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十四讲 发散风热药:葛根(二)、柴胡、升麻等

前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了葛根的主要的一些功效和它相应的临床应用,其实葛根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药物,就是对它进行现代研究有很好的一些进展,临床应用也明显地扩大了,和我们书上记载的在使用上有很多的新的方法。其实在本草文献当中,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谈到了葛根能够治疗很多痹证,当然这个痹证可能就包括了瘀血闭阻引起的一些病证,而且在稍晚一点的本草文献里面谈到了葛根,就明确地提出来能够破瘀血,生的葛根能够破瘀血,而且在治疗一些跌打损伤这样的一些瘀血疼痛证的方当中,在一些中医伤科学里面,也经常能够见得到,但是长期以来,对葛根在这方面的功效和应用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近年来几乎葛根的药理研究,就象我们教材上在参考资料里面谈到的,它有很多与活血化瘀相关的一些很好的药效。比如说它抗心肌缺血,能够增加冠状动脉或者脑动脉的血流量,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等。所以近年来葛根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以及其他很多疾病,应用非常普遍,研究也比较深入。有复方的,也有葛根单味药的,或者从葛根里面提取它有效部位,比如说提取它的总黄酮,甚至还有提取单一成分葛根素的,制成各种制剂,而且包括了注射剂,所以同学们以后在临床当中可以关注这方面的一些进展,参阅我们参考资料,基本上有一个简单地介绍。

  下面另外(一味)发散风热药,柴胡。这个也是这一节的一个重点药,要求掌握的。目前用的柴胡,品种很多,但是根据国家标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收载的主要是柴胡和狭叶柴胡。柴胡主要在北方地区使用,主要用的是根,所以一般称为北柴胡。狭叶柴胡呢?整个全草,主要是地上部分,柴胡它的叶片象小的竹叶,所以有的又把它叫做竹叶柴胡。用根和用全草是不是能够完全相同?可能目前还有一些争议,因为地上部分明显地含一些挥发油,而根里面没有,根里面主要含皂甙比较多,但在地上部分这个含量又非常少,所以按(道理)说从化学成分的区别,这两者南北柴胡之间,从它的功效应用,应该有所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主要是什么?也是有待于研究,反正现在各个地方使用的柴胡都是按照教材上这些功效或者它的主治应用,这样子在使用,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观察,把它区别开来,这样子可能更好一些,这是关于药材的简单情况。

  柴胡的基本功效和葛根一样,也是解表退热。柴胡对于外感发热,就是表证发热有很好的退热的效果,所以在当代的临床当中常常把它作为感冒了一个退烧的药物。所以也是笼统的称为解表退热,没有说它疏散风热,那它和前面的葛根一样。从古到今,柴胡治疗表证的时候也是不分寒热,都在广泛使用。由于古代对风热表证的认识不如对风寒表证认识那么深、那么清楚,所以在古代的方当中柴胡应用,多数是在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剂里面。比如说败毒散里面的柴胡,这些都是辛温解表的方。其实柴胡在宋代《本事方》当中就有一个柴胡散,这个柴胡散就是柴胡和甘草两味药,就是不分寒热,只要是外感发热,这个方其实都可以用。很有意思的是明代的张景岳,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他的《新方八阵》当中,自己列了很多的新方,那么在这个散剂,他所谓的散剂就是解表的方剂当中,他自己拟定了三个方,一柴胡饮,二柴胡饮和正柴胡饮。这三个方,他分别把这三个方称为温散、凉散、平散。就说其中一个方明显的偏温,他把它称为温散,也就是发散风寒的,也就是辛温解表的,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另一个柴胡饮,它是配伍了一些清热药,或者发散风热的药,和柴胡配伍,他称为凉散,就是辛凉解表,主要是用于风热感冒;正柴胡饮,就好象寒热要比较相当,里面有防风这一类的温的药,也有其他比如说赤芍这一类的偏凉的药,整个方不表现出来明显的寒热倾向,他把它叫做平散,实际上就是辛平解表,对于表证感冒寒热倾向不明显的,很适合使用。其实辛平解表值得高度的关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的感冒,不能用风寒或者风热来简单概括,我们今后在实践当中同学们就会发现,那么有人做过这方面研究,我也做过这方面的观察,大概在临床上很难判断表证寒热的,至少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间,就有这么大的比例。所以主张用辛平的,早在葛洪的葱豉汤,我们以后讲淡豆豉的时候就要提到,它就是外感初起,寒热一时难辨,其实就是寒热不明显,就由一方来统治,其实任何一个病,用寒热两分有它的局限性。所以从张景岳,当然是一代有名的医家,他在辛温、辛凉和辛平的解表方当中都使用柴胡,而且作为主药,都把它称为柴胡饮,也可以足以见得柴胡在治疗感冒的时候(表证的时候),是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类型的,所以我们笼统的象葛根一样,称它解表。在现代有一个柴胡注射剂,肌肉注射。一般很多的民众,老百姓都知道,尤其一些儿童感冒发烧了,找医生,到医院里面打一针柴胡针,其实就把它作为解表退热,可以不分什么证型都在用。所以柴胡从古到今治疗感冒的时候,它都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不分寒热,主要取它的退热的效果,有明显的退烧,对于外感。这是作为一个解表药,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所以我们也称它不是典型的发散风热药,尽管它偏于寒,药性偏寒,味苦的,但它治疗风热表证并不主要。另外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角度,柴胡又(擅)长于外透半表半里,也就是在少阳的这种邪气,所以就张仲景的小柴胡汤,柴胡就和黄芩配伍在一起,就能够治疗少阳证的寒热往来,指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证候。所以前人就把它称为小柴胡汤,能够和解少阳。和解少阳也是小柴胡汤复方的一个功效,它既不是柴胡的功效,也不是黄芩的功效,那么黄芩、柴胡配伍以后,能够和解少阳。所以在有的文献里面,在功效认为柴胡能够和解退热,这个也是不准确,那也有把复方的作用和单味药的作用混淆起来这种嫌疑,所以为了比较准确的表述,也就是解表退热。

