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熊孩子的“天价”游戏账单
熊孩子的“天价”游戏账单

导语:

  近日,一条这样的新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12岁的小夏用父亲的手机下载了手游软件《全民枪战》,为了花钱买钻石升级,他就用了爸爸的微信支付购买装备,5天花掉老爸2.5万元。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这类事件时有发生。


  熊孩子不止会偷家长手机玩游戏,还会静悄悄地在游戏里大手大脚地消费家长的钱。方便快捷的网络消费时代为80后爹妈带来新的熊孩子隐患,而未成年人在监护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对手机游戏的充值行为,商家应不应该退款?


  互联网时代,给现代人生活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便利。然而对很多家长而言,孩子触网过早接触和痴迷网络,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触网低龄化越来越重

2016年1月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56.4%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以前,而且普遍化和低龄化的倾向越来越重。超过九成的幼儿园学生已开始接触手机,平板和电脑的接触率也超八成。


调查还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近九成使用过手机上网,六成以上每天用手机上网一次以上;聊天、听音乐、玩游戏和看视频是未成年人手机上网的主要活动,其中玩游戏占比26.9%。


愈演愈烈的未成年人网瘾化加剧问题,已不仅成为我国无数家庭的烦恼事,也已成为一项民心所向的系统性民族应对工程,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熊孩子坑爹”系列案列

CASE1

破解支付密码

◇武汉的江先生近日查看支付宝、微信时发现,自己的账户在3月19日分几次给北京一家公司支付合计5300多元,其6岁的儿子小江承认是他在某小游戏平台上支付了游戏点券。而让江先生意外的是,儿子竟然破解了自己的支付密码,这让他哭笑不得。


◇一觉醒来,宴先生看到手机上面已经累积了近20条消费提醒短信,打开支付宝的账单才发现,消费的都是“钻石”,原来是9岁的儿子半夜12点拿走了他放在客厅充电的手机,在游戏商城买钻石升级装备,总共花掉了10616元。“平时看他输过密码,我就试了几次。”小宴表示,没花多少工夫,自己就试对了。

CASE2

绑定父母银行卡 删掉提示短信

◇网银账户里莫名“蒸发”了1.2万元,在武汉做生意的郑女士吓了一跳。一番查询后,发现竟是9岁的儿子玩手机游戏时,用移动支付买了游戏装备。而后发现有两张银行卡上少了1.5万元。郑女士猜测,她给客户转账输入密码时,儿子站在旁边可能记在心里了。她设置了短信提醒,不过这次一条都没看到,怀疑被儿子悄悄删掉了。


◇银行卡的存款莫名“蒸发”了4万元,丰城市的邹先生起初以为是被不法分子盗取,事后几经查询,才发现竟然是11岁的儿子通过绑定了父母银行卡的存款用于购买游戏装备。

CASE3

Apple ID绑定银行卡充值

◇江苏的马先生称寒假里因为6岁的儿子表现不错,马先生通过借记卡在苹果iPAD上充值了300元钱,奖励儿子玩游戏。没想到,聪明的儿子记住了Apple ID的密码,竟然在十多天里先后购买了11275元的游戏“钻石”。


◇国外熊孩子也坑爹了。一名阿拉伯7岁男孩用父亲的iPad玩《侏罗纪世界》游戏,他偷偷知道了父亲Mohamed Shugaa iPad的密码,于是乎他在自己着迷的游戏中,疯狂的购买道具,一个月花出去了3911英镑(约合人民币3.74万元)

CASE4

偷父母钱

◇前不久,王女士无意中发现自己钱包里的现金少了很多。后来查明是12岁的儿子小江瞒着父母,从家里先后拿了29000多元现金在一家便利店充Q币,为的是打游戏。


◇在西安开店的张先生搬迁新居后,父亲按陕南习俗给了10000元“压柜钱”。近日张先生从柜子取这一万元时,发现钱没了。追问之下,13岁的儿子华华承认是他玩游戏拿去买了Q币和手机。

