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机理及治疗方案



        

发生机理
一,西医辨证机理
[一],病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退行性病变后,由于多种原因如外部损伤和过度劳累等,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导致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起向外突出,产生腰痛,称之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在20~50岁的青年,男多于女,发病的部位以第4~5腰椎之间最多,腰3骶1次之,腰3~4之间也较少见。
[二],病因
1,        外伤劳损
腰椎间盘有纤维环,髓核及软骨板三者构成。在正常情况下,腰椎间盘经常承受体重的压力,腰部负重最大,支持着人体半部的重量,人经常做曲伸活动,其所承受的挤压力及磨损也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椎间盘不断遭受挤压、牵引和扭转力的作用,使腰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纤维环的韧性及弹性酌减弱,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被纤维组织不断代替,从尔失去弹性。对受压力变形的抵抗力也增大。如果纤维环及脊髓核退行变化的速度一时,续之椎间盘间隔变窄,软骨板骨化,椎间盘普遍突出,则椎体趋向稳定,此时除腰部活动受限外,并不产生腰痛。如果纤维环的软骨纤维变性较为明显,其坚韧性减低,周围韧带松弛,如再受较大的扭转力,纤维环即可在后外侧一侧或两侧产生裂隙或破裂,髓核在较大的压力下突出,于是形成病症。后纵韧带的宽度在下腰段已显著变小,后外侧的纤维环亦比较簿弱,发生椎间盘突出髓核大多突向后外侧,若突破后纵韧带而挤压神经根时则产生下肢放射性疼痛(以腿疼为主)。
2,        外感风寒
不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既无外伤史又无劳损史而因感受风寒而发病。寒湿可使小血管收缩和肌肉痉挛,二者均可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肌肉紧张或痉挛可增加对椎间盘的压力,这时对已产生变性的间盘可以造成进一步损伤,因而产生腰椎间盘突出。
3,        肠胃消化不良
肠胃消化不良的患者常有燥气反射到腰部,使腰部产生代谢物堆积,影响腰部血液循环,使腰部肌肉紧张,增加对腰椎间盘的压力。当腰部扭转或用力时,对已发生变性的椎间盘造成损伤,产生椎间盘突出。
4,        坚脊肌萎缩
腰部坚脊肌萎缩脊柱内弯减小,使变性的间盘向外凸,产生椎间盘突出。
二、中医辨证机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类属“腰痛”“痹症”两病。其病因不外以下几点:其一,感受风寒湿邪,邪客腰部经脉,致使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其二,过度劳累或扭,挫,跌扑,致使腰部经脉筋肉受损,瘀血停着而发病。其三,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或禀赋不足,致使肾中精亏血少,难于养腰府,亦可发病。
治疗方案
一、分型治疗
㈠        寒湿痹阻型
1、        主症 多有受寒病史,症见腰部冷痛,沉重乏力,活动困难,伴一侧或双侧肢体疼痛,畏寒,诸证遇阴雨天气或受凉后加重,得温则疼痛减轻。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或弦紧。
2、        治则 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3、        治法
   ⑴灸法
取穴 肾腧、腰阳关、大肠腧、关元腧 、气海腧、环跳、秩边、阴陵泉、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阿是穴。
a、温和灸:每次选上穴3~5个,以病人感到温热而不烫为度。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b、回旋灸:取上穴3~5个,痛重者可首选阿是穴,每穴灸10~20分钟,每10次为疗程。
c、隔姜灸:取上穴3~5个,上垫扎孔的姜片,置中号的艾柱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穴灸10壮,10次为一疗程。
d、隔蒜灸:取大椎至长强一线,施术方法同隔姜灸,每半月施治一次。
e、艾叶薰灸:将艾叶500克加入水2500毫升,煮沸,倒入药盆,患者平卧于床上,下置药盆,以药蒸汽熏灸患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f、药熨法:取川椒,干姜,桂心,各0.5kg,浸于3.5kg黄酒中,另将棉布袋1只亦浸于酒中,药浸10日,布袋浸1日,取出药物,装入布袋,覆于腰部,以烙铁熨布袋,使药力借热力透入,每次1次,10次为一疗程。
⑵、针法
取穴腰阳关、命门、肾腧、次髎、秩边、阳陵泉、昆仑。毫针刺法,平补平泻。隔日一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㈡、瘀血阻络型
1、主症 多有跌扑闪挫外伤史,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转侧俯仰不能,伴一侧或两侧下肢剧痛难忍。舌质紫黯,有瘀斑点,脉弦紧或涩。
2、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治法 取穴阿是穴、气海、大肠腧、关元腧、膈腧、秩边、环跳、委中、承山、三阴交、后溪、腰痛穴。
