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宗时代的逸品国宝画作:北宋李唐作品
                        2016-03-28 09:55
海峡两岸、徽宗时代的逸品国宝画作

续台北故宫“三宝”与北宋画家范宽、郭熙、李唐继续鉴赏北宋李唐的画作。

台北故宫专家版“十大镇院之宝”中,有三件北宋的画作入选,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北宋郭熙【早春图】、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不能不说徽宗时代的画作在历史上有着何等的重要地位。

上编内容:

1.范 宽

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

2.郭 熙

北宋郭熙【早春图】

本编继续:

3.李 唐

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比较:

北宋李唐【秋林放犊图】

北宋李唐【采薇图】

北宋李唐【濠梁秋水图】

北宋李唐【长夏江寺图】

北宋李唐【炙艾图】

北宋李唐【牧牛图页】

李 唐

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

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

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经步入高龄。

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

画上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山特别坚硬的感觉。

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份的压迫感。

山颠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

左方中景各有瀑有一线垂下,几折而,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是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

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

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

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

由于李唐身历两宋画院,个人的成就,影响力所及,几可视为画史上南北宋之间的承先吞后人物。

像本幅画中磅礴的气势,可谓承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往后的南宋画院名画家,如马远、夏圭,其山石的描写,直可视为系出于李唐了。

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作「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於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他的画法既有范宽画风的影响,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画在继承中的嬗变。

本幅上钤有南宋贾似道“悦生”葫芦印,明初“典礼纪察司印”半印、清初梁清标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绢本,淡设色

【尺寸】纵188.7cm,横139cm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唐【万壑松风图】

在图的左上石柱形的远山中书:“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该图与《早春图》、《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作宋画之三大精品,图上都署有作者的名款。

宋以前的画几乎都无款。北宋初,开始在画上落款,但尚不普遍。

宋代的落款,不过是姓名或加上画题、年号、时节等。

元代画坛渐以文人为主角,于是开始题诗,或记文于画上,让观者明白画家作画的意图,生发联想。但题款在画中尚居次席。

而到了明、清,似乎更讲究书写的技巧,或觉画不足而以字补之,或画之前预留空白以题长款,有时书法的表现似乎更强于画。

总之,书与画开始平分秋色,融为一体,画家兼善书法和诗文,变成理所当然的事了。

这三幅画可谓开风气之先。但细观其落款,却也意味深长:《早春图》虽落在空白处,但字特别之小,不细观无以辨认;

《溪山行旅图》则仅书“范宽”两字于草叶间,900年后才被研究员用放大镜发现;

而《万壑松风图》则将款落在石柱内,远观或误以为皴笔。

不管作者的动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作者不希望其名款让观者一目了然。

李唐【万壑松风图】中的暗记落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李唐【秋林放犊图】

《秋林放犊图》构图简洁,完全不同于北宋的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

此图的视线着重放在树林中和牛犊身上,画家用诗意的手法去表达出了秋林放犊的主题。

此画绘溪岸平坡间一孩童正在放牛的景象。

画中正吃草牛犊好像被什么声音所惊起,引起了注意,抬头向天空望去,像是在看那秋风扫下的落叶,又像在看那树上悲鸣的秋鸟。

放牛的孩童在边上的小溪独自一个人在掬水玩耍,早已忘记了一边正在吃草的牛犊。

大树数株,布满了整个画面,其中两株红叶繁密。

秋风微吹,扫落几片树叶点出秋意,整个画面一片秋天的景象。

整个画面生活气息浓厚,给观者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画家好像是在描绘他的生活所见,又好像在用他的笔墨回忆他的儿童时光。

此图刻画细微,树干树叶用双勾填色法,用笔粗壮有力,树叶繁杂而不乱,密集而不窒息。

远树用淡墨点画,疏落有致。画中的孩童和牛犊更是神形兼备。

正这幅图看出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细微观察。

从构图形式看虽是南宋的边角构图法,但依旧有北宋遗风,所以应为南宋初期的画作,是宋传世画作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此轴画面右方上有“李唐”字款,画面上钤清人梁清标[焦林居士】,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等印七方,其他印款不清。清宫旧藏。

本幅画面右方树干上有[李唐]二字款,显系后添。钤清人梁清标[蕉林居士],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等印七方,《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绢本,设色

【尺寸】纵96.3cm,横53.2cm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唐《秋林放犊图》

李唐《秋林放犊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李唐【采薇图】

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

司马迁所著之《史记》中即有“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国在今河北卢龙南)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继承权让给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说这是父命,不可违背,最后逃跑了。叔齐见状也离家出走。

