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视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夷俟」,《论语集解》马融注曰:「夷,踞也。俟,待也。踞待孔子。」这里的「踞」指「箕踞」。「箕踞」即臀部着地,前伸出两脚,形如箕,故曰「箕踞」,又此为东方夷俗,故曰夷。所以孔颖达正义曰:「原壤闻孔子来,乃申两足,箕踞以待孔子也。」这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

关于孔子态度解释的古今歧义


原壤是孔子故旧。《礼记·檀弓下》有一则关于原壤的描述。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去帮忙整治棺材。原壤却说,我好久没唱歌了,于是就唱了一首歌。这则记录颇有《庄子》中「庄子妻死, 惠子吊之,庄则方箕踞鼓盆而歌」的意味。所以原壤被后世认为是「盖老氏之流,自放于礼法之外者」。


原壤是老氏之流,母亲死了唱歌。那么夷俟孔子,自然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孔子虽然批评了原壤并「以杖叩其胫」,但由于原壤毕竟是孔子的老朋友。所以对于孔子的态度,今人一般以「嬉笑怒骂」「开玩笑」「亲昵」之类解之。这种理解并不把孔子和原壤的身份理解为礼法守护者与礼法破坏者,而理解为一种普通的朋友关系。是一种朋友之间的嬉笑怒骂。从一个凡人的角度理解孔子。


王元化先生之言可为此种理解之代表:


「如果我们不是人为孔子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规范,而是认为孔子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那么,这个问题或许容易理解一些……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 以表面似乎十分严重的口吻或动作去对待自己极熟识的朋友。这只是在亲昵含有微讽。」《「原壤夷俟」柬释》


这种理解所针对的,是朱熹以来的古代解释。朱熹解「原壤夷俟」,没有什么老朋友的温情,而直斥之「无礼法」。《论语集注》云:「以其自幼至长,无一善状,而久生于世,徒足以败常乱俗,则是贼而已矣。」《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云:「夫子言坏礼伤教,生不如死,责之深矣。」


我们当然知道,朱熹等人于孔子对原壤态度的解释,其实是朱熹等人对原壤的态度。朱熹何以有此态度,那当然是值得研究的。但同样的,后人因「故友」而显得亲昵温情的解释,实际上也蕴涵着人们对原壤的态度。无论是把孔子凡人化还是让原壤与孔子平等化,都包含着时代思想的印记。


在此言对孔子态度解释的古今歧义,并非要分出一个对错是非,而只是要说明,我们对古代思想的理解,总会带有一个时代特殊的价值印记。而历代不同的解释中,其价值立场随历史而发生的转变,这本身就构成了经典价值的一部分。

为何老而不死是为贼

无论如何,孔子对原壤的行为是否定的。这一点没有疑问。原壤「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母亲去世还唱歌。那时孔子都没批评,怎么偏偏老了只因「夷俟」,孔子就要揪出旧账,说他「老而不死是为贼」呢。


关于这个疑问,早就有了。有人就认为,从礼法而言,与「夷俟」相比,母亲去世唱歌,无论如何都是更严重的。孔子「何舍其重而则其轻也」。


首先「箕踞」确实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失礼到什么程度呢?《史记·游侠列转》记载,郭解出入,人都避开。其中有一个人却「箕踞视之」。于是郭解就说「你瞅啥」,郭解的门客就要杀了这个人。连这帮江湖侠客都受不了「箕踞」,而况最重礼的孔夫子。


当然,对原壤这样的老氏之流,孔子的态度也是否定的,认为这种「放于礼法之外」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原壤不是老了才「放于礼法之外」的,孔子也说他「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之所以因「夷俟」而责怪原壤,其关键点在于原壤「老」了。

在知识增长缓慢,信息闭塞的古代,老人拥有着年轻人所没有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人生经验,老人的教诲都至关重要。老人也就不仅仅是年龄上的老人,而更代表了智慧和德行,承担了社会之「师」的角色。所以在古代,当年轻人的人生导师和道德模范,是老人的责任。


相应的,整个社会也便赋予了老人很高的地位。《礼记·乡饮酒礼》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无论是「明尊长」还是「明养老」,都体现了老人地位的尊崇。《乡饮酒礼》又云:「民入孝弟, 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敬长养老是和孝悌同一层次的要求。


