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玉奇临证治验方

李玉奇先生运用自创方经验

1.升阳益胃饮子

方药组成  

党参10克,黄芪10克,苦参15克,升麻15克,黄连10克,桃仁15克,柴胡15克,薏苡仁25克,甘松15克,莪术10克,红豆蔻10克,茯苓20克,枳壳10克,白芥子15克,小茴香5克。

功用主治  

升阳益胃,降浊化瘀。适用于浅表性胃炎。

李先生实践经验  

随症加减:

①胃脘刺痛不止:加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紫菀20克。

(2)呃逆:加柿蒂15克,扁豆20克,陈皮15克。

③呕吐:加藿香15克,紫苏15克,半夏15克。

④胃脘灼热,口吐苦水:加枇把叶20克,连翘20克,射干15克。

⑤咽梗呃逆,气闷膻中:加桔梗20克,昆布20克。

⑥经久便秘:加火麻仁10克,炒杏仁15克,郁李仁10克。

⑦泄泻:加山药30克,莲肉20克,诃子10克。

⑧两胁下痛:加姜黄15克,有郁金15克。

⑨烦躁不宁:加焦栀10克,豆豉15克,合欢20克。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因此在中医学中归属于胃痛的范畴;然而,又因为各种兼夹症的不同,也包含了胃痞、嘈杂、呕吐等病在内。

病机有以下几种:

①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客于胃腑,皆可导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尤其是寒邪客于胃腑,或者过服寒凉,导致寒凝气滞胃痛。

②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气壅滞,导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如过饥过饱,或者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及脾胃,导致气机壅滞。

③情志不畅:如忧思恼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

④久病素虚诸劳: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导致脾胃失养,不荣则痛。

李氏临证心得  

浅表性胃炎,临床多见脾虚胃热型。

一般所见:形体并不消瘦,神态自如,面色尚有润泽,舌体多偏胖,偶伴有齿痕,舌面有津液附着,并有少许白苔,舌质多红,口唇润泽,脉多沉细或弦细。胃脘按之有轻微疼痛,胃上脘(近贲门部)多有压痛。偶有吐血,或大便潜血。

临床特征为:胃脘刺痛,胀满不显,嘈杂,胃部不适,呃逆上气,堵塞咽喉,大便多溏,或大便先硬后溏,食少纳呆较为明显。

从胃内镜下所见:胃黏膜多光滑,皱襞多规整,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少有隆起或糜烂,唯急性反应居多,常见胆汁反流。但不容忽视的是浅表性胃炎经胃黏膜钳取活组织,病理发现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改变亦非偶见,此为胃癌癌前病变的征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临床辨证虽属虚寒为多,但附子理中丸、八宝瑞生丹等辛温燥热之品应为禁忌,而补中益气汤等亦不须问津。因为过用苦寒而伤胃阳,过于泄下而伤脾阴,过于辛温燥盛伤津,过于行气而伤宗气。应宜升阳益胃升清而降浊,浊化而瘀消,所谓炎症随浊去而化。

治宜升阳益胃,降浊化瘀。方药宜升阳益胃饮子(临床经验方)。水煎服,连服12剂为1个疗程。

2.养阴益胃汤

方药组成  

苦参10克,黄芪10克,生地榆20克,石斛20克,知母20克,白蔹20克,马齿苋20克,桃仁15克,鳖甲20克,槟榔片20克。

功用主治  

益气养阴,兼以活血化瘀。适用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李先生实践经验  

本病由重度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为第二阶段病变的继续。胃脘郁热形成,炽热化腐,病在血分。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经胃内窥镜和病理区分为:轻、中、重三度。病程的演变多在1-3年。

四诊所见:形体消瘦,面垢神疲,脉来多弦细或弦实有力。舌体瘦薄,有板状样舌形,或香蕉样舌形,或锥样舌形,舌枯萎、干燥少津液,苔白腻。

症见中脘胀闷,疼痛不显,痛则多在饭后1-2小时发作,持续2-3小时渐止。时有呃逆,口吐清水或苦水,胃脘嘈杂、灼热,口干饮水,但不欲咽,因病在血分不在气分,为血燥之特征。食少纳呆,厌油腻,体重急剧下降与脉来有力相伍。 欢迎关注先行医社微信公众号