CASE5

输入自己指纹

◇家住万江的莫女士利用手机还款时,意外发现银行卡无端端透支了。回家调查之后,才发现“罪魁祸首”是她11岁的儿子强仔。原来,强仔将自己的指纹录到了妈妈的手机里。随后就多次通过支付宝指纹支付,购买游戏装备。

家长声音: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态度

大多数家长都是在钱被转走的几天后才发现,首先是震惊,然后愤怒,最后无奈。但家长将打通了支付渠道的设备交给孩子去玩可以充值付费的游戏,这本身就是一种考虑不周。

对策

对于少不更事的孩子,支付密码之类的信息是绝对不可以透露的,将设备交给孩子时,也应该将小额支付免密码功能关闭。或是专门为孩子购买一个用于游戏的设备,总好过一下子被刷走几千几万。

关怀

还有一部分家长承认平时对孩子的陪伴不够,导致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游戏。对于这样的孩子,互联网对他们而言并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增长见识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还扮演着精神慰藉的陪伴者角色。因而,对他们用网行为的指导、监督显得十分缺乏。

为什么会这样?

游戏内购机制

定义:内购,顾名思义,就是在内部收费。很多游戏本身是免费的,但游戏中通常会需要玩家花钱来购买一些装备或道具,这种机制被称为内购,常用于手机游戏。目前的游戏厂商越来越热衷于内购模式。数据表明,在亚洲,这一比例则超过了90%。

用户角度:游戏内购机制通常会在游戏进行到四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时候开启,这时玩家,已经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在为游戏本身的价值付费,还有其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沉没成本”。

开发商角度:用户免费下载游戏能够提高存留度,内购模式将主动权交由玩家掌控,显得更加接地气。

攀比心理:价格歧视和社交化会造成攀比消费,免费+IAP模式先是用“免费”来吸引众多玩家进入。免费用户增多了,那么付费用户的优越感就产生了。

父母教育缺失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大缺失,没有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金钱观念。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的行为、想法,以便于及时纠正。

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的行为、想法,以便于及时纠正。

黑心商家不负责

对于未成年人购买数额较大的充值卡,没有拒绝并制止。黑心商户的存在,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法律规定:想退款要拿出证据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没有对电子商务交易中未成年人的缔约能力作出专门的规定,实践中还是沿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


◇如果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尽到了必要的注意义务,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对自己的网络交易账号未能尽到妥善的保管责任,那么如果此时未成年人成功与卖家订立了电子交易合同,不管事后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是否予以追认,都应当认为合同已经生效。


◇从民事证据角度来看,实施银行转账和网游充值行为,尚不能认定系该未成年人所为,因为用于网络游戏账户充值的银行卡和所绑定的手机均在家长名下,掌握银行卡、交易密码和绑定手机并进行网络交易理应视为银行卡主人实施的行为。若银行卡主人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该行为系其孩子所为,则缺乏成立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事实基础。


◇在认定网络游戏充值行为合法有效的情况下,未成年人的父母要求网游公司退还充值款恐怕难以得到支持。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熊孩子

家长怎么做:

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予以解决。对于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学习之外的爱好,让孩子在爱好中获得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家长自己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减少在网上玩游戏、刷微博微信的时间,多陪伴孩子,从而将孩子沉迷于网络的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

游戏厂商怎么做:

作为游戏厂商,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设置由家长控制的联机模式。当孩子们打算付大额费用时,第一时间通知家长,以便及时阻止这一行为。或根据玩家资料对孩子设置付费金额限制,以防出现天价内购事件。这不仅能够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也可以避免因这类事情产生纠纷,为厂商省去了许多麻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苏泗洪:“熊孩子”刷礼物花掉家中40万元
10岁男孩玩手游4天刷光2万,别再用手机哄孩子了!
沪一小男孩吃了4万块的“鸡”!爷爷奶奶欲哭无泪…家里情况太特殊!
14岁孩子玩游戏偷偷充值一万七 家长遭遇“退款难”
孩子沉迷游戏被“吸费”,家长维权举证难 戒网瘾比退钱更重要
13岁男孩大额充值玩游戏 ,家长要平台退款,平台表示:不能全部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