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哲学|论语言哲学的转向

论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语言架构及其体现在哲学思想上的作用

---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例

作者:魏一

摘要: 对于现代哲学本身所研究的范围来说,语言学的转向是在解决传统哲学中主客体二元对立局面中的核心。对世界本源追问的自然哲学阶段以及探索人类知识是否可能及其必然性的问题所带来的休谟问题,以及产生的怀疑论和以康德为首不可知论都或多或少无法消弭主客体二元对立问题。而在20世纪现代哲学发展中,则更多地关注于人类的主体性认识能力。同时,作为人类认识能力的基础以及思维方式的工具--语言,在本身上就是反映以人类为主体视野中,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以及方法论的发展。就西方哲学中自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ίδης ὁ Ἐλεάτης)提出的"存在"开始,一直到康德(Immanuel Kant)的《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中对知识的可能性的划分,在实际上都是基于印欧语系的逻辑语言架构而产生的。以及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本质"(wesen)的认识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语言学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这都是基于对"语言"本身的认识。因此,本文将集中于以印欧语系为研究对象,探讨首要其中的语言架构。其次,重点分析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运用与体现。

​关键词​:语言哲学、语言学、德国古典哲学、存在论、本质论、现代哲学

㈠语言架构

​对于注重逻辑为特点的语言来说,他在本身上就反映出了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A =B[1]。对印欧语系语言来说,他的最大特点就体现出来两个主体之间是建立在一个关系的基础上而相互体现的。但是这也反映出一个前提就是两个主体之间必然是一个相互平等且独立的关系。但是作为语言中的平等,在实际上也体现出来思维上的平等即对于双方的主体必然是两个独立的主体,双方并不存在语言架构上的从属关系即只有关系上的必然性和两个主体因关系所缔结的相关性。从这个基础上也反映出每一个主体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主体的倒影(reflxion)而平等且独立的存在于人的精神上的概念之中。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说语言的本身就是对客观实在的能动反应。但是在现实生活之中,也存在于物体与物体之间在语言逻辑空间中的关系。比如维特根斯坦依照逻辑空间关系问题将区分为事实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2]。那么实际上此物体与它物体之间产生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对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中逻辑空间关系的描述。但是在这个层次中,可能存在现实中的从属关系,但是作为一个主体的本身,尤其是体现在语言架构之中,则是以一个独立平等的概念而存在。如"这件衣服上的扣子是蓝色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逻辑空间关系,作为一个事实而存在。首先扣子作为一个语言主体,它必然是不同于衣服这个整体概念的,但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之中,却处于这样一个从属依附的逻辑空间关系之中。其次,蓝色作为一个概念,同样在现实生活之中必然是以外延的形式而得以体现。而这两个关系在语言的架构之中,他们都是平等且独立的关系。因为扣子的本身是扣子本身,而不是衣服,他和衣服之间的语言关系可以表达为对衣服内涵的外延,体现于扣子是这件衣服的部分,但是扣子本身作为一个外延确实一个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因为要表达一个完整的衣服,这个概念本身和这样一个扣子双方是相互缔结关系而相互明确自身的[3]。其次,蓝色本身和扣子双方也是因为这样一个关系而相互明确的。蓝色在现实生活之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物,但是却是存在于逻辑空间之中的独立存在物而这样一个概念本身就是语言思维的产物。因为他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完整地存在(being),所以在此基础上也就体现出来语言架构的第二个特点:A=A'即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之中存在于逻辑空间中的依附关系,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因双方缔结的逻辑空间关系而相互明确。第三个语言架构的特点,即是主体的自动即A​dynamic​,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就是表明了主体自身的能动作用是主体自身的外在表现,因为前两个语言架构的特点是:第一,独立且平等,第二,相关而互相明确。但是第三个语言价格就表明了,是主体的自我表现那么主体的自我表现就是主体状态的描述,这就可援引英语中的系动词为最佳解释。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也表明出,这是对语言内容做形式上的抽象。也就是说,一定的语言反映出来一定的内容,必然是一定的体系,以逻辑化的、形式上的过程展现出来。而这里就隐含着形式逻辑的特点[4]。所以从这个基础上也就可以进一步探索,德国古典哲学通常使用正-反-合式命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语言的架构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哲学的思考角度以及其思维方式。最后从这个角度上出发,对于语言架构的本身就依赖于语言内容的规定,因为纯粹的形式架构不具备"能指"和"所指"的功能[5]但是这也正恰恰体现出来西方哲学之所以重视概念之研究的原因。因为独立的概念是无法完全表意的,因为只有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立统一才能相互明确而区分[6]所以这样的语言架构在本身上就依赖于能够被清楚表明的概念而存在,而能够被清楚表明则依赖于其逻辑化的语言架构本身。