  柴胡的第二个功效疏肝解郁。疏肝解郁就是对肝气郁结的一种治疗作用,所以它主要是用于肝郁气滞,或者叫肝气郁结。那么我们在中医学基础当中学到肝主疏泄,那么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那么全身的气机都可以调畅,而且比如说妇女的月经这些正常,也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的发挥。所以人的情志,虽然主要是由心所主,但肝的疏泄功能使情志正常,就是不要过分的亢奋,表现出郁怒、烦躁,也不能低落,表现出一些忧郁,这样子一些情况,都需要肝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那么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了以后,那么就产生肝气不舒,就是肝郁气滞,那么它不但要出现胁肋的气机阻滞,胀满疼痛,也可能就是出现情志的一些异常。所以常常出现情志比较抑郁。对妇科来说,常常出现月经不调这样的一些症状,或者痛经等等。柴胡在治疗那样的一些肝气郁结有关的病证当中,都经常使用,而且是很重要的药。比如说有名的逍遥散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个疏肝解郁的药,那么柴胡在当中起疏肝理气的重要的作用,今后学方剂的时候,今后我们还要专门学行气药,行气药当中有不少的药都有疏肝的作用,当然我们前面讲的薄荷,也有一定疏肝的作用,也可以用于肝郁气滞。比如说在逍遥散当中,它就作为柴胡的一个辅助药,来共同增强疏肝解郁的作用,但是柴胡比较重要,很常用,经常作为主药的药物,薄荷很次要,起一个辅助的一个作用,那么更多的能够疏肝理气的药,在行气药那一章里面,我们到时候还可以联系。

