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常说的红铜、黄铜、青铜、白铜的不同之处在哪呢?-美食那些事儿的回答

古钱的铜质主要有青铜、紫铜、白铜等数种.青铜属铜锡铅合金,其颜色有深红、淡红或水红、青白、微黄等.紫铜的含铜量最高,一般在90%以上,颜色紫红.黄铜指铜锌合金,其颜色有淡黄、金黄之分.白铜指铜镍合金,多见于近代机制币.有一些铜质呈银白色的方孔圆钱,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但实际上并不含镍或含镍很少.它仍是一种青铜,只是铅锡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如:常见的有“开元通宝”、“大定通宝”白铜钱.另外,清末民国初年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的钱币颜色泛红,俗称“红钱”.可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地的铸钱方法、铜矿资源、成分配给、冶炼技术都不相同,所以古钱的铜质颜色也有很大的差别,每个朝代各有特点.古钱的成分一般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获得,但这种破坏性试验对古钱鉴定来讲并无实际意义,所以古钱铜质的颜色在鉴定上显得更为重要.  

先秦、汉代至明中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色中微带淡红.例如,先秦时期圆钱的颜色为深红,接近紫铜.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质地较硬挺.“半两”及“五铢”钱的铸期较长,各时期铜色也深浅不同.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分大,铜质泛白,我们称之为“白钱”.辽钱铜色深红或紫红,西夏钱铜色为水红.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迅猛发展,铜合金的配比在铸币上也表现出来了,白铜、黄铜进入了铸币行列,而黄铜则在明、清两代是极盛期,这与人们掌握了锌的提炼技术有关.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我们需要结合文献中的记载,考察各朝各代铸钱的合金配比,用手中的实物加以佐证.  

例如,我们今天在古币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先秦时期各种各样的刀、布等钱币,它们外表虽然通体绿锈,但擦掉锈色之后,能看到其质地却是黄铜.因为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钱币铸造都采用的是青铜,所以,这些刀布币应是伪品无疑.但应该注意这一点,有些造假手段高明的人,在铸造先秦时期较为稀有的刀、布币时,先将一般不值钱的“五铢”、“四铢半两”钱熔化,用这些钱币的铜液重新浇铸成刀、布币的形状,质地仍为青铜,使人难以辨识,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因为这些改铸后的刀、布币看上去铜质很新,没有那种应该有的包浆,颜色刺眼,制造得粗糙不堪,不规整,表面布满麻坑,不具备古钱常有的润泽、光滑等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钱的坑口与鉴定
天成元宝:看完这篇就懂了!
白铜钱币浅谈
南唐铸钱“永通泉货”品鉴
天圣元宝鉴定:真伪为首 优劣为次
大中华收藏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