⑴、灸法
a、温和灸:每次选上穴3~5个,每穴灸10分钟,阿是穴可灸20分钟,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b、隔姜灸:每次选上穴3~5个,以中号艾柱施灸,每穴3~5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c、隔铁灸:每次选上穴3~5个,将适量铁末和入面粉,捏成饼,置于穴上,以中号艾柱施灸。每穴5~10壮,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d、大豆熨法:取大豆1.5kg,水拦稍胀后,炒热装入布袋,熨腰痛部位,每次30分钟,冷后更换,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e、温灸器:取适量艾绒铺于铁砂上,上撒种乌草,三棱,莪术药粉,点燃艾绒,施灸部位多选阿是穴,每次灸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⑵、针法
取穴人中、腰腧、大肠腧、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昆仑。毫针刺法,以泻为主或平补平泻。委中穴可用刺络放血法。不留针,隔日一次,不超过七天。
㈢        、肾精不足型
1、        主症 主见于中老年病人,腰部酸痛不适,或空前绵绵,喜捶喜按,见一侧或两侧下肢乏力、沉重、麻木,劳则加剧,休息后减轻。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细缓。
2、        治则 补肾壮腰,舒筋通络。
3、        治法
⑴、        灸法
a、        温和灸:每次取上穴3~5个,每穴施灸10~20分钟,或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b、        瘢痕灸:取上穴2~4个,灸用小号艾柱,灸至皮破。灸后以消毒干纱布覆盖穴位。并嘱病人吃羊肉、鱼类、豆腐等,促使灸疮透发。一般于1周内施灸部位化脓。此时可用创可贴外敷。4~5天疮面即可痊愈。
c、        隔姜灸:取上穴3~5个,上垫姜片,取中号艾柱置姜片上,每穴灸5~10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隔1周。
d、        温灸器灸:将温灸器置于肾腧、命门处,放两端点燃的艾条数段。固定温灸器施灸30分钟,或待艾条燃尽,温灸器稍冷却后取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e、        皂荚熨法:取皂荚碾碎,与食盐各500g同炒热,趁热装入袋中,熨腰腿痛疼部位,冷却后更换。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⑵、        针法
取穴命门、志室、肾腧、委中、太溪。毫针刺法,以补为主。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二、对症针刺治疗
根据本病的症状主要分布于腰及下肢这一特点可选用助学和配穴进行对症处理。尤其适用于局部症状明显者。
主穴:患侧椎间盘突出所在间隙的华佗夹脊穴及其上下相邻的夹脊穴。
配穴:腰痛明显配患侧腰眼;臀部肌肉紧张配环跳、秩边;股后肌紧张配承扶、殷门;股外侧麻木配风市;小腿麻疼配委阳、承山、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足部麻木乏力配太溪、解溪、侠溪。
操作:毫针刺法。平脊穴宜捻转行至出现复气感后留针5~10分钟。环跳、阳陵泉用提插手法行针,要求患肢出现放电感,关伴下肢肌肉不自主收缩,然后再提插行针3~4次后出针。悬钟、谢溪、侠溪等穴针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后卧床休息30分钟。
三、循经针脊治疗
根据药椎间盘突出后,其痛疼表现沿经分布的特点,选取该经络穴位为主进行针刺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即所谓“病在经,取之经”。
㈠、        病在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肾腧、大肠腧、秩边、殷门、承扶、委中、承山、昆仑。毫针强刺激,使针感传导足。
㈡、        病在督脉
主要表现为腰骶痛疼。取穴悬枢、命脉门、腰阳关、长强、肾腧、气海腧、大肠腧、上髎、次髎。毫针刺法,捻转行针,不做提插。使局部有放散针感,一般针感不向下肢传导。
㈢、        并在足少阳胆经
取环跳、阳陵泉、风市、丘墟、悬钟。毫针刺法,可提插捻转行针,使针感传导致足
循经针刺治疗,一般行针得气后再给予适度刺激,使局部出现或下肢传导的明显感应后即可出针,一般不留针。
四、痛点针刺治疗
痛点又称阿是穴,一般情况下这是病变发生的直接所在,或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敏感部位。应用痛点针刺治疗,常取得显著的行气止痛效果。中医学理论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因为病变使气血运行不畅,使局部组织功能失调,或组织缺血气氧,或代谢产物堆积或肌肉紧张痉挛等等,表现为痛疼症状。“形不正则气不通”是椎间盘突出一系列症状表现的重要病机,在患者腰部及下肢可有相关的痛点存在,以此作为针刺治疗点,取效快捷,适宜于急性期的治疗。
㈠、        腰部痛点针刺法
取腰部压痛点最明显外(一般在椎间盘突出间隙,患椎棘突旁开3寸左右)。用毫针直刺入不敷出2.5~3.0寸,提插捻转行针,使得气感传入下肢足跟或足尖部。如不得气,可半针提至皮下后,转向脊柱侧刺到应针深度,或再取椎间盘旁开1.5cm处直刺进针至应针深度。每日1次,留针10~15分钟,7天为一疗程。