  第三个功效用于中气下陷。这个和葛根一样,它能够升阳,这个升阳也是能够升举脾气,升发脾胃的清阳之气,因为气属阳,这里的这个升阳实际上是升举的脾胃清阳之气的一个简称,所以有的书上叫做升阳举陷。因为脾主升清,那脾不能升清,那脾气就下陷。柴胡对于脾不升清,脾气下陷所引起的,比如说出现这种下坠感,小腹的下坠,尤其是一些脏器下垂,很常用,那么它和一些补气的药,尤其是补气药当中的黄芪,能够共同来升举脾胃的清阳之气。因为脾气不升,脾气下陷,本质上是脾虚的,单纯的柴胡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它没有补益脾气的作用,所以它实际上是和补脾气的黄芪、人参这些药配伍在一起,共同的能够治疗脾虚气陷。所以严格地讲,柴胡的升举脾胃的清阳之气是和黄芪这样的一些补气药,共同发挥出来的。前面的葛根也能够升脾胃清阳之气,但是它偏重于止泻,脾虚的泄泻。因为葛根能够缓解腹泻,虽然它不是直接的止泻药。现在研究有人认为葛根它含的一种淀粉比较多,这个淀粉对于脾虚的泄泻,治疗的时候缓解腹泻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保护胃肠的粘膜,减少一些刺激,减轻一些蠕动,所以它使腹泻有所减轻。所以前人主要把葛根用于脾虚的泄泻,也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现在也有初步的发现。那么柴胡治疗的脾虚气陷,又叫中气下陷,更多的是用于这种脏器下垂,比如说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这一类,最有名的就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所以尽管功效相同,它们的主治相互有侧重,当然葛根对于脏器下垂的方,金元时期也是很常用的。脾不升清的泄泻,柴胡还是可以使用。但是有的人因为就是觉得柴胡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就提到了,它能够推陈致新,好象有的患者服用了以后,它对于腹泻没有好处,确实在临床上有这种情况,所以相对来说,柴胡用于脾虚的泄泻的就要少一些。

  这是柴胡的三大功效和它相应的一些简单的主治和应用的情况。那么柴胡在用法里面,就是它有不同的炮制品。一般柴胡就这样子干了以后切片,或者切段,小段,直接入药,那么它主要是解表退热的,就是柴胡生用,而且解表的时候,一般用量都比较大,一般取它的大量,我们书上都是只有10g,或者10g以上,都经常有人使用,用生的,剂量偏大。如果说作为疏肝解郁,一般就用醋来炙,醋炙柴胡,那么能够更好的入肝经,醋能够入肝,前人认为醋作为一种辅料,那么能够增强疏肝解郁,或者疏肝止痛的一些效果。另外用它来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常常用酒来拌炒,就是酒炙柴胡,酒本身升提,就能够增强柴胡的升阳举陷的作用。所以后面两个功效在临床用的时候,它一般用量就比较小。比如说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的原方里面,柴胡就用那么两三分,也就是还不到1g,但现在一般不会那么小,但相对来讲,它不会用到解表那么大的量,可能取小量3~6g,这样子更为合适一些。我们书上说的用量后面两个功效偏轻,用来解表退热用量偏重,而且与炮制有一定的关系,这个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用法,在这一类药当中,这是柴胡的内容。

  下面还有一味药升麻。升麻是作为第二个要求的层次,就是作为熟悉。升麻是一个毛莨科植物,它的药用部位,是用升麻的根茎,它也有不同的品种,等同的入药。升麻也是一个偏于寒凉的一个解表药,它功效也是解表退热。之所以我们把葛根、柴胡作为一个重点药要掌握,而升麻没有要求,就是升麻不是一个很典型的解表药,其实在表证当中运用不多。前人把升麻称为阳明伤风之药,就是说感冒两三天以后,就是昨天我讲葛根的时候陶节庵那个意思,皮毛已经进入了肌腠里边了,这个时候使用。所以在古方有的治疗表证的方当中,那么常常和葛根配伍在一起,当然也可以配其他的解表药,比如十神汤配伍的是紫苏,但不管古代或者现代,把升麻作为解表药使用得不多,就是配伍葛根在解表的方当中,它更多的实际上是用来清阳明的热,实际上是把它作为一个清热药使用,说它是一个很不典型的解表药。在当代的临床当中,用升麻来解表的相对也是比较少。所(以)我们知道它有解表退热的功效,临床上也是不会分寒热,都在使用,但是作为一个次要的药物。所以它也不是专门治疗风热表证,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典型的疏散、发散风热的药,这是关于它的解表。

  另外,透疹,也是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升麻的透疹就类似于牛蒡子的临床意义,它既可以疏散表邪,又可以直接透疹,同时还可以清热解毒。因为本身麻疹是一个温热病,需要清热解毒的药物配伍,它就一举三得,它有三方面的意义。

