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吴江:“微教研”带来大气象
苏州市吴江区推进教研转型,以微主题、微组织、微片段来营造微课例、微课堂和微课程,进而改变整个教学生态——

  “微教研”带来大气象

  “做N年,写两年!”4月12日,在江苏省第九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颁奖研讨会上,本届大赛特等奖第一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师周菊芬如此总结自己的教研及写作之路。记者日前在吴江区采访时发现,该区积极推进教学研究转型,以“微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活动的创造性和实效性。这里有许多像周菊芬一样扎扎实实“做”教研的教师,他们成为滋养吴江教育独特品性的源头活水。

  “教研必须转型”

  3月27日,吴江区松陵一中举行微说课展评活动,每个教研组推荐一名教师,用3~5分钟时间,围绕“采用了什么方法”、“怎样使用这种(些)方法”、“为什么使用这种(些)方法”3个问题进行说课。各教研组长组成评委团为选手们逐一打分,全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了观摩。

  这是吴江区“微教研在行动”的一个场景。如今,以“微教研”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为吴江区教学研究的常态。

  “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认定,教学研究必须转型。”这几年,吴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沈正元一直这样呼吁。2012年,吴江区提出了“五突出、五转型、五提升”基础教育改革思路,教学研究转型是一个重点。
2013年3月1日,以“中小学教研视角、形式、过程、方法的务实和创新”为主题的吴江区教务主任会议在汾湖实验小学召开,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打造“微教研”范式,发出了“教研转型”的动员令。

  会场设在汾湖实小是有原因的。这所办学不到5年的新校,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指导下,以“课堂观察”为切入口,开展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得到省内外同行和教育媒体的高度关注。该校校长张菊荣说,课堂观察是他们开展微教研的“典型样态”,他们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开展主题性观察与研究,尤其注意观察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诸如课堂教学提问、学生注意力等。因为目标指向明确,听课教师带着任务进课堂,认真听、深入思、积极评,有效克服了传统意义上听评课活动存在的粗放化问题。“原来我问了这么多问题”“原来我说话这么啰嗦”,一些习焉不察的教学细节被发现、被放大后,随即得以改正。

  “我们倡导‘微教研’,就是更多以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教学事件、教学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姚伟斌告诉记者,微教研活动主题不求“大而虚”,而是“小而活”;教研程序不求“全且多”,而是“简而真”;教研时间不必规定“时长”,只要能解决一个真问题、对教师有所启迪,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真研究、实研究、管用的研究。他又补充道,“微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区别,就在于微教研人人参与,而非‘精英’专属,更接教育地气、更加实在。”而在该区教育局教研室叶根弟老师看来,“微教研”的特点则是“问题不嫌小,场合不讲究,谁都可以是发起者”。

  视角一变,满盘皆活。吴江区各级教研活动从“求大而全”转为“着微而精”,纷纷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引导教师以微主题、微组织、微片段来营造微课例、微课堂和微课程,教研活动“无微不至、无时无刻、无所不为”。

  教研员“角色重塑”

  在吴江区,教研室的地位十分突出。教育局局长史建荣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教科研工作。他认为,“教研室、教研员是教育系统的特殊群体。一个区域的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研室和教研员。”

  2009年,吴江区面向苏州大市公开招聘教研员,要求至少是区或市级学科带头人。“教研员的站位一定要高,他们应该是‘课程教研员’。”沈正元说。就在这一年,姬惠光从江苏省震泽中学的普通教师竞聘出任区中学地理教研员。他告诉记者,“我们吴江每名教研员都有5年发展规划,不仅要自我学习、研究,还要定期与骨干教师上同题课。”

  如果说遴选教研员是吴江区提高教研人员“标准配备”的改革举措,那在教研组织形式等方面做的相应改变,则体现了教研员在微教研中的角色定位。余家友是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兼任小学语文教研员。他说,随着微教研的开展,教研员不再是专家、裁判员角色,而逐渐成为教研活动的“群主”。从2012年开始,吴江区各学科教研组以学期为单位,面向课堂一线、基层学校海选教研主题,许多散发着泥土香、草根味的教科研问题成为教研焦点。比如,新授课怎么上?专题课怎么上?一轮复习课该怎样教?这些切近不同发展层面教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教师们觉得“教科研其实很有意思”。

  以校为单位推进微教研,或多或少存在“封闭性”的先天不足,特别是专职教师匮乏、师资数量不足的小学科,更难以开展真正意义上具有学科特质的教研活动。如何化解“萝卜烧萝卜”的尴尬?对此,从2009年起,吴江区启动了联片教研活动,以小学科为试点,打破学校壁垒,分别成立联片教研组,由“片长”会同片内骨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比如黎里片建立了小学“校际评课、校际互访、校际专研、校际同行”活动模式,松陵片各中学利用网络平台让联片教研组成员随时互助研讨。“现在松陵片三分之二学校都有了自己的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区教育局教研室思想品德教研员沈丽萍介绍说。

  “其实科研离自己很近”

  “以前班上的女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现在常常有学生感叹:怎么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说这话的是吴江区松陵一中数学教师蒋骏哲,今年是他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第7个年头,他向记者描述了开展微教研之后课堂的变化。“比如推导扇形公式,原先为节约所谓的教学时间,我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而现在,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接受度和兴趣点,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记得深刻。”

  “原来老师们都怕研究,主要是被‘课题’做怕了。”松陵一中副校长钮烨烨笑着对记者说,“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许多老师都说,原来科研离自己很近。”2013年3月起,该校积极开展微教研活动,由一名行政领导挂钩一门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成立合作小组,不拘泥于时空与形式,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或某个知识点、某个活动),面向所有学科,灵活方便地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微教研“简易性”“即时性”“渐变性”的优势,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课堂的改变和学生的改变。

  在这样的模式锻造下,吴江区涌现出两个“特级群”,一是以薛法根、张学青和管建刚为代表的“小学语文特级群”,二是以吴江高级中学为代表的“年轻学校特级群”。吴江高中这所建校不满15年的学校,目前共有4名特级教师。其中,该校副校长、历史特级教师唐琴领衔设立了一个有13名成员的工作室。在她看来,“一个学科没有研究是很可怕的。”2011年,他们研究课堂特色;2012年,关注教学模式;2013年,开展“我的教学观”大讨论。“依靠小团队的工作模式,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传播,在实践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吴江区各个层面的微教研活动共有1200多个。”姚伟斌告诉记者,吴江全体教师都投入到教研组、学校、片区和区级各个层面的微教研活动中。

  站方寸之位置、具天地之背景的“微教研”实践,渗透到了吴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生命深处;微教研释放出的教学研究转型红利,改变了吴江师生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吴江的教学生态。“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教师幸福地教”,2011年吴江区教育局提出的愿景目标,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现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教研制度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
怎样做好教研员工作
浙江教研室张丰教学管理讲座
[上海教研] 宝山区开展 “主题式校本教研”,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再谈新时期中小学教研员的工作价值 - 朱志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