当腹胀不得缓解,大便又不正常,经用健脾和胃、宽中行气、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豁痰化结等法屡治不效时,应当考虑大肠传导失常,下气受阻,每因肿瘤所致,急需做结肠镜以求确诊。

从胃内窥镜下所见:胃黏膜红白相间,血管暴露明显,胃皱襞不规整,近胃窦部多有水肿和急性反应,胃窦和胃角部有隆起或花斑状。于隆起部钳取活组织3-7块,病理所见腺体萎缩,而据其病变程度划为轻、中、重三度。轻、中度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出现轻度不典型增生,证多郁热。

在治疗上,应重视益气养阴,兼以活血化瘀,疗程当在1-3年坚持治疗可告逆转。治疗应在胃内窥镜监护下进行,4个月应做1次检查。因本病多泛酸,故碱性药物应慎用。

李氏临证心得  

水煎服,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随症加减:

①口干欲呕:加芦根25克,白茅根15克,葛根10克,天冬20克。

②嗝逆于喉间至食道上端,有异物感:加桔梗20克,木通10克,昆布20克,海藻20克,射干15克。

③饥饿无度(消渴病除外)此乃胃中有伏火或肾水匮亏,脾为自救而欲饱食而不盈,此为素虚:加山药4,0克,胡黄连10克,莲肉2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20克。

因组方潜有愚意特作如下方解:黄芪、苦参、生地榆为君药。黄芪益气固卫,和敛脾阴,排脓而生肌,益三焦元阳,补五脏诸虚不足,其性不温不燥,不伤胃津;苦参除列人参之外,其味大苦而寒,苦以燥脾胃之湿,兼泄气分之热,亦清血分之热,当胃家湿热盛,则口淡不欲食,唯苦参则能润之;地榆凉血止血,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

故谓:“清则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过滞。”三药合参为君,补之于气,降之于火,进而胃阳得以升发,脾阴得以和谐,使胃气来复。石斛、知母联味为臣药,意在滋养胃津以防燥,尚能补脾阴之不足;白蔹、马齿苋、桃仁活血以解毒,毒去瘀热自消,并佐其不腻;鳖甲、槟榔软坚化积而疏郁滞,化腐而生新。

诸药相须相补,补中有攻,攻而不伤胃气,滋阴软坚两相调和而凉血解毒,使脾阴得救。是为本方之寓意,用之每及应手。

3.化腐复胃汤

方药组成  

黄芪40克,重楼10克,甘草20克,苦参20克,皂刺10克,刺猬皮10克,白术20克,山药20克,莪术15克,桃仁15克,浙贝20克,白花蛇舌草40克,射干15克,蚕沙15克,香橼15克,砂仁20克,知母20克,天冬20克。

功用主治  

益气养阴,祛腐生新。适用于萎缩性胃炎。

李先生实践经验  

本病临床特征是中脘胀满甚,而疼痛并不显。少数病例痛胀并作,多在饭后1-3小时隐隐作痛,厌油腻,偶有欲呕,肠鸣嗳气,多便秘,食少纳呆,呃逆频仍。由于病势发展和摄取营养不足,体重往往在2-4个月下降3-10千克,此为萎缩性胃炎的特有指征。 欢迎关注先行医社微信公众号

萎缩性胃炎发展到重度期,经过系统治疗并在胃镜监护下进行是可以逆转的,需3-5年方可逐渐恢复。实践证明,在短期内治愈是不可能的。在胃镜监护下,其治疗周期为3-4个月。一旦发现早期胃癌,应立即手术,以防延误手术机会。

 

一般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常以益胃健脾、疏肝理气、润燥生津或攻下法等,平胃散为首方。而在多年研究本病中,采取祛腐生新、益气养阴法而收到满意效果。

