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平之战,澄清10个历史问题

1、长平之战前列国形势

战国严格意义上分为三个时期,即战国初期(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国独霸中原;战国中期(从马陵之战到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齐国与秦国两强并立;战国后期(从五国伐齐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国独霸天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但秦国强大后也面临着当年魏国强大后被“群殴”的危险,秦国化解的方式就是“连横外交”。张仪、樗里疾、范雎、蔡泽等纵横家先后担任秦国宰相,避免秦国被“群殴”。公元288年秦昭王、齐闵王并成为“西帝”与“东帝”,但4年后齐国就被五国联军征伐。齐国元气大伤后,秦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齐国之后,东方六国相对强大的只有楚国与赵国。但楚国在楚怀王时期被张仪拆散楚齐联盟, 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大败楚军于垂沙,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首都郢,楚国逐渐沦为二流强国。赵国虽然在赵武灵王时期军事上强大起来,但赵国的实力比起秦国有明显的差距,甚至没有出现过齐国那种动辄攻灭燕国、宋国这些强国的战绩。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范雎入秦,提出极富侵略性的“远交近攻”战略。秦国开始对楚国、齐国、燕国笑脸相迎,集中力量进攻赵国、魏国、韩国。值得注意的是,白起已经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消灭24万魏韩东周联军,秦国进攻赵国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2、长平之战前赵国实力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消灭了中山国,赵惠文王时期依旧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公元前287年赵国参加了魏国、韩国、齐国、燕国的“五国攻秦”,迫使秦昭王废除“西帝”称号。公元前286年赵国单独进攻齐国失败,公元前284年赵国与魏国、韩国、秦国、燕国的“五国攻齐”,齐国虽然后来复国但已经元气大伤。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昔阳,280年赵奢攻取齐麦丘,公元前276年廉颇攻取魏的几,公元前275年廉颇击败魏国攻陷防陵,公元前270年赵奢在阏与之战击败秦国。

就军事实力而言,赵国虽然没有创造秦国名将司马错、甘茂、白起那样的辉煌战绩,也是齐国衰败后唯一能与秦国正面对抗的军事强国。司马迁在《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也明确秦强而赵弱,这也是秦昭王动辄向赵国要和氏璧、提议渑池之会的原因。赵国虽然不卑不亢,但明显处于下风。

3、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郡

从公元前287赵国参加齐国牵头的“五国攻秦”,到公元前270年赵奢挫败秦军的阏与之战,秦国与赵国已经处于战争状态。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战略”被秦昭王采纳后,秦国在公元前264年进攻韩国,白起“拔九城,斩首五万”;公元前263年白起“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公元262年“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此时秦军主力已经逼近了赵国本土。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认为“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冯亭的计划是韩国与赵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既然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制定了“远交近攻战略”,而且秦国已经与赵国处于多次交战状态,则无论赵国是否接受冯亭进献的上党郡,秦国都不会放弃进攻赵国。既然秦国不会因为赵国不接受上党郡而放弃“远交近攻战略”放弃最终消灭赵国的方阵,那么赵国接受上党郡避免“资敌”,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赵国平阳君赵豹认为“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听起来似乎有道理,避免赵国被韩国拖入战争,但既然灭亡东方六国完成全国统一是秦国“既定方针”,则赵豹的言论只是“绥靖政策”甚至“鸵鸟政策”,上党郡被秦国控制后增强了秦国力量,未来秦国灭赵更便利。

4、秦国外交战更胜一筹

齐国衰落后,秦国在“一对一单挑”中应该是强过任何国家。只要东方六国不组成联盟“合纵抗秦”,则秦国必然最终取得胜利。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进攻赵国控制的上党,接着进攻廉颇据守的长平,“赵军战数不胜,亡一裨将、四尉”。这也说明秦军气势如虹,即使是廉颇都难以在野战中击败秦军。

赵孝成王竟然不是联合刚刚被秦国欺负的楚国、魏国、韩国组成联军“合纵抗秦”,而是派使臣与秦国媾和。虞卿说的很明白,“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秦国把与赵国和平谈判看成瓦解反秦联盟的利器,摆出一副秦国与赵国交好的样子,赵国却天真的以为秦国会真心和平谈判。虞卿对赵王说“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硃,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和平谈判已经表明赵国入秦国彀中,秦国大肆宣扬两国和平谈判其实就是让列国不再认为秦赵会发生大规模战争从而不会救援赵国,赵国将单独面临秦国的倾国之兵。长平之战,秦国用外交掩护军事进攻,拆散赵国的反秦同盟。赵国却寄希望于外交谈判,外交战赵国已经输了。

