫的性格不同。李白是什么?李白是仙,是飘在云中的,每天除了能看到神仙,就能看到自己了。所以,他或者思慕神仙,或者张扬自己,对社会、对他人,他的体贴程度就会差一些。仔细想一想,我们衷心喜欢的,不也正是李白这种飞扬的个性和潇洒的情怀吗?但是杜甫不一样,杜甫是圣,圣人也是人啊,所以他有普通人的情怀,但是比普通人还要深沉,还要博大。所以我们会感觉杜甫对谁都深情款款。对老妻,他写“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对孩子,他写“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对寒士,他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敬仰的,不也正是杜甫的这种深情和博爱吗?这两个人性格如此不同,当然对朋友的态度也不一样,李白更潇洒些,杜甫则更深情些。

        第三,我想说,既然读诗,就别那么斤斤计较。读诗应该有一颗诗心,诗心是什么?诗心就是一颗赤子之心。不算计,也不计较。不要说,我给朋友买了一百元钱的礼物,朋友就要还我一百元钱的礼物,如果是八十元钱的礼物,我就吃亏。这不是交朋友,这是做生意。所谓真的朋友,不就是真诚地喜欢对方的优点,也宽厚地包容对方的缺点吗?普通朋友尚且应该有这样的情怀,何况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日历 | 杜甫《春日忆李白》
【名句/杜甫】白也诗无敌
老文聊杜甫(二十五)《春日忆李白》
杜甫五律《春日忆李白》读记
最美唐诗:杜甫《春日忆李白》
杜甫 《春日忆李白》 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