李氏临证心得  

本方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

随症加减:①口吐苦水:加黄连。②口吐清水:加干姜。③多唾而不止:加益智仁20克,射干10克。④口吐酸水:加红豆蔻、乌贼骨。⑤经久便秘:加桃仁、杏仁、郁李仁、皂角子、黑芝麻。⑥厌食:加蓼实子、马蔺子。⑦体重骤减:加山药40克。⑧伴有低热(结核除外):加鳖甲40克。⑨反酸:加马齿苋40克,乌梅10克。⑩少寐多梦:加合欢、莲子心。

妇女更年期,身痛浮肿:加柴胡30克,桑皮40克。

呕吐(吐食)多由幽门水肿,食物通过受阻逆返于上:加薏苡仁40克,当归20克,茴香5克。

服药过敏起皮疹:加白鲜皮、蝉蜕。

服药呕吐:加半夏、干姜。

服药立即泄下,此胃虚肠亦虚:加党参40克,升麻15克,白芍20克,大枣15克。

4.升清降浊饮子

方药组成  

苦参15克,黄芪10克,枳壳10克,山药20克,苍术15克,滑石10克,黄连15克,茯苓20克,升麻15克,蒲公英25克,败酱草20克,连翘20克,白豆蔻15克,薏苡仁20克,柴胡10克。水煎服,连服30剂为1个疗程。在胃镜监护下服药。

功用主治  

益气清热,化浊利湿。适用于反流性胃炎。

李先生实践经验  

从胃内镜下清晰地看到橘黄色胆汁弥散于胃窦部,激惹胃窦部黏膜发红、水肿和充血。症见胃脘灼热感,胃中嘈杂,似热非热,似饥非饥,胃脘不适,难以形容。多伴有泄泻病史,胀满于脐下尤为明显。辨为胃脘郁热证。经久不愈,治疗颇为棘手,并能诱发萎缩性胃炎。

据本院胃镜室统计,1992-1993年期间,经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共2941例,其中反流性胃炎666例,占22.65%。由此可见,反流性胃炎占脾胃病很大比重,在胃镜确诊下治疗尤为必要。

李氏临证心得  

胃为五脏宗主,其气腾而上感,则脉见于人迎,其津充而下输,则脉涌盛于趺阳。若恣食厚味,酗酒无度,或因习辛辣,或饮食不节,损及脾胃之气虚,气虚难以约束幽门,致幽门失控,十二指肠液和胆汁乘负压之隙上逆反流于胃府。

本病的发生其病位在胃与肝、胆、脾关系密切。脾胃运纳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滋养全身,故称为“后天之本”。胆汁疏泄、贮藏有赖于肝的疏泄,而胆汁的疏泄通畅又利于肝疏泄功能发挥正常,胆与胃皆为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故有“胆通胃降”之说。

大多病人术前胃病日久,脾胃之气皆虚,胃之息息下行功能减弱,幽门松弛,肝胆乘虚而犯于胃,肝之余气——胆汁不能循正常而反流于胃,或肝木过盛,横逆于胃使胃气随肝气上逆,幽门失约,胆汁溢入胃中,或饮酒食伤,令人中满而上逆,于胃,以致肝胆脾功能失调,胆汁不能循常道而逆流入胃,术后中气大伤,瘢痕收缩,以及解剖位置改变,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脾胃之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残胃蠕动稍差,腐熟水谷功能减弱,排空失调,以致十二指肠内压力过高,或手术中损伤脉络胆管,瘀血滞留造成气滞血瘀,影响脾胃和降和肝胆疏泄。

5.养胃益气汤

方药组成  

黄芪25克,山药20克,白术20克,白及25克,乌贼骨20克,煅瓦楞子20克,茴香5克,炮姜5克,黄连5克,甘草15克。

功用主治 

温胃益气,逐腐祛瘀。适用于消化性溃疡。

李先生实践经验  

临床经验证明,温胃益气,逐腐祛瘀,奏效良好,不宜过用苦寒和泄下药。而附子理中丸、八宝瑞生丹等辛温大热之品应属禁忌。水煎服。

随症加减: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橘核15克,甘松20克,川楝子15克。②呕吐剧痛:加桃仁15克,莪术15克,当归20克,柿蒂15克。③疼痛不止:加五灵脂15克,生蒲黄10克,炙马兜铃15克,紫菀15克。④大便潜血:加槐花40克,莲子肉20克。

