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庭坚:万事尽随风雨去

黄庭坚:万事尽随风雨去


文溪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曾经说过,“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生活的道路,只要还能在雨后的苹果树下呼吸,就还可以生活”。这句话曾经很流行,文艺愤青们都很喜欢。索尔仁尼琴一生坎坷困顿,坐过牢,被驱逐出自己的祖国,一生的经历和思想极其复杂。对他来说,这句话也许意味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失去自由的反讽,但对我们来说,或许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还在呼吸,生活就要继续。哪怕你是一生的挫折,一辈子的委屈。如何在困境中快乐地呼吸,并茂盛地生长,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板。

幼时竟有隐逸之志

黄庭坚,字鲁直。号清风客、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黔安居士等,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九,还常戏称自己为“黄九”。古人的名是父母起的,所以是唯一的,但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可以有很多个。但凡一个人有很多号,要么说明此人的思想曾经波澜起伏,要么说明此人的人生曾经百转千回,黄庭坚就是二者兼而有之的人。

黄庭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但作为官员,他是个潦倒的失败者。他一生屡遭贬谪,漂泊无依,最后悲凉逝去。他最高做到起居舍人的位置,相当于皇帝办公室秘书,专门负责记载皇帝言行与国家大事,并送史馆记录存留。因母亲去世而回家丁忧三年,他就没去上任。如果历史可以假设,黄庭坚真的去做了起居舍人,伴君如伴虎,以他的性格,说不定哪天被皇帝拉出去痛扁一顿也未可知,那样的话,中国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明星,将会过早失去他的万丈光芒。

作为一个文人,黄庭坚的成就是惊人的,他是屹立于多个艺术领域巅峰的巨匠。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他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被后人誉为“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一,2010年,他的一幅《砥柱铭》甚至被拍出了4.38亿的天价。黄庭坚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复合型大师。

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是黄庭坚的幸运。身为“苏门四学士”大师兄,他与苏东坡的关系最为亲近。相遇之前,他们是神交已久互相推重的文友,相遇之后,黄庭坚心甘情愿地成为苏门弟子,一生尊苏东坡为老师,虽然他们的年龄相差不到10岁。苏东坡对黄庭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首先,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黄庭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黄庭坚对人生的态度、在困境中愈挫愈勇的坚守中,看到苏东坡的影子。其次,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政治命运始终是紧紧勾连在一起的。苏东坡在政治上的每一次起伏都在深刻影响着苏门子弟。苏东坡被贬的副产品就是秦观和黄庭坚等苏门弟子的被贬,不过黄庭坚似乎更加悲惨些。在秦观、苏东坡二人相继辞世之后,黄庭坚再次遭到贬斥,被流放到荒远的广西宜州,并在那里孤独地死去。

黄庭坚是典型书香门第培养出来的孩子,他的家族有十多个进士,父亲黄庶在仁宗庆历年间登进士第,虽一生仕宦不达,但为人守正不阿,这种品格对黄庭坚有很大的影响。黄庭坚大概命中注定就是个读书人,据传满周岁时,家里人让黄庭坚“抓周”,在弓、矢、纸、笔等物件中,小庭坚一手拿起毛笔就不愿放下。这一点,比死死抓住胭脂钗环不放的贾宝玉要有出息多了。

幼年时,黄庭坚读书即能一目五行,读过几遍就能默诵,被乡人称作神童。据说他在七岁时候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据说骆宾王也是在七岁时写下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句。这两首诗中,黄庭坚小朋友表现了异于常人的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骆宾王小朋友则展示了自己电影镜头般的白描能力。看来在古代,七岁是儿童写诗的高产期。与之对比,不禁感叹,我们的七岁,除了会唱“小燕子穿花衣”这些极为弱智的儿歌之外,我们还干了什么呢?

