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润物无声的教育是怎样的? | 荐读

民小编说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我们要把校园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从教育的高度去解读,从课题的角度去研究,从育人的维度去践行。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农业,是马拉松,讲究的是慢功夫,是润物无声。

抓住校园小事中蕴藏的教育机会

去年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九年级六名学生参加男子400米决赛。他们竟然事先商量控制好速度,最后六人同时冲过终点线,搞了个并列第一。裁判员老师很气愤,认为这公然违反运动会赛事规则;裁判长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故意挑战体育精神。他们经过研究,决定给这六名学生取消成绩,再给个警告处分。事后,经过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六名学生很快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表示认错认罚,并恳请裁判长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重跑一次,裁判长当即否定。于是,他们找到了我,请求校长最后裁决。经过一番思考,我的裁决结果是:取消成绩,通报批评;同时,准许重跑一次。为什么这样裁决呢?因为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处罚中应当体现教育的元素,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古人也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有一次我在学校大门口值班,那是个周一的早晨,刮着大风。校门口的一块宣传板突然被大风吹倒,与我一起值班的德育主任和保安要去扶起宣传板,我说等等看,进入校园的孩子会扶起宣传板。一会儿,果然有两位学生停下脚步,弯腰扶起了宣传板。我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瞬间,教育的成功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在其后的升旗仪式上,我舍弃了事先准备好的讲话稿,即兴演讲,表扬了这两位同学:他们不仅仅是扶起了一块宣传板,更是表现了热爱校园的炽热的心。

体现学生活动的真正价值

现在人们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我们一些教育管理者,特别热衷教育的仪式感,喜欢搞“高大上”的教育活动。我不敢苟同,更不愿效仿。我认为,学校举办大型学生活动,本身并没有错,重要的是应该以此为每一名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帮助,搭建舞台,让教育在活动中自然发生。在我们学校,所有的师生活动均指向学生的成长教育,指向学生的幸福人生。所有学生的活动,均由学生提出,学生设计,学生导演,学生参与,学生评价。校长、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一同表演,其乐融融,润物无声。我们不追求场面的宏大,不追求领导的参加,不追求节目的精彩,只追求教育的发生。

例如,每年的“一二·九运动”纪念活动,学校都要举行学生大合唱比赛。这个传承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均是由学生会自行倡议、自行组织、自行排练、自行比赛、自行宣传的,教育效果非常好。当活动通知发布到各个班级,49个班级纷纷踊跃报名、积极行动。各个班委会组织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精心挑选参赛曲目,大家都积极献计献策,有的当指挥,有的借服装,有的自己制作道具……经过两周时间准备,大合唱比赛在学校报告厅如期举行。学生们又紧张又兴奋,眼睛里都闪动着自信和热情。《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保卫黄河》《祖国不会忘记》……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校园里,激昂的旋律震撼了所有的观众。整个活动体现了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掘潜力、展示自我的舞台。

我们的学校里也有很多学生社团,我们从不把获奖作为目标,而是要求每周学生社团都能够正常活动,孩子们快乐参加。我一直强调,所有的学生社团比赛获奖只是个副产品,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获得的成长才是我们教育者真正追求的目标。例如,去年学生话剧社团经过全市层层选拔,代表连云港市参加江苏省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情景剧”决赛。比赛当天,孩子们毫不怯场,大胆演绎自己塑造的角色,可就在表演即将结束时,随着剧中音乐的响起,现场主持人误以为表演已经结束,直接走上舞台,中断了表演,孩子们愣住了……经过短暂的沟通,孩子们继续表演,但是节目已经超时,最终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返回途中,原本活力四射、精力旺盛的孩子们一言不发,沉浸在失落中。我得知后,第一时间给带队老师和同学们发去这样一段话:其实,教育的发生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参加省里比赛获不获奖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从此能够不断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和法律意识,热爱情景剧表演,受到艺术熏陶。我要表达的是,即使什么奖也得不到,这一切付出也是值得的,因为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教育已经真实发生了。

学校文化建设要依靠每一位师生

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我认为要紧紧依靠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参与度越高,学校文化建设的功能就越能够彰显。因为教师和学生参与设计、研究、制作的过程,就是师生对学校文化理解、内化、认同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例如,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优秀教师评比标准”“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好少年评比标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都是让师生自行组织、自行征稿、自行研究、自行认定,最后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会投票通过形成的。

其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由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书征集而成,2622名学生全部写出了自己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这是一个多好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契机啊。我认真仔细地一一阅读这2622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发现那些“问题”学生写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这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教育的力量。由于学校紧紧依靠师生,充分尊重广大师生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这些规章制度执行起来效果特别好。因为制度在形成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打上了全校师生集体智慧的烙印,内化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逐渐形成了学校的文化。

(作者系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15-16期,原标题为《让校园里的每一件事都变成教育》
文章作者|徐华
责任编辑|刘群
微信编辑|陶玉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论活动载体在创建文明单位中的作用
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学校文化
2021年度校长述职报告
常德芷兰实验学校的文化建设
以素质教育“5+2”为抓手,促校园文化建设创特色
读李希贵校长作品《学生第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