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雨读诗经(66)黍离: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sh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

鸡栖于桀jié,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先看“埘”和“桀”,《尔雅 释宫》:“鸡栖于弋为桀,凿垣而栖为埘”,用现代话讲,埘,就是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桀,就是(鸡栖的)小木桩。

曷其有佸?如何才能相会呢?其,是语气助词,佸,相会。

羊牛下括,括,这里是到来、会合的意思。

      夕阳西下,鸡回窝,羊牛都回来了,而那个服役在外的君子,却迟迟未归。全篇一副乡村场景,而我觉得,最是动人处,大概莫过于“鸡栖于埘sh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一副再平常不过的画面,却打动至深,或许从文本自身看,《君子于役》几乎无任何“艺术性”可言。语言上既无华丽的词藻,有无多变的句式;内容上也只是倾述女主人公的苦思,似乎也没有多少吸引人之处;选材上也只是重复地讲了两次鸡,羊,牛的活动。让人总觉得这首诗歌并不是很“美”。的确,不仅不“美”,而且很“粗糙”。然而虽然没有唐诗那样的意境幽然,“美”得都想让我们普通读者跳入那个意境了,但我却觉得它很“实”——“实”不也是一种不是“美”的“美”吗?乍看感觉只是寻常,而再读,再品,却觉得难忘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川田家》,看!“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这个情景是如此动人,以至于一千多年后的王维都要在他自己的诗中忍不住回味一番;而我们今天的很多人却见不到这一场景、或者说见到了而不能够真正懂得,不免令人叹息。

        我认为《君子于役》这篇诗歌,当我们将自己的灵魂与情感注入其中去欣赏它时,确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个鲜活的下层女子这一形象来的。牲畜到了晚上尚且知道归家,而女子苦盼的丈夫却迟迟不归,他是不想归吗,只是”君子于役“,这是一种无奈,诗中没有谈”役“是徭役还是兵役,若是徭役顶多就是苦一些,而若是兵役,那更多的还是对生命的担忧。古代交流不如我们发达便捷,我们前几天讲的徐淑和秦嘉的故事,仅仅因为秦嘉任职做官回家,而没能和妻子最后道别,他甚至连妻子生病都不知道,这么恩爱的一对,却限于时间空间,留给我们的,只有他们传递信息的书信,而这位苦盼丈夫的女子呢,于她而言”君子于役“那是比死别还要痛的”生离“,每日看着牛羊归圈,却日日失望丈夫的不归,长久的盼望后,她对归期未有期已经不再奢望,只求希望他在外“苟无饥渴”

        丁立梅女士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注释下面提到的一个故事:

        我见过一个民工妻子写的书信,那是写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的:

        孩他爸,家里的麦子已经收了,玉米地也下了。两头猪快出栏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家里的羊,下了两只小羊呢。孩子也听话,读书很用功。我们都很好,你放心吧。就是担心你,怕你吃不饱。你每顿要多吃两个馒头,多吃才长劲。不要舍不得花钱,隔三岔五的,也要弄点荤菜吃吃,这样才有营养。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没有圆满甜蜜的结局,没有百折千回的剧情,也没有莫名戳中的泪点,就是这样最纯朴的几句话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是现在大多数最普通最普通农民工夫妻的真实写照,在现在的农村走一走,随便都能碰到好多对这样的夫妻。男人吃苦耐劳在外务工,浑身仿佛有使不完得劲。皮肤黝黑,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或在工地或在工厂干着最粗最累的活,用双手和脊梁托起一个家。

       女人在家养鸡养羊带着孩子照看双亲。只能在黄昏趁着做饭空隙才能跟着炊烟释放思念。

家里并不殷实,有时还会遇点大病小灾什么的,但他们不怨天不尤人,像山沟沟里的野草一样,不为人知,就那么默默的活着。

       这信写的朴实却字字缠绵,你在外面吃饱了吃好了我也就心安了。人间至情至爱,原来是这样融入在烟火中的。

 

     清人许瑶光,曾做《雪门诗钞》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谈到这首《君子于役》其中: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斜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也就是说,把这首诗作为开启唐代闺怨词的鼻祖最是黄昏时分的情景令人感伤,夕阳西下,妇人怀远。

        老实说,我倒感觉说这首诗是闺怨词未免缠绵无力,记忆中的闺怨抒写多是娇小姐。不过后句“最难消遣是昏黄”倒是我犹为赞同。最明显大抵是看了44次落日的小王子,“你知道当一个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会格外喜欢看落日。”可见所谓暝色起愁之情,本就是一种共情。

当年鲁迅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在日记中写过几句话很是情深:

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亲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暄,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

傅道彬先生在《晚唐钟声》一书中指出:“时间意义的悲凉与空间意义的温馨构成了中国文学中黄昏意向的象征意蕴。

       特别摘抄傅先生这段,我觉得可谓是《君子于役》的点晴之笔,时间意义的悲凉不正是”日之夕矣“吗,而空间意义的温馨,也不正是”羊牛下来“吗,所以我认为与其说《君子于役》是开启唐代闺怨词的鼻祖,莫不如说它是开启中国文学中黄昏意向的先河。


读完《君子于役》,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起另一首前几天学的诗:

国风·卫风·伯兮

伯兮朅qiè兮,邦之桀jié兮。

伯也执殳shū,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gǎo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xuān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

        不错,《卫风·伯兮》和《王风·君子于役》确实太多相似,同是女子写给服役在外的男子,同是思念之情,也难怪很多人会将这两者相提并论,那么,你有没有对照过这两篇有什么不同?我大致罗列几点,可能不够全面,只当个引子:

1. 前者明显是城里女孩,“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句可知,平时是常打扮的。后者则是村妇无疑,从“鸡栖于埘”“羊牛下来”等句可知。

2. 前者可能和丈夫新婚不久,年龄较轻,因为“伯”这个称呼,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小哥哥”,相当亲昵。而后者称呼丈夫为“君子”则更规矩和正式,像是老夫老妻的感觉。

3. 前者的丈夫是“兵哥哥”,出门在外,是“为王前驱”,诗里字句之中是有崇拜和赞美之意的,例如“朅”“桀”等字。后者的丈夫则是服役之人(君子于役),那是做苦力的,所以诗里在担心他能否健康平安、衣食无忧(曷无饥渴)。

4. 所以前者对丈夫的思念主要是自己心理上的寂寞和缺少倚靠(甘心首疾、使我心痗)。而后者对丈夫的思念主要是挂念其身体的饱暖安康,可能还有生活上的需要(家里农活没人干之类的原因)。

      最后,想起早上看到一个小视频,《红楼梦》中宝玉过生日,探春和宝钗行射覆的酒令,探春覆了“人”“窗”两个字,宝钗知道,他用的是“鸡人”和鸡窗”的典故,于是覆了一个“埘”字,这个字,出字《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曹雪芹似乎借用这个“埘”暗示了宝钗的结局如同《君子于役》中的女主人,只剩下在家里永久的期待他的丈夫能归来。

本文及同系列文章皆为江南文社原创,
只做社内学习交流使用,转载著名出处,禁侵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钟书论“暝色起愁”
诗经带拼音:君子于役|诗经全文及译文阅读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喈喈鸡鸣:《诗经》里的鸡
《诗经》第六十六篇《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