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过年闲话之一

大年三十,一兄弟请我上他家过年。酒足饭饱之后,我俩便打开话匣子闲聊,不知怎的突然聊到了贾浅浅,从她的诗歌,到她的学历,再到她的职称,我的兄弟聊着聊着一声长叹:“越想越觉得鲁迅真伟大,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特地嘱咐儿子别做空头文学家。”

鲁迅不让儿子“做空头文学家”的名言,见于他死前写的一篇杂文《死》: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此文写于1936年9月5日,1936年10月19日先生就离开了人世,后由其夫人许广平收在《且介亭杂文末编》中。鲁迅过世时独子周海婴只六七岁,所以才有“倘无才能”的话。

我手头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购于家乡的新华书店。大约高中毕业前后才读到这篇文章,记得那时自己正在“做文学家梦”。可能是读鲁迅文章似懂非懂,也可能是文学家梦做得太深,我对鲁迅这段话竟然无动于衷。高中时我的数学成绩最好,自己的长处也在理科,当时要是听进了鲁迅“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叮嘱,七七年高考时我绝不会考文科,更万万不会去填报中文系。其实我自己既没有当诗人的才能,实际上也没有做诗人的兴趣,只是一时鬼迷心窍。

鲁迅先生这段遗嘱具有多重意义——我们应如何择业,如何做人,如何做父母。

“倘无才能”四字涉及自我认知,就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另外还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个地方。简单地说,既要清楚“我想做什么”,也要清楚“我能做什么”,没有前者就难以立下志向,没有后者立下的志向就是“梦想”——做白日梦的那种梦。

自知说起来容易,要做起来很难。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将“自知”置于“知人”之上。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终生的头等大事。如今,人们常把“做最好的自己”挂在嘴边,假如我们不认识自己,怎么能“做最好的自己”呢?

小时候分不清“我想”与“我能”,错把自己“想做”,当成了自己“能做”。这方面好像不是我一人糊涂,身边许多人都同样如此。老是怀才不遇的朋友,恐怕都有点“舍我其谁”的自信,还有点“天下无难事”的乐观,觉得只要自己一出手,就天下没对手。他们口口声声要“澄清天下”,到头来别说天下,连自己的房子也扫不清。

承认自己某些方面无能,第一是需要清醒,第二是需要勇气,第三需要诚实。

明白自己干不了大事,“可寻点小事情过活”,鲁迅先生给我们指出了“活下去”的不二法门。假如大事干不来,小事又不愿干,那就只得回家里去啃老,或者到外面去偷去抢去讨。可这四种“活法”,极其丢人倒在其次,关键是没有“可持续性”——不是被父母赶出家门,就是被警察关进牢门。

“可寻点小事情过活”,靠自己的汗水吃饭,凭自己的能力挣钱,我们大家不都是这样过日子吗?自己本来就是小人物一枚,恰好与“小事情”“门当户对”,平凡人干平凡事,心里踏实而又充实。

如果社会机会和收入分配相对公平,相应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谁认真勤快地对待“小事”,谁的日子就能达到小康。到那时,我们坦然地自居平凡,别人觉得我们随和平易,还有比这更舒心更实在的生活吗?

原先,我常要求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接着攻读博士,好像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近十几年来才慢慢有点“接地气”。除非对学术有强烈的兴趣,通常情况下我鼓励他们去干点实事,譬如去中小学教书,或去公司求职。另外,我也鼓励研究生积极谈朋友,一毕业就及早成家立业,享受普通人的男欢女爱。我的学生很多在北上广深和武汉等地教中小学,还有的在中学里评上了副教授,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干得很舒心,活得也很开心。讨厌教中小学“坑人”,害怕进公司“996”累人,觉得干“小事情”太没劲,不少人才动了考博的念头,熬到30岁左右才拿到学位。除了“大学老师”的名声好听,收入肯定没有进公司多,成就感不一定比中小学老师强,日子可能没有干“小事情”的人滋润,甚至还错过了找朋友的最佳年龄。