⑤吐血:加藕节40克,青皮10克,茅根25克。⑥胃脘灼热:加连翘20克,蒲公英25克,败酱草25克。⑦大便秘结:加火麻仁15克,郁李仁10克。⑧术后吻合口发炎:加川楝子15克,白芥子10克,桃仁15克。

食疗方:①山药粥:山药削皮切成方块同米煮烂食。②羊乳:500毫升煮沸,分2次早晚温服,坚持2个月为1个疗程,效果极佳。③鲫鱼1尾,去内脏加大蒜25克,煮烂服汤汁。

④昆布(海带)去咸味,加小麦50克,煮汁饮之。⑤红小豆25克,生姜5克,大枣10枚,煮汁饮之。⑥胡椒5粒,大枣10枚,煮汁饮之。⑦柿饼,烧存性,每食5克。

李氏临证心得 

临床视为胃脘痈。“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每多因不时感受寒凉,起居不节,就餐不规律,职业性就餐不及时,饥饱无度,空腹酗酒,喜食辣椒,食伤脾胃积而为壅,化为热腐,逐渐演致溃疡。钡餐X线下最易确诊。

本病胃痛多在进,餐前较为明显,吞酸嘈杂。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脘痛又多发生在子夜,胃痛部位多在中下脘。溃疡经久不愈,容易于幽门部出现瘢痕,导致幽门梗阻,食物通过受阻上逆而吐,引起剧烈胃痛,吐出方止,如此反复循环,患者备感痛苦。

若幽门形成瘢痕性梗阻,进食后呕吐,药物很难治愈,手术效果良好。早期溃疡,大便带有潜血,胃纳不佳,形体消瘦,及时治疗并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不难治愈。恶性胃溃疡亦易导致癌变。

6.化积醒脾煎

方药组成 

苦参10克,榧子10克,使君子10克,胡黄连15克,桃仁15克,水红子15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槟榔片12克,焦楂12克,乌梅10克,甘草10克。剂量按年龄酌定。苦参不得超过10克,使君子不得超过15克,过量引起呃逆不止。水煎服,连服20剂为1个疗程。

功用主治  

化积清热,禁忌滋补。适用于厌食症。

李先生实践经验 

临床治疗厌食分三个证型:

①积滞不化,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可,二便基本正常,治疗用消积健脾法。

②胃阴不足,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少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少,舌质偏红等,治疗用养胃滋阴法。

③脾胃气虚,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治疗用健脾益气法。

李氏临证心得  

本病多发于幼儿3-12岁,过食膏粱厚味,腻伤脾气,郁热成积为疳。病患干瘦不欲食,或拒食,干呕,出汗,脱发,大便干燥,小便赤黄。

7.脾泄山药汤

方药组成  

山药25克,苦参15克,诃子15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莲肉20克,白术20克,木香10克,槟榔片20克,莱菔子10克,炮姜10克。

功用主治  

强壮中焦,温运脾阳。适用于脾虚作泄。

李先生实践经验 

若脾虚作泄,脉来弦数有力,舌质赤、苔黄,口干舌燥,渴欲饮水。肠鸣腹痛,里急后重,大便稀溏或黏稠,便急,小腹阵发性剧痛,便后仍感里急后重,小便赤黄。可用白头翁20克,秦皮20克,薏苡仁40克,败酱草20克,黄连15克,白术20克,当归30克,槟榔片20克,石榴皮10克,木香15克,党参20克,砂仁10克。

如脾肾阳虚作泄,脉来细弱,舌质淡、少苔。泄有定时,黎明前例行腹泻,腹痛不明显,旷日持久,体重渐减,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则可用芡实25克,白豆蔻10克,山药40克,补骨脂10克,诃子15克,肉豆蔻10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大枣15克,白术20克,五味子10克,甘草15克,升麻15克,薏苡仁40克。