  升麻除了透疹以外,它用得很多的在临床上就是清热解毒。升麻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前人是认为它主要是清解阳明的热毒。在温病学家的他们的心目当中,阳明热毒往往是热入营血以后,出现了热毒发斑,所以在古方治疗温热病,热毒发斑的方当中加升麻,那么就用它来清热解毒消斑。在温热病以外内科杂病当中的阳明,当然主要比如说咽喉肿痛,因为咽也是胃的门户,胃热,胃经的热毒炽盛,当然可以出现咽喉肿痛;另外牙龈肿痛,牙龈属于阳明,比如说另外还有治疗什么痄腮这一类的就象这些热毒证,其实都可以使用。那有的人因为升麻把它放在了解表药,就过分的强调它的升浮、升散。因为升浮和升散,那么和清热解毒的清降是不同的作用趋势,所以有的人就担心升浮的药物,对于热毒病证,尤其是温热病热毒发斑这些是不是有不利的影响?所以担心,所以影响了它的应用。其实没有影响,本身升麻的解表实际上重点它还是在清热,是它疏散作用很不明显、很不典型。所以把升麻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可以说是它应用最广泛的,也应该说是第一功效。所以有的人主张升麻要把它放在清热解毒药,当然这样子能够显现升麻的最佳的、最主要的功效。但是升麻它又有第三个功效,能够升举脾胃的阳气,也是能够治疗脾虚气陷,脾胃清阳不升,而且常常作为柴胡的辅助药,益气,柴胡、升麻,比如补中益气汤都有,和黄芪、人参这样共同来治疗中气下陷的一些有关的病证。为了和柴胡相联系,因为能够升阳举陷的,葛根、柴胡、升麻这类的药不多,可能今后在补气药当中,有明显的升举脾胃清阳之气的有个黄芪,那可能就这么四个药物比较典型,其他的都不典型。所以从升阳这个相同点,把葛根、柴胡、升麻放在一起,又是中药书里面很长时间以来的一个习惯的做法,所以又没有把它轻易的放在清热解毒药当中,所以也是有它的道理,但是它不是很重要,相对次要,所以我们了解它的功效,它这个主治也不难掌握。

  然后88页,还有一个药淡豆豉。豆豉就是用这个大豆,或者说有的喜欢用黑豆,大豆里面的黑色种皮的黑豆,经过了加工炮制,主要是用它来发酵,先用一些其他的药,比如说青蒿、桑叶,或者麻黄、紫苏这些先煎汤,煎了浸泡(大豆),浸泡了以后,大豆蒸熟了以后,再发酵,实际上是中药当中的一个发酵的制品。古时候的豆豉在中药里面,是有盐有味的,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期,因为它是《名医别录》记载的一个药,就是说在东汉的后期就开始了。当时很多方里面把淡豆豉叫做香豉,当时是香的,有盐味的,就跟我们现代佐餐用的是差不多。后来发现,作药用的时候不一定要那些调味品,一般可以不加盐,所以现在的豆豉没有盐味,所以味淡的把它称为叫淡豆豉。在用药的过程当中,有一点变化。

  淡豆豉是我们这一章里面要求了解的药物,要了解什么?就了解它这个功效,就是一个解表,这个解表作用也非常微弱,它可以治疗各种表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都可以用,比如说银翘散里面也有,最早的就(是)葛洪的葱豉汤,不管寒热,在初起的时候分不清楚,和葱白一起使用,所以它还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解表药。但是因为作用不强,一般作为很次要的一个辅助药,我们就了解这一点。

  但是淡豆豉从它的加工炮制来讲,它有两种,辅料不同,两类。比如第一类是用青蒿、桑叶这些,本身就是清热药,辛凉解表的药来作为辅料,这样子加工出来的淡豆豉,它是偏寒的,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了发散风热的药。但是有的生产厂家不是用的这一类的药来煎汤、来浸泡,作为辅料,而是用的发散风寒的药,这样子加工出来的淡豆豉,应该说偏温的。但是我们这个商品药材当中的淡豆豉,究竟药厂里面用的是哪一种方法?一般他没有明确地告知,所以药房不知道,当然医生就更不知道,不知道其实也不要紧,只不过辅料对它的药性有影响,但影响不会是很大,它仅仅是偏寒或者偏温,所以说微寒微温,并不影响整个方,它作为一个辅助的药物,所以在临床上可以不去深究它,用什么方法来加工炮制的。