因此,对于第一部分的总结就表明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次主体与他主体的相互明确问题,再次则是主体本身的体现问题。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语言架构,则是进一步对语言本身含义的思考。

㈡存在与本质

存在于本质之间的关系,向来是西方哲学所重点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从语言本身的角度上去理解"存在"问题就涉及到"是"(being/to be)与"实存"(exist)之间的区分。首先对"being'本身的理解就蕴含着判断的意义即"它是何",从语言的架构中去理解该事物是该事物且能够被表达清楚就在于他与双方之间不同的概念主体所产生的关系,且以相互区分相互明确而体现。也就是说"being "的问题本身上就体现出来了对于概念(主体)本身是什么问题的判断。判断需要依据而依据就体现在了这样一个逻辑架构中也体现在了建立在这样一个逻辑架构中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上。如笛卡尔认为凡是能够清楚明白的设想到的都是真实的[7]这个基础就建立在前文中所探讨的语言架构之中。因为一个概念本身必然要涉及对内涵的探究,但是对内涵的探究也必然会引入其他相关概念以明确定义。所以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来说"being "在语言架构的基础上就是体现出来对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问题,且在这个联系问题上又表达出来了一个判断性的意味。同时从存在主义哲学中去理解"存在"则涉及到了"实存"的问题。而这个实存问题的本身就是感性的现实世界也可以用西方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就是探讨现象与现象背后(meta-physik)的关系,而这就涉及到了形而上学所讨论的范畴[8]对于"实存"问题来说这就体现出现象与本质的表现。通过德国古典哲学中,可以看到对于本质即gewesen[9]既表明出"过去的存在"含义,这样一个过去的存在,首先就表明该存在以实体的情况而存在过(existed)而以实体的情况而存在过在其中具有一个先天(a priori)的问题即"如何知道这个实体的实际存在?"所以在本身上也就体现出来,对实体实际存在的判断中有一个先天的形式判断:就是对"该实体是该实体"的这样一个判断。因为有这样一个先天的判断存在确定了该事物才能对其进行实际存在的理解。正如黑格尔在存在的本身上也提出了"感性的确定性",即使无法对该事物进行一个确切的判断,但是在感性的直观上,他却是以"这一个"而存在,这样一个角度就体现出来一个先天的直观形式,就是最基础的"存在"判断。[10]但是在这样一个存在的基础之上,也隐含了对该事物实体存在(existing)的判断,而实体存在的判断,却拥有这样一个逻辑上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判断的本身的判即being。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实存"与"存在"之间必然会有一个逻辑关系而存在。在清楚明确的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则可以进一步去探讨最特殊的存在于本质之间的关系。本质的本身则是存在者的存在之存在,即该存在者在本身上,之所以是该存在者就在于他以他的存在而存在。那么就体现出来了,莱布尼茨的差异律[11],因为这个存在的存在就是该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之中,关于存在的不同。也因为这个不同的存在性差异使得该存在者是该存在者即存在之存在。所以本质在本身上就体现出来了存在的关键。因为一个存在物,作为一个概念来说,都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是和他相关的诸多的"存在"中必然存在一个使得该存在物与其他存在物最大不同的特点或者属性也正因为这样一个微小的不同,使得该存在物是该存在物。其次,该存在物是该存在物的本身就隐含着对该实际存在物的判断。但是作为演绎推理的判断来说,必然有其先天的条件,使得该命题成立,也就是该事物的本质既最独特的"存在"。所以拉丁语中esse (相当于英语中的be ),则在英语的本质中体现出来即(essence)。同样德语中的"gewesen'则蕴含着本质的含义即"wesen'。

