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管理者的五堂必修课》

《中小学管理》杂志在创刊25周年之际,认真梳理了发表在该刊物上的近万篇文章,选择了其中的四十多篇,从成就自己、读懂教师、研究学生、领导教学、创意管理等五方面,汇编成了《学校管理者的五堂必修课》一书。阅读本书的过程,不仅可以和陶西平、叶澜、魏书生、李希贵……等一大批教育名家相遇,聆听他们对教育管理的真知灼见,还可以从这些文章中品味出25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历程,获得对学校教育管理全景式的理解。

陶西平在“校长要做三件事”一文中指出,有远见的CEO必须做三件事:一是管理现在,二是有选择地忘记过去,三是开创未来。陶西平认为,成功的校长,也应该把做好这三件事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一、管理现在

管理好现在,指的是学校要有良好的运行模式,上下目标一致,为着实现共同的愿景而齐心协力去工作。

共同的愿景,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很重要的粘合剂。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工作,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团队,就是因为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愿景,每个人都清楚团队共同的目标是什么,要实现这一目标,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协助大家一起达成目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教师,如果没有共同的愿景,大家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在这个组织中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组织运行就会出现混乱,教师投入的很多精力会被内耗掉,无法形成推动学校和班集体前进的合力。

制度建设,是保证学校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一个好校长,或许可以给一所学校带来很多发展的机遇,让这所学校在各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但这所学校不一定就是好学校。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自己的办学章程,以及依据章程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在这个制度体系中运行的每一个人,都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明白做各种事情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是可以去做的,什么不能做。魏书生在做校长期间,自己之所以还能担任班主任,就是因为他建立起了明确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从而也将自己解放出来了。十一学校扁平化的的管理制度体系,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权利,让每个教师都感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所在,也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学校的变革。

工作热情,是学校生活朝气蓬勃的引擎。如果一个教师对学校充满感情,生活在这所校园里有一种深深的幸福感和自豪感,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带动和感染周边的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这样的教师不需要学校给他提工作的要求,因为他所做的总是比学校要求的要多很多。有的学校,对老师的上下班做出了很多规定,比如刷卡、点名等等,老师虽然身在学校,但心却不在这里。工作上缺乏热情的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带着职业倦怠感去工作,其效果可想而知了。

价值引导,要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所有的行业中,教师这个行业的师德规范要求最高。这是因为教师所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价值判断,教师不可能将自己的价值观放在教室之外,然后走进教室上课。教育本身就是价值引导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抓住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

管理好现在,需要关注的还有很多。比如学校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重视艺术和体育、注重文化传承,等等。上述这几个方面,我以为是比较重要的,也是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容易忽视的。

二、发现问题

所谓有选择地忘记过去,指的是善于发现学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找到问题或隐患产生的根源,并将其从学校文化中剔除出去。

继承学校的传统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如果这样学校将不会成长。在一段时期里行之有效的做法,并不能保证始终有效;在学校发展的某些阶段所提出的教育主张,随着学校变化也需要做出调整。

我们都非常熟悉布鲁纳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它对当下课程的建设和课堂教学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我们追随者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深入实践的时候,他自己对他的理论提出了反思,认为该理论偏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学生心灵的关注。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他颠覆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出文化主义教育观,特别强调文化、心灵、教育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不能将学校办成文化孤岛。教育家尚且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否定自己,重建教育理论,我们的学校教育更需要有这样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能力。

一所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不同,所需要的策略和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在发展的初期,如何让学校走向规范,是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学校管理的着力点自然就在如何“规范”上。当学校办学逐渐规范、形成良性循环之后,学校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特色发展了。需要从特色课程建设入手,实施项目特色建设,然后逐渐拓展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学校特色。当特色形成之后,学校如何示范引领,又有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对一些工作要求和制度做出调整,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问题意识对学校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教师教学的过程,更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学生群体,面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发现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的成长以及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北京十一学校鼓励教师寻找教学中的“痛点”,就是基于问题意识的项目探索;而宁波镇安小学“教学问题档案库”的研究与实践告诉我们,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教师们收集到的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竟然高达几千条。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育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前景。

三、开创未来

所谓开创未来,就是要有创造力,善于把握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新机遇,用改革来改变学校固有的节奏和文化,用改革带领学校弯道超车,走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

创造的前提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现在国家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城市倡导创新驱动,教育方面鼓励创新的呼声更是高涨。举办创新实验班,开设创新类的课程,组织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成了当今教育的热点。不仅我们国家如此,其他各国也大体相同。但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是否就意味着教育质量也跟着逐渐提升,贴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了呢?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近些年来,法国的基础教育就做出了不少的改革,“做中学”等在全球都很有影响,但在国际教育质量测评中的表现却并不令人乐观。法国为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法国之所以在PISA测试中成绩不断下降,是因为基础教育的内容无限扩展,造成最重要的基础没有打好。

陶西平提醒大家,“中小学生最为重要的素质基础,《义务教育法》规定得很清楚:一是品德,即做人的基础;二是智力,即做事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三是体质,即品德和智力的载体。”一所努力开创未来的学校,一定会关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均衡发展,而不仅仅将目光聚焦在考试分数上。杭州第二中学的运动会一开就是三天,叶翠微校长说:“如果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从来没有真正地玩儿过,没有真正地‘疯’过,没有真正的双休日,那么他的人生必定是残缺的。”有了良好的体质,有了闲暇的时间,师生都会不断迸发创新的花火,这样的学校,自然会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一个新校长到一所学校上任之后,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将学校已有的做法全盘否定,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来一套,还美其名曰“创新”。这种全盘否定式的做法最容易引起教师们的反感,将自己置于教师的对立面去;一个在学校里呆了很长时间的老校长,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按照既定的节奏和方法管理学校,不管学校面对怎样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愿意做出改变。陶西平先生特别提醒那些历史名校,这些学校依靠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和传统,成为了一种“组织记忆”,它对维持学校的传统和现状是有帮助的,但在促进学校教育变革方面却是有阻滞作用的,这本身就是学校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教育管理的这三件事情,并没有先后之分。很多时候三者是同时在进行的。

《学校管理者的五堂必修课》 沙培宁 柴纯青/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的好校长——陶西平
遇见未来学校
【热推】陶西平:我们的学校,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学校管理者为什么要读书?三个理由让你无法辩驳
教师管理的艺术
60个校长的智慧谈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