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成功也是一种失败,推恩令号称史上第一阳谋,却是西汉灭亡根源

推恩令,一直被大家所推崇,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阳谋。我上次分析了金刀计的成功和不足,网友们大呼过瘾,纷纷要求继续分析推恩令。我本来一直以为推恩令无懈可击。但仔细一研究,发现它问题大了。如果真的是史上第一阳谋,为啥后世君王没人效仿?为啥唐代皇帝们不用它对付藩镇割据?为啥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不用它对付朱棣?别说这些晚辈,为啥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都不再用它?(注意后文我会详细解释上述每个例子不用它的理由

号称古今第一阳谋的推恩令

因为它自身优缺点同样突出:它设计精巧,把握人心。但却有两个苛刻的前提条件,还有一个致命的副作用。当时设计者主父偃显然只考虑当下,没有考虑到久远。最后推恩令是成功了,但太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失败。而推恩令的副作用,甚至导致了西汉王朝灭亡。不要说我危言耸听,看完全文就知言之有物。下面看我细细道来。

一、推恩令的前世今生

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专利归他无疑义,但它的分拆诸侯的思想早有根源,最早提出它的内容就是汉初萧何之后大汉最牛的人才——贾谊。这里吐槽一下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贾谊和屈原并列作列传,我觉得把他和屈原并列其实低估了贾谊,屈原文学才能高绝但政治才能一般。贾谊不但有文学才能,更是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他的很多建议后面默默被汉文帝、景帝、武帝等采用,影响甚至长达千年(我会单独写文详述)。我在读完他的《治安策》后已被他圈粉。还好汉书作者班固老先生和我意见一致,给了贾谊单独立传。

贾谊

贾谊在他的大作《治安策》中就已经提出了解决诸侯问题的方案“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什么是众建诸侯?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将诸侯数量增多,这样他们的力量少,野心也就少了。我知道大家不爱看古文,我也只引用他雄文中的一句: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

贾谊什么意思呢?就是把齐、赵、楚三个大王国分成若干侯国,让齐王、赵王、楚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尽为止。看懂了的都知道,这就是推恩令的前身啊。有目标,有方案,有后手,这是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啊。贾谊的大才令千年之后的我们都为之叹服!

汉初诸侯国封国

可惜,汉文帝看了之后十动然拒(网络用语: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汉文帝也有苦衷,一是前提条件不满足(你惹毛了人家后再打不过人家怎么收场?具体下章详述)。二是他是被宗室、功勋集团联合推上帝位的。在立足未稳,皇室或者说中央自身力量不强时,他需要依靠宗室压制功勋集团。所以他不会贸然动手。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触动诸侯王的根本。

例如他一方面拆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刘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另一方面,他积极掺沙子,将自己弟弟刘武封为梁王。这为后续七国之乱平定起了决定性作用。

汉文帝的努力结果

从这可以看出,削弱诸侯是一项从汉文帝开始,持续了三个皇帝的长期政策,而推恩令只是它的武帝阶段版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推恩令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都不具备推行成功的前提条件。

二、推恩令的苛刻的前提条件

推恩令之所以成功和不可复制,在于它拥有两个苛刻的前提条件。这两个条件如此苛刻,正是其他后人无法效仿的根本原因。

1、中央政府足够强大

推恩令是阳谋,阳谋就在于大家都知道你对我不怀好意,但是我只能接受。没人是傻子。它的最大受害者是诸侯本人和嫡子。如果在刚一推出时,诸侯们联合起来反对,这个推恩令是执行不下去的。那么诸侯为什么不反对老老实实接受?因为汉武帝时代,中央已经强大到了所有诸侯联合起来也无法打赢的程度。

汉朝从文帝起开始逐步削弱分化诸侯,传到武帝时,诸侯和当年比已经大不如前了。之前的诸侯什么情况?主父偃说得很清楚: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

当年的诸侯,确实威胁到汉王朝

上面这张图可以很清楚看到:汉初诸侯占据全国人口65%,土地占据全国72%。诸侯还能自己开矿,发货币。与其说汉朝是中央的,不如说汉朝是老刘家的家族联合企业。这也是汉文帝不敢动手的原因,你惹毛了人家后你打不过人家怎么收场?这也是文、景、武三朝孜孜不倦的削弱诸侯的动因——中央政府干不过诸侯,诸侯们威胁到了王朝稳定。