原壤这样的人,自然是无法承担儒家角度「教化」责任的,并且原壤这样的人在儒家看来是「毁弃人伦」的。但原壤却处在老人承担着教化责任,而拥有崇高地位的社会中。偏偏原壤又老了,也成了拥有「导师」和「模范」责任的「老人」。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导师」和「模范」,在孔子眼中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正是从这个角度,孔子说他「老而不死是为贼」。「贼」是「贼害」的意思。这是说原壤这样的老人,会贼害社会伦理,对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

这是《论语》里很有名的一则语录了,也是常常被很多人用错的一条。

首先,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

原句是: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对这条语录,我们只要把握两点即可,一是原壤是谁?二是孔子为什么要批判他。

根据古人十分有限的记载,原壤是孔子“少时故旧”,也就是发小,这透露出他与孔子应该是很熟悉的关系,所以孔子的这句批评,就与他教导学生、劝诫士大夫完全不同,而是一种“嬉笑怒骂”,是在严肃中透着亲切,在亲切中又不乏严肃的。

那么,孔子骂他什么呢?我们来数一数原壤的“罪状”

第一,夷俟

这两个词古今无异议,就是古人常常说的“箕踞”,也就是坐在地上,双腿叉开,迎着来宾,这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姿势。

为什么不礼貌呢?因为古代的坐,是坐在脚跟上,而箕踞则是坐在地上,这不符合坐姿。而且,古代人不像今天的人,还有内衣,箕踞之后,基本上就会“露鸡鸡”了,这当然很不礼貌。

不过,原壤作为孔子的发小,这样做也许不礼貌,也许恰恰是他放浪形骸,对孔子表达亲切的方式呢。

第二,幼而不孙弟

这个简单,就是说原壤小时候不听话,不遵守晚辈的礼节。很多解释会把这一句解释为“不孝”,但孔子并没有这么说,不逊不弟还没有达到不孝的程度,而且,在古代说人不孝就要超出道德批判的范围了,就跟今天说人犯罪是一样的,很严重,如此来看,孔子并没有从最严厉的角度批评他。

第三,长而无述

这个也简单,长大了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就是说他立德立行立言,都没有什么成绩。

第四,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就容易引发误解了,很多人就是从字面上理解,认为“老而不死是为贼”,似乎老就是一种罪过,这当然是极大的误解。好一点的,则是把上面几条连起来,认为,一个人从小到大都不怎么样,所以才有贼害。这里的贼不是窃贼,而是贼害、危害的意思。

但这还是没有精微的领会到意思。

我们不妨问一下,为什么这里要牵扯到“老”?一个人不逊不弟,不尊礼法,就可以称之为“贼”了,为什么还要单独把“老”拿出来说呢?道德、礼法,难道还分老幼?

没错,孔子的意思恰恰就是:老人,就应该有道德,才能为积极的榜样。而不是“贼”这种负面的榜样。

孔子并不是说,老人就天然具有道德,而是说,老人应该具有道德,一个人一辈子怎样都算了,老了却必须要有德,而不能为贼。否则,还不如去死。

孔子在这里用“老而不死”来说原壤,话当然是很重的,但恰恰是因为原壤是他的朋友,他才能这么说。

我们今天有一句网络语言: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如果让孔子看见,还不知道要怎样痛心疾首呢。

当然,原壤的“贼”并不是他本人坏,而是不尊礼法。所以,原壤虽然没有留下什么可靠的资料,但古往今来,大家一般认为原壤是当时的老子之徒,或是“方外圣人”等等,说原壤没有德,是从儒家的立场来说的。

不幸的是,当今社会却让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言中了

对于孔子论语又何必拘泥于字面呢?

老而不死谓之贼。从字面上解,人老还没死,就是老贼。这句话未免太刻薄,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怎么多活几年就该死,就成老贼了呢?


