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课堂,美在一分明澈

                                                                           肖培东

听过益民老师的课,《乡愁》,只听到最后十分钟,听到了他醇厚温暖的声音,听到了他深情动人的歌唱。我疑心让我沉醉的不是他的教学,比如解读深度,比如引导艺术,而是他极为陶醉的吟唱。而当我不可避免地也走入他和学生们共同营造的乡愁氛围里,我才明白,好课有时候是不需要用手术刀去解剖用显微镜去放大的,通过语言文字达成了思想境界上的提升,就是难得的实实在在的教学感动。

《秋颂》这一课呢?我没有翻看他的教学实录,而是一遍遍地徜徉在罗兰笔下的秋中,我很高兴因为益民的课,我能再一次与罗兰相遇。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读着《罗兰小语》在求职路上辗转奔波,干净清新的文字平淡中带着感动,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焦虑的心田。“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就不如因势利导,迁就环境,由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记着这般清新隽永的话语,我很快在那陌生遥远的土地上站立起来,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乐趣。《秋颂》里的秋天,明朗而闲适,带着罗兰个人独特的风格,读着读着,我们就会进入那个纯净高远的世界,忘却笼罩我们身心的无限雾霾和俗尘。“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罗兰的文字却是很自然地带着她的修饰,又纯净地让你看不到有何刻意,“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其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她用淡淡而诗意的语言描画了一幅秋景图,又处处显现着人的品格和她的人生态度。“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浓情的点染和描绘,是其外在的美;而态度的旷达与淡然,思绪的透澈与洒脱,则是其内在的美。作者不仅仅是颂秋,更是歌颂这些“具有秋之美”的人。感性和理性的糅合,让我们无限神往着清淡脱俗的秋天和洒脱自然的人生境界。读到最后,我也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罗兰用她充满哲理味的句子告诉我们全部。

怎么教呢?我在想。

秋的感知,人生的感知,语言的感知,哲理的感知,作者的感知,自我的感知;时令之秋,人生之秋,自我之秋……我慢慢地铺展着我的思维,想象着益民的《秋颂》课堂。这文章,篇幅短,粗看浅显,实则内蕴无穷,平淡而睿智的语言,读起来余韵无限。“秋”的明澈,“秋”的枫树,“秋”的落日,“秋”的云、风、水和“秋”的闲逸,秋之颂来自对秋天的风度、容颜、气质的赞美,让学生再从中悟到人生哲理,悟出人生的滋味,这样的教学很难做好,何况学习者又是七年级的孩子,闲淡与悠远之境,没有一定的生活底蕴是极难领悟的。

可是,益民却教得如此简单!

整体感知,品读秋之美,品读人之美,感悟《秋颂》余韵,简洁至极,朴素至极。我急忙忙地奔向课堂“余韵”,想读读益民是怎么样引领学生走进罗兰深厚的人生感悟和睿智的人世哲理中的,却发现并没有我期待中最后达成的那番深刻深邃。学生的表达简简单单,或坚持于“文章篇幅大部分都在写秋”,或简单成“起笔在秋,落笔在人”,或干脆模糊成“无所谓重点”,老师呢,也不多做提示,简单夸了句“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便又是一次朗读,只让那秋落入声中进入心里点成色,就满意地下了课。在我想来,这《秋颂》学到最后总得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吧,学生若不能说出点哲理禅意的,我总觉得不够尽兴尽深。很多老师甚至还要介入大量资料,旁征博引去解读这无比高远的秋之禅。罗兰说过:“文人的可贵处在于思想,而文人的可爱处则在于他们能用感情来表达思想。”那么,这堂课,思想呢,感情呢,教学没有滑向罗兰式的深刻,浅吟低唱能算是秋天的颂歌吗?须知作者已经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了。这种人格和个性的风度,就是秋天深层美的极致和底蕴。那么,益民的《秋颂》一课,能把学生带入到这样深层的感悟中吗?若是没有这“极深的认知与感悟”,《秋颂》的教学意义又何在呢?说实话,我多多少少有点疑问。

解释教学内容和教学意义的密码一定也是在罗兰的文字里的。我再读《秋颂》,来来回回地读。我的目光停在文章的第一句话上:“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作者开篇以此句点题,然后着力去刻画秋天的美,秋天就缓慢流动在她的笔尖下。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明澈!美在一分明澈!语文课堂的美呢?不也该如此吗?

这样一想,不禁释然。明澈,就是美!

明澈,是一种简单。教语文就该简简单单,钱梦龙先生常说此言。什么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教语文,就是教会学生读书,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语文教学绝无那么繁杂,就是要求紧扣语言去学习读写,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向他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同时根据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情感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细读益民的《秋颂》一课,我们会发现,他的教学其实就是读读品品,绝无糅杂。比如品读“秋之美”这一环节,益民指导阅读目标非常明确:圈出秋天景物,再圈景物特征关键词,进行比较,选出最能体现这种景物的关键词。而围绕这一环节展开的学习方式就是简单的读读说说。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益民对文字的“追究”甚至是“穷凶极恶”式的。比如益民让学生比较第3段修饰“秋林”关键词,学生读出来了“萧疏、秀逸、洒脱、孤傲”,他不满足于此,提示“三句在情感上是逐渐”。于是,学生对四个词语进行了分类:“四个都可以,第一个是秋林的外形。后面三个是精神层面的。”但他还未罢休,“一定让你选一个”,学生只有再次深入思考,最后得出“我选‘孤傲’吧。‘孤傲’更加超凡脱俗”,他这才满意,“在这位同学看来,‘秀逸’能够装扮,‘洒脱’可以故作,唯有‘孤傲’,才是与生俱来”。我能想象益民说这番话时得意的神情,因为这是语言教学的胜利。

