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话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穿越古今激励了无数人的小诗,是否也打动了你?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重新被唤醒

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共鸣

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走近诗人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苔》

袁枚




袁枚,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曾任县令七年,为官勤政颇有名声。后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袁枚倡导“性灵说”,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袁枚非常重视生活,在为官与生活之间,毅然选择与“性灵”为伴。在自己的一片天地中,袁枚随心所欲,尽情抒发“性灵”。他蔑视封建礼法,呼唤人性的回归。在官场,他是一方父母官的典范。他曾写下《重到沭阳图记》,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作为一个诗人,袁枚主张“性灵说”。他认为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曾说出“性情之外本无诗”。可以说,无论是诗人袁枚还是为官的袁枚,都将人放在了第一位。

正如《经典咏流传》中的鉴赏团嘉宾康震对于《苔》的评价一样,袁枚就是要表达“太阳照不到我不意味着没有我的青春,没有我的理想,没有我的精神风貌。我自己就可以欢乐地绽放。

“我是一名支教老师,2013年我带着吉他走进了乌蒙山,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在山里,我带着孩子们把故事唱成歌。我发现了藏在孩子们心里的一片桃花源。”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梁俊问梁越群说:“还记得为什么要唱《苔》吗?”


“因为要让我们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

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苔》歌咏的不是皓月清风、夕阳芬草,而是一种极易被忽略的植物: 苔。在背阴湿处生长的苔,默默地存活,无声地生长,在寂寞冷落中完成生命的历程


然而,它也有生命的飞跃。盛夏之际,百花喧闹凋零之后,它顽强孕育出微细如米的花蕾。如此奋进的生命,在袁枚之前,却不曾引起诗人们的关注。

 

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即便到了今天,依旧能让人们找到共鸣。节目中这位支教老师梁俊就从这首诗中发现了自己,“为什么想带他们唱这首诗呢?因为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角落的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这就是这首诗的意义——找到生命的价值,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更重要。

而对于袁枚来说,他想通过对苔的描写,体现淡泊宁静、顽强执着的人格。“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起笔就点出苔的生存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蛰居一隅奋志孤进的品质。虽然备受冷落,可依然卓立不群,有独特的个性、色彩、青春和存在价值。这小小生命,显现出无限的旺盛生机。“苔花似米小, 也学牡丹开”。苔花虽微小如米,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从容自若,竞放于大自然中。虽然苔花鲜为人知,但它不自怜,不自弃,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首孤独的小诗,用自己独特的品格,穿越古今激励了无数人。

就是这种执着的品格,让梁俊发现了这些乌蒙山孩子们心中的那一片桃花源。就像节目中鉴赏团嘉宾曾宝仪说的那样,梁俊选择这首诗送给他们,就是想要给他们鼓励,想要告诉这群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我们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梁俊给了这些孩子们希望,也让我们领略了诗歌的魅力。这首《苔》带给我们的感动,就如诗人袁枚所说,“诗有极平淡,而意味深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苔》和乌蒙山里的 孩子
赵良桥:“两脚踢翻尘世路 一肩担尽古今愁” ——袁枚与女弟子创作
《经典咏流传》中小诗《苔》的作文导写及下水作文(2018年高州市一模)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首好诗吗?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袁枚的一首小诗为何突然就火了?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为何300年后我们读懂了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