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抑郁症(MDD)的诊疗规范(诊断/实用总结一)

一:定义:

1. 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低落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境障碍。低落心境与处境不相称,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木僵,部分出现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典型过程为发作性病程;20%~30%为慢性病程且长期预后更差,恶劣心境是慢性抑郁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中更常见。

2:抑郁症(MDD):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单次发作或反复发作,具有较高复发风险,发作期存在显著情感、认知和躯体症状,发作间期症状缓解。我国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3.4%。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抑郁障碍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其他心境障碍、未特定的心境障碍。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包括: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抑郁障碍在躯体疾病患者中很常见,

22%~33%的躯体疾病住院患者、15%~3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20%的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以及9%~27%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抑郁障碍。而积极治疗抑郁症状对改善躯体疾病有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

1:危险因素:

①遗传因素:40%~70%抑郁症者有遗传倾向。②病前人格易感性:神经质、消极人格与抑郁症关系密切。③心理社会因素:童年经历对抑郁症发生有影响(如亲子分离/幼年丧亲/父母养育风格/儿童期虐待/亲友关系与社会支持系统及生活事件等);应激性生活事件为抑郁症促发因素。

2:病理机制:

抑郁障碍者存在多种神经递质水平或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异常,比较公认的是单胺假说,即5-羟色胺(5-HT)能、多巴胺(DA)能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系统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5-HT、DA、NE系统并不是独立运作,它们之间可通过多种配体-受体间的作用而相互影响。抑郁障碍还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异常、个体的遗传素质及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结论尚不明确。

三:临床症状与评估筛查:

(一)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情感、躯体、认知症状等3方面,情感症状为核心症状;还包括其它某些特定症状。

1.情感症状(核心症状):

包括:心境情绪低落、愉快感缺乏/兴趣减退、疲劳感/活力减退。

①心境情绪低落A:“情绪压抑”、“提不起精神”、觉得“简直如同乌云笼罩”、常哭泣,典型抑郁表情是额头紧锁、双眉间呈“川”字形。低落情绪每天大部分时间存在且不随环境变化而好转,一天内可呈现节律变化,如晨起最重,傍晚好转。B:情绪低落基础上出现自我评价降低,觉的自己能力低下,什么事也干不好或干不了,从而产生无用、无助或绝望感,前途暗淡,毫无希望。②兴趣减退/愉快感缺乏:无法从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获得乐趣,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对以前非常感兴趣活动也难以提起兴趣,常放弃原来喜欢的活动(如体育活动、业余收藏、社会交往等)。总之对正常工作、生活享受和天伦之乐等都一概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快乐,行为退缩。③疲劳感/活力减退:患者感到自己整个人已经垮了、散了架子,做什么(包括自理生活)都需别人催促或推一把,初期常有“力不从心”感觉,但到了后来,虽然想挣扎着做些事情,但总是坚持不下去。此种疲乏感通过休息或睡眠并不能有效地恢复精力。最终患者感觉很痛苦且无助,很多不愿就医,他们确信医师及其他人对自己爱莫能助,如同自己掉进了深山谷底,一切已无法挽回,谁也救不了,感到度日极度孤独,与周围人(包括家人)有疏远感。

2:躯体症状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躯体症状”即传统所认为的“生物学症状”,①饮食多数抑郁症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进食量少,消化功能差,常伴随体重减轻,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食欲增加。②睡眠:大多数有某种形式睡眠障碍,可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典型表现为早上较平时早醒2小时或更多。入睡困难者常伴烦躁、焦虑。少数睡眠过多。③性欲低下:抑郁症者中相当常见,对性生活无要求及快感缺乏,此类症状常被忽视或遗漏,但此类症状识别有利于诊断和全面了解病情。④部分以其他躯体症状长期在门诊反复就诊:包括头痛、颈痛、腰背痛等躯体任何部位的疼痛,口干、出汗、视物模糊、心慌、胸闷、喉头肿胀、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胃肠胀气、消化不良、便秘、尿频、尿急等。

3:认知症状:

大多存在思维迟缓(言语减少说话缓慢)、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信息加工能力减退(决断力降低犹豫不决)、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等表现,这类认知损害往往是可逆的。严重抑郁者悲观自责、消极厌世、有自杀风险。

4:其他临床特征:

除主要症状外还可能具有某些特定临床特征:

①焦虑或激越特征(严重运动性不安的焦虑):很多抑郁症发做时有焦虑、紧张不安等症状。患者忧心忡忡、坐立不安,不断地走动、来回踱步、搓手、无目的动作等。

②混合特征:抑郁心境背景下出现心境高涨、自我评价过高、思维联想加速、精力充沛、参加高风险活动、睡眠需要减少等表现(但症状的数目、持续时间均不能达到双相障碍诊断标准)时需考虑存在混合特征。混合特征是双相障碍发病危险因素之一。