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儿子姬发(即周武王)要出兵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拦住姬发的马头谏阻,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

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伯夷、叔齐深以为耻,表示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逃隐至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县境),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临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坚决不屈服的志向。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划了这两个古代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

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靖康二年(1127),金人灭掉了北宋,不仅活捉了徽、钦二帝,还俘获了一大批包括宫廷画家在内的能工巧匠,其中就有这幅《采薇图》的作者,被后世誉为“南宋四家”之首的大画家李唐。

图中石壁上有题款两行;“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大约属李氏晚年作品。

本幅有明人项元汴、清人吴荣光等收藏印多方。

后幅有元人宋杞,明人俞允文、项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纲、蔡之定、阮元、林则徐、吴荣光、潘霄汉的题记。《清河书画舫》,《汪氏珊瑚纲》,《佩文齐书画谱》,《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绢本,淡设色

【尺寸】纵27.2cm,横90.5cm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津博物馆

北宋李唐【濠梁秋水图】

作品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数株茂密的大树占据了主要画面。

树用夹叶法,淡赭设色,透露出浓浓秋意。

大石用斧劈皴,勾勒劲健,结构谨严,苍劲凌厉,颇见质感,以青绿罩染。画面左侧飞泉直泻,落叶点点。

李唐对秋水的刻画尤见功力,并使山石的刚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画面显示出一副浓郁的深秋景象。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庄子和惠子坐于岸边。

二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却颇见精神。

一人面对观者,一人侧面作交谈状,与《采薇图》中伯夷和叔齐的表现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作品的故事取自《庄子·秋水篇》,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论辩时的情景。

原文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对话非常精彩,透出层层玄机和狡黠,思想空间不停地转换、跳跃,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体现了一种对想象力的挑战精神。

李唐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

他南渡之前的作品以《万壑松风图》为代表,表现了他画体的北宋风范:构图繁密,气势雄峻,画风严谨,朴实厚重,动人心魄。

南渡之后的作品以《采薇图》和《清溪渔隐图》为代表,表现了李唐的另一种风貌:简练洒脱,水墨苍劲,以刚性线条和大斧劈皴为标志。

依照这个标准观看《濠梁秋水图》,我们发现它似乎正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处在一个风格转变的时期。

转变的具体体现就是李唐从范宽的风格中逐渐脱离出来,形成新的风格。

这种转变后的新风格可以称为李唐风格,或者叫做南宋风格。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体会这种转变。

比如构图,局部取景的方式在《濠梁秋水图》就已有体现,《采薇图》只不过把要表现的物象更加拉近了而已。

又比如皴法,这也是李唐绘画风格转变最主要的表现方面。

总体上,李唐的作品具有一种深沉刚猛的画风,《万壑松风图》就是这种风格。

《濠梁秋水图》中这种特性依然保持着,但出现了大量的侧锋用笔,是大斧劈皴的雏形,洗练、刚劲。

到了《采薇图》时期,则一变为阔笔挥洒,更加简略,却同样充满速度和力感。

从画面整体的感觉来讲,这种转变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

《采薇图》描绘的是一片江南的山水,画面仿佛弥漫着一层雾气,树石的画法也是水气淋漓。

《濠梁秋水图》与之相比,则显得有些“干”,笔触小,石质坚实,透露出一种浑厚深沉的山水景象。

综上所述,从用笔、风格、水准等几方面来讲,《濠梁秋水图》当属李唐的精品之作。

更为重要的是,《濠梁秋水图》正是从《万壑松风图》到《采薇图》之间的过渡作品,仿佛为李唐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做了精巧的注释一般,因而更显示出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李唐流传到现在的山水画作品并不多见,所以都弥足珍贵,如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长夏江寺图》卷、《采薇图》。藏于日本京都高桐院的《山水》双幅等。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绢本,设色

【尺寸】纵24cm,横114.5cm

【收藏】天津博物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李唐【长夏江寺图】

长江岸上群峰罗列,寺观丛林,互相映带。江水粼粼,风帆出没于其间,气势雄伟壮阔。用笔方硬坚重,山石峭丽雄浑,气魄雄伟,境界浩莽,用墨善用墨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

李唐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长江岸上群峰罗列,寺观丛林,互相映带。江水粼粼,风帆出没于其间,气势雄伟壮阔。用笔方硬坚重,山石峭丽雄浑,气魄雄伟,境界浩莽,用墨善用墨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画上有“李唐可比唐李思训”题签。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绢本,设色