文帝掺沙子,动手脚,到了景帝就是直接削藩了。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进程:能动手就尽量甭吵吵。一场七国之乱打下来,诸侯元气大伤。还是直接上地图

汉景帝七国之乱时诸侯分布图(叛乱七国用下划线标出)

我大概数了一下,景帝时有十六七个大诸侯国,七个大国叛乱,叛乱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大概占所有诸侯一半以上。也就是和中央掌握的土地人口相差不大,只稍微弱一点的程度。这也解释了为啥七国之乱初期,七国能拉出三十多万军队,势如破竹。

但丢掉和平解决幻想后的汉景帝联合功勋集团,在周亚夫和梁王的带领下三个月平定叛乱,七国杀了六个王,只留一个楚王。其余六国身死而国除。这样,剩下的十个诸侯国其实只相当于过去的土地一半多,而中央政府多了六个王国的封地。此消彼长,中央已经占据全国60%~70%左右的土地和人口,剩下的诸侯王即使联合起来,也打不过中央政府了。宗室势力由此由盛而衰。

强弱易势,此消彼长

从上述的中央和诸侯实力演变过程可以清晰地发现,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接班,中央和诸侯实力对比已经从最初的3:7变为7:3,这才是汉武帝敢于实施推恩令的底气。而汉武帝在位,雄才大略,中央力量继续强盛,而宗室力量经过七国之乱以及后续的持续削弱,才有了推恩令的前提条件一——所有诸侯国势力之和不敌中央政府。

这也完美解释了为啥晚唐皇帝不敢用这招,看看晚唐那凌乱的藩镇分布。你中央政府连河北三个藩镇联合起来都搞不赢怎么实施啊?推出推恩令最大可能是被藩镇当作笑话无人理会。

唐代中央无法控制藩镇

2、推恩令要求中央政府长期稳定

推恩令最大的缺点就是慢!要几代人才能把诸侯地分光,其中刚开始实施到第一代推恩完成时最危险,这个过程中要求中央政府一直政权稳定无波动这是推恩令的另一大前置条件。为啥说主父偃幸运呢?他碰上了执政54年的汉武大帝。汉武帝执政第三年推出了推恩令。在他去世时,推恩令已经实施了51年,过去古人生孩子早,51年就是三代人了。他去世时诸侯已经分了至少2次到3次了。相当于实力是过去的1/4甚至1/8了。推恩令刚开始执行这一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试想一下,中央政府如果像西汉晚年时,国统三绝(下一章详细叙述)。天天换小皇帝,中央不稳,诸侯王都是宗室,哪怕实力不济了,也有异心干预皇权传承。皇室不稳,推恩令如何执行下去?

而为啥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不用这个计策的原因就很明显了:他作为中央政府,具备绝对碾压优势,但朱允炆自身一点耐心都没有,继位就开始削藩,1398年继位,上台不到一年就干掉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你说你一个晚辈你急啥?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被废之后,燕王朱棣怎么还敢抱有幻想?

朱允炆,熬一熬可能更好

这里需要吐槽一句朱允炆:孔子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可是皇帝的金科玉律。除非你上一任皇帝是倒行逆施,否则要等上三年,政权稳固,人心归附后才能大刀阔斧的实施自己的政策。为啥?因为你刚上任,没有任何威望,百姓听你的是因为你父亲(朱允炆这里是祖父)的血脉和威望,你改你父亲的政策,不就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威望吗?

只有等你稳定三年左右。群臣认可了你具备稳定大局的能力,才能逐步开展自己的施政。(此条不适用于太子时期就已经深负众望的皇帝,例如李世民)。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说的就是施政一定要慎重。

三、推恩令不但找了托自身还有一隐藏杀招

推恩令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我这个人最大特点就是不爱骗字数,这里就不说了。不知道得读者看一下下面的图就一目了然了:

推恩令

推恩令本身设计确实精巧,整个环节考虑的很周全:他从诸侯内部入手。避免了诸侯对中央的抵触情绪。受益最大的是诸侯的庶子以及庶子们的母亲。而受损最大的是诸侯王和自己的嫡子。就其本质,是一次顶层和中层联合起来收割瓜分上层的蛋糕。顶层出政策,中层出力,配合的默契无间。为什么说是第一阳谋?就是明知道是坑你也得跳。

