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入侵中国路线图
     大明王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南京迎来千余年来第一次外战。这一战,城内万余明军对阵53名倭寇,规模比后来1937年那场南京保卫战小太多,但南京蒙受的耻辱并不少。20倍于敌的明军面对区区53名倭寇,居然紧闭城门,不敢出击。倭寇攻城两天,虽未成功,但竟搏杀明军千人,自己不折一人,从容离开,而明军竟不敢追击报仇。  
如果说1937年发生的南京大屠杀是这座名城的“百年之耻”,那1555年53名倭寇攻打南京,就是这个名都的“千年之辱”。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思辨
  【浙皖受辱】
  倭寇杭州湾登陆,兵分两路长驱直入
  1555年6月7日,浙江杭州湾南岸上虞县的居民正在纳凉,突然发现海边冒起了烟。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艘船烧起来了。这艘船显然不是大明制造,就在大伙议论纷纷时,从船上下来的百余名倭寇开始了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行动。这股倭寇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南京。
  目标奇怪:不劫财不劫色,专爱打县城
  据《明史·日本传》载,这百余名倭寇在杭州分兵,一路北向,一路西窜,本文主角是西窜的53名倭寇。他们在浙、皖、苏三省进行了一次不可思议的大纵深窜犯和“游击”,路线非常清晰:
  浙江:上虞--会稽--杭州--淳安=> 安徽:歙县--绩溪--旌德--泾县--南陵--芜湖--太平府=>江苏:江宁--南京--溧阳--宜兴--武进--无锡--苏州
  据查,这53名倭寇来自日本九州。从这股倭寇的行动特点看,很可能是九州最南端的萨摩(今日本鹿儿岛县)人。1555年,日本九州战事频仍,战败的武士沦为浪人,不少就选择到中国沿海当海盗。
  倭寇不远千里,漂洋过海跑到大明王朝的地盘上撒野,目标不外有二,一是劫财,二是劫色。但这53号人很奇怪,对财物和女人都不感兴趣,专爱打县城、杀官兵。不少人怀疑这53名倭寇是日军派出的侦察部队,目的是探路,为日后大举进攻中国做准备。
  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儒学家雨森芳洲,曾这样评价萨摩人:“好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不过萨摩州民俗却不一样。谁犯了大罪,官府不需要囚禁他,只要告诉他,你罪大当死。那么这个人答应一声就回家剖腹自杀,没有任何犹豫。关于日本人轻生的说法,实在是因为萨摩州而得名……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就义,君子之所难。而萨摩州则人人如此,岂有气节之可论,概其土风奇怪云。”总而言之,不必把他们想得那么仁义精明,他们的动机和无畏有时候很原始,也很无来由。
  武艺强悍:真人“借”箭、双刀锋利
  明代著名画家、亲历倭患的仇英曾作《倭寇图卷》,现藏日本东京大学,是学术界公认的描绘倭寇形象最权威的图画。组图显示,明军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那些上身仅着单衣、下身只穿兜裆裤、光着脚丫的矮小倭寇,往往把盔明甲亮的明朝正规军杀得一败涂地。
  地方正规军和民兵多次以绝对优势兵力想围歼西窜的53名倭寇,不料竟屡遭失利。这股倭寇走州过县,在浙皖苏三省转战80余日,暴走3000余里,杀明军官兵约4000人。
  史料的记载既使今人触目惊心,又让国人羞愧难当。在南陵之战中,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明军官兵之所以崩溃,是因为他们发现倭寇竟然能接住自己射出的箭,还挽弓回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士兵,向敌人射出一颗子弹竟被对方接住,还有勇气与对方打下去吗?