典出《论语》“宪问”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直译文为: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壤是孔子的朋友,他也没干过什么缺德的事情,否则孔子一定不会轻敲了,而是鸣鼓而攻之。

孔子本身就主张“不学礼,无以立”,那么看重礼节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样,内心的无名火蹭蹭往上冒,立马开启怒怼模式。

原壤是个老小孩,他来见孔子,表面无礼,但内心天真,并无不敬。孔子骂他,像兄长开玩笑给弟弟的后脑勺来一巴掌,语气也是温和的。

孔子跟原壤的关系在《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其实,我们平常字面的理解很明显是断章取义的。

第一,孔子说“老而不死”是针对到具体的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某个群体,更不是指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也就是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还没作为,老了也没有长者风范的人,可不就是浪费社会资源、浪费国家粮食的混蛋么?因此现在用这句话来形容任意一个老人,是非常不恰当且不礼貌的。

然而,不幸的是,当今社会却让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言中了。

地铁或公交车上出现网友口中的“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的现象,近年来确实也是屡屡可见。网上曝光的这类老人家往往倚老卖老地进行道德绑架,要么就是带着晚辈进行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举止。

断章取义的“老而不死是为贼”

世云“老而不死是为贼”,并曰此言为孔子所言,谬矣!

《论语·宪问》有这样一章: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用今天的语言通释就是: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候。孔子说:‘年纪小的时候就不恭顺兄长,长大了又没没给人留下像样的语言,老了还不死,这就叫做害人精。’用手杖敲着他的小腿。”

从“以杖叩其胫”来看,这是孔子晚年时见原壤的记载。

按当时的制度,原壤是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后人,虽然穷困没落,但应该是士一级的人,是有生活来源的。《礼记·王制》说:“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按原壤的身份,最次也应该享有“诸侯之下士”的待遇,“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大概因为不务正业,所以原壤生活很困窘,母亲死了,他没有条件安葬,是孔子出资安葬了他的母亲。《礼记·檀弓》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孔子的一个老朋友叫原壤,他的母亲死了,孔子为老人整治了棺材。原壤登上棺材说:‘好久了,我没有唱歌了!’原壤唱道:‘狸子头色彩斑斓,握你的手好柔软。’孔子好像没听到似的走过去了。随从的人说:‘您不要再继续帮助他了吧?’孔子说:‘我听说,有亲情的人不要失去那应有的亲情,老朋友不要失去那原有的情谊’”)这是孔子帮助原壤、原壤性情古怪的一个典型事例。

孔子曾经说“无友不如己者”,但原壤是孔子小时候就结识的人。从“幼而不孙弟”看,按今天我们常说的话,孔子与原壤大概是从“光腚娃娃”时开始认识的吧,所以孔子对他多有照顾。这次原壤之“俟(等候)”,大概是他与孔子相约后在等孔子,是不是还有求于孔子呢——不得而知。

孔子为什么要说原壤“长而无述焉”呢?孔子曾说“有德者必有言”,原壤“无述”,说明他不是“有德”之人,这也是他“是为贼”的重要原因。

“老而不死”是紧承前文“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而来的,“是为贼”是针对原壤的一系列不是——“不孙弟”“无述焉”、没有是处却“不死”而说的。后世有人断章取义,单独把这“老而不死”与“是为贼”连起来,误以为是孔子对老年人的一种侮骂,显然违背了孔子的原意。

而且此时孔子也处老耆(qí)之年。《礼记·曲礼》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mào)。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礼记·王制》又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孔子“以杖叩其胫”时,至少已经六十岁以上了,而且孔子六十八岁才从列国周游而归,这次见原壤,恐怕年纪已在七十左右,他怎么能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连自己也骂呢!

前人解释《论语》多有曲解,需要辨正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出自陈广逵《〈论语〉通释、解读与点评》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都是实用主义造的孽,黑死孔子不偿命,这也无怪孔子,谁叫他的文笔与口才真是太好了。实话实说,《论语》对春秋战国后的中国文言文体产生的影响被后世严重低估,不仅许多成语出自这本书,也就是孔子的原话,而且很多道理与句式也都源自《论语》。

饶是如此,才造就了孔子的话被断章取义的最多——因为他的话影响力太大了。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和“唯女子与小人不可养也”等等孔子的经典金句一样,被我们断章取义的使用了一两千年。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了解人家的本意。

《论语·宪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一目了然,即使不懂“夷俟”,也该能看到“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和我们一直以来使用的句式不同。

哪里不同?