③自杀观念、自杀企图与自杀:由于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自责,并感到绝望,因此抑郁症患者很容易产生自杀观念,常比较顽固,反复出现。部分会产生自杀计划甚至有自杀行为。对于曾经有过自杀观念或自杀未遂者应高度警惕,应反复提醒家属及照料者将预防自杀作为首要任务。与年轻相比,老年期抑郁症自杀观念频发且牢固、自杀计划周密,自杀死亡率高。严重抑郁、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激越、自卑和孤独、躯体疾病终末期、缺乏家庭支持和经济困难等均增加老年人自杀风险。

④精神病性特征:抑郁障碍有时伴有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与抑郁心境协调或不协调。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内容多涉及无能力、患病、死亡、一无所有或应受到惩罚等,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则与上述主题无关。

⑤围产期起病特征:围产期抑郁指整个妊娠期间至产后4周出现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可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一旦产后有伴精神病性的抑郁发作,后续每次分娩的抑郁复发风险为30%~50%。

⑥季节性发作特征:这类患者比正常人对环境的季节性变化更加敏感。该症状发生常与光照的季节性减少有关,冬季型较夏季型多见,常在秋季和冬季(10月初至11月底)出现抑郁发作,而在次年春季和夏季(2月中旬至4月中旬)缓解。多数具有不典型特征,如食欲/体重增加和睡眠增多。

(二):评估筛查:

强调基于评估的诊断、治疗可改变凭经验的传统诊治手段,有效提高识别率、诊疗规范化,完整生物、心理、社会评估应贯穿抑郁障碍诊疗全过程。借助抑郁症自评量表筛检疑似病例: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是常用的筛查抑郁症自评工具

常用评估工具汇总

四:诊断标准

ICD-10(国际疾病与分类第10版)中抑郁症的3条核心症状:①心境低落;②兴趣和愉快感丧失;③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7条其他症状:①食欲下降②睡眠障碍③集中注意和注意力降低④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⑤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⑥认为前途暗淡悲观⑦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1:诊断需符合以下四个标准方可诊断抑郁症:

①符合抑郁症的症状学标准(同时存在至少2条核心症状和2条其他症状);②症状持续≥2周以上病程③对患者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最低为“持续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社交有一定的困难”即“至少符合轻度抑郁症诊断标准”)④排除以下疾病:躯体疾病所致抑郁症状群、排除重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器质性精神障碍(焦虑障碍)等。

2:抑郁症严重程度分级诊断标准:

轻度抑郁症:2条核心症状+2条其他症状;持续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社交有一定的困难。

中度抑郁症:2条核心症状+3条其他症状;进行工作、社交或家务活动有相当困难。

重度抑郁症①不伴精神病性症状:3条核心症状+4条其他症状;几乎不可能继续进行工作、社交或家务活动。②伴精神病性症状:3条核心症状+4条其他症状+幻觉、妄想或木僵;几乎不可能继续进行工作、社交或家务活动。

五:常见需排除疾病(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所致抑郁障碍:基本特征是突出和持续抑郁情绪,或几乎所有活动兴趣或愉快感减低为主要临床相,且抑郁状态是躯体疾病直接生理效应所致。躯体病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如脑卒中、帕金森病、脑外伤、库欣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其中甲减致抑郁症状常见。故接诊抑郁状态者要充分考虑躯体疾病可能性,并完善必要辅助检查(化验、影像学检查如:脑电图检查排除癫痫或脑炎等/头MRI排除脑结构性病变)。

2:精神分裂症:原发症状多为思维障碍或感知觉障碍,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先于抑郁症出现)且为主要临床相。病程多迁延而非间歇性。出现的抑郁症状为继发,且短于原发症状。

3: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均存在某种程度的抑郁发作,临床上极易混淆。鉴于疾病治疗原则截然不同,故须鉴别。双相障碍患者多以抑郁发作起病,可能多次抑郁发作后才出现躁狂/轻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是在抑郁发作的基础上,有过1次及以上的躁狂/轻躁狂发作史,其核心疾病特征是“不稳定性”。抑郁发作的疾病特征是个体的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的全面“抑制”。有些抑郁发作患者并不能提供明确的躁狂、轻躁狂发作史,但是具有如下特征:青少年起病(25岁前)、不典型抑郁症状(如食欲增加、睡眠增加等)、难治性抑郁(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不能缓解)、产后抑郁、季节性抑郁、抑郁发作频繁且好转速度快、伴焦虑或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特征、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情感旺盛人格、共病物质滥用或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在这类抑郁症的诊治中,要高度关注和定期随访评估躁狂发作可能性,及时修正诊断和治疗方案。

4: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常共同存在,为不同临床综合征。抑郁障碍以“情绪低落为核心”,焦虑障碍以“害怕、恐惧、担忧、着急为核心”常伴有明显躯体焦虑症状。按照等级诊断原则,达到抑郁障碍诊断标准优先诊断抑郁障碍;若抑郁、焦虑各自达到诊断标准,没有因果关联时也可以共病诊断。

抑郁症诊断流程图:

抑郁症诊断流程图

丰台区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李雪峰)2022年11月19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年期抑郁症-临床表现 二
专家解析:正确认知抑郁障碍
单、双相抑郁的诊断区别与临床特征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转自网络)
不要怪抑郁症患者懒,不爱动是有原因的
中国840多万躁郁症患者:一半天才,一半阴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