【尺寸】纵44cm,横249cm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李唐【炙艾图】

此圖爲一幅風俗人物畫,描述走方郎中爲村民治病的情形,形象地讓我們看到古人是怎樣采用古老的灸法爲病人治病的。

李唐《炙艾图》的藝術表現手法比較纖巧清秀,人物描繪用筆細勁精致,毛發暈染一絲苟,造型特征准確,各有特點,顯示出作者有著對生活深入地觀察和豐富的體驗。

作品通過對灸艾治療這一緊張情節的樸實無華的具體描繪,反映了當時農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見大的寓意。

不難看出,畫家李唐對當時下層勞動人民是寄予很大同情的。

畫面:在樹蔭下,坐在矮凳子上的醫官,神情專注,目光如炬,膽大心細,灸治有序。醫官正在爲患病老人用灸法治病,侍童站立右側爲師父遞送藥具,也跟著忙得不亦樂乎,一呼一應,配合得十分默契。

被治的老人則被老人的兒子壓住雙腿,老人的兒子緊鎖雙眉,雙手緊緊抓住老人的雙臂,恐怕是害怕老人忍受不住疼痛,掙紮起來影響醫官施治而不得已所采取的輔助措施。

此時就連老人的兒媳也趕過來幫忙,小孫子則被爺爺疼痛的叫聲嚇得躲在父親的身後,小孫子幫忙用腳踩住爺爺的腿。

大清皇帝乾隆曾經看過李唐的這幅《炙艾图》,並曾蓋上“乾隆禦覽之寶”之印。

整個場景涉及六個人物,男女老少均有,形態各異,細微表情躍然紙上,把生動的瞬間定格在曆史之絹上。如此生動、有趣、聲色並茂的寫實畫面實乃少見。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绢本,设色

【尺寸】纵68.8cm,横58.7cm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唐《炙艾图》

李唐《炙艾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李唐【牧牛图页】

据历来的叙说,李唐“尤工画牛”(《图绘宝鉴》),“善作山水人物,最工画牛”(《画继补遗》)。

他当时的花鸟画成就可能大于山水和人物。本来,北宋画院的花鸟画成就是高于山水画的。

在历史记载中,李唐的画牛之作也确实多,如《桃林纵牧图》、《放牧图》、《春牧图》、《秋牧图》、《烟林春牧》、《风雨归牛图》、《三生图》等等。

《清河书画舫》所记李唐的《桃林纵牧图》:“不知者谓为戴嵩。”戴嵩乃唐代画牛名家,当时及后代,皆称“韩马戴牛”,即韩幹的马、戴嵩的牛。李唐的牛被人误认为是戴嵩所画,可见其精彩之至。还记“李唐尤工画牛,得戴嵩遗法”。

《东图玄览》记:“李唐《春牧图》,牛欲前行,童子力挽之,势甚奇。”

吴其贞《书画记》载:“李唐《风雨归牛图》……有一牛乘风而奔,气韵如真,为神品。”又记:“李唐《牧牛图》绢画一幅,树下有水,牛欲右行,而牧童欲牵左转,两下努力相持,使观者亦自费力。”

以上记载,亦可略见李唐画牛成就之一斑了。

李唐画的牛今日已不多见了。《乳牛图》一直传为李唐之作,在传世的宋人画牛图中,似此图者不少,然如此图之精彩者却不多。

画中一头大水牛从右边石坡向左奔跑过来,几乎奔出缣素。

一头乳牛从右后方追随而至。大水牛背上卧着一位牧童,牧童招呼乳牛,乳牛望着牧童,神情姿态皆栩栩如生。

石坡上一片竹林,下有杂草,用笔劲挺瘦硬,似李唐早、晚期之间的画风。从此图中可以看出南宋的其他画牛之作确皆出于李唐。

师法李唐的阎次平所画之牛也有存世,尚可以见到。

阎次平是绍兴年间画院待诏阎仲之子,他的画学李唐,阎次平的画虽不及李唐,从现存的阎次平《牧牛图》看,其画树基本上就是李唐画树的形貌,那么牛似李唐的牛,则是无疑的了。

