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懷瑾先生講述「一般人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圣人懂得“道”的用,所以成其为圣人。佛经常拿“无常”的道理示人,大家同样研究佛法、佛学,可是常戴一副有色的眼镜,对于世间的无常都持悲观的看法。实际上,释迦牟尼的印度文化所讲的“无常”,就是中国文化的“变”,天地万物没有不变的,不是永恒固定的。所以,生死是无常,人有生就有死,就变去了,这是必然的变去,所以教我们认清这个“变”。《易经》讲变是个基本原则,印度文化讲的是“现象”,叫做“无常”。一般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永远是成功的,不会失败。

「民之從事」,這個「民」,不是站在官的立場,是指老百姓而言,是代表普遍的一般人,或者可解釋為「人類」。一般人做事「常於幾成而敗之」,快到成功的時候失敗了,爬樓梯還剩一階就要爬到頂上,突然跌下來,骨頭也跌傷了,照X光打石膏,這是「幾成而敗之」。做一件事情,無論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快成功會使自己昏了頭,一高興,眼前的成功反而成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縱然不死,卻要再重新開始了。所以說一般人多半是「幾成而敗之」,在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反而失敗了。
但是,要注意「幾」字,再進一步做更深一層的講,成敗都有它的先機,有它的關鍵。先機是什麼?是「未兆易謀」那個兆頭。一件事情的成敗,常有些前後相關的現象,當你動作的時候,它已經有現象了,自己沒有智慧看不出來;如能把握那個「機」,就不至於失敗。所以,一般的人們「幾成而敗之」,是因為把壞的機看成成功的機,自己看不清楚,結果失敗了。這是進一步解釋「幾」的道理。
更要知前因後果,不要因為成功就得意,因為學問、事業有成就而滿足得昏了頭。這樣馬上就會「幾成而敗」,失敗了。在爬到最高的時候,始終保持開始時那個心情,你就永遠是成功,因為你不自滿不驕慢,很平凡。「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滿足,永遠保持開始第一天那樣的心情,則永遠沒有失敗,永遠是進步的。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老子文章的寫作方法,是楚國的文化,現在說是南方的文化,都是有韻腳的,每一句都是押韻的韻文,很好聽。「明道」,真正的大明之道「若昧」,「昧」不是完全黑暗,是有一點模糊,有一點不明,就是我們現在一句通俗的話,「天亮以前,有一段黑暗。」這一段黑暗,文學專門的名稱叫做「昧爽」,就是要亮而未亮之間,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黎明。這種「昧」是自然物理的現象,也說明瞭道的作用。
「明道若昧」的道理,引申到為人處事方面,就是事情在成功以前.常有很艱苦的一段。在科學研究工作上,要發明一項東西時,研究到最後似乎絕望,當自己將要放棄時,忽然一個靈光來臨,發明成功了。這就是「明道若昧」。打坐修道的人,也許修了幾十年,一點影子都沒有,毫無進步。但在毫無進步當中,絕不要放棄!這一句話可以給自己當作一個安慰,也許快要悟道了,因為「明道若昧」,自己越來越笨了。這雖然聽起來像笑話,但的確有這樣的一個現象過程。
「進道若退」,學任何一樣東西,做任何一件事情,進步到一個程度,成果快要出現的時候,你反而覺得是退步。比如說寫毛筆字,開始寫的三天,越看寫得越有味道,越寫越漂亮,自己也贊嘆自己快要變成書法家了。到了第四天越寫越難看,第五六天自己都不想練了,越看越不成樣子。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放棄,寫的字雖然越看越難看,那正是你書法上的進步過程。
學拳也是一樣,不管太極拳、少林拳,學了半月就想打人,覺得自己的武功天下第一,好像都可以飛檐走壁了。三個月後慢慢發懶了,半年以後,所學的通通丟光。所以,在進步以前就有這個現象,人情物理都是如此。古人只是拿人世間的經驗,以及物理的狀況,加以說明而已。-----《老子他說》