当然,要是既有从事科研的才气,又有对学术事业的虔诚,还有甘贫乐道的心境,那绝对应该选择读博深造,学术值得我们为之献身。要是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对语言高度的敏感,而且又能在写作中获得满足和乐趣,那你应该豁出去做一个诗人。在职业和工作的选择上,切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没有武松的本事却硬闯景阳岗,那不是主动跑去给老虎送餐吗?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偏要选择这种工作,完全是在浪费自己的宝贵生命。

把自己能干的“小事”干好,一直干成这件“小事”中的顶尖牛人,“小事”也就成了“大事”,平凡也就成了非凡。台湾王永庆年轻时是杂货店伙计,后来成了华人世界的富商巨贾。

农民和工人希望后代能挣钱养家,至少不让他们做父母的担忧倒贴,但较少望子成龙的虚荣心,很少要儿女成名成家的奢望,因而他们的孩子,择业往往比较实际,做人通常比较实在。

没有通读过贾浅浅的诗歌,无法谈论其诗的雅俗优劣,但不妨试想一下,工人农民的孩子要像贾浅浅那样做诗人,谁愿意来养活他们?写出了贾浅浅那样的诗歌,又有谁会给他们出版?要让一个农民工掏六七万甚至七八万块钱,出一本谁也不会掏钱买的诗集,他肯定觉得儿女神经不正常。再想想看,要是农民的女儿写了“屎尿体”诗,会有多少文人学者出来捧场?会不会有人引庄子“道在屎溺”为她抬轿?往更远处说,市民农民的女儿像贾浅浅那样写诗,能不能到那么好的211大学教书,能不能找到旱涝保收的好工作?如果这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是“No”,谁会去做一个华而不实的“诗人”?

有些领导干部、大学教师和文化科技名人,不能接受自己儿女十分平凡的现实,希望他们即使不能青出于蓝,至少也不能给自己丢脸,于是便强赶鸭子上架,要他们从事听起来“高雅”的工作。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女不才,还要为他们疏通各种关节,好“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或“空头科学家”,这样说出去很好听,走出去又有排场。只要儿女们看起来风光,他们自己就脸上有光。

把儿女推上不适当的职位,既坑害了自己的儿女,使他们成了职场上的南郭先生,在工作中找不到一点快感,又怎么可能做出好成绩?一辈子成了靠父母吃饭的寄生虫——假如能靠父母一辈子的话;同时也坑害了自己,儿女们要是才不配位,他们终将成为社会的笑柄,父母也会人前人后被公众唾弃;当然更重要的是坑害了别人,不称职者霸占了岗位,称职者反而谋不到职位。这造成巨大的资源和人才浪费,还因机会不公而引起社会怨恨。可见,让不才的儿女“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或者“去做空头科学家”,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爱儿爱女本来在情理之中,但过分溺爱必将变出意外,到头来爱之所以害之。连鸟儿也懂得驱使小鸟及早外出觅食,聪明的人类怎么就忘了让孩子们自食其力呢?其实,让孩子们学会自食其力,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健康的爱。每个小孩两三岁以后,父母就要他们自己吃饭,哪家会给孩子喂一辈子饭呢?

可在孩子找工作这方面,很多父母便常常犯起糊涂来,忘了孩子的工作该孩子自己找。他们利用权力和影响四处为孩子开后门,哪里知道自己忙着为孩子逞能,恰恰反衬出自己的孩子十分无能。这一方面使自己的孩子更不自信,另一方面又对人家的孩子极不公平。

自己的后代“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不只适于鲁迅一家的孩子,应作为每个家庭的座右铭,对于年轻人是择业的箴言,对于父母是有益的警醒。它可减少父母们对儿女前程的焦虑,更可使儿女们脚踏实地。

鲁迅早年就写了《我们怎样做父亲》,不只是文章写得极其深刻,作为教育家也深谋远虑,做人一旦通透,做父亲就自然通达。

谁说不是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过年闲话之一(...
84年前一个深夜,鲁迅留下7条遗嘱,告诫儿子不要从事2个行业
【浙江作家】唐伟安:从“不要做空头的文学家”到“诺贝尔文学奖”
明德先生|鲁迅给儿子的遗言:莫作空头文学家!
周氏三兄弟的遗嘱
为什么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