  要补充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历来的本草或者中药里面,淡豆豉的功效除了一个解表,还有一个除烦。我们这里把除烦删掉了,我这里讲讲删掉的理由,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见到其他的书有豆豉除烦,那我们这书为什么没有?这个供同学们参考。其实淡豆豉的除烦,它也是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复方的功效和单味药的功效混在一起了。那么这个除烦,烦就是心烦。心为什么会烦躁不宁?有这个症状,最常见的就是心胸有热,热邪郁积在胸中,热扰心神,这个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烦不安,另外比如说瘀血阻滞,会致心失所养,心血虚、心阴虚,这些都会造成有心烦的症状发生。心烦仅仅是一个症状,产生这个症状的心热、瘀血阻滞,或者心血、心阴的亏虚。淡豆豉它既不是清心的药,所以对于热邪扰心的心烦,应该说它没有直接的作用,它治疗不了这种心烦。至于瘀血阻滞,或者心失所养的这种心烦,它不是活血药,也不是补虚药,当然也不可能治疗那样一些原因导致的心烦。但是为什么长期以来这个黑字落在我们书上的白纸上面一直有呢?那就是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有一个栀子豉汤。栀子豉汤就是由我们下面清热泻火药当中要学的栀子和淡豆豉两味药组成,这个方的主治就是这个伤寒,热郁胸中而出现了心烦不眠,而且这个症状还很明显,用栀子豉汤来治疗。在这个栀子豉汤,如果我们今后学《伤寒论》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去读一下原文,那个栀子豉汤是用的生栀子,大者十四枚,用十四枚的大栀子,比较大的栀子十四枚,可能有二十多克到三十克,用量相当大。栀子是一个苦寒性很强的药,有的人就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张仲景马上又说,“得吐者,止后服”。就说有的人脾胃本身就不强健,这样大苦大寒的十四枚栀子,那可能就伤了胃气,导致了胃失和降,出现了呕吐,出现了呕吐,那可能(说明)就是不适合再继续服用了,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说“得吐者,止后服”,应该这样来理解。那么淡豆豉在这个栀子豉汤里面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它不是增强栀子的清热泻火,尤其是清心热的作用,它不是。它在这里面起什么作用?现在我们不好解释,所以在有的伤寒的一些注家,就说它因为它是解表,解表就能够宣发、能够宣散,就说它能够宣发胸中的郁热,它虽然不能清,但是它可以宣散,就是因为它是解表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甚至有的把它说是涌吐胸中的热邪,因为栀子豉汤服用了以后,“得吐者,止后服”,出现了呕吐,好象这是淡豆豉把这个邪气通过呕吐把它吐出来了。这样的一些解释都非常牵强附会,其实大家仔细地去查阅古代的本草文献,淡豆豉在古代,一个是把它用来和中止呕的,在唐宋很多方,本草学上明确就提出来它能够和胃、能够止呕,就说和中止呕;另外它能够解毒,很多有毒的药,甚至中毒了,比如说在《本草经集注》里面,解毒药里面也有淡豆豉,解这个药食毒。那么淡豆豉在栀子豉汤当中,一个是用来降低栀子的苦寒性,保护胃气,减轻这种恶心呕吐,这个是张仲景用药的一贯思想,正如白虎汤药用粳米一样。那么在有的方,比如说瓜蒂散,里面也用淡豆豉,那么瓜蒂散也是对胃有刺激,其实淡豆豉在瓜蒂散里面,也是用来保护胃气的,和在栀子豉汤里面的意思是一样的,紫金丹,淡豆豉和砒霜一起用治疗哮喘,其实一个是解毒,当然另外一个是赋型,因为在这个(方)砒霜量很小,那不好做成丸剂,那么加一点淡豆豉在里面,作个赋型剂,也降低它的浓度,它有很多的意义,我是这样理解的,当然也是,可能是一个一家之言,但是这个是个次要药,这里花了不少的时间来讲,为什么把这个除烦去掉,这个理由供大家参考。因为这个涉及到今后学习《伤寒论》的栀子豉汤,涉及到我们今后学习方剂,也涉及到我们见到其他的中药书为什么不统一的地方?我把这个理由这样子讲出来,看是不是有道理?这是关于淡豆豉。

  整个解表药我们就介绍以上这些内容,那么就完了。但是其他章节还有一些解表的药,那么学了以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它紧密的结合起来,比如说以后我们学祛风湿药当中的独活,化湿药当中的藿香、苍术,它也是发散风寒药,那么可以和第一节的药物相比较、相联系,尤其象独活和羌活,这些都很相似,要加以比较。另外比如说以后要学的金银花、连翘、前胡这些都是发散风热的药,那也可以和我们这里的桑叶、菊花、柴胡这些相类似的一些药物,也应该进行联系和比较。所以这个解表药,除了我们这一章的,大家学了的这二十多种,那么以后还有几种。

