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门阀政治发展的角度,探析东晋永和年间安定局面形成的原因

永和是晋穆帝继位后的第一个年号,在永和历时十二年这段时期,东晋内部未发生较大动乱,呈现出少见的安定局面。永和安定局面的形成,除了跟北方恰逢后赵灭亡、冉魏建立等局势,缓解了东晋对峙北方压力的原因之外,还跟东晋门阀政治形态下,内部各门阀势力之间能够保持互相制衡,让东晋内部形成特殊稳定格局有着很大关系。

何充的安排:永和初期平衡局面的打造

  • 永和元年——永和二年

对于永和安定局面的形成,最先起到作用的是何充。何充深受王导提携,同时何充的妻子又是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妹妹,因此何充当初受到王导和庾亮的共同举荐,在王导和庾亮都死后,何充得以能和庾亮之弟庾冰等人担任辅政大臣。等到晋成帝临终之前,庾冰因为有明穆太后庾文君这层关系,担心晋成帝传位太子之后,庾氏跟司马氏的血缘关系就变得疏远,庾冰便建议立晋成帝的弟弟司马岳为帝,最终司马岳继位,是为晋康帝。当时庾翼接替庾亮镇荆州,庾冰又辅佐康帝继位有功,让庾氏在东晋朝中的权力,自庾亮死后依然保持强势。何充自请出镇京口,以躲避庾氏的势头。

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

在面对庾氏庾冰和庾翼的强盛势头,何充选择的是远离中枢出镇京口,这是何充为形势逼迫,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当时何充去京口,依仗京口北府之兵,除了自保之外还有震慑上游庾氏的意味。这并非庸人自扰,按照之前王敦、陶侃以及后世桓温等人的行事来看,当时据有荆州之地,试图北伐的庾翼,以及积极支持庾翼北伐的庾冰,都有想通过北伐建功,继续巩固扩大庾氏在朝中的影响,试图让庾亮死后的庾氏弥补东晋朝中掌权门阀的空缺。甚至借北伐建功和上游军事,进逼中枢的可能都存在,由此可见当时何充出镇京口并非只为了自保“避诸庾”而已。而之后,还是因为何充,庾氏兄弟的谋算再次失败了。

在庾冰为了支持庾翼北伐自请出镇江州之后,出镇京口的何充回到了中枢,并且试图阻止庾氏兄弟北伐之事,不过失败。后晋康帝在位两年便病重,面对储君选择上,庾氏兄弟跟何充又有了分歧。庾冰和庾翼打算拥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而何充则是推立皇子司马聃。最终晋康帝同意了何充的建议,司马聃继位,是为晋穆帝。晋穆帝第一个年号,便是永和。

帝疾笃,庾冰、庾翼欲立会稽王昱为嗣;中书监何充建议立皇子聃,帝从之……冰、翼甚恨之。

及此,何充对于庾氏兄弟的抵抗,应当存在几方面:一是在康帝继位上的反对,二是出镇京口对峙上游稳定中枢,三是促成了晋穆帝继位限制庾氏与皇族关系。正是由于何充的存在,让庾氏在庾亮死后,没能成为下一个执掌东晋朝政的门阀。接下来,穆帝继位后,永和元年庾冰去世,永和二年庾翼又病重。庾翼临终前打算让儿子让庾爰之出镇荆州代替自己的位置,但是遭到了何充的反对。最终,为了抑制庾氏的影响,何充促成了桓温出镇荆州。而在庾冰和庾翼死后,何充势成得以在中枢独掌朝政。接下来何充又推举当时因穆帝年幼而临朝的太后褚蒜子之父褚裒总揽朝政,褚裒辞而不受出镇京口。

到此为止,何充对于东晋各方势力的安排成形,上游有桓温出镇荆州,下游有褚裒镇京口,自己居中枢。何充阻止了庾氏门阀占据上游自重,得以安排桓温出镇荆州支持中枢,而京口褚裒有穆帝这层关系也拱卫中枢,于是何充营造出东晋上下游的稳定局势,并且没有过于强势门阀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是永和安定局面的基础和开端。何充基于这种上下游都为其掌控的局面,曾经说过“桓温、褚裒为方伯,殷浩居门下,我可无劳矣”,不过何充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看似稳定的局面,其实包藏危机。