李氏临证心得  

适用于脉来沉迟,四肢冷,舌质淡、少苔。胃下脘至脐喜温,呕逆胀满,泄泻无痛感,每日2-3次,便呈糟粕状。泄泻同出于脾胃病,故有脾虚作泄之论。多因脾受寒湿难以渗利,损伤脾阳之气以致运化失职,不能分别水谷而进入大肠致泄。

临床可见口干,肠鸣,腹痛,小溲清长或黄赤,大便反应快;或呈水样便,或呈糟粕状,或呈黏液,或呈细条状,或呈血样便,或便前腹痛,便时尤觉下坠感,而出现里急后重。

故《难经》有五泄之说:“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即风乘湿也;脾泄者,腹胀满,肢体重着,中脘有妨,面色萎黄,泄注,食即呕逆,即暑乘湿也;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即燥乘湿也;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小腹痛,即火乘湿也;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

综观上述所见,每当因湿伤脾阳。诸家又指出:风泄,恶风自汗或青血易暴泄;食泄,脉弦紧,腹痛则泄,泄后痛减;痰泄,脉滑,尿少而赤,肺闷食减,积湿成痰,致大肠不应而作泄;水泄,肠鸣如雷,一泄如注皆是水;火泄即热泄,脉来弦数,肠痛肠鸣,口干喜冷饮,烦渴,尿色赤,里急后重,痛一阵泄一阵。

迨李士材氏提出几种治疗方法,即升提、淡渗、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胃,不外是审因论。然而在辨证施治中,切不可忽视病人自述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便时带有黏膜血样改变,病程较久(除外肛门痔疮),体重下降,食少纳呆,此际如见脉来弦数、口干、小腹经常隐痛、屡有便意,及时做结肠镜检查,以求确诊。

上述症状出现,屡屡发生结肠恶性肿瘤,如在结肠镜检中发现结肠息肉,应作及时处理。结肠癌明显特征是有胃下脘至脐下胀闷感,服疏利之药无效,此即由于结肠癌产生的肠气上返于胃所致。胃脘胀满,若服药无效而兼泄泻,应考虑到肠腔是否有肿瘤存在,切不可姑息治疗,以免误诊。

8.中风水蛭散

方药组成  

水蛭炭1克,安宫牛黄丸2丸,真牛黄1克,真麝香1克,珍珠5克。

功用主治  

加速吸收出血。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

李先生实践经验

中风之治,因于痰,当涤其痰;因于湿,当理脾湿;因于痰火阻心,当泄心火;因于风热,当清肝火;因于虚火,当壮水以制火。

从脉证言:见于寒者,脉来浮紧;见于风者,脉来浮缓;见于热者,脉来浮数;见于痰者,脉来浮滑;见于气者,脉来沉涩;见于火者,脉来洪大;见于阳虚者,脉来微细。中风卒中,人事不省,伴随脉来洪大有力,名为直中于脏,病发1-9天最为凶险,往往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故谓中风切忌脉大。多数病例的发病表明,精神紧张,或急转侧,大便秘结,排便用力过猛,看电视过久,狂笑或激怒,情绪激动等常诱发本病。

李氏临证心得  

中风多为风从外中或痰火内发,中络、中经、中脏腑。中风多发生在40-70岁之间。金元以后,诸家对中风的认识多基于内因为患,而外因只是诱因之一。

认为平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复因体胖湿痰内闭,肝阳夹痰,上扰清阳犯脑;痰郁化热,热极生风,血随气逆,痰热蒙蔽。突然出现昏倒,不省人事,轻则偏枯,口眼㖞斜诸症。

摘自《国医大师自创方之运用》 作者 卢祥之 董 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大师李玉奇先生运用自创方经验(下)
不要问这配方是不是祖传,反正能治好胃炎就对了
萎缩性胃炎分三型辨治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萎缩性胃炎能逆转?中医这样说
慢性萎缩性胃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