  其实,让明军官兵恐惧的还不是倭寇的箭术,而是其长刀。倭刀质量高,倭寇刀法也好。他们擅使双刀,挥舞之下,一片刀光,“上下四方尽白,不见其人”,可在1丈8尺的范围内杀伤对方。
  这股强悍的倭寇在浙江没呆多久,只有一次作战记录。原来,浙江也有自己的“特种兵”,即武艺高强的武僧组成的“联防队”,他们凭一根棍子就把拿日本刀的武士揍得满地找牙,令倭寇闻名胆寒。这53名倭寇的船被吹到浙江,只好硬着头皮上岸,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窜到安徽。
  战术实用:“长蛇阵”“蝴蝶阵”出奇制胜
  区区53名倭寇在中国东部三省如此横行,不仅依仗高强的武艺,还创造了有效对付官兵的步兵战术,即“长蛇阵” 和“蝴蝶阵”。
  倭寇登陆后,往往排成一路纵队行进,把最能打的人安排在一头一尾,用尾攻击官兵之头,用头攻击官兵之尾,是为“长蛇阵”。遇到明军,倭寇立刻散开埋伏,倭首适时以挥扇为信号,伏兵从四面舞刀而起,状似蝴蝶,又为“蝴蝶阵”。当时虽是夏天,但倭首的扇子可不是用来扇凉的,它是用皮或薄铁皮制成,上面画着一些神鬼图像来吓人,不仅发挥“信号旗”的作用,本身就是一件防御兵器。长蛇阵和蝴蝶阵不仅可以有效抵销明军火器的杀伤力,而且便于对明军实施包围。
  遇到明军时,倭寇往往先派出少数武士,在阵前蹦来晃去,时而跳跃,时而卧倒,时而蹲下,引诱明军施放弓箭和枪弹,等明军弹矢空竭时再发动进攻。明军自知近身搏斗不如对方,箭弹放完往往产生慌乱和动摇,心自先溃,不敢接战,扭头就跑。此时,倭首一挥扇,散伏在周围的倭寇纷纷挥舞长刀杀来,对后退明军穷追猛打。如果明军不退,倭寇则分为两队向明军阵后迂回,实施包围。当然,倭寇偶尔也有战败的时候,就把玉帛金银丢在路上,乘明军争抢财物时逃之夭夭。
  【南京蒙羞】
  53名倭寇杀近城南大小安德门
  53名倭寇不仅在安徽横行无忌,甚至上演了攻打大明陪都南京的拍案惊奇。南京城墙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手里建造起来的,坚固厚实,连炮弹砸在城墙上都会弹回来,所以后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数万精锐湘军打了三年都难以攻破。区区53名倭寇,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就敢攻打南京城,着实让人费解。其实,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53名倭寇受了日本国内战争的影响。日本国土面积小,城市也不大,作战规模往往不到千人。在关于日本战国的影视中,常常可以看到某武士信心满满地向将军请命,给我几百人,一定把某城拿下。中国观众肯定忍不住发笑,看看咱的城市攻防战,参战人数多以“万”为单位计算,是他们的100倍。
  7月底,53名倭寇杀到大明王朝的龙兴之地南京,大明陪都准备好了吗?
  南京城防总指挥是谁
  答案是杨宜。您一定没听说过。其何许人也?
  倭寇打到南京前一个多月(1555年6月),杨宜才以南京户部右侍郎的身份总督南直隶 、浙江、福建几省军务。事实证明,用杨宜很不合适。
  一看杨宜的履历就不对劲。他的前任是南京兵部侍郎周琉,他前任的前任是南京兵部尚书张经(1555年5月上任) ,均为国防部官员出身,都是抓军事的内行,张经任内还取得了自抗倭以来的首次大捷即王江泾(今江苏吴江盛泽东南)大捷,杀敌近2000人 。明政府竟用杨宜这个财政部的副手来当东南军区司令,显然是鲁班出征,关公伐木,所用非人。
  再看杨宜的人品也不怎样。杨宜上台后,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一切唯赵文华马首是瞻。赵在北京是户部侍郎,不算顶层高官,但他是当朝权相严嵩的义子,后台硬,而且当时是朝廷派到东南视察军务的钦差大臣。张经虽然打了大胜仗,但得罪了赵文华,结果被诬陷,先丢了官,后没了命。杨宜和赵文华都是财政系统的人,所以能够上位。赵文华任人唯亲,又好受贿敛财,还爱揽功,下面的人打了胜仗,功劳尽归他,大家没有功劳不得赏,“兵机纪律因之大乖,将士人人解体,贼寇愈炽” 。
  最后看杨宜的工作能力也不行。杨宜是军事外行,上台后提不出自己的施政措施,只好沿用前任张经的办法。因为浙江人打仗太滑,张经曾请准从其他省调“客兵”到浙江剿倭。杨宜也这么做,却没有张经的驾驭能力,根本管控不住“客兵”。比如四川兵就和山东兵打起来,差点把前线将领都杀了。
  53名倭寇攻打南京发生在杨宜上任不久。但从史料记载看,出面组织御敌的不是他,而是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至于杨总司令,不见指挥打仗的记录,也许躲在家里发抖呢。
  抗倭名将戚继光胡宗宪为何不出场
  读者会问:倭寇入侵,戚继光在哪里?
