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为何从上写到下,从右排到左?

本次所要讨论的问题乃是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区别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话说得点大哈),并推测原因。这个特征明显到什么程度呢?我说,明显到连文盲都能看的出来。

那就是行文方向。

行文方向说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直写还是横写,第二个是直排还是横排。逻辑上的定义大概是:任意一个标准行内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的方位关系以及任意一个标准页内第一排与最后一排的方位关系(^_^,晕了没?)。

我们摆一摆其它几个文明的行文方向。

首先看看,最古老的人类文字(当然是已知的哦):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苏美尔语。这是一种楔形文字,叫箭头文字或钉头文字也可以。

想像一下,当年,苏美尔的诗人们正在家里头坐着,突然间,灵感来了,赶紧搬出一块泥版,找一个芦苇丛坐下来。为什么要找芦苇丛?^_^,因为那是他们的笔筒。泥版上的箭头或钉头或楔形就是把芦苇秆秆削成三角尖尖,然后一笔一划的刻上去的。写大字找大芦苇秆秆,写小字呢找小芦苇秆秆,写钝了找新芦苇秆秆,反正笔筒子在身边,想要几号字可以自己决定。

怎么个写法呢?

先从泥版的左上角开始,向右写一行,然后往下,写第二行、第三行…。

出了错字怎么办?

别担心,这泥版自己带着涂改液,从泥版的背面,揪下一撮黄泥,把出错的地方抹一抹,刮平整了,又可以再写了。

写好了,定稿了,搬到太阳底下曝晒几天或者用火炉烧烤——这样,一部新作品就出“版”了。

据研究,楔形文字原先是从上到下直行书写的,后来才改成从左到右横行书写。

苏美尔语早已没有使用人群,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只是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其它几个文明的行文方向,简单一点去说,列表如下:
文明 行 页
苏美尔 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古埃及 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古希腊 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巴比伦 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古波斯 从右到左 从上到下
古印度 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玛雅 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商朝 不固定** 从下到上
周朝 从上到下 从右到左
**卜辞要围绕甲骨被火灼裂的纹路书写,所以,甲骨文行文方式不是很固定。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作为中华文明特征之一的行文方式,即使不是起源于周朝也是在周朝定型的。

从人体的结构上看,眼睛是左右分开的,不是上下分开的;双手,特别是在坐着的时候,左右活动的频繁程度要大于上下活动。从书写的目的来说,写东西是为了让人看;在周朝,写文字的职责在史官,史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周王以及高级贵族,那么,他就要尽量让周王能舒服更自然的阅读他们的竹简编成的书,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某个周王习惯边看边想,或者看得累了,要右手托着腮帮子,看这个竖排的竹简书,就比较别扭,不如看横排的方便了。那为什么还要选竖排呢?

我的结论是:竖排,这种行文方式是中华文明无奈的选择。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无奈呢?是毛笔吗?我觉得不是,毛笔从左到右书写没有任何困难,从上到下书写也不见得有多大优势。

原因在于文字的主要载体——竹简上。

苏美尔人写字用泥版,埃及人以及欧洲文明用莎草纸或者羊皮、牛皮。莎草纸是古埃及人的发明,叫pa-per-aa,意思是“法老王的财产”,是英文paper的语源。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用到公元后1100年,4000年间,莎草纸是西方文明的主要载体。它们都是从左到右横行书写的。

中国的竹简不知起源于什么时候,一直用到汉朝。公元后105年,东汉的太监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纸才逐渐取代了竹简。
对考古资料的研究表明,竹简的一般规格是:长23厘米,宽1厘米,厚3毫米,脱水烘干后成品的重量估计为4-5克。每一枚竹简平均容纳38个汉字。

那么,假如周朝的诗人正在家里单相思辗转反侧的时候,突然间转出了灵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满脑子乱串,他要怎么办?