七岁的黄庭坚纵然已经有遗世独立的隐居理想,但在现实中,他必须去挤科考的独木桥。因为,在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中,读书为文只是进军仕途的敲门砖,所以李白说“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公元1063年,18岁的黄庭坚以乡试第一名赴京参加翌年的礼部省试,相当于是以江西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复试环节。江西自古人杰地灵,是个“学霸”遍地、“学神”辈出的好地方。光是北宋时代,就有王安石、王安国兄弟,晏殊、晏几道父子,欧阳修等全国知名的“三好学生”,能在江西考第一名,说明黄庭坚确实是天纵之才。但命运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像柳永说的那样,“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发挥失常没考上。

黄庭坚绝不是柳永。柳永没考上,就跑到汴京的秦楼楚馆里,和歌女玩得昏天黑地,开启了另一种人生模式。而黄庭坚是个自律性很强的年轻人,经过三年的苦读,1066年,21岁的黄庭坚再次踏上了科考的征程。这次发挥得不错,主考官是他的江西老乡庐陵人李询,当李询读到黄庭坚《野无遗贤》诗中“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一句时,不禁拍案称奇,认为假以时日这个青年会名扬四海、冠绝诗坛。黄庭坚再次以江西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复试程序。1067年,宋神宗即位的那一年,黄庭坚终于进士及第,当上了汝州叶县尉。

在官场讲真话的悲剧

在宋神宗执政期间,黄庭坚在仕途上并没有多大的起色,相继在几个县做过县令,属于宋朝的基层官员。对于耿直善良的黄庭坚来说,离百姓越近,就越能从内心深处体恤百姓。当时,按照王安石的整体设计,朝廷推行了一项征收盐税的考核指标,各地可视具体情况决定税额多少。虽说征收税额的多少,随便你报,但结果要同你的年终考核挂钩。在政绩考核的魔棒下,一个显而易见的规律是,一个地区的GDP增长速度基本上和官员级别提升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报的指标大、征收额度大,自己的官可能就越大,所以各地争先恐后“放卫星”。但黄庭坚就是一根筋,他不愿为了“放卫星”而让老百姓增加负担,就报的少收的也少,这样,地方百姓很开心,但“有关部门”不高兴,他不仅得罪了吹牛皮、“放卫星”的同僚,更是得罪了他的上司,所以,黄庭坚的仕途渺茫。可见,他是个生活在体制内、但思想却游离在体制外的官员。

在朝廷眼里,黄庭坚收税成绩不彰,不是个能吏,还是发挥他的文学才能吧。于是,在神宗死去哲宗即位之后,朝廷一纸调令将黄庭坚调回京城,任命他为校书郎,专门负责编纂《神宗实录》。我们知道,写史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特别是记录皇帝在位时的一言一行,更是难办。哪个人一生不做点犯浑的事情,更何况职业特点最容易犯浑的皇帝了。我一直怀疑司马迁的悲剧不在于他替兵败投降的李陵说情那么简单,说不定是因为他老爸司马谈或者他本人在写史的时候,实事求是地记录了一些汉朝皇帝的不堪,才惨遭宫刑的。所以,黄庭坚干了这个给皇帝修史的活,以他耿直的个性,倒霉只是迟早的事情。果然,因为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神宗“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遂被人视为大不敬之词,要他作出解释。黄庭坚会写诗,但天生不会说假话,他如实作答说“我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以后一直有人来查问此事,黄庭坚都照实回答,毫无惧色。黄庭坚没被砍头或宫刑,这充分体现了宋朝“文人政治”的优越性,这个体制虽然颇受非议,但对文人很优待,虽然有过如“乌台诗案”之类的文字狱,但没有砍过文人的头,更不会弄出惨绝人寰的宫刑。所以,因为“铁龙爪”事件,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被流放去了大西南,攻击他的人还担心那地方山明水秀太舒服,于是又把他移至戎州,到了今天盛产五粮液的四川宜宾。