㈢语言架构在德国古典哲学运用与体现

​前段中"同样德语中的'gewesen’则蕴含着本质的含义即'wesen’ 。"而德语中的知识这体现为“wissen”,这实际上就是对本质的元音转化。所以这也体现出来了语言的思维方式也在本身上就反映出来对世界总的看法。同样广义的语言架构,也必然要探讨的是语言架构中的内容问题。针对于语言架构中的内容,在西方哲学中,则首要表现在了对概念的定义上。因为语言学的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他在本身就体现出来对主体思维的进一步研究。语言本身所具备的"能指"与"所指"[12]他在本身上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先天的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上的意向性。对于一个客观的事物来说,一个客观的事物的描述和理解,人类是以语言的形式去描述和理解这个世界,在语言之中,对于一个事物的描述,他在一个前提上,就是使用关于该事物的语言内容去理解该事物,也就形成了最精简的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概念"(concept)。而对于概念所指代的具体的事物来说,则以语言的架构形式还原了对该具体事物的描述,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是事实,再次及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就体现出来"世界是事实的总和"。[13]那么从德国古典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语言哲学的本身,首先就可以重点体现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中。康德对人类的知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14]而康德在这个基础上无论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还是通过后天的客观实践,还是运用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理性分析,这些都是基于语言架构中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如"苹果富含维生素"对于苹果作为一个知识,可以对他进行先天的分析即通过人类对苹果的研究所得到的知识,进一步去解释分析。在实际上就体现出"苹果"与"维生素"之间的关系即包含关系。在逻辑空间之中,维生素富含于苹果之中,但是苹果的本身与维生素本身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正因为是这样一个判断的动词,使得双方能够相互解释,相互体现。从康德采用的是将类似于"苹果"这样的主体作为主词,而"富含维生素"则作为谓词去分析主词,在实际上就体现出来,他的重点的核心是对前方的这个主体的理解。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也隐含着一个先天的形式。这个先天的形式就表明出苹果与维生素这两个概念作为平等,且独立的主体的这样一个形式而存在也因为这样一个平等且独立的形式的存在,而双方能够通过谓语产生联系。所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可以发现康德的关注点是关注到了对已有知识的概念上的理解。而通过他的这样一个分析,也能进一步去分析语言架构之间的哲学思想。而在费希特"自我"与"非我"的设定之中也体现出来了语言架构的作用。从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的哲学观点中可以归纳概括出:设定"自我"以区分"非我"[15]但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也反映出设定自我,就是对语言架构中起形式主语作用的规定(Subject+verb+ Object )也就是说,费希特的自我以及非我之间也体现出来一个先天的形式存在就是"自我与非我之间为什么'自我’是'自我’而'非我’非'自我’"的问题。这就体现出来从语言架构的角度上说,自我就是起语言句子本身在形式上起主导作用的主格,而非我则是相区别于其主导作用的宾格。自我的本身就是对自我主体的肯定(即从A=B之中,要明确A是A B是B这样一个前提)所以通常理性主义注重的是"是者是,非者非"这样的一个逻辑特点,就很明显的表现在了印欧语系的语言架构之中。从谢林的绝对同一的思想之中以及黑格尔"实体即主体"[16],也可以明确地看到实体有主体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前一直是存在怀疑论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想,但是德国古典哲学则是"将能将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并且能够同样理解和表述为其​主体。"[17]。而这个角度则是将A = B这个总体的语言架构总体地去看待。因为事物的能动在本身上也体现为范畴上的能动性而范畴上的能动性也必然要涉及量变与质变的过渡问题,以及不同概念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问题,这些分别表现在黑格尔(Hegel)《逻辑学》的本质论中[18]。但是从语言架构的角度上去理解,这些问题都是从语言这个架构的基础上,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里面具体的主体。而这样一个独立的语言架构,这样一个完整的命题表达的本身也就体现出来了同一性。因为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连接两个主体产生联系的基础。