司马昱的求全:门阀稳定局面的延续

  • 永和二年——永和十年

永和二年,刚打造出永和安定局面基础的何充去世,时任会稽王还不知道之后会被桓温裹挟继位成傀儡皇帝的司马昱,得以在朝中掌权。不过司马昱接替何充的位置之后,却面对了与何充完全不同的局面,原因无他,上游桓温开始强盛起来。

之前庾翼的北伐便能看出庾氏想要通过北伐建功,扩大在朝中权柄的意图,等到桓温出镇荆州,并且提拔自己的何充死后,占据荆州军事重地的桓温,急需证明自身来巩固自己在荆州的声望,以消解庾氏盘亘荆州多年所形成的影响。因此,在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请求讨伐巴蜀之地的成汉政权,中枢司马昱还未给予回复时,桓温便率军出发,于次年击败李势,成汉灭亡

永和四年,桓温被“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这相对于当初何充推举桓温到荆州之时,只有都督军事之权更进一步,桓温能够在荆州“开府”组建幕府,是桓温势头崛起的开始。凭借伐蜀之功,桓温在拥有东晋上游军事的基础上,又有了功绩进而声望既成,这引起了中枢司马昱的忌惮,担心桓温势大无法被中枢控制。因此,司马昱在中枢提拔殷浩,希图用以制衡上游桓温。

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

需要知道的是,殷浩和司马昱都为当时名士,殷浩在庾冰、何充掌权时多次辞让征召,直到司马昱主政时才接受褚裒的推举,出任扬州刺史。殷浩的出仕扬州以及之后参政帮助司马昱对抗桓温,其实能够看出当时司马昱对于当时永和政局的作用。司马昱素为名士,经常与当时刘惔、孙绰和殷浩等人交往,在其出任中枢宰相之任时,成为天下名士的庇佑。这不仅是司马昱性格上的偏好,更是司马昱靠着与东晋名士之间的交往,结交名士背后的士族门阀。需要知道的是,在东晋的特殊环境下,名士的主要构成来源于各大士族,司马昱结交名士并且名声尚佳,便能通过交往的名士盘桓于各大士族门阀之间。这在司马昱主政时,能够让素来不愿出仕的殷浩帮助自己,可见司马昱之前耗费精力维护的名士交游圈子,是有大用处的。殷浩的出仕,是各大名士背后的士族门阀,对于当时中枢司马昱支持态度的体现,这是司马昱保持永和年间安定局面的重大基础。

在其他士族门阀对于中枢司马昱抱着支持态度的基础上,司马昱担心永和安定局面的不安因素唯有上游桓温,因此他启用殷浩参与朝政,企图限制上游桓温的继续做大。永和五年,后赵皇帝石虎死,东晋决定趁机北伐收复失地。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桓温第一时间上表中枢请求北伐,但是司马昱这时却担心桓温急需担任北伐重任,继续建功后势头更胜威胁下游。因此,司马昱一边拖延桓温想要北伐之举,另一边则是在永和六年认命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这已经是司马昱明显不想让桓温继续北伐建功的力证。不过,北方后赵、冉魏和前秦战乱频繁,给了司马昱充足准备的时间,但却让桓温不得不去思考对抗中枢司马昱的策略。

声言北伐,拜表便行,顺流而下,行达武昌,众四五万。殷浩虑为温所废,将谋避之……简文帝时为抚军,与温书明社稷大计,疑惑所由。温即回军还镇。

桓温面对中枢阻止自己北伐建功的局面,在用永和七年,率军而下逼迫中枢做出决定,意思很明显,逼迫中枢司马昱允许自己北伐。这样的威势,让原本信誓旦旦的殷浩都担心自己被桓温所废,不过司马昱不想屈从桓温的威胁,先用社稷大计去安抚桓温回到荆州,然后便在次年让殷浩北伐。用被桓温吓破胆的殷浩北伐,这是司马昱的无奈之举,面对上游桓温的崛起,如果再由桓温继续建功,那么桓温势必做大,继而威胁下游中枢。

当时司马昱并非无其他安排,据有京口之兵的褚裒,在永和五年时便北伐后赵,不过大败而回。面对京口无功的局面,司马昱才无奈在永和六年认命殷浩替代褚裒的位置继续北伐。不过,有了褚裒的失利在先,司马昱并没有打算让殷浩再重蹈褚裒的覆辙,因此直到桓温发兵逼迫中枢时,应当是司马昱和殷浩等人北伐准备期间。但是,桓温并不想给司马昱和殷浩充足的准备,发兵东下就是逼迫中枢尽快做出决定,如果不让殷浩率军北上就让自己北伐。