阎次平画的牛形象精确,神态逼真。李唐的牛比阎牛更妙,那就可想而知了。

陈衍题阎次平《风林放牧图》云:“宋时朱羲、祁序与李唐皆工画牛,得荒闲野趣,右树木笔墨绝似李,而坡石皴法又不类,传云次平学李唐而工画牛,得无是邪?凡鸟兽皆迎风立,画上树叶离技,老牧掩面支策,牛独举首掀鼻当风,其神情融景会趣,盖善得物情,非徒粉绘也。”(《大江草堂集》)。

现存画迹中,宋代的画牛图还不算太少,大抵皆受李唐的影响。

【年代】北宋

【作者】李唐

【形制】绢本,设色

【尺寸】纵24.5cm,横23cm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 唐

李唐,(约1066-约1150)。宋代杰出画家。字便古。

河阳三(今河南孟县)人。原是北宋画院待诏。离乱后,到临安街头卖画,被一个内官发现,后又重入画院。

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他亦善画人物,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到南宋后,为歌颂金战士,画《雪天运粮图》等。

又喜作长图大嶂,危峰削壁,具千丈之势。画人物楼阁描绘工整。画山水尤有奇趣。作品有《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参考文献选编:

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

台北故宫博物院70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北京故宫博物院180万件的珍藏同样无人匹敌。

就书画收藏来看:

台北故宫藏有书画总计9120件,据介绍其中一半为优等和次等,元以前绘画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

元以前书法155件。北京故宫有书画15万件左右,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1/4,其中约1/3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

元以前书画总收藏量,数量上北京故宫低于台北故宫。

但相对严格的鉴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宫早期(元以前)书画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争。

在绘画的时代方面,北京故宫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面貌,特别是东晋顾恺之的两件北宋摹本《列女图》卷和《洛神赋图》卷真实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绘画风格。

就唐、五代、两宋绘画而言,台北故宫在数量上较北京故宫要多,但北京故宫元代绘画众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质堪称世界之冠。

就宋代绘画而言,台北故宫的山水画珍品多于北京故宫,但北京故宫的人物画珍品则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近年海外文物书画的大陆回归,大陆的宋代书画也在增加。

北京故宫绘画藏品种类较全面,除卷轴画外,还藏有版画、年画、清宫油画、玻璃画、屏风画、贴落等,这些是台北故宫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宫还有10件唐宋壁画、7件唐五代敦煌纸绢画、1铺元代大幅壁画等。

北京故宫庋藏的明清大幅宫廷书画也是台北故宫所缺少的,因为这些在文物南迁时有一定运输难度。

由于台北故宫主要接收的是清宫旧藏历代书画,而18、19世纪的“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清初的“金陵诸家”、“四僧”等许多流派的绘画和书法为清宫所缺,如今已是国之重宝。

北京故宫于上世纪60年代初已将上述几个时期书画收藏齐备。在书法方面,台北故宫的收藏量和品质不如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有4万多通明清尺牍,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远胜台北故宫在这方面的收藏。

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宫的碑帖善本占全国大多数。目前尚没有见到文物南迁中有关碑帖的记录。

迁台的学者当时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铜器。

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

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幅,宋元山水画系列可构成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极品特展。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故玉器也拿走不少。

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计17934件,但却集中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各瓷器陈列室与敬事房的精品,可谓名窑毕备。

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台北藏有其中的 “一希”。

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国共战争形势逆转,故宫和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博筹备处决定挑选文物精品运往台湾。

该年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军载运驶离南京,抵达基隆。次年,第二批文物由商船,第三批箱件仍由海军载运。

故宫运台文物共2,972箱,只是北平南迁箱件(13,491箱)的百分之二十二,但颇多精品。

中博筹备处运台的有852箱,也多是精品。

两岸故宫藏品,比起来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

这是两岸同胞乃至国际社会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北京故宫不仅藏品远远多于台北故宫,而且总体上精品也多于台北故宫。

其实,无论这些画作现存何地,都是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中国的巅峰艺术,永远是民族的文明瑰宝。

北京故宫

台北故宫

本平台两编“台北故宫“三宝”与北宋画家范宽、郭熙、李唐”完了。

相信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感想,能从中发现了喜爱的画作并为徽宗时代,千年的艺术辉煌感到震撼。

以上作者为赵鲁滨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韵今辉」 | 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 :美术史专题解读 (一)
大斧劈写大千世界--李唐国画精选
宋 李唐 采薇图卷(全卷)绢本
濠濮图卷
南宋时期李唐二十一幅精品绘画赏析
唐伯虎 明 溪山渔隐图(长卷) 绢本设色,纵30.0cm,横610.0cm,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