  戚继光是倭寇的克星,有民谣唱道:“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53名倭寇于1555年6月从浙江上虞上岸,一个月后,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差了一个月,倭寇由浙入皖,戚继光没有赶上消灭这股倭寇的战事。
  戚继光的远祖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后在云南战死。明政府感念开国将领,按贡献大小制订了优惠政策,戚家可以享受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明代的“卫”,编制5600人,相当于现在的旅,指挥佥事是“卫”的三把手(正四品),有4人,分管练兵、司务、屯田等事宜。戚继光16岁(1544年)世袭此职,负责屯田,相当于现在的旅后勤部长。他事业的起点不低了,但进步不快,9年后才从“旅一级”调到省里,升任山东都指挥佥事(正三品)。27岁那年,他被平调到浙江任都司佥事。可见戚继光从军以来,一直负责屯田,没有直接对敌作战的机会。需要说明的是,戚继光调到浙江与小股倭寇入侵只是巧合,并不是因为要对付这股倭寇才调来的。戚继光在山东没有与倭寇打过仗,当时名气不大,到浙江后不受重用,比较郁闷,在做好后勤工作之余,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察战场上。可惜调研报告等材料上报了不少,但都石沉大海,没有引起重视。但熟悉浙江地理环境,对日后戚继光灭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最后,戚继光的才干总算被一个领导看上了,此人就是后来的浙(江)直(南直隶)江(江西)福(福建)东南四省总督胡宗宪(南直隶徽州府绩溪县龙川人,)。
  胡宗宪26岁中进士,先后在山东和浙江干了几年知县(正七品),积累了基层工作经历,然进京后一直在都察院工作,偶尔受命到省里巡按。胡宗宪巡按过宣抚、大同、湖广,但42岁(1554年)时巡按浙江才是他人生事业的转折点。来到浙江的次年5月,他参与指挥王江泾大捷,在嘉兴设计毒杀数百倭寇,因功从浙江巡按御史一跃为右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察院三把手)兼浙江巡抚,连升三级。仅仅一年后,他又升任四省总督,成为戚继光的上司。
  53名倭寇从浙江上岸时,胡宗宪刚刚升任浙江巡抚,还管不到安徽和江苏。这股倭寇在浙江犯事,胡宗宪正要组织剿灭,他们又窜到了安徽。至于戚继光,还在干后勤,更没有机会对付这帮倭寇。
  南京为何失去秣陵关雪耻的良机
  53名倭寇攻打南京时,南京城防与之前历代相比,已是天翻地覆。明代南京城分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层,是大圈圈套小圈圈的格局。京城是在朱元璋手里完成的,耗时20年(1366~1386年),周长33676米,世界排名第一。城墙高14~21米,基部宽14~20米,顶部宽4~15米,极为坚固。不过,倭寇攻打的不是第三层的京城,而是最外层的外廓。外廓俗称“土城头”,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成,建成时共开16门。除城门及其附近地段的城墙因用砖石砌成,较为坚固外,其他地段多利用山崖砍削或培土夯成,不够坚固。当时还能应付一阵,逾600多年后今人已难见踪迹。外廓周长180里 ,圈地2000多平方公里,便于兵力在廓内机动。
  倭寇在浙江和安徽流窜,江苏有所耳闻,略有准备。当53名倭寇自太平府(今安徽当涂)进犯南京外围据点江宁镇时,发现江宁指挥把总朱襄、蒋钦率300多人驻守江宁板桥。倭寇未立即发起进攻,而是等明军开饭时发动突袭。朱襄等赶紧扔掉饭碗,仓促应敌,结果全军覆没,被杀掉300多人,朱襄战死,蒋钦负伤被击落马下。