司马昱为了压制桓温维持上下游的稳定,在桓温发兵作势北伐之际,在永和八年让殷浩率军北伐,不过被桓温“素知浩,弗之惮”的殷浩,北伐历时两年无功。永和十年,桓温上表立陈殷浩北伐之失,司马昱被逼无奈贬殷浩为庶人。到此为止,司马昱任用殷浩对抗桓温的策略,彻底以失败告终。不过,从司马昱的几个策略之中,可以看出司马昱在中枢执掌朝政时的谋算。先是面对最适合北伐的桓温予以阻止,让褚裒率原本只是郗鉴主要用来拱卫中枢的京口之兵北伐,正是司马昱想要平衡上下游之策;在褚裒北伐失败后,依旧不让荆州桓温北伐,反而任用在之后的北伐表现来看并无统兵之才的殷浩北伐,也是对于桓温的压制。

虽然司马昱的这两个策略都没能成功,但却有效地限制了上游谯国桓氏迅速强势,这让何充死后的东晋永和政局,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稳定局面。上游桓温虽有伐蜀之功,但却没能继续北伐建功,这让东晋政局能够继续保持上下游的相对平衡状态,自永和二年何充死后,到永和十年殷浩被废这段时间,永和安定局面能够继续保持。不过,褚裒和殷浩的失败,让中枢司马昱的声望受损,再难阻止上游桓温的北伐举动。中枢司马昱的失败,让东晋门阀士族对司马昱逐渐失望,转而支持能够为东晋建功的桓温。

桓温的徐徐图之:难以阻止的谯国桓氏崛起

  • 永和十年——永和十二年

时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温复进督司州,因朝野之怨,乃奏废浩,自此内外大权一归温矣。

殷浩的失败,让朝野怨恨不已,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促成殷浩北伐的司马昱的不满。因此,对于北伐一事,中枢司马昱便失去了决定权,只得由荆州桓温帅军北伐。原本司马昱试图用来牵制桓温的殷浩,因北伐失败而被废,也顺带让司马昱失去朝野的支持,从此桓温得以执掌内外大权。这是谯国桓氏正式崛起的开始,朝中已经再无反对力量。

永和十年,桓温率军北伐,自然没有人再反对。此时经过数年的发展,北方后赵、冉魏相继灭亡,前秦、前燕强盛。桓温第一次北伐选择的是前秦,当时前秦占据原先中原之地,一路打到关中长安城外。不过这次北伐,因被前秦符健坚壁清野之计针对,桓温被迫返回江陵。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不过,桓温这次依旧没有据守洛阳,不久之后便率军而回,原本收复的失地再次丢失。

从桓温永和十年和十二年的两次北伐过程来看,当知道桓温也并非真正想要北伐收复失地。第一次北伐时,王猛曾经评价桓温是“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正是说明当时桓温继司马昱掌权之后,真正在意的并非北伐本身,而是通过北伐建功以提升自身名望。而第二次北伐之前,桓温甚至上表让国都迁到洛阳,需知当时洛阳还在前秦之手,之所以提出迁都洛阳之事,当时桓温凭借荆州军事,逼迫朝廷增加对他的倚重。结合第二次北伐之时,桓温“请徐豫兵乘淮泗入河”可见桓温想要借北伐,谋算对尚未取得控制权的豫州和徐州。

永和之后,桓温凭借北伐之功逐步取得了天下方镇的谋算不谈,只看永和最后两三年间,桓温通过北伐逐步提升自身声望,并且希冀夺取有京口之兵的徐州和居于上下游之间豫州的控制权,这能看出桓温的野心。不过,在永和最后的这几年当中,桓温谋求强大之举,尚属于徐徐图之,并未为了夺取豫、徐而兵戎相见。并且,对于举国北伐的过程,东晋内部各门阀士族都持支持态度,琅琊王氏、高平郗氏等门阀都参与到桓温北伐之事中,加之桓温两次北伐都能保持胜迹,让桓温声望提升的同时,也让原本司马昱所行两次北伐给予门阀士族的“阴霾”逐渐消退。这让东晋内部呈现了一种特殊的安定局面,外部北方威胁有桓温北伐建功所抗,内部桓温掌权尚未呈现篡位野心,各门阀士族及中枢朝臣都因北伐支持桓温,因此永和年间最后这几年,东晋内部依旧能够保持安定。