即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该主与彼主体之间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能够被一个命题,也就是一个句子所表达出来,也就证明了双方因为这样一个关系而能够同一到一个命题之中,这样一个命题也可以理解成一个被清楚表达的概念。所以这也是黑格尔概念论的一个思想的体现。所以,概念论的本身看似是继承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但实际上却体现出来了印欧语系的语言架构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考,脱离不了既定的印欧语系的逻辑思维方式。所以从这个基础上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去解释,为什么这个古典哲学通常采用正-反-合式命题去思考问题。所以黑格尔的《逻辑学》,对于能动性的理解,对于概念范畴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晦涩难懂的,但是从语言架构的角度上去分析和理解黑格尔的这个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去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德国古典哲学无非是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语言架构中的主体与其他主体探讨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也以具体的眼光从A主体的角度去看待与B主体之间的关系,或者从B主体的角度去理解A主体之间的关联。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从语言的架构中也体现出来了一分为二的思想。总之,语言语言哲学的研究是进一步对哲学思想只可能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㈣概念内涵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前文中大致所提到"人类通常是由语言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世界"在其中也有一个隐含的关系需要去明确,就是富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与只有形式的符号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比如说自然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诸如数学与物理。通过符号数字以及数学关系的表达形式来去描述解释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和现象。但是符号本身不具备特指的意义,但是以一个确定的关系组合起来,确能更客观地代替传统自然语言的功能。自然语言本身的主观性因素就会产生事实和观念之间的区别。但是符号体系化的语言则是事实的反应,而不是表述其使用者主观性因素的观念的工具。同时,自然语言中的概念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主观性思想,而也因为这样一定的主观性思想,这样一个丰富的内涵,就使得在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问题的时候会迷失于语言概念之中的的内涵,而不注重的是双方的关系。因此,日常生活中对于数理逻辑的题目往往产生困惑的原因就体现在这里。但是将这些概念的词汇以及产生的关系词,抽象成符号的时候,他们则是以形式的角度展现了语言架构本身。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也可以看到符号化的语言在本身上就是对自然语言中语言架构的形式化,也就是对其内容的抽象(abstract)。所以例如"5+ 7 =12 "其实也体现出逻辑思维特点。无非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延伸了表达了自然语言中所蕴含的意向性。这一点就通俗来说就类似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言外之意"。[19]而必然"等于12 "这样一个结论则是体现出来了"5 "和"7 "之间的先天关系。这一点可以详细参考《纯粹理性批判》[20]。也就是说,符号化的语言使得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加的明确化更加的注重的是双方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双方的内涵问题。但是在本身上,他就是对自然语言的进一步延伸。也就是说,符号化的语言虽然是不同于自然语言中的丰富内容,但是它却是自然语言中的进一步的抽象和叙述,他仍然反映的是语言的架构。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进一步剔除了自然语言中的主观性因素,也就是剔除了主体的本身的内涵,而是进一步将主体以整体的角度整体的方式符号化。这也自然就侧重于符号所代表的主体与另外一个符号所代表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单纯的符号不具备意义,但是具有一定关系的符号们则具备了一定的意义。也就正如物理学的诸多公式。所以,他们仍然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明确的这一层含义。也就进一步表明出,他仍然是自然语言下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语言架构的进一步发展与表现。