5、廉颇的阵地防御战无懈可击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廉颇坚守不出,虽然赵军多次被秦军击败,但深沟高垒的大纵深防御体系也不是王龁秦军可以突破。一些人认为长平之战拖延下去会对赵国不利,其实秦国最担心的才是“千里而会战”。谁都清楚咸阳到长平的路程是邯郸到长平路程大两倍,漫长的补给线是秦军远程作战的短板。赵孝成王毕竟是公元前265年刚刚即位,对老将廉颇的信任远不如父亲赵惠文王,甚至沉不住气多次派人指责廉颇,认为廉颇多次战败而且坚守不出,这是怯战。

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要廉颇主动出击,根本违背了“将在外君命可有有所不受”原则,也是干预战地指挥的“瞎胡闹”。廉颇当然置之不理,毕竟战争不是演习。廉颇的深沟高垒大纵深防御战,让秦军主帅王龁也是一筹莫展,毕竟阵地攻坚战不同于野外歼灭战,秦军即使能击败赵军,自己的伤亡也不会小。秦军“啃不动”廉颇的“乌龟壳战术”,也就只能采取政治手段逼走廉颇,这就是纵横家范雎的反间计。

如果持久消耗战对秦国有利,范雎哪里需要用反间计逼走廉颇?范雎不是赵国的“卧底”,那时与白起也没有隔阂,范雎的反间计必然是从有利于秦国出发,这也说明廉颇的凭险坚守战术让秦军捕捉不到战机。

6、赵括脱离壁垒掩护而被围乏食

一些人认为赵括不是“军事小白”而是具有军事经验,很不好意思的告诉大家,赵括在《史记》、《资治通鉴》甚至《战国策》上就是“军事小白”,而且是被父亲与蔺相如等人都不看好的“军事小白”。“初出茅庐”的赵括,遇上久战沙场的白起,这就是长平之战最后阶段的博弈。

赵括到了前线,“老狐狸”秦昭王一看机会来了,迅速派出“歼灭战大师”白起,这也说明廉颇当初的防御战略即使是“歼灭战大师”白起也无可奈何。“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括到了前线出击秦军,白起立即佯败,用饵兵引诱赵括脱离深沟高垒的“乌龟壳”,将赵括大军包围在野外。赵括大军前面是秦军坚固的大营,后面脱离了赵军大营的掩护,也就被白起大军迂回包围。问题是赵括竟然没有“向后进攻”突破两万五千名秦国奇兵与五千骑兵的迂回包抄回到大营,而是“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这就丧失了突围的“黄金24小时”。赵军主力都在长平,赵括固守待援还能等谁?就象淮海战役后期陈官庄的杜聿明大军一样,固守待援还有援兵吗?

一些人误以为廉颇坚守长平时军就缺粮,其实赵军缺粮是在赵括指挥赵军冒进被白起包围之后。秦昭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赵军缺粮不是因为赵国国力不足,而是因为赵军主力被围,留在赵军大营的粮食当然到不了被围赵军手上。“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所谓“赵人乏食”是因为被秦军围困,一些人读书不仔细,把赵军乏食从赵括被围时期“倒签”至廉颇坚守时期,于是赵括的冒险进攻也就被“洗白”为死里求生。

不要说没有证据表明赵括“出兵击秦师”时长平赵军乏食,即使当时长平赵军粮草不足,那也应该是咬着牙坚守。官渡之战时曹操兵少粮乏,曹操也不曾冒险进攻袁绍军大营,荀彧甚至用刘邦、项羽在荥阳、成皋更加困难都“莫肯先退”激励曹操坚持下去。如果刘邦在荥阳、成皋与曹操在官渡,都因为缺粮而冒险进攻,刘邦、曹操如何能够最终取得胜利?