桓温得以掌权,是司马昱主政失败后所造成的局面,东晋朝野中各门阀势力,急需桓温来消除褚裒和殷浩两次北伐失利的负面影响,桓温得以顺理成章借北伐而强势。而面对门阀政治局面下的东晋朝政,桓温并未通过强势手段逼迫司马昱让权,等到多年后褚裒和殷浩北伐失败,才借由北伐失利废掉中枢殷浩,进而从司马昱手中夺得东晋朝政掌控权。这个过程当知桓温不敢贸然破坏由门阀士族支持的司马昱主政局面,加之后面对于徐、豫之兵的谨慎调配,应知桓温对于门阀政治正盛的东晋朝政选择的强势之策是徐徐图之。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正是桓温强势北伐顺势崛起,消除了东晋北伐失利颓势,才得以让永和末期数年,东晋内部依旧能够稳定,各方势力的相处能够保持平稳。


总结

从永和元年,何充举荐桓温出镇荆州,促成褚裒镇京口,让东晋内部能够形成上下游平衡局面,造就了之后维持十几年安定局面的基础;基于何充创造出的平衡局面,司马昱利用殷浩等人限制有崛起势头的荆州桓温,也是希冀保持东晋上下游的平衡;但两次北伐的失利,司马昱不得不面对上游谯国桓氏的崛起,所幸桓温选择徐徐图之的强势之路,让永和末年的东晋政局,依旧能够保持安定。

从琅琊王氏王羲之曾经写信劝殷浩不要与桓温对抗,就可以看出当时门阀士族对于中枢和方镇的态度,应当是“求同”的。原本支持司马昱的各大士族门阀,在司马昱不能让东晋北伐建功时,转而支持能够北伐建功的桓温,这是门阀政治的具体表现。从之前王敦之乱中,门阀士族对于王敦先支持后反对的表现来看,当知门阀政治允许鼎盛门阀的出现,只要能够保证东晋政权的稳定即可但是如果鼎盛门阀企图破坏门阀政治格局,那么便会遭到各门阀士族力量的对抗,进而让东晋政局再次重归平衡局面。

永和年间,门阀政治经过王导和庾亮等人的发展已经彻底成形,能够保持十几年的门阀平衡局面,无强势门阀出现的局面,正是门阀政治稳定发展的体现。与琅琊王氏和颖川庾氏鼎盛时的局面不同,永和年间的门阀士族,乐见中枢何充、司马昱等人制造上下游平衡局面,这也是各门阀士族能为何充和司马昱所用的重要原因所在。不过,面对抗击北方的大势,等到司马昱一心想要限制上游桓温的崛起,而导致褚裒和殷浩两次北伐失败,这就让各门阀力量不再认同司马昱的策略,转而让上游谯国桓氏崛起。

从中便能看出门阀政治发展中的两种形态,一种是默许强势鼎盛门阀掌权,另一种则是各方门阀势力呈现平衡格局。前一种在东晋国祚之中常有见到,琅琊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等门阀的鼎盛,正是这种门阀政治形态的体现;另一种门阀平衡格局,则是如永和年间的这种局面,包括中枢掌权人物在内的各方门阀力量,都试图营造东晋内部门阀势力的平衡状态。这是永和安定局面能够得以出现的重要基础,平衡状态能够被门阀政治所接受,而在为平衡门阀格局而导致东晋国势受损之后,便推出能够提升东晋国势的鼎盛门阀,这个过程都符合门阀政治发展的利益所在。也正是门阀政治能够允许这两种形态的出现,才造就了东晋永和年间能够安定的局面,士族子弟王羲之与众士族名士,才可以安心地在兰亭集会。

参考文献:

《晋书》

《资治通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概述史】8000字读懂东晋百年门阀专政的前前后后
东晋皇权的旁落,竟和这个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
东晋五大门阀的兴衰更替*
遗臭万年的一代枭雄
桓温:东晋士族政治里的一个另类,既没流芳百世,也未遗臭万年
桓温北伐——青史留名芳百世,却是半和一秀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