  江宁失陷,南京城南大门洞开,53名倭寇于7月底杀至外廓城下。届时城内守军上万,应付起来当绰绰有余。但听说倭寇杀来,总督杨宜临战无措,只得由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出面组织守城。张时彻摸不清倭寇底细,不敢贸然应战,下令关闭所有城门。倭寇沿外廓南段大安德门、小安德门、夹岗门等门(均在今安德门、石子岗附近)伺机破门而入,与守军接战两次,杀掉近千名守军,但没有找到突破口,向南奔秣陵关悻悻而去。两天打了两仗,南京守军战死800~900人,其中包括一名把总,一名指挥。战死这么多人,竟没有杀掉一个倭寇!前敌总指挥张时彻23岁中进士,但军事历练少,任南京兵部尚书前,唯一的军事经历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此次南京蒙羞,55岁的张时彻遭到御史弹劾,被迫辞职还乡。
  南京外廓的工事是四层城防中最薄弱的,疑似“豆腐渣工程”。但在倭寇眼里,比日本国内的城墙高大多了,几乎无隙可乘。南京城虽免遭涂炭,但事后得知倭寇居然只有53人,真是大大丢了一回丑。当时,著名文人归有光恰好在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是事件亲历者,他愤言:“平昔养军果为何?”
  南京本来还有机会雪耻,那就是守住秣陵关,关门打狗。当时,秣陵关由应天推官罗节卿、指挥徐承宗负责镇守,麾下有守军千余。令人气愤的是,守军大概听说了朱襄等人战死的消息,居然吓得“奔溃,贼遂过关”。倭寇南到溧水,典史林文景率兵迎战,又被打败。邻县的署县还没看到倭寇,县丞赵珠臣先撒丫子跑了。倭寇大摇大摆进入署县城,在一民居中放心睡了两天才走。
  【挽回颜面】
  苏松巡抚曹邦辅亲赴一线力歼倭寇
  眼看53名倭寇就要把大明王朝外强中干的遮羞布扯下,苏松巡抚曹邦辅总算带人将这股倭寇全歼在苏州杨林桥附近的禾田里,替大明挽回一点颜面。
  “终结者”曹邦辅吴林庙初胜
  53名倭寇从秣陵关奔出,经溧水、溧阳,朝宜兴、无锡方向而去。宜兴至无锡有180余里,这股倭寇只用了一个晚上时间,足见其精力之旺、脚程之快。
  最后将53名倭寇全歼的,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人——时任苏松巡抚曹邦辅。曹邦辅曾在河北干知县积累了基层经验,然后以御史和巡案身份出察云南与陕西,之后回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曹邦辅素有知兵之名,1555年巡案南京时,正遇上53名倭寇来犯。
  曹邦辅决心将这股嚣张的倭寇解决,布置了层层包围圈,不让其有隙可钻。为鼓舞士气,他披上甲胄,亲赴一线督战。有领导在,官兵们的信心和勇气大增,很快寻获这股倭寇的踪迹,很快在苏州吴林庙擒杀其中27人。
  剩下的26名倭寇杀出重围,到苏州城灵岩山太湖边夺了几只民船,想走水路逃脱。曹邦辅早有准备,在太湖上布置了重兵,迫使倭寇放弃水路,躲进横泾前马桥一间民舍。曹邦辅不想让官兵们作无谓牺牲,于是下令施以火攻。倭寇们被烧出来,竟又杀开一条血路……
  无名英雄血溅苏州城外
  8月12日,这是剩下的26名倭寇最后一天看见太阳。
  曹邦辅率部众一路紧追不舍,不料在浒墅关(今苏州吴县西北30里)附近的杨林桥(平望南)突然追丢了。眼看就要功亏一篑,一个叫车梁的军官在田禾中搜索时,突然踩到一具倭寇的尸体,一摸还有余温。他判断倭寇没跑远,又见“草露微动”,故意让大家齐声高喊“贼人躲在田里”。残寇以为自己暴露,赶紧站起身再逃,最后全部就歼。倭寇当然不会束手待毙,死前还搏杀了太仓指挥使张大纲。史载“大纲手刃数人,力尽死之” 。