有首歌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这样励志的歌曲并不适合黄庭坚。今天看来,黄庭坚在仕途上的挫折,似乎是命中注定,这就是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官场是个大熔炉,流血的仕途中,一个天真烂漫的“愣头青”最终会变成心机重重的“老油条”。清高耿直、为民请命的愤青,必然在官场上头破血流。这一点,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个鲜活的例子。曾国藩早年也是个“二愣子”,在官场处处碰壁,动辄得咎。经过重重挫折,他才认识到,“潜规则”无处不在,你不“潜”别人,就得被别人“潜”,只有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在体制内顺风顺水。因此,所谓“和光同尘”只是同流合污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黄庭坚不愿同流合污,不愿“潜规则”别人,更不愿被别人“潜规则”。他的人生轨迹早在七岁时已经规划好,“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在黄庭坚的眼里,大道不行时,与其追名逐利于庙堂之上,莫如骑牛漫游于江湖之间。他在《鹧鸪天》词中写道: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这首词是他在酒桌上的答谢之作。“人生莫放酒杯干”是劝酒之辞。“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通俗地说就是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所以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醉了又能如何?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这些狂放不羁的行为,虽为时人之不耻,但是真实可爱的,这是一种放浪形骸的洒脱无羁。

词的下阕则是黄庭坚的肺腑之言了。“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世风之颓如此,我只愿身体长健,多吃饭,活在当下,尽情享受眼前的快乐。最为大胆的是,“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世人冷眼看我,我不在乎,我像傲霜的寒菊,如空谷的幽兰,独自美丽。另外一层是,我冷眼俯视着这个可笑的世界,宛如“遗世独立”的隐者,时人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我还是我。

挫折面前要有自黑精神

被贬谪之后的心态,在他的另一首《鹧鸪天》的词中表现得也很明显。

紫菊黄花风露寒,平沙戏马雨新干。且看欲尽花经眼,休说弹冠与挂冠。

甘酒病,废朝餐。何人得似醉中欢。十年一觉扬州梦,为报时人洗眼看。

“甘酒命,废朝餐,何人得以醉中欢。”乃黄庭坚大彻大悟之后饱蘸血泪的肺腑之言。上述两首词集中反映了他在屡遭贬谪之后的心态。“休说弹冠与挂冠”,他正式向世人宣告,功名利禄之事已无言说之必要,唯有醉酒而欢,方为精神的主要寄托。从此,黄庭坚给自己取了“山谷道人”的别号,将更多的精力寄托在诗歌、书法、禅学等雅好上,更多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纵横捭阖于艺术之中,从在官场中痛苦挣扎的小吏,逐步向徜徉于艺术海洋中的大师迈进。

电影《私人定制》中,“一腔俗血”的“大导”为追求高雅不计代价以求换血,之后彻底变成了谁也看不懂的行为艺术家。冯小刚借着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对于俗到骨子里的人,即使换血也无济于事。与一腔俗血的大导相反,黄庭坚是雅到了骨子里,无论世事沧桑变化,他始终不改脱俗本色。这一点,既体现在他的在为文上,更体现在做人上。

黄庭坚在谈到士大夫的立身准则时说,为人处世怎样都行,惟不可俗。人一俗,便无药可医,废人一个。有个年轻人不解,便问何为俗?黄庭坚说,临大节则意志无比坚强,千斤重压、万般引诱亦不能移易其分毫,此即“不俗人也”。黄庭坚对不俗之人的定义,着眼于人的意志品质,是在功名富贵之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真君子,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魏晋风流,更是苏东坡笔下“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真猛士。

黄庭坚临大事有静气,让他能够一次次对抗命运的不公。面对打击,他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冷静。传说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当时风传他中了解元,大家一起喝酒祝贺。忽一仆人闯进来告诉他,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但他没考上。席上落第者纷纷散去,而黄庭坚仍若无其事,自饮其酒,毫无沮丧之意。这个事情让我想起在大学考英语四级的时候,一哥们听说他过关了,相约几个同学提前庆祝,很自信地把日子选在出成绩的那一天。那晚我们疯狂比酒,可着劲地祝贺他。酒酣耳热之际,噩耗传来,这弟兄考了59分。早知道先辈黄庭坚也有过如此遭遇,这弟兄就不至于痛哭流涕了。