7、赵括坐等救援而最终覆没

赵括最好的战略是沿袭廉颇的办法凭险坚守,当然能够劝说赵孝成王、平原君鼓动魏国、楚国、齐国组成合纵抗秦的联盟更好。赵括冒险进攻被秦军包围,攻不下秦国固守的大营就应该立即“向后进攻”返回大营,否则必然在秦军重重包围中逐渐丧失战斗力,难免覆没。

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括竟然“傻傻等待”40多天这才组织突围,焉不知40多天秦军足以完成包围圈的巩固?白起当然不愿意在赵军还有一战之力时与赵军决战,而是不慌不忙围困赵军,直到赵军随军野战粮食消耗殆尽,甚至赵括率军突围被射杀,这才组织“总攻击”。一些人认为赵括很厉害,赵军竟然坚守了46天,其实这46天是白起采取“围而不打”的饥饿战术,让赵军最终丧失战斗力。淮海战役时解放军包围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也是采取“围而不打”的饥饿战术,大大降低此后“总攻击”的损失。赵括大军被包围46天,不是赵括很厉害,而是白起很阴险。

8、赵国没有灭亡是因为联军合纵抗秦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来要一鼓作气消灭赵国,毕竟长平之战“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心理上赵军已经成了惊弓之鸟。苏代厚币游说应侯范雎也承认“赵亡则秦王王矣”,用武安君白起灭赵则地位在范雎之上来“离间”范雎与白起关系。范雎当然明白,白起乘胜追击则赵军难以组织抵抗,赵国很容易就灭亡,于是范雎就找借口说“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其实秦军是否疲惫,一线指挥作战的白起、王龁、司马梗最清楚,秦昭王没有询问这些将领的意见直接接受范雎的建议,可见秦昭王对范雎的重视。

秦军的停顿,给了赵国喘息机会,而且赵孝成王重新启用老将廉颇。白起明明可以轻松消灭赵国却丧失了机会,当然心里不爽,不愿意挂帅出征邯郸。而且白起也清楚,邯郸难以被攻克,一则赵军同仇敌忾,廉颇又擅长防御战;二则长平之战让列国有唇亡齿寒的感觉,楚军、魏军终于赶到前线,秦军必然挡不住联军进攻。秦军可以“单挑”击败东方六国任何一军,但赵魏楚三国联军就不是秦军能够战胜。

9、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进攻

一些人认为长平之战秦军是“惨胜”,元气大伤,这其实是长平之战后第三年即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8年)白起与秦王使者一段对话的误解。白起说“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白起这句“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一些人认为是指长平之战秦军死者过半。其实白起这句话应该理解为秦军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获胜,但到现在已经死者过半,应该加上邯郸之战两年的损失。毕竟长平之战前期是秦军处于攻势,廉颇初战不利,秦军损失不会很大。后期包围赵军46天,主要是围而不打,损失也不大。秦军损失大只能是千里迢迢进攻邯郸,屡战不利甚至三易主帅。

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进攻,并没有一些人所认为的直到秦始皇时期才继续进攻。邯郸之战失败后,秦军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将军摎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伐赵,取二十馀县,斩首虏九万”,“秦王使将军摎攻西周,赧王入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还在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举国听令”。秦昭王继续发动攻势,斩首韩军4万、斩首赵军9万,“废除周天子”,还迫使韩国、魏国“入朝”、“听令”。所谓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

10、长平之战严重削弱赵国

长平之战后第9年即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栗腹对燕王喜说“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就连燕国这样七国中几乎是最弱的国家都敢欺负赵国,可见长平之战对赵国的影响力之大。一些人认为赵国长平之战应该损失不大,因为能够在邯郸之战顶住秦国进攻,还能在公元前251年鄗之战中击败燕军。其实燕国名将乐毅的儿子昌国君乐间已经做了详细解释,“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甚至认为燕军“以五而伐一”都不能取胜。毕竟赵国处于“四战之地”,老百姓从小就熟悉战争,即使是妇孺都能引弦而战。从长平之战到鄗之战间隔了9年,那些6岁到14岁的小孩都长到了15岁到23岁,可以组成一支“少年兵”击败燕国。当然,长平之战后赵国面对秦军进攻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但秦始皇时期甚至只能坐等灭亡。赵军主力覆灭,长平之战才是关键。

白起两次避开与廉颇的“巅峰对决”,一次是在长平之战,一次是在邯郸保卫战。能够让白起这样“武庙十哲”之一的“歼灭战大师”都要两次避开,可想而知廉颇的军事素养远不是赵括可以媲美,也不是赵孝成王这样的“小东家”可以理解。廉颇其实保持着不败纪录,甚至长平之战后能去的邯郸保卫战与鄗之战的胜利,实在不容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SO征文]恐怖的秦军团:长平大战全揭秘
纸上谈兵?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他为何被黑两千年?
赵国到底该不该接受上党地区?深度解析秦赵的巅峰对决长平之战
深度解析长平之战:影响战争走向的并不只是赵括
铁马冰河W: 白起是“杀神”还是“屠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