  现在我们就介绍各论的第二章,就是第八章清热药。清热药在这个章的概述当中,也有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这么五个方面。但是我们在这个章的概述当中,不一一的讲,只讲一部分内容,有的放到每一节的概述当中去,然后把它综合起来,那就是章的(该书)。

  第一个问题,关于这个含义,什么叫清热药?我上次讲解表药的时候说了一个模式,就是以什么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什么病证,就称为什么药。如果按照这么一个模式,就是以清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所以就不需要怎么记忆,就按照这个方式把它表述出来。要说明一点的就是根据中医的八纲辨证就有寒热辨证,热证有表热证和里热证。我们前面的发散风热药,治疗的就是表热证。在临床上除了表热证以外的所有的热证,都是里热证。所以中医学当中的表热与里热,不是一个解剖或者机体的实际部位,在表、在里的这样一个简单的划分。比如说前面的表热证,它不仅仅是在肌表,比如说可能有的就涉及到脏腑,比如说在肺、在内,它不一定都是在很浅表。我们今后在临床上见到的,比如说一些皮肤的疮痈,皮肤红肿疼痛,就是皮肤的一些化脓性感染的疾病,它就长在表皮,但是它属于里热证。所以表热、里热,也是中医学当中的一种特殊的划分,它不是具体的这个机体在表在里,一个简单的这么一个区别,所以应该清楚。所以除了治疗表热证的药物,其他治疗热证的药物,可以说都是清里热的。当然前面的治疗表热证的发散风热药,很多有两重性,它也能够治里热证,所以它又是清热药,比如说桑叶、菊花、牛蒡子、升麻这一类,它既是发散风热药,又是清里热的药物,这都是相对的,这是说明的(第)一点。

  另外就是这个清热,我们书上说的清泄里热,以清热为主要功效,或者说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一样,多加两个字,清里热和清泄里热。关于这个泄字,是过去经常有同学问的,在中医学当中,尤其中药学里面有两个泄(和泻)字,一个是水字旁(加)一个写字的写(泻);一个就是我们这个书上一个水字旁(加)一个世界的世(泄)。从字义来讲,这个写字的写加水字旁这个(泻),它主要是用于由上到下这种泻,它有向下泻的意思;那么我们这里这个水字旁的有个世界的世这个泄,由里向外,泄露排泄,当然它也不排除包括了向下,但主要是指的向外,这是从汉字的字义。所以在有的时候,这两个字是明确的区别使用。比如说今后的泻下药,能够泻下通便,那泻下通便当然是从上到下啦,只能用水字旁有写字这个(泻);那么另外这个泄,比如说发泄,但就用的我们这个世界的世这个泄字,这个是要区别。但是在清热药当中,清泄(泻)里热,两个字经常混用,所以这个地方把它写成了那个泻下的泻,也是可以,仅仅限于在清泄里热这个地方,它可以等同的使用,所以不去加区别。这是在含义当中说明的这么两点,大家把它作为常识性的了解。

  下面就谈了这个清热药的分类,我们这个书把清热药,因为清热药是中药里面各论章里面药物最多的,它和补虚药一样,是最大的两个章,涉及的药物的品种很多,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把它分为了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和清虚热药这么五类。这五类这种分是相对的,在这样子分的时候每本书不一样,有的书可能分什么清气分热的药、清脏腑热的药,这样的相对少一些。但是那个有一些问题,我们后面讲到具体的章节的时候,可以说一下。本身这个分(类)是人为的、相对的,所以不是清热药只能这样分。比如说有的书还加了个清热明目药,把它作为单独的一类,清热明目药。有的书还加一个单独的清暑热药,清暑,也未尝不可。这都是一个相对的分的一种方法,所以不是以这个就是个标准。