其實你真懂了,世間法作人也是一樣,一個做事業的人,當事業快要成功的時候,魔障就來了。就在你最後一分鐘,忍得過去就成功了,忍不過去就失敗了。所以出世法、世法都是一樣,事情常在要成功的那一剎那間,與學佛一樣,那相纏的魔境界就來了。你要看清楚才行,要以大智慧認得清,咔嚓一個劫數就過去了,不然就全垮了。等於你打球、開車、跑步,最後一秒鐘過去,失敗就失敗了,前功盡棄,學佛也是如此,甚至更難。這不是理論,不是光在那裡搞佛學,有什麼用?這個地方要注意。---《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達摩大師所傳的禪宗,除了接引二祖神光一段特殊教授法的記載以外,對於學禪的重點,著重在修正「心念」和「行為」的要義,曾經有最懇切的指示。可是人們都避重就輕,忽略了「安心」而「可以入道」以後,如何發起慈悲的「心行」,與如何「待人接物」的「方便」。------《禪話》
我经常说一个笑话,这个道理拿猪来比,实际上,世界上最爱干净的是猪,研究生物学的人都懂。你看那个猪,一天到晚用嘴来拱大便啊!泥土啊!因为猪讨厌脏的,看到脏的就拱开。所以人人以为猪是脏,其实是最爱清洁,一点脏都看不惯,结果,他越拱越脏。由这一个生物性情的爱好,我们可以了解,人生真做到了冰清玉洁,一尘不染,不一定是真正的清廉。倒是那些在浑浊的世界打滚,心里头不着外面一点形像的人,反而可以做到大廉,这就是庄子所讲“大廉不嗛”的道理。
但是小乘羅漢的果位並非究竟,即使入定,終究要出定。出定就會明白,小乘的這個有餘依涅槃非究竟,必須由小向大,轉向大乘。所以師子意菩薩說,有漏與無漏是對立的境界,如果瞭解到,真正大乘菩薩就是在有漏有為法中,證得無漏無為法的道,就證得平等法門,不起有漏、無漏的分別,不著於小乘的清淨、非出世之相,也不著於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著相,入世出世都一樣,這就是入不二法門。-----《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外息諸緣」就拿叢林下相傳老和尚的故事,最後這一念的好名之心(自己是當今皇帝的師父),因此對於皇帝所供養的紫金鉢盂這一念的情絲還在。結果,外緣就不息了。「內心無喘」,因為念頭一動呼吸就動,念頭完全空了,呼吸就自然不呼不吸也就是無喘了。「心如牆壁」,此心就像打造了一面牆一樣,隔開了世間的習染及六道輪回。「可以入道」,若能做到上面所說的,就差不多可以來談學佛了。可見學佛有多難,不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就是入道。沒有「就是」呀!而是「可以」入道,可以有資格來進入菩提大道。-----《宗鏡錄略講》
他跟著又說: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那是進一步又告訴你,為學問是為了自學作人,目的並不在求人知,假定寂寞一生,沒沒無聞,沒有半個知己,也不要怨天尤人才對。「慍」,是內心怨憤;「君子」,是儒者學問成就者的美稱。通常的人情,總是喜歡自我表揚,都有自視甚高的心理,所以無真學問者,便有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甚之對社會人群,生起一種仇恨怨懟的心理。因此在《里仁》篇中,孔子又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了。這個立,就是要建立學問的宗旨與中心,如要真為學問,首先就要確定這個精神和態度,然後才可以談學問。這三則記載,就是標出孔門為學的精神和態度,首尾條貫井然,並非如教條一樣,各自分立的。循此一貫的線索,便可以得到其中的旨趣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禪宗十牛圖解說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一四五集)01-003-0145
达摩大师的破六宗 ---- 张尚德老师
中觀應成派八大難題
楞嚴經講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