首先是断句:老而不死,是为贼。

一个逗号之差,意思就邈之千里了。

孔子说「原壤」“老而不死”,然后再说“是为贼”——这意思就和我们使用惯了的,完全不同,因为,他只是在骂「原壤」一个人而已。不是所有的「老人」。

而“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年轻的时候不孝顺,长大以后又一事无成”。

这,才是原壤「是为贼」之由来,「夷俟」——叉开腿坐着还不是他“贼”的理由。

《礼记·檀弓下》: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这则典故,说的是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作为他的好朋友,帮他处理亡母后事(洗棺材),可是我原壤却跳上棺椁唱歌。

这件事从此成为孔子一段不愉快的经历,留在他心中,从而对这个老朋友产生了不满。虽然他也说道“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虽然原壤在亡母棺椁上唱歌,但是孔子认为他其实还是怀念母亲,所以也还当他是朋友。

但是毕竟孔子有“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拂袖而去说不上,但是不满是肯定有的。因为原壤的行为「过了」。

圣人孔子,当然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在亡母的棺椁上唱歌,而且还是唱情歌的这种乖张行为。

多年后,孔子也许那天心情本来就不好,结果看到老朋友疯疯癫癫了一辈子,到了年老时还是这样,于是他就来气了。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个「女」,其实是「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本身就是在骂小人。

这问题不难回答,单用两字‘道理’可解释这句话及《论语》中有关话语。老子注《道德经》因‘道’分阴阳时刻在变化,所谓道生一(太极)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 地 人),故人禽杂兽皆为未。 商灭武王悟‘道’而开‘理’三代后失‘道’十代后失‘理’‘礼’。丘花甲理周易,叹!注(太极)。 孔子纳百家之长而传(礼)。故后其学子以他言行编著《论语》,治人而不理道。 二生三(天 地 人)三生万物(天生日月星辰……)(地生飞禽走兽,江河湖泊……)(人生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孔子释周易后十载不言不行从而看出,自己以前以礼教民在‘大道’面前犹如汪洋滴水,滩沙一粒。 “键盘侠一点小看法,孔子临死时也许叹自己妄活了七十有二,是不是?不然他有时间著书,为什么没著书呢?” 废话真多,还是回答你的问题算了。《论语》 不知‘道’ ,只能算一部治人治国的奇书。牛人学后治国如烹小鲜,不用之人学习之,过后丢弃之。你所说的那家伙就是后者,你叫孔子怎么教他?

这句话是有特定的环境的。不是讲每个老了都不死的老头都是贼。老人是国宝,家宝,他们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优秀的实践经验,是宝贝,而不是贼。

我们看看原句是怎么说的: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是什么环境呢?是讲孔子去拜访老朋友原壤,原老头呢,两腿伸直了,像个蛮子一样的。以前都是盘腿而坐的,是没有凳子的,就象东北的炕那样。

还有一点要明白,以前的人是不穿内裤的,内裤是近代的从西方传来的发明(现在有些少数民族也不穿的)。所以啊,伸长两腿,可能这老原头那物事都漏外面鸟😊。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是个大脚,爱骑马,有一次在大街上,马受惊,把她整到地上摔了四仰八叉,于是一片春光泄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从此马皇后不再骑马出街了。

老原壤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样子,您说注重礼仪的孔子能不骂么?当然是笑骂。

夷:蛮夷,没有经过教化,不懂礼仪,不知文明的未开发智商的人,叫蛮夷。俟(音qi或si):等待,姓氏。

整句话什么意思呢?翻译一下:原壤伸长两腿坐着(估计软鸟都漏外面了)等待孔子的到来,孔子见状就讲:小时候没大没小,大了也没有什么著述和成就,这么大岁数了,还不死,不产粮,光吃饭,和贼没有区别。说完用拐杖敲他的小腿😂😂😂(意思大概是让他把脚盘起来)

原壤这个人和庄子可能是一个党派的,庄子的老婆死了,庄子击掌而歌。原壤的妈妈过世了,孔子作为原壤的朋友去扶棺(以前的儒生,丧事也是他们的业务),原壤讲啊,我好久没有唱歌了,今天想唱歌,老母亲死了,这老小子居然唱歌😂😂😂!!!!可见,此人就是一个不讲究礼仪规矩的家伙。但是孔子是不赞成这样的哈,认为一个人要讲究礼仪,为老不尊,就是贼。

结论:孔子讲老而不死是为贼,其真正要说的是为老不尊,这种老人就是和贼差不多了。所以还有一句话老说这个问题: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就是礼仪规矩。老人家可以从心所欲想干啥干啥,但不能违背规矩,要不就是个贼人🤗😢😛!

谢邀!