㈤复杂语言命题的架构问题

在第一部分中以简洁的形式对语言架构进行了形式上的划分。但是在日常的自然语言使用之中,也会涉及到复杂语言的命题。而复杂语言的命题与第一部分的语言命题架构之间的关系无非是一步对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说,会产生第三主体或者是第四主体之间的问题。但是他们无非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仍然是不变的。比如说所存在的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等等都是进一步对描述的主体的进一步解释和进一步的描述,但是他们仍然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个语言架构是不变的,只是在内容上更加的详细,并且使用的仍然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这个语言架构去进一步的解释。所以复杂语言命题的特点以及架构问题仍然是第一部分的总结和认识。但是对语言架构的进一步思考也体现出来了,语言的本身就注重于概念的内容性认识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以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复杂的形式在其本身上也可以进一步的抽象为更加简洁的形式,仍然回归到前文中所涉及的三个最基本的语言架构。

所以形式无非是对具体内容的抽象,而具体的内容之所以能够表达其固定的内容,就在于它能够以特定的形式而清晰的表达出来。所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看似复杂的语言命题实际上都是可以将其抽象为整体的主体与它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去理解,而进一步说,他们双方的关系相互而明确,自然能够与有一定的意义存在,但是就会涉及到对整体这个自然语言中某些主体或者是谓语宾语所存在的内涵的不清楚的问题。而这个情况下,也就反映出对内涵本身的理解对概念本身的理解,所以形式仍然是从属于内容的,但是内容却离不开形式,双方是产生了一个这样的关系问题。复杂的语言命题可能会在形式上,使得难以找到其最直接的逻辑关系就在于命题的阅读的主体陷入到了对内容具体化的理解,陷入了对概念的理解,而不去把握其语言架构之中的关系问题,但是一味地关系问题是服务于内容的本身,所以对内容本身的理解,也是其剖析其概念本身的关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语言架构是服务于语言本身的,就是服务于语言的表达服务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在本身上内容的无规律组成则不能清楚地表达其主体的意象性,这也因此需要一个特定的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语言架构的存在,但是也正因为语言架构的存在也使得语言的使用者在思考的时候,同样也以语言的架构的形式,以特定的语言方式去思维这个世界。

㈥结论

一定的语言架构决定了一定的思维方式。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进一步体现出来对思维方式的研究,而对思维方式的研究本身也体现出来了主体的意向性问题,主体的意向性在本身上就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外化。因此,对于语言学的进一步理解,既要从语言的架构的角度中思考也要从概念的本身去理解,但是对概念本身的理解就需要对音源学的进一步探索。因此,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实际上就体现出来了哲学常探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之所以可能的问题。并且通过对自然语言与符号化的语言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也进一步深化了自然语言中思维方式作用的重要性,也进一步体现出来逻辑思维的本身就是对自然语言的抽象和概括。并且从德国古典哲学的角度上去理解其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的时候,通过从语言架构的角度去思维,他们的哲学观点是一个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着手的方法。总之,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转向问题,进一步反映的是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如何理解和描述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反映出语言的本身也进在一定程度上框架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所以语言的工具性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加的体现的是反映出人类对世界的思维方式的问题,而也恰恰是这样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以人类为视角的世界是如何可能的。

Abstract:

From the realm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Modern Philosophy,the linguistic turn is the core principle that resolves the circumstance in conflict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The stage of natural philosophy which is focus on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and Hume’s problem that reflects on the dilemma of the knowledge that relates to the inevitability .However, the skepticism derived from this context and agnostic theory represented by Kant still remains this dilemma. the stage of the Modern Philosoph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ability of the human -subjective -cognitive.Meanwhile, the language -itself reveals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that reflects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 as the tool for mode-thinking and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cognitive ability. It is actually based on the logic-language- frameworks ,from the beginning of Being/Onta derived from the Parmenides of Elea to the knowledge that was distinguished by the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 Bot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esen in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the linguistic turn in Wittgenstein are based on the language-itself . Thus, 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examining the linguistic framework of these languages. Furthermore, it will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作者:魏一

参考资料及注解:

[1] A、B通常可以理解为主语和客体,但是在实际上双方都是平等的主体,中间采用的"= "只是表明若干的关系。

[2]维特根斯坦著,贺绍甲译:《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5页。

[3]表明,事物从整体的角度上虽然是一个整体的集合而存在,但是其中的元素部分也正因为这样一个集合的存在而双方相互明确彼此。

[4]亚里士多德:《前分析篇》,《工具论》(上),余纪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0页。

[5]邓晓芒:《现代逻辑思维对诗性的背离与回归 ——从罗素、维特根斯坦到伽达默尔》,《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6]双方在语言的架构之中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但是两个平等主体却是相互差异,但却是同一主体,彼此之间是相互展现出来本质的特点。

[7]参考笛卡尔著:《第一哲学沉思集(汉译名著本)》,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8]黄裕生:《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04页。

[9]gewesen即德语中sein的过去式。

[10]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00-330页。

[12]同[5]

[13]同[2]

[14]参考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参考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年。

[16]同[10]

[17]同[10]

[18]同[10]

[19]所谓言外之意即语境下的该语句的真实含义,也就是指所说语句之中的主语为形式主语,其背后所指向的是不通过语言概念本身为主体的以语言架构所蕴含的暗旨意。

[20]同[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话语权力与女性屈从
范畴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淺析 WORD
用分析的方法寻求哲学问题的解决
数学和逻辑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概念量子逻辑学:一种理解传统形式逻辑学的新观点》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