  另外,这个药物的归属,也是相对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清热药来讲,可能它同时兼有我们分类当中两方面、三方面的功效,它不是单一的。比如说很多清热燥湿药,它本身又是清热解毒药,或者又是清热泻火药,它可以把它放在不同的章节。我们这个书把这个药放在这一节,可能其他书把这味药他们没有放在这一节。比如说我们这个书把这个穿心莲放在清热燥湿药,而很多书上又把穿心莲放在清热解毒药,因为本身穿心莲它两大功效都有,而且它还能清热泻火,三大功效都有,因为清热燥湿药相对比较少,清热解毒药的数量本身就很多,为了平衡一下,所以把有的清热解毒的,又能清热燥湿的,我们这个书就把它放在了清热燥湿这一节,主要是从药味(数)上把它相对的平衡一下,这个没有其他的意图。所以这个是对这个分类的简单地说一下。

  功效和主治,这个就放在各节里面,下面的五节。因为每一节的具体功效,或者主要的一些功效不同,它们相应的主治也不一样,那么我们把这五节,每一节的功效主治都学了,合并在一起,就是这一章药物功效(和)主治的主要内容。但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呢?那么这一章的药物都能清热,都能治疗里热证,但是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这个清热治疗里热证,是一个高层次的功效。学习清热药,要把它分化成第二层次、第三层次。(为)什么这个功效有层次性?清热是第一层次,那么下面如果从脏腑热的角度来说,第二个层次,它就清热里面包括了清脏腑热;清脏腑热又可以分出第三个层次,比如说清肺热、清胃热、清心热;实际上以后发展了,可能还有第四个层次,比如说清胃热,达到这么(一个)效果,同样是清胃热,可能它产生的效果不完全相同,它又有细微的区别。所以我们学习《中药学》对功效的层次越深入,我们掌握就越准确,不能停留在这个高的笼统的层次。那么这个清热药都能清热,都能治疗里热证,这是最高的最笼统的一种层次。所以如果说要在这个部分有共性,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么一点,但这一点实际意义不大。所以有实际意义的是具体的一些功效和具体的主治,所以我们放在后边来讲,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性能特点。这五类清热药在性能方面的特点就是以苦寒为主。清热药肯定都是寒性的药,它不是寒性,它不可能成为清热药。因为我们这个药性的确定,是相对于病证的寒热性质而言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那么它的药性就偏于寒凉,那么这一类的药物都是减轻或消除热证的,所以它都是应该偏寒性的药物。所以药性不管哪一节的哪一味药,这个是共同的。药味都是以苦味为主,苦能清泄。有的节可能还兼有其他的味,除了苦味,比如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很多就有甘味。为什么有甘味呢?清热泻火药很多都能生津,清热凉血药有的能生津,有的能够养阴,这些都属于补虚的范畴,所以,除了这个苦味,还有甘味,这个我们也放在每一节里面再来谈。归经,每一节的主治不一样,它的归经也不一样,所以这里它的共性不明显,归经的共性不明显,我们也放在后面着重讲,所以这个性能特点,那么就是一个苦寒为主,再加上以后的内容。

  第四,配伍应用。那么我讲解表药的时候,我说过配伍应用就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个是从寒热虚实。从清热药来讲,它是治疗热证的,它可能与寒基本上没有关系,要有关系就是寒热杂错,那非常特殊,我们不管,所以它不可能,或者说一般不会配伍温里药,所以这个没有意义,用不着回答,当然如果你在答的时候,我们同学们考试的时候,清热药治疗热证,如果是寒热杂错,也可以适当地配伍温里的药,这个也是可以的,也是言之成理的。这个热,本身这个就是清热药,它不可能再配清热药,或者配清热药也没有意义,都是同类,所以寒热对于这类的药不存在。另外就是个虚,虚。那么清热药主要是清除热邪,治疗热证的,热邪或者热证,那么主要就是耗气伤阴,热邪主要是耗气伤阴,壮火食气,另外这个气也会由外泄,这个热邪,这个热性开泄。所以它配伍补虚的药,主要是补气药和补阴药。补血药呢?有的时候也可以。但一般不会配补阳药,因为补阳药是温补药,正如清热药不能配伍温里药,或者很少配温阳,是一样的,补阳药也是温性的,温补的药,实嘛,六淫当中除了寒邪,如果说兼有燥邪的,配伍润燥的药;兼有暑邪的,配伍清暑邪的药;兼有湿邪的,配伍除湿的,比如说利湿、化湿这样的一些药物,这个就是寒热虚实。那么根据症状,每一类的清热药它的主治不一样,所以主要症状也不一样。所以根据不同的症状的这种配伍,我们也在每一节里面介绍,那每一节里面介绍了针对症状的配伍,和前面我们配伍的总体原则,尤其是虚实。虚实刚才谈掉了一个风,兼有风,就是有表证,配伍解表药;有燥,配伍润燥的药;有湿,配伍除湿的药等等,这个是共性的,再和后面的针对症状的,就是这一类药的配伍,就是一个整体。

