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的传统节日·祭灶 |吃灶糖送灶君 净庭户迎新春

“祭灶”,民间视之为“小年”,是春节的前奏

俗谚有云:“二十三(注:本文的所有日期均为农历),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扭一扭。”

祭灶之后,年节气氛日益浓厚。祭灶出现得很早,《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先秦时祭灶已是国家的七祀之一。汉代,祭灶同样受到官方重视,《史记·孝武本纪》云:“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至宋代,祭灶的形式已经很丰富了。范成大的《祭灶词》于此有鲜活、生动的描绘:“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明清时期的祭灶基本上沿用旧俗。时至今日,祭灶习俗仍是重要的习俗之一

一、祭祀之“神” 


祭灶祀灶神,灶神为谁?“灶”离不开火,无火便无“灶”,所以,最初的灶神是火神。《淮南子·氾论训》云:“故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也就是说,炎帝是灶神。在神话中,祝融是炎帝的辅佐神,所以祝融也被人们视为灶神。《风俗通义》引《周礼》云:“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另外,对人类饮食作出巨大贡献的黄帝也被推崇为灶神。《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这是因为黄帝不仅造出了做饭用的炉灶——陶甑,而且教会人们蒸饭煮粥,三国时期谯周的《古史考》中有“黄帝作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述。 

此外,另有记载掌握炊事的女神“先炊”也是灶神。《礼记·礼器》曰:“灶者,老妇之祭,其神先炊也。”“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郑玄注:“奥,当为爨字之误。”“老妇,先炊者也。”这里的灶神是一位精通烹饪的老妇的形象,这是日常生活的反映,因为在灶台做饭的一般是妇人。那关于灶神状如美女的有趣形象也就说得通了。《庄子·达生篇》中有“灶有髻”的说法,晋司马彪注:“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灶神是身着红衣的美女形象,这很可能是将男女灶神相混的结果。 

民间也有关于灶神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张郎休妻》。唐代小说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云:“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民间故事中的灶神借用了这里的张姓。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关于灶神精彩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劝诫意义。这些故事不仅促进了祭灶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融合,而且丰富了节日的内涵。 

二、祭灶之“时”


依照旧俗,祭灶的时间一般在黄昏时分,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但是此前的祭灶时间并非如此。先秦时期的祭灶分夏季和冬季,且多次祀灶。《礼记·月令》中云:“孟夏……其祀灶,祭先肺”,“仲夏……其祀灶,祭先肺”,“季夏……其祀灶,祭先肺”,“孟冬……腊先祖五祀”(五祀指的是门、户、井、灶、中霤)。至汉代,出现了分水岭,《晋书》中提到汉武帝时立夏祀灶:“及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祠灶……立夏祀灶。”但汉宣帝时凸显了腊月祭灶,《后汉书·阴识传》云:“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通过阴子方腊日祭灶传说的渲染,腊日祭灶逐渐成为主流。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南朝时流行腊八祭灶,可见民间传说对节俗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宋代祭灶时间为腊月二十四,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云:“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宋代汴京城里祭灶已十分热闹。明代仍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据明代的《月令广义》记载,在腊月二十四那天,“燕城俗,刻马印为灶马,市民竞鬻,焚之灶前,为送灶君上天。” 

清代的祭灶时间又发生了变化,有“官三民四”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祭灶,老百姓腊月二十四祭灶。清代腊月二十三祭灶始于宫廷。乾隆三十四年的《国朝宫史》中云:“祀灶仪:每岁季冬二十三日,坤宁宫祀灶。”据说清廷每年腊月二十三祀神,为了省事就把灶神也给拜了,就这样上行下效,腊月二十三祭灶就在民间流行开来。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中云:“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于清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腊月二十三祭灶也就被北方民众普遍接受。而南方因为远离政治中心,所以仍然保持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 

三、祭灶之福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们祭灶的最终目的是祈福求平安。清代的《敬灶全书》云:“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灶王爷监察人间善恶,会降福降祸。人们为了祈求灶王爷的保佑,自然要用供品讨好他。即使再贫穷的人家,也要摆上供品祀灶神。唐代罗隐有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鲁迅的《庚子送灶即事》中亦云:“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鲁迅典当衣服就是要置办供品祭灶神。

从历史上看,祭灶用的供品也是不断变化的。《礼记》中祭灶用肺;《后汉书》中阴子方祭灶用黄羊;南朝时《荆楚岁时记》中出现了“豚酒”,即猪和酒;至宋代,祭灶又用鸡和酒,苏轼有诗云:“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此外,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六·十二月》云:“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买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叫声鼎沸。”这里描写的祭灶供品已经琳琅满目。明清时期,祭灶供品依旧很丰富,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糟草秣灶君马……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廿三日……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直到现在,人们仍然会在祭灶这一天给灶王爷上供品。这其实是人们期望获得福报,对幸福生活追求的体现。 

四、祭灶之俗 


提到祭灶之俗,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吃祭灶糖,即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出现的“胶牙饧”,别称胶牙糖、饴糖、关东糖等。祭灶糖是灶王爷的供品,汉代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王爷)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察善恶的神,年末要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人们为了让灶王爷汇报时多说好话,就用糖来贿赂灶王爷,让灶王爷的嘴变甜;或者是让灶王爷少说坏话,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在汇报时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祭灶糖最后当然是被人们分食,因为人们取悦神的目的最终是取悦自己。祭灶糖一般是用磨碎的小麦芽和蒸熟的小米一起发酵转化成的饴糖。《本草纲目》云:“饴糖,味甘,性温。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能。”吃祭灶糖,还有益于健康。 

祭灶前后,扫尘除垢。祭灶前除了准备供品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打扫厨房,白天把锅碗瓢盆洗刷干净,厨房收拾齐整,晚上进行祭灶仪式。《帝京岁时纪胜》中云:“二十三日……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之挂袍。”清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送灶》中云:“送君一盏油灯挂,扫却尘灰上碧天。”打扫厨房时一定要把蜘蛛网清理干净,据说蜘蛛网是灶王爷用来记录功过的,把蜘蛛网提前打扫干净,灶王爷上天时就没法拿着它进行汇报了。祭灶前打扫厨房是扫尘的开端,祭完灶后的第二天要对家中所有地方进行打扫,称之为“扫尘”。扫尘在宋代就有记载,《梦粱录》中云:“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由此可见,扫尘也是祭灶前后一项重要的习俗。这一习俗在当下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打扫卫生有益于环境卫生及身体健康,也有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灶间是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地方,一切美食在这里烹制,从灶间来到餐桌上,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享用灶糖的灶君大概是最富有人情味儿的神仙,满足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一到,便拉开了热闹迎新春的序幕。大街小巷里,灯笼高挂、彩灯缠绕,年味儿越来越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为了岁岁安好,为了以后更好地团圆,就地过年成为大家的共识。此心安处,便是吾家。古城开封的浓郁年味儿,一直会温暖家乡人、温暖游子心

【作者简介】

凌雪柯,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梅东伟,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来源:汴梁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男神女神灶神一切神之精简介绍
小年:你所不知道的灶王爷升迁史
十二腊月:年丰物阜庆清平
家户大神——灶王爷
小年儿祭灶哪家强 官三民四船家五
祭灶到底怎么回事儿(涨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