他赶紧钻进堆满了竹简的书房,抽出几枚竹简——因为是诗嘛,用量不大——然后,磨墨,奋笔,在竹简上横着从左到右写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首诗总共80个字,算他激动一点笔划写得大些,每个字有1厘米宽,相当于一号字(28磅字),一枚竹简写20个字,用4枚就正好了。写完了,看看,有些字写错了,比如,“君子好逑”写成了“君子好球”,“球”字错了,怎么改?用刮刀,刮去竹简上的那个“球”字,重新写上正确的“逑”字。都写好了,不用像苏美尔人那样再去烤火炉或曝晒。取2条细麻绳,一左一右,在竹简距离两端约莫3厘米处,都有个小凹槽,可以固定的绑上绳子,把这4枚竹简从上到下,一枚一枚绑上,串联一块,一部新的作品就完成了,出版了。

这是竹简从左向右横写的,又是从上往下排列的,因为是一首诗,才用四枚竹简,长23厘米,宽4厘米(不算绑麻绳的间隙),厚3毫米,不算麻绳总计16克。摆在桌上握在手里,横着看,竖着也可以歪着脑袋看。

到了孔子那时,据说他看了3000首诗,诗还有长有短,长的500字,短的12字。我不一一去计算竹简数量了,就按照上面那首诗的标准来看,总共要,3000首×4枚/首=12000枚,假如还都是横着写的话,做成一卷书完全展开,规格就是,长12000厘米,120米!宽23厘米,厚3毫米,总重48000克,48公斤!这还都没计算麻绳。如果卷成一卷,估计高度要有5米!有个成语,汗牛充栋,表示那藏书挺多。而在这里,一卷诗经,说不上汗牛,充栋却是有些眉目了。

还好,到孔子的儿子孔鲤的时候,诗经只有原来十分之一,那也有12米长,4.8公斤,卷成一卷有1.5米高。

假如周朝的书店,诗经只是一本,不分上下册。每一枚竹简横着书写,用麻绳绑好,要想按顺序从上往下阅读,卷成一卷的时候,得从最后一枚竹简开始,把第一枚竹简卷在最外边——想要确切了解卷书的情况,建议取张废纸试一试,要想先看最上面一行,是不是得从底部开始卷起^_^。

这样,孔子的儿子在开始阅读的时候,为了按顺序读,要把这卷书,4.8公斤重!抱在怀里,读完一段,又往外拉一段,读完了,要重新卷一次,再放回书架^_^。

当然,书店也可以把书安排成类似甲骨文从下往上读的顺序,这样的话,开始阅读的时候,不用抱书,每读一段,往怀里拉一段,读完后呢,正好把这卷书,4.8公斤,抱在怀里^_^!
而若是竖行书写的话,照样要从最后一枚竹简开始卷,把第一枚卷在外面,阅读的时候,放在书桌,右手边,读一段,往左边拉一段,读完之后,也要重新卷书^_^,不过,很明显,不用抱书了。

通过以上情况的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因为选择了竹简作为书写材料,所以我们被迫选择竖行书写的格式。同时也可以看出,竖行书写,从左向右排列和从右向左排列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为什么最后采用从右向左排列的型式呢?这是周朝人尚右的观念——尊崇右边导致的。史官记录的是主要是周王的言行,应该要采用尊敬的模式,所以,编简的时候从右边开始。

看来,是竹子导致了文化差异。而选择竹子做文字载体,又是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的。有人却分析说,为什么国人的怀疑精神比较差呢,因为国人看书的时候总是不停的点头,好象是在说,对呀对呀,老师说得对呀;希腊人在阅读的时候,则是不停的摇头。所以,亚理士多德能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似乎真理就是从不停的摇头阅读中获得的^_^。

有关竹简的考古数据,主要参考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邢義田教授的
《漢代簡牘的體積、重量和使用—以中研院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為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传统汉字是竖着写的,为什么现代横写也很顺
中国汉字从一诞生起就是从上往下写的
古人从右到左竖着写,今人从左到右横着写,为何会发生这种改变?
古代人读书写字为什么都从右向左,原因居然是这样
校本课程:27、笔顺规则二
汉字啥时候开始,从左往右横着写?这个简单的大问题,难倒不少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