其中,一个隐藏杀招大家要注意:汉制:王国可以各王自己管理,不归中央管辖,而侯国就要听当地郡守管理了。而王国只要推恩一代就变成了侯国。听郡守管理,那土地就相当于归了中央。更别说后面一代代推恩了,只是让中央更加强大而已。

所有政策都要有人响应,没人响应很尴尬的。这种情况解决办法古今如一:汉武帝找了个托。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你看,不是我汉武帝强求啊,是梁王和城阳王自愿分给弟弟们城池,我推脱不过,只有答应了。虽然托的有点尴尬,但毕竟有了第一个开始。

所以,阳谋执行起来也不容易啊,要让诸侯乖乖上钩哪有那么容易?真以为皇帝一声令下大家踊跃执行?

四、过犹不及——推恩令的致命副作用

1、推恩令成效显著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这是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前的诸侯情况。意思是当时诸侯王占据几十上百城,据地千里。势力太大了。而他推恩令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从汉武帝继位第三年开始实施,到汉武帝去世前,再无大诸侯国。“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从几十座城分到几座城。

诸侯王地盘越分越小

这些越分越小的百十个诸侯国,小到什么程度呢?“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而整个国家范围内,“汉郡八九十”,也就是作为直属中央的郡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0%—90%,而且“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扼塞地利”,意思是这些郡总是穿插进诸侯国土之间,郡的土地与诸侯国的土地犬牙交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并且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

汉武帝的措施大获成功。推恩令真的胜利了吗?不是的,任何真理都是在相对范围内才是真理,脱离了这个范围,真理就是谬误。

2、过犹不及,太成功也是一种失败

推恩令在西汉作为既定国策一直实行下去,以最著名的光武帝刘秀为例,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等到刘秀的县令老爹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便成了孤儿,生活无依,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的叔父刘良所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这就是推恩令最佳写照啊:从王到侯,从侯到太守,从太守到都尉,从都尉到县令,从县令到平民。

平民出身的汉光武帝刘秀

这就是推恩令的丰硕成果。但是,太成功也是一种失败。他们忘了老祖宗刘邦的初心啊。刘邦何尝不知道封诸侯国会影响中央集权,他为啥这么做?他是看到了秦始皇全部郡县制不搞分封的恶果——宗室无权,无法辅佐皇室!

五、汉朝的双轮驱动

1、宗室与外戚相互制衡

汉朝从建立之时,就是双轮驱动,一个轮子是宗室,一个轮子是外戚。二者相互制衡,皇帝居中平衡。只要一家独大,就会威胁到皇权。君不见吕后专权,外戚势大,最后是谁平定了诸吕?吕后一死,齐王马上起兵作乱。

吕后死后,齐王第一个起兵

齐王起兵的底气是啥?是他上百座城和几千里的土地啊。他知道不一定能当皇上,但他再不起兵,皇帝可能就不姓刘而改姓吕了。所以他在外起兵,吸引了诸吕的注意力。而长安,功勋集团周勃陈平和宗室朱虚侯刘章联合,取得了军权。一举平定了诸吕。这是一次宗室作为皇室羽翼捍卫皇权的典型案例。

相比周勃当年,明明已经夺取南北军军权,迎接汉文帝时想讨好新主子,偷着献个玉玺。直接被汉文帝顶回去:君王无私事。为啥周勃一点脾气没有就直接交了玉玺?内有朱虚侯,外有各路诸侯王,他实力不够不敢造次啊。

2、推恩令后外戚一家独大

而推恩令太成功了,将诸侯王权力削弱到连县令都不如的程度,这个轮子就废掉了,另一个轮子就很开心的一家独大了。在汉武帝时,皇权煊赫,无人敢撄其峰。到了昌邑王刘贺登基时,就已经显露出端倪。

霍光为什么敢悍然出手,废掉登基27天的刘贺?还不是欺负刘贺自己昌邑国实力不够(所谓的昌邑国只有一个山阳郡,所以进京只带了200多亲信),另外关外宗室已经势力大减,再没有当年齐王一样的实力诸侯起兵呼应了。否则一个或几个关外诸侯怒而起兵,霍光就会面临和当年诸吕一样的尴尬局面:派人平乱,担心人家心向大汉;自己去,长安没人坐镇容易被翻盘。

外戚一手遮天

那时汉武帝才死20年不到,诸侯们已经被削弱到只有几座城的地步了,拿什么捍卫皇权?而霍光在废掉刘贺后,又拥立了毫无根基的汉宣帝,要是他真想重振汉室,怎么不找个有封地的贤明王爷?还不是觉得像昌邑王这样有自己势力的王爷不好摆布。

还好汉宣帝虽然从小养于平民之家,但汉武大帝的血脉不是盖的。硬是韬光养晦等到霍光去世才尽诛霍家。如果霍光真想篡位,试问当时的汉宣帝能挡住吗?

