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教育之痛

  说到中国的教育,我想提及几个值得反思的现实情况:农村在衰败,村庄在消失,村小学越来越多地被遗弃。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

  人去校空的村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始大力发展教育,到了某一个阶段,几乎村村都有小学了。现在,也不知道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村小正在逐步消失。曾经在村子里回荡的读书声渐渐离人们远去了。

  2010年11月,我去重庆奉节县红阳村做调研,全村一共有670户左右,有人口2361人,大概有1000多人外出打工。80%的外出打工者的孩子在家里由老人照顾。那一年,村小还在,我看到学生们在上课。一共有20多个学生,村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到镇上去读书了。镇上一直建议把村里的学校撤了,村干部不同意,因为觉得有些孩子太小了,去镇上读书不方便。2011年2月,当我做回访的时候得知,学校已经关门了,村里的孩子们只能去镇里上学了。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红阳村,全国农村上下,人去楼空的村小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由于没有了村小,老人们的选择是:如果孩子太小,就在镇里租个房子,放下村里的事情,陪着孩子在镇上住;把孩子寄宿在镇中心学校里;对于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孩子们拼车上学放学,往往出现超载等情况,学校和交通管理部门会进行干涉,存在很多隐患。

  辍学为了啥

  现在,农村初中和高中的辍学率都很高。2005年“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的调查表明,中国农村存在着严重的辍学现象。被调查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辍学率参差不齐,最高达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2011年10月21日,我去重庆奉节县的吐祥中学探访,得知全校有3400多名学生,1000多名留守儿童,高中毕业班有400多人,从高一到高三会流失200多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2014年3月,一个19岁的工友给我们讲了他初二时候辍学的原委。他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在村子里家旁边的小学,那个老师特别好,我学习也很好,但是那所小学只到4年级。5年级就去了镇上的中心小学,也挺好,但是我妈觉得县里的学校更好,就把我转到县里的小学了。我的发小都在镇里的小学,我失去了伙伴,就觉得没有意思,我就开始不说话了,学习成绩也不好了。等到了初中,班主任老师天天骂学生、天天打学生,我恨老师恨得不行。我唯一喜欢的是历史老师。我看我们学习不好大都是老师造成的。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根本不管,扔到最后一排。作业没有做,揍;犯错误了,揍。学习好的永远是那几个。我初二就决定不去上学了,老师说话我实在不喜欢。家里所有人都来劝我,爷爷、叔叔、舅舅、大姨、大姑等等10多个亲戚轮流来劝。我什么也不说,就是两个字:不去。在他们眼里,老师都是对的。”

  教育不能失去德

  我们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被子女教育折磨着,农村的老人因为村小的消失受折磨,打工者因为无法把子女带在打工城市享受公立教育受折磨,城市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名校受折磨,富人们为了送孩子们出国留学受折磨。

  教育工具化了。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培养人、培养人完整的人格,而是为了上大学,而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一份好工作,而好工作的标准是高工资。

  如果上大学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一份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更好的工作,这就和承担社会责任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大学教育就只是为职业教育服务了。大学理应提供这样的教育,但是,如果大学只局限于这个层次,那么民族、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就会产生巨大的问题。因为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不是靠科学和技术,而是靠道德和爱。科学和技术进步对人类的贡献不言而喻,我绝对不反科学,更不反对技术进步,但是科学和技术如果运用不当对人类不仅没有帮助,而且造成伤害,这样的例子很多。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一种体会,觉得孩子很不懂事,会因为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而影响学习;父母会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既然如此,那么任何其他事情都不应该影响学习才对。我思考的是,学习重要还是人生方向重要?有人会质问:小孩子懂得什么人生方向的问题,我的想法是:对人生的思考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在点滴生活中逐渐积累的。有人会质问:思考再多如果学习不好了又有什么用?我的想法是:思考并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甚至可能促进孩子学习,而烦恼得不到陪伴和疏解的话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其实知识本身并不难学。虽然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但是一个人是否能够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完全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的简单意愿,而是取决于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能动性。2011年6月,我访谈了一位1986年出生在苏州打工的工友,他初中没有毕业,他告诉我:“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考倒数的,我老妈开玩笑说,人家一门得60分了,我语文和数学加起来都不到60分。现在流行用电脑,我不会拼音就无法打字,我也想学五笔,但是字认得少了,学不会。为了上网,我就下决心学习,我小学上7年,初中上3年,一共10年都没有学会拼音,但是我当时一个星期不到就把拼音学会了。我在想,人的头脑都差不多,没有人说多聪明,一样的东西,我后来为什么一个星期就学会了,而以前10年都没有学会。我开始在电子厂打工,工作非常枯燥而且工资少,看不到前途,我就决定学习模具。但是做模具需要几何知识,我没有上过高中我不会。我就把高中课本找来自学。我就慢慢掌握了,现在成为技工,工资可以达到3000多元。”

  教育不能失去根

  在2013年10月的一次培训研讨上,我的同事孙恒分享了他关于社区建设的看法:“我们发现现在在‘齐家’和‘治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断层。真正的民主应该是日常的民主,可以具体地经常参与的民主。这样的日常参与的民主该怎么实现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不是等着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我认为,社区建设就是一个可能性。”

  农村有逐步形成的村落社区和行政社区,城市的聚居区可以分成:城市人口和较高收入人口聚居区,打工者聚居区,厂区生活区,工业区居住区。在现代性(技术性、线性发展逻辑、模式化统一化、工作与生活割裂等等)和后现代性(碎片化、虚拟化、文艺化、精神分裂化等等)的作用下,特别是在资本主导一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下,人不再是经济和社会的核心,在这种社会里所形成的地理上的社区往往不具备社区的本质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小区中对面不相识的情况很多见;在打工者聚居区中,大多数工友只是把这个地方当作一个廉价的落脚地,而没有机会和空间认为这是自己可能长久生活的地方。

  人一定要与周围发生关系,这是生命的本质。现在,我们在学校就只是上学,在单位就只是工作,回到家就主要是吃饭和睡觉,我们被割裂了,我们好似生活在社会中,但是我们又和社会失去了本质的联系。网络是现在最热门的工具,人们在网络上沟通、畅所欲言,网络的确可以很好地去利用,但是,在那里我们可能谁也不认识谁,那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失去了社区、我们失去了有机的家园,学校在哪里?

  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如同学生的“集中营”,把学生圈起来只为了把书本的知识灌输下去。校门外的世界和校园几乎不发生关系。我见过一个在这种学校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我和她在纽约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坐邻座。她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上本科,妈妈是家庭妇女,以前是做金融投资的。她从中学就开始在寄宿学校上学,然后高中毕业就直接去了美国。她对中国和美国都不了解。她手里拿着一本张爱玲的小说在读。最有意思的是,她告诉我她最近遇到了苦恼:“一个男同学对我表示好感,经常约我一起去餐厅吃饭,我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所以我读小说,我不知道‘感觉’是什么,也许书里的描写可以告诉我。”我无语地看着这个女孩子,一个脱离了土壤的无根的女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中国人都被子女教育所折磨?
南阳中心校高岭小学开展“村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活动
农村最美乡村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中国乡村教育遭遇“空心” 孩子多到城里读书(图)
一所村小存废背后的教育现实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工作计划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