在《神宗实录》被人字斟句酌地找茬时,他能镇定自如从容应对;在贬诏下达后,他却神色自若,倒头便睡,鼾声大作,并有喜形于色之态。当有人提醒黔州为蛮荒之地,此去恐怕有来无回的时候,他还笑着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黄庭坚坚信“只要太阳每天还照常升起,生活就要继续”,其旷达傲世的气势真举世无匹。

公元1095年,黄庭坚再次被贬,这次被贬得更彻底,他被驱逐到广西宜州接受地方政府的管制。宜州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宜州太守为了讨好朝中新党当权者,对黄庭坚百般迫害,先是说他是个罪人,没资格居住在城关中,逼迫他搬到小南门的戍楼上居住;还禁止官员同他交往,一般士人也因此不敢多同他接触。小南门戍楼住处地方狭小,形同囚笼,黄庭坚形容是“上雨旁风,无有盖障”,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但黄庭坚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把小屋命名为“喧寂斋”,意思是“喧者自喧,寂者自寂”。他说,“虽上雨旁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人以为不堪其忧,余以为家本农耕,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可不堪其忧邪?”自己本是农家子弟,如果没有考中进士,所住的房子也就是这个样子,又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黄庭坚这种豁达的态度,让他能够从容面对逆境,面对生死。且看他在这个时期写的《南乡子》: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这首词是重阳节在宜州城楼和朋友们喝酒时即席作的。当听到席间有人高谈阔论,“今岁当鏖战取封侯”的宏大理想时,黄庭坚却悄然独立,倚着栏杆放声歌唱。“万户侯”又如何?最终都是“万事尽随风雨去”。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长江东逝水,最终都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下阕则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无忧无愁的老顽童的形象,他豪气冲天地饮酒,如孩子般天真地把花插在头上,很有自黑的勇气和劲头。

公元1105年秋天,在多日的高温中,一阵小雨飘然而至。黄庭坚登楼观雨,他喝得微醉,把赤着的脚丫伸到栏杆外感受雨滴的清凉。对千里来访的朋友范寥说了一句,“吾平生无此快也!”不久便溘然长逝。

黄庭坚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我们该如何面对苦楚?基督教告诉我们,我们一生下来就背负了“七宗罪”,所以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赎罪。佛教认为今世的痛苦是你前世种下的果,总而言之,我们都有罪,活着就得赎罪,所以人人都得痛苦地活着,除了死人。但中国知识分子有独特的解脱方式,儒道思想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得意时,于庙堂之上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时候,他们转向了道家的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所以,国外知识分子的想法太迂腐,没有我们通权达变。在挫折面前,他们去追问上帝,上帝说你有罪,于是他们就去见上帝赎罪去了,比如莫泊桑、海明威、杰克伦敦等。相比之下,中国知识分子选择自杀的就少多了。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在遇到困境时,就去问老子,老子说,你有病,于是他们就跟着老子,啸吟山林,修身养性治病去了,比如枯坐钓台的严子陵,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黄庭坚就是这样典型的中国文人。在仕途无望屡遭贬谪的时候,他和他终生的师长苏东坡一样,用快乐达观的态度去解构人生的痛苦,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加固人生的理想,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水乳交融,让他拥有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境界,让他游刃有余地在入世与出世,进与退中巧妙地选择,当立功已成为镜花水月,立言与立德成为他的终极追求。自此,黄庭坚完成了从宋代基层官僚到文化大师的嬗变。

【黄庭坚小传】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乃江西诗派祖师。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山谷词》。



 摘自《欲将沉醉换悲凉——北宋词人的命运沉浮》文汇出版社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晁补之:早岁艰辛仕途蹇促的落寞文人
【转】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的仕宦之途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的调查研究
苏东坡的故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