3、国统三绝,外戚夺权

而时间又过去了几十年,汉室逐渐衰微。汉成帝无子,过继来的汉哀帝继位,荒淫无道,七年后再次早死(公元前1年)。皇族血脉衰弱,中央控制力减弱。而宗室此时距离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公元前138年)已经过去了137年。按20年一代计算,已经被推恩了7代。最大的宗室也就跟刘秀老爹一样,相当于个县令而已,手下一座城就很牛了。拿什么去帮扶中央?

王莽篡汉

作为外戚的王莽没有了任何制约,立九岁的中山王刘兴之子汉平帝继位。试问如果此时宗室还有力量,岂能让他如此嚣张?汉书班固含恨写下了这一段话:

国统三绝,是故王莽知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惮,生其奸心。因母后之权,假伊、周之称,颛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价序而运天下。

这就是国统三绝(汉成帝、哀帝、平帝三位皇帝都没有后代)的故事。这是皇权衰微到了极致的体现啊。而不得不继续借重外戚的力量继续掌控朝廷。可没了制衡的外戚,就像一个饥渴的巨兽。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皇权。

汉平帝死后(一说为王莽毒死)王莽再次立新皇帝时,本该作为羽翼辅佐皇室的诸侯们什么表现:争前恐后,磕头奉上印玺;有的歌颂王莽的美德,以求王莽赏识。诸侯王如果手头有一点力量怎么会如此卑躬屈膝?这难道不是推恩令的恶果吗?

宗室从狮子变成了狮子狗

诈谋既成,(王莽)遂据南面之尊,分遣五威之吏,驰传天下,班行符命。汉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玺韨,惟恐在后,或乃称美颂德,以求容媚,岂不哀哉。是以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明监戒焉。

汉室此时面对外戚,唯一的底牌就是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和皇室正统的名誉。而王政君提拔的王莽上台后,这一切都变了,王莽谦恭好礼,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君子。完全符合所有士人及百姓对君子、对圣君的一切期许和要求。

这样完美的君子人设,拥有巨大的权力的同时,还有巨大声望。汉室对他还有任何约束吗?加上推恩令让宗室势力消弱到一盘散沙,所以王莽轻易篡权,夺了大汉天下。堂堂大汉,威震二百年,却没有任何反抗悄无声息换了主人。九泉之下的汉武帝有知,还会这么推行推恩令吗?

六、推恩令的反思与补全

推恩令之所以出现如此恶果,归根结底是汉武帝和主父偃设计时,没有给推恩令设计一个截止阀:

对王室嫡系一脉,应该推恩到3~5城就不再继续。从而保留一定实力。宗室诸侯起到羽翼中央皇室的作用。

而深受推恩令之苦的汉室民间宗室刘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重新光复汉室,哪里还敢再用推恩令?他宁肯用宗室+宦官的方式制衡外戚,也不再继续推恩削藩。而东汉灭亡时,尚有刘焉等汉朝宗室又在汉中苟延残喘几年,比西汉满朝堂叩拜新帝要好多了。

适可而止

总结一下:世上没有完美的计谋。推恩令之所以完美,是因为它完美的契合了当时的环境。但任何策略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就要考虑其是否适用,哪怕这个策略是史上第一阳谋推恩令。这也是推恩令在后世再无用武之地的原因所在。

而从这个推恩令中我们现代人能够学到什么呢?我认为是适可而止,凡事过犹不及,能懂得适可而止,也是人生大智慧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汉是怎么灭亡的?
外戚,从未缺席
汉的''''七国之乱''''后异常强大,而晋的''''八王之乱''''直接干垮了西晋
汉文帝身世之谜,一代明主却没有真爹?文帝黑历史还真有依据!
西汉外戚崛起逻辑——王莽揭秘(一)
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它背后的本质逻辑是什么?有无破解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