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拼学科”变“跨学科”,新课标下教师如何走通未来之路?| 专家解读

校长会  推荐


4月出台的新课标,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必将倒逼教师跨学科素养的提高与专业化成长。教师原来注重“拼学科”,只需埋头研究自己学科的教学,如今面对“跨学科”的新挑战,不免经历角色再定位、专业发展再出发的不适与迷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时代,学校应如何帮助教师调整心态,加深对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理解,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创新?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副局长叶德卫,过去五年间在该区开展了跨学科学习项目——“人文引领的科学教育(A-STEM)”,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教师角色定位与专业成长的策略,跟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同学习借鉴。

(本文已获得原文作者授权,首发于《中国教育报》

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研读此要点,回顾与反思近五年我在区域内组织实施的跨学科学习项目——“人文引领的科学教育(A-STEM)”,有一些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希望可以给新课程方案的落地落实提供一点儿参考。

基于本学科立场
统筹关联学科

跨学科学习是为改正过于细化和分离的分科学习,连通学生的知识与生活、学习与社会。但跨学科学习终归是有学科立场的,在实践中本学科不可被关联学科所取代。同时,跨学科学习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决非知识灌输和个体独学所能完成。

对跨学科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解,已经体现在新课程方案中,所以首先应明确,科学教育中科学是主体学科。用人文大概念牵引进行课程设计,致力于三方面的同一性实践:一是人文引领,突出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意义与价值,其过程贯穿伦理道德、知识产权、科研诚信等。二是生长共创,明确项目实践的结果导向、工具资源、方法引领、问题疑惑及挑战,紧扣学生兴趣和研究不断生长变化。三是重构融合,立足国家课程标准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同时融合现实生活情境与跨学科内容,把知识获取和应用相统一。课程体系架构为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和项目实践,从顶层设计上确保科学教育不被关联的人文学科或所需的人文知识学习所取代。

对跨学科学习基本的认识,体现在教师定位和开展实践中。参与的教师要持续发展本学科能力,加强本学科素养,才更有利于跨界整合其他学科和方法。

深圳市龙岗区教科院科学教研员吴向东开展的科学教育“观鸟课程”“海洋课程”,就是上述二者的统一体现。在数年的“观鸟课程”实践中,他联合语文、地理、音乐学科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龙岗区山野公园和湿地,用手机、相机、望远镜和显微镜作为学习工具。孩子们学习了鸟类的特征、多样性、季节性和生态环境的互动作用,同时体察到鸟儿也有语言、神情、情绪,有朋友和邻居……科学教育实践逐渐延展学科边界、连通学科邻界,在教学中形成多学科融合和多种学习手段运用。

开展跨学科阅读
把握深层方法论

我认为,跨学科学习背后的深层理念,是促进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在项目初始阶段,我深感自己和教师对“人”的理解过于单一和局限,相应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同时我发现,由于分科发展,对“人”的研究事实上分散在了各学科中。如埃德加·莫兰所说,关于人类的科学“是被箱格化的”:有的学科研究心理现象,有的学科研究脑,有的学科研究机体,还有其他学科分别研究基因、文化等。彼此之间的联系被极大简化,导致“人”的概念肢解在不同学科中。而跨学科学习必然要求教师对“人”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由此才能有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组织教师开展跨学科阅读。我们构建起阅读群,明确每月深度共读一本研究教育研究人的经典书籍,并依据群体动力学制定了运行规则,至今已持续三年多。过程中,围绕心理学、学习科学、教育哲学、教育现象学、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情绪神经科学等多领域研究成果我们一一研读。从《论人的成长》《人性能达到的境界》《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到《我们如何思维》《学习科学手册》《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思辨与立场》,再到《什么是科学》《神经教育学:心智、脑与教育的集成》《万物的古怪秩序》《心智探奇》《思想本质》《语言本能》等,不断挑战并丰富我们的认知。

跨学科阅读使教师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用理论观照实践,教师构建起宽广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和系统逻辑框架,用不同视角看待原学科,建立了对人的整体观和对人的个性及个性化需求的细致体察看到了孩子是一个身、心、情、智共生共长的完整个体,看到了孩子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存在,在实践中也就能更有意识地运用多种策略、技能、手段和工具,来支持孩子的跨学科学习。

行政学术双驱动
统一目标与过程

作为深圳市龙岗区跨学科学习的大项目,从产生最初想法,到明确核心概念,在进行数次严肃认真的文献研究、广泛调研、专家论证的过程之后,我们致力于用符合本项目所追求的“人文性”的方式来推动此工作。

在组织上,我构建了“双力驱动”模式一是依托行政力驱动。通过政策文件、广泛动员、组织和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方式,指向整体和效率进行统筹推进。二是学术力驱动。基于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高度情境化特点,以学术追求、专业精神、价值取向为内在动力,驱动课程研发、课题研究、课堂变革。“双力驱动”旨在更专业化、更深入持久地推动实践。

这样的工作方式,相比单纯借助或只强化行政力,更符合教育的良善属性。虽然在效率上可能受限,难以快速形成所谓的教育“品牌”和“名片”,但实践表明这种更人文更专业的方式,与该项目的特质相统一,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内在认同和真心参与。

近五年来,该项目的教师群体已体现出强劲的思考和实践的自觉性,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并已自然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形成了跨区域志同道合的“A-STEM”群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教师们更加凸显出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及时敏锐地意识到了“疫情防控期间要开展什么样的科学教育”“如何突破现实困境开展教学”等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还体会到生命的复杂和可贵,开始理解和尊重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出台,将在中小学掀起跨学科学习的探索热潮。那么,如何做到及时呼应教育热点,联系实际协调已有项目,保持前后连贯的教育发展态势?如何不颠覆已有课程整体结构和教学秩序,又温和有力地推进创新工作?如何既依靠教育行政管理的强劲推力,又充分尊重各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教育专业和规律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保持住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不异化、不变形?我和同道们将继续探寻。


 

● 她17年积累1000多个学习案例,小学阶段这样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谁说“无地可种”!劳动教育就只能发生在校园里吗?

●   做饭、扫地、种菜……新课标下的劳动教育,就这?

  教学案例、教学随笔 、教学反思如何写?| 建议收藏

●  新课标和方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学校教学怎么跟着变? | 权威专家深度解析

  新课标和课程方案来了,八大理念帮校长换换“脑子”|校长会独家解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范式,STEM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改革参考】引爆学习力,一“纵”一“横”把课程融得再“深”一点!
【关注】刘华 沈滨︱语文跨学科学习“语文性”的多维探讨
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还是芬兰教育——着眼于未来的跨学科学习
从“拼学科”到“跨学科”,教师角色应该如何转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