  使用注意。使用注意,那么不同类型的它都有共性。我那天讲使用注意主要从三个方面,每一个章都这样子考虑,今后就用不着去死记。第一个方面,(又)有三点。第一点因证选药。对于解表药来说,根据不同的表证选适合的解表药。如果是风寒表证,主要选发散风寒的药,风热表证主要选发散风热的药,表实无汗的选发汗作用强的等等,还会有其他的内容,都可以,这就是因证选药。那么对于清热药来说,尽管也叫做因证选药,我们就可以说,根据不同的里热证选适合的清热药。我们学了以后就知道,比如说是脏腑热证,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我们主要选清热泻火药;湿热证,我们主要选清热燥湿药;热毒证,主要选清热解毒药;血热证,主要选清热凉血药;虚热证,主要选退虚热的药;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内容,比如说根据不同的脏腑,选有针对性更强的(药),这个可以自己充实很多的内容,那么第一个是因证选药。

  第二个就是因时因地制宜。对于解表药,就是根据它的寒热,发汗的容易或者不容易,就是炎热的季节地方使用辛温的发汗作用强的,该用也要轻用,反之要重用,那么炎热的地方,炎热的季节、气候该用发散风热药的相对要重一点,反之就要轻一点,这个是一个因时因地制宜。那么清热药同样的。比如说炎热的季节、炎热的地区,该用清热药的时候,可以用量偏大一点;如果是寒冷的季节、寒冷的地区,或者甚至扩大到人,素体有寒的,该用清热药的时候,适当的少用一点,量轻一点,这个就是三因制宜的问题。

  再一个中病即止。解表药的中病即止就是微似汗出,不能大汗淋漓,大汗淋漓既伤精津,又耗损阳气,严重的还有亡阳。清热药的中病即止,那么就是达到清热的效果,不能过用。过用了怎么样呢?清热药一个容易败胃,第二容易伤阳,第三有的清热燥湿药还能够伤阴。所以要避免清热药过用造成的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就是最普遍的。因为清热药都能够制约人体的阳气,过用了都要伤阳。所以有的人长期的服用苦寒的或者清热作用比较强的药,就出现畏寒身冷、怕冷,这样(一些)阳气虚的,阳气虚衰的感觉,那么就是寒凉伤了阳,要避免伤阳。另外要避免败胃。清热药过用了以后有的食欲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那就是胃的阳气,胃气受了伤,苦寒能败胃,另外清热燥湿药它燥湿,过用了就会伤阴,因为在病理的状况下称为湿,在生理的情况下就是津液。那么如果说没有病理的水湿让它来燥化,那么它伤的肯定是津液了。所以过用这一类的药会伤阴的,所以要中病即止,避免清热药引起的伤阳败胃和伤阴。这个是书上可能没有,但是每一章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讲,那都是很重要的使用注意。

  第二个就是我们说的证候禁忌。解表药的证候禁忌,一般的解表药它能发汗,汗多的不能使用,那么汗是人体的津液化生的,伤了津的人要慎用,那是证候禁忌。清热药的证候禁忌,清热药它适合于热证,反过来说它就不能用于虚寒证,所以任何一个清热药,虚寒证都要忌用,或者慎用。作用强的忌用,作用比较缓和的要慎用,这个就是证候禁忌了。

  第三个从药材考虑。解表药因为它芳香,一般不能久煎。清热药没有什么在药材方面需要注意的,它又不需要久煎,又不要求不可久煎,因为矿物药,就是个石膏,常用的,我们要求的,所以没有普遍性。所以解表药的使用注意就是我们前面的两个方面,至于我们书上谈到的什么它不能用于真寒假热,那实际上也是一个证候禁忌,它不是一个特殊的内容。所以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字之差的中药,功效差别不只是一点点,...
生地黄配伍规律
关于清热的 “泻”和“泄”有什么区别?
第六章 清热药
中药学知识|考点(8)清热类中药.小结
卷四 眼科药对---解表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