  全歼这53名倭寇,得益于曹邦辅的正确指挥,也离不开另外两个普通百姓的贡献。这股倭寇到了无锡,想经北边的常熟到柘林与另一股300人的倭寇会合,就抓了两个当地人带路。这两个老百姓十分痛恨倭寇,故意背道而驰,带着这帮人向南走,一遇到路人就让他们去告官。等这股倭寇走到苏州,曹邦辅已布下天罗地网。当倭寇发现自己被包围,两名老百姓成为其泄愤的对象,被乱刀分尸。 《筹海图编》为这两位无名英雄记上了一笔:“二人之绐贼,其功固非碌碌者,惜二人之姓字不传耳。”

  【嘉靖不靖】
  53名倭寇为何能横行浙皖苏三省
  大明王朝“太平军”
  明朝实行“世兵制”,设卫置所,把一些户口纳入军籍,世代为兵。这些军户平时下田种地,战时上马击敌。由于承平日久,卫所官兵素质差得惊人。有的世袭将领连马都不会骑,连旗帜信号也弄不清楚,上阵往往一触即溃。
  53名倭寇横行浙皖苏三省,竟能徒手接到明军射出的箭矢,仅仅用倭寇武艺高强来解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明军射击的力度和精度太差。箭术退化不过是明军训练和武备松弛的一个缩影。
  有人也许会问:明军不是有火器吗,难道热兵器还打不过冷兵器?明军确实有火器,主要是鸟铳,但材质和技术都太嫩了。鸟铳铳管得用精铁(即钢),1斤精铁需要10斤粗铁才能提炼出来。这就决定了鸟铳难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的鸟铳往往粗制滥造,开枪时铳管开裂司空见惯。除此之外,明军的鸟铳还有个致命的问题,即发射一枪程序太多,一套动作做下来,至少得20多秒,实战中一支鸟铳往往只能放出一枪。
  东南总督“走马灯”
  古代官场有个传统,新官上任后,往往会抛弃前任的施政思想和方针。政策措施当然需要创新改革,但所谓过犹不及,如果人事调整过于频繁,政策措施延续性太差,必然产生不利影响。
  1552-1555年的4年中,东南沿海抗倭总指挥竟然换了4茬,依次是都御史王忬、南京兵部尚书张经、兵部侍郎周琉,户部侍郎杨宜,最短的只干了34天(一说45天)。
  这四任总督中,有庸才,也有干才。就在53名倭寇窜入前一个月,张经指挥明军取得了著名的王江泾大捷,打败了徐海率领的约2000人的倭寇船队,被认为是嘉靖御倭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明明是张经指挥了这场大捷,钦差大臣赵文华却要抢功。一番争斗之下,张经被弹劾解职,不久被处死。
  海上抗倭难实现
  抗倭无非上中下三途:下策是陆上抗倭,中策是海上抗倭,上策是直接出兵日本。朱元璋订下祖制,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上策是没法执行了。中策总可以实施吧?明朝偏偏采用了下策,为什么?
  明朝人当然不比我们笨,也知道应该从海上拦截倭寇。关键问题在于,嘉靖皇帝不会同意,理由也很简单:真正危及大明王朝统治的威胁来自北方,不然朱棣把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干嘛?倭寇是疥癣之疾,北虏是心腹之患,孰轻孰重,嘉靖清楚得很。
  53名倭寇攻打万余明军把守的南京城,就好比从大明王朝虚胖的身体抽出一管血,化验出这个王朝已百病缠身。读到这里,对倭寇打南京的奇事,我们惊讶的表情也许已经换为沉重的心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胡宗宪是被历史谈忘的民族英雄呢?
公元1555年,72名倭寇登陆杭州湾,一路劫掠至南京!官军束手无策
此人才是明朝抗倭第一人,功劳不下于戚继光,结果被迫在狱中自杀
浙江人不但会做生意还会打架,戚继光从这里起步打造“戚家军”,成明朝最强
嘉靖时期倭寇中明朝人占70%,但他们做起恶来,不比真倭差!
无棣人谷中虚:英雄背后的智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