㈡、        臀部痛点针刺法
取环跳上2.5寸秩边外开3寸处。先在该痛点中心直刺1针,然后在其上、下、外各1寸和分别向中心斜刺1针,进针2~3寸,用提插捻转和刮柄法行针,使针感下传至足,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㈢、腿部痛点针刺法
取股前、外或后不、或小腿外侧脉搏侧的痛点,或麻胀线上两点,用毫针直刺入2.5~3寸中强度行针至得气感,使其向上或向下放散,然后留针15分钟,每日一次,至症状消失为止。
    ㈣、足部前点刺法
一般病处恢复的患者,在足部留有胀痛点,可选取反应最明显处针刺治疗。注意进针不可太深,右用刮柄行针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至症状消失为止。
五、分期针刺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初起,常表现为腰腿剧痛,筋脉拘挛,脉象弦紧,病情属实,为气血瘀筋脉。而后期患者,痛疼较轻,常感腰膝乏力,脉象偏弱,病多属虚,系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所以,二者在治疗原则及处方选穴方面显然不同。
㈠、        初期
辩证:腰腿剧痛,腰肌紧张,压痛据按,活动受限,舌质淡或黯,脉弦紧。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治法:取穴两侧要夹脊穴、大肠腧、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操作时夹脊穴向脊柱侧斜刺,其他穴直刺。行针使得气感下传至足为佳。一般用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至病缓解或消失为止。
㈡、        后期
辩证:腰前消失,腿痛明显减轻,活动无明显障碍,当感腰膝酸软,肌肤麻木,或惧冷怕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取穴肝腧、肾腧、膈腧、环跳、风市、大肠腧、阳陵泉、血海、悬钟、解溪。毫针刺法,以补为主或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至症状消失为止。
六、按摩手法治疗
㈠掌揉法 患者俯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医者立于患者左侧,以手掌自第10胸椎开始,按揉腰部肌肉,自上而下5~7遍。
作用:疏通经脉,活血舒筋。
㈡拿揉下肢 上法术毕,医者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用力,拿揉患者双下肢肌肉3~5遍。以患侧为主。
作用: 疏通经络,祛风散寒。
㈢腰椎旋转复位法 以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正坐于方凳上,双足分开同肩宽。助手压住大腿根部,以维持患者姿势。医者正坐于患者身后,右手自患者腋下伸向前,绕过颈后,手搭在对侧肩部,左手拇指点按在向右偏歪的棘突上,然后右手使患者腰椎向前屈,在向右侧方旋转,同时左手拇指推按棘突,推按用力与方向相反,医者可觉指下有错动感。往往可听到“咯嗒”的响声。
作用: 整骨复位,调整内平衡,通利关节,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㈣旋腰按揉法 上法术毕,可应用本法治疗。患者身后,一手自患者腋下伸向前绕过颈后,手扒在项部,使腰椎前驱30度并旋向一侧20度,另一手拇指点压在脊椎棘突旁,扒项部之手轻缓地将患者腰椎来回半旋15~20次,同时点压棘突旁的拇指自上而下按揉各棘突旁。按揉与旋腰为一联合动作。以同一手法按揉另一侧。
作用:疏松肌筋,活络止痛,改善神经根及神经根及脊髓血液循环。
㈤腰椎斜扳复位法
㈥叠掌按腰法 患者俯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嘱患者深呼吸,医者双手重叠,以手掌自第1胸椎开始,在患者呼气缓缓用力按压,然后迅速抬起,沿督脉向下按压至腰骶部,反复3~5遍。
作用:舒筋通络,解痉止痛,调整腰椎生物力线。
㈦舒顺法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以一手拇指固定胸腰筋膜及骶棘肌的胸腰部,另一手拇趾指腹沿肌肉走行方向,自上而下进行舒顺5~10次使局部感到微热微宜。也可用手掌进行舒顺。
作用: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㈧股动脉沉浮法  选患肢股动脉搏动明显处,用拇指指腹用力将其压向耻骨30秒,然后突然浮起(放松),沉浮1~2次。
作用:加快下肢血液循环速度,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下肢冷痛、麻木、酸沉无力等症候。
七、点穴治疗
㈠按压法  选取腰阳关、肾腧、命门、环跳、殷门、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位进行按压治疗。
㈡点法 选取背部第1、2刺激线及下肢第6、7刺激线行三指点法治疗,各3~5遍。


以上如有不适之处请广大同仁指教!!!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治疗顽固性椎间盘突出
一针治病绝招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160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之腰痛的治疗
肾着汤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骨伤科论文
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