明澈,是一种尊重。益民极爱读书,他读《秋颂》,一定读得很深很个性。但这堂课他基于学生的思维去做了适当的点拨,绝不刻意拔高。阅读是和时间和经历相成长的事情,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感悟尚浅,理解罗兰文字中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是需要未来的阅读和人世体验来共同参与的。脱离语言文字,脱离学生阅读感悟实情,用于漪先生的话来说:“空讲内容,无限拓展、延伸,不是对人文的误解,就是故作高深,哪还是什么语文课!”罗兰在谈到写作时说:当一个人对环境中的事物有所感受的时候,他用他的智慧和文字,把他的感受尽可能地用最确切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已经值得快乐了。那么,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当学生用他们的智慧和语言,把他的感受尽可能地用最确切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为成功为快乐。整体感知部分,大家基于自己的阅读初感,说出自己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益民未做评价,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层次都不一样。品读“秋之美”,要求学生描写“枫叶”的关键词,学生的意见“一半对一半”,益民说:“我来问问大家的意见。我也不知道哪个更能代表枫叶的特征。只要你有理由,就够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应该就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阅读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对文字所包涵渗透的情感、思想、韵味等等综合性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的体验和领悟。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急于拔高拓深,让学生充分享有表达抒发的自由,这些都是对学生的尊重,对文本特性的尊重。这就是教学者的明澈之思。当然,这种尊重又不是迁就,这是基于教学的本质,也是一个教师的职责。比如,品读“人之美”环节,第一位学生补充了诗句,益民也不是一味说好,而是指出:“你的补充写到了‘人’,但这个‘人’是‘我’,成了‘我’要怎样。口号很难与前面诗情协调。”这是基于这一学生又是基于文本的评价。而当另一位学生补充完诗句后,益民老师则是这样评价的:“你的补充太好了,先小结,再及人,再‘秋人合一’。”这是尊重文本、尊重学生的评价,是尊重语文学习的评价。处理好深浅的关系,运用恰当贴切的评价,让教学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让学习真切地发生,真切地收获,是为明澈。

 明澈,是一种清晰和灵动。简洁的课堂表现为步骤清晰,层层深入。拎起一条线,课堂的脉络一目了然,明澈到底。此课,分为四个板块:整体感知,品读秋之美,品读人之美,感悟《秋颂》余韵。就单个板块而言,内容聚焦,目标明确,教学清晰,而纵观整个教学流程,又是以“秋颂”为核心:前两个板块从初读“秋之美”,到深入品读“秋之美”;第三个环节又从“秋之美”更深一层,进入到了“人之美”,从“秋”到“人”,这是文学作为人学的一种深度的本质的把握;最后的“《秋颂》余韵”板块,益民老师巧妙的一问“颂‘秋之美’”,又“颂‘人之美’”,谁是重点”,既是对前两个主体环节的总结,又是对文本主旨的深化。“谁是重点”这一问题,紧扣文本题目“秋颂”,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但这却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有深度的问题。《秋颂》“颂”什么?怎么“颂”的?哪个是“颂”的重点?一个“颂”字贯穿课堂,简洁、清晰、有效、美丽。同时,益民的课堂又不乏灵动之美。板块教学优在教学环节清晰,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但是如果设计不够精巧缺乏弹性,往往会限于呆板、枯燥,教学上预设强于生成。但益民老师的教学设计却灵动精彩。比如“品读‘秋之美’”,他没有直接生硬地接着进入下面“品读‘人之美’”的板块,而是把“品读‘秋之美’”的成果构筑成了一首“秋之美”的诗。用诗来完成这个部分的品读,很符合文本语言的诗性美,同时,又很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的环节,即对最后三段“人之美”的品读,“请根据这三段的大意,为前面那首诗,加上几句,构成一首完整的诗”,这样本部分的品读就是前面一个环节的延伸,学生在构筑诗歌的过程中完成了语言的品读,内容的把握,“秋人合一”的主旨在浓浓的诗意中自然生成。这样的设计别具匠心,学生学得轻松,诗意盎然。

读着益民老师的课,我也仿佛走进了那个简单至极,却又是丰富至极的秋天,那里有枫叶,那里有秋水,更有可爱的学生,朗朗的书声,更有儒雅的教师,灵动明澈的语文……我甚至想起了济慈的《秋颂》:“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你也有你的秋天,不是吗?

可是,想象着满山秋色,我还是有点不甘心。在语言品析上,在主题的挖掘上,在学生思维的引导上,在问题设计上,我仍觉得还有很好的空间去着色去涂抹。明澈,并不拒绝理性,只是在深刻呼之欲出的瞬间更讲睿智。我期待着,他能教出《秋颂》的更多滋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反思
听课随想8:点点滴滴语文课(1)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语文老师有空的时候要好好读读细细想想
教育教学格言[开平第二实验小学]
11.15简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