原文出处:

《论语·问宪》: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孙弟,音xùntì,同“逊悌”,尊敬孝顺长者的意思。

无述,不可称道,没有什么成就的意思。

贼,偷生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

原壤叉开双腿坐在那里,孔子责骂他说:“年轻的时候就不懂得孝顺,德行不好,长大了也没有什么成就,老了还在这里(苟且)偷生,就是个祸害。”孔子说着用手杖打原壤的小腿。

原壤“夷俟”就是叉开双腿,坐相很难看,不懂礼貌,没有礼节。

这个原壤是孔子的一个老相识,春秋时期鲁国人。这个原壤呢,孔子是很不喜欢的,因为原壤母亲死的时候,孔子去帮助料理后事,原壤却在一边唱歌,孔子觉得原壤是没有孝德的人。

所以单独提“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点片面的,应该说是本身德行不好,不懂礼仪的人,老的了时候也让人讨厌,还要苟且偷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害人。

所以很多成语或者常用语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不能断章取义。

再比如,《论语·里仁》中有“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指的是父母在世的时候,最好是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自己的孝心,如果要外出,也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处,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明确目标,好让父母放心。这才是孝道。

不能单纯的只讲前两句说“父母在,不远游”,那我们如果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就是不孝顺。这是片面的。

我想坚持一生的事:读书、写字。——沙栗

原壤夷俟①。子曰:“幼而不孙弟②,长而无述焉③,老而不死,是为贼④。”以杖叩其胫⑤。(《宪问篇第十四·第四十三章》)①原壤夷俟: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夷俟:夷:箕踞,即屁股坐地,两脚前伸,形状像箕,违反了古代双膝着地跪坐的礼节。俟:等待。②孙弟:同逊悌。不孙弟,即不遵守悌的礼节。③无述:言没有什么贡献和成就可以称述的。④贼:犹言祸害。⑤胫:小腿。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 ,年少时没有为小兄弟做榜样,为家人多挣点银子 ,到老来还有资格摆谱?坐都没有个坐像,看我不削你。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本意是指不讲道德孝悌礼貌者,没有成就,老而不死也是社会之害。可见《论语·宪问》: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后来训诂者多以为此乃指斥那些老而无德者之辞。在钱穆著作《论语新解》中有详细解剖,如下:

1、原壤:鲁人,孔子之故人。

2、夷俟:古人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但跪者直身,臀不着踝。若足底着地,臀后垂,竖膝在前,则曰踞。亦曰蹲。臀坐地,前伸两脚,形如箕,则谓箕踞。夷即蹲踞。古时东方夷俗坐如此,故谓之夷。俟,待义。夷俟,谓踞蹲以待,不出迎,亦不正坐。



3、无述:述,称述义。人在幼年,当知逊悌。既长,当有所称述以教导后进。

4、老而不死:此等人,无益于世,老而不死,则是偷生。相传原壤习为吐故纳新之术,从事于延年养生之道;恐因《论语》此言而附益之。是为贼:贼,偷生义。

叩其胫:膝上曰股,膝下曰胫。以其踞蹲,故所叩当其胫。此乃相亲狎,非挞之。



而钱穆本人认为:礼度详密,仪文烦缛,积久人厌,原壤之流乘衰而起。即在孔门,琴张、曾晳、牧皮,皆称狂士。若非孔门讲学,恐王、何、嵇、阮,即出于春秋之末矣。庄周、老耼之徒,终于踵生不绝。然谓原壤乃老氏之流,则非。

也就是说,实际上这是孔子对于学说不继,世道衰微而道家流行的担忧,更多是对自己所创学术的维护。



常言道,老而不朽谓之圣,老而不死是为贼。古代社会,老而不死,寿则多辱。当下社会福利事业完善起来,不能以对社会做贡献大小来评判年老之人,需要尊老敬老。



而网络上此话更多是指老人们占据社会资源,阻碍年轻人向上晋升,为老不尊,更多是一种愤恨的表达了。

故而有人说那些有着老资本、老资格的老人,凭着一己的喜好,而置于社会利益于不顾,这是不是更回应了“老而不死是为贼”呢?或者说,可能就是坏人变老了?从来就是坏人,从来就没有变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而不死谓之贼”什么意思?
阅古 | 孔子为什么要说: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被误解两千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里“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讲求仁者爱人的孔子,为何如此歧视女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