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归课堂本真 凸显数学本质

回归课堂本真   凸显数学本质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也是广大数学教师的理智选择和永远的追求目标。回想课改初我们走了不少弯路,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致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学效益低下的现象常有发生。现在,值得欣慰的是,在追“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逐步走向成熟,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地回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学生学得扎实,获得真正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

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泛化现象:

一位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课始,出示了十分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儿童公园”的精彩画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个儿童公园太漂亮了!里面有许多的玩具。

生2:我发现了这儿有过山车。

生3:还有碰碰车。

(老师分别予表扬,表扬他们的金睛火眼,真会发现问题。)

师(耐心地):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3:我发现小朋友们在玩荡秋千。

生4: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做游戏。

师(着急地):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还有摩天轮,上面的小朋友们在和我们招手呢。

师(有些失望):还发现了什么?

……

(十多分钟过去了,在老师“还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始终没有发现老师所要的“数学信息”。)

[思考]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但不难看出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本来只需要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结果由于老师的“你发现了什么?”此没有目标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岔开了话题;由于老师不敢轻易地去否定学生,还继续给予鼓励,任由学生发言,泛化下去,使数学课变味了,冲淡了教学的主旨。不能使学生的思维有的放矢,不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搜集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不能直接切入本课的核心环节,为本课学习服务。

回归实效:

同样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情境引入,请看另一位老师的做法:

屏幕出示情景图。

师:图上有什么动物?兔是怎样排列的?

生:兔是2个2个排的。

师:想知道兔一共有多少只?怎么办?

生:2+2+2。

师:不加能看出来吗?怎么看的?

生:可以数双数,2、4、6。

师:对!既然是2个2个排的,我们还可以这样数1个2、2个2、3个2,学生跟着一起数一遍。

(屏幕上再添加鸡的情景图)

师:鸡有多少只?你能用加法来表示吗?

生:3+3+3+3=12

师:怎么数呢?

生;1个3、2个3、3个3、4个3。

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算式中数一数。

[思考]

案例中,该老师对此教学环节的处理是直接切入:“图上有什么动物?小兔是怎样排列的?”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的图画就表示3个2。在课伊始就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几个几的表象,目标明确,让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几个几”服务。抛弃了一些故弄玄虚,毫无价值的东西,课堂上更多体现的是真实、有效,让一些盲目的泛化现象得到理性的回归,充满着数学的真实美和智慧美!

二、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建构主义所大力倡导的理论,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却大多停留在为教而教的层面上。

如一位老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教师提了一个问题: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起合作讨论,一起探讨解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随着一声指令,顿时下面立刻像炸开了锅,“嗡嗡嗡”一片闹哄哄,教室里就听到同学们的声音,学生们有的站起来,有的争得面红耳赤的,声音很响,看起来讨论很激烈。两分钟后,教师说“停”,下面马上静下来。然后汇报,象征性地让几个学生说一说,下面学生爱理不理,老师也没有及时帮助进行梳导。接着后面又进行了两次这样形式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一堂课象这种象征性的合作学习交流共进行了3次,每一次都是匆匆忙忙地收场,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参与作用,使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使课堂有“温度”无“深度”,只“外化”而无“内化”。

请欣赏下面另一则案例:

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引导学生认识了1/2以后,布置了这样的操作:

师:任意选择一个图形,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4用斜线表示出来。

生:学生操作。

反馈交流

师:说说你做的1/4是怎么得到的?

生1:把一个长方形对折,也就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画斜线的就是它的1/4.

师:还有不一样的做法吗?

生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画斜线的部分就是圆的1/4.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部分是它的1/4.

…….

展示学生作品:

 

师:他们的阴影部分,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

生1:因为都平均分成4分.

生2:每一份大小都一样。

生3: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都是取了其中的1份。

师:虽然图形形状不一样,折法不一样,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

[思考]

从这则案例中可以看出,老师抓住探究的重点,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操作,激活学生内在的探究思维,很机智地让学生生成的问题又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满腔热情地再次投入观察思考和探索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对1/4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内化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突出了分数的本质。在此,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满足,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

与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学生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如一位老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首先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顶点下定义,其次通过动手操作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个数。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有几个顶点?(学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

[思考]

这位老师没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针对最近发展区来进行高层次的教学,她低估了学生已有的基础,阻滞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我们再来欣赏另一位老师的课例《圆的面积》:

第一个层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思考“圆”这种曲线图形,怎样求面积。学生在分组合作下,由开始的摸不着头绪到逐步思考、尝试、动手操作,最后得出初步的设想:可以将圆切割成几个“三角形”(扇形),再把几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比较接近的平行四边形;第二个层次,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想办法把圆片变成近似的三角形,再想办法让拼成的图形尽量接近平行四边形;第三个层次,尝试推倒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活动,学生用了极少的时间就完成了。在此活动中,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来展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大胆猜想、尝试、动手操作和同伴互助一步步地完成圆的面积推导。通过这样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学生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学会学习,真正促进了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前行中,我们看到了数学课堂的本质回归,凸显着浓浓的数学味,达到促进新课改理念与数学教学的和谐,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学科教学总结大全
教师如何读懂自己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4000字】
辩课实录:如何实现“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