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岭文史随笔集《云下的厚重》之一《新河之韵》
新河之韵
趁着夕阳还没有落于远山,我再一次打量了金清大港对面的披云山。山已经染上了红绿相交的色彩,像是披了一层薄纱,要把曼妙的曲线遮住,这分明是一个少女侧卧水边,并把一条金清大港变成了她的水袖。她就在那里,沉思着,咀嚼着每一个能够记起的历史符号。
披云山上长满了树木,其间坐落着暗红色的道教庙宇和金黄色的佛教寺院。寺庙总是与名山相伴,披云山虽比不上国内一流名山,却也有自己的名声。
早在明朝时,新河就是明军抗倭的军所之一,而抗倭名将戚继光就到过这里,并将随军家属安排在这里。有一次倭寇进攻台州府,戚继光率军驰援台州府驻地临海,而倭寇却狡猾地将主力投在新河。面对倭寇的进攻,披云山上的烽火台冒起了狼烟,向着征战在外的戚家军求援。而山下的新河城中,戚夫人组织军属,穿戴兵士的盔甲,与留守的士兵一起登上城头。城头战鼓不绝,喊杀声不断,倭寇攻势受挫。戚继光接到军报,分出一支兵马回援新河。倭寇不知援军已经赶来,还在城外做着破城抢掠的迷梦。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戚家军里应外合,全歼倭寇,取得了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大定。披云山由此有了自己的荣耀,凭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凭着鲜血染成的战功,那山里建起的戚继光祠正是人心做的丰碑。
还有那座烽火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下的悲壮,那冒起的狼烟,冲向云霄,像一根黑色的擎天之柱,更像是我们民族挺起的脊梁,永不向入侵者弯曲。可惜在一场台风中,烽火台倒塌了,然而废墟掩埋不了烽火台中每一块灰砖、每一块长屿石块的重量,因为它们都生长在历史中,有着永恒的生命。后来烽火台重修了,但毕竟是仿造,我横看侧看,都掂量不出它的重量,只能聊胜于无吧。
披云山下横着一条街。街道两边的房屋两两相对,斑驳的木门,长满青苔的石板墙,以及已经被人的鞋底磨得光滑的石板路,都透着岁月的沧桑,渗着历史的厚重。或许这里的某一间房里曾经住着一个古板的先生,满嘴的“之乎者也”荡漾在空气中;或许对面曾走来一个挑担的货郎,摇着拨浪鼓,吆喝着,引来一群孩童的追逐嬉笑;或许在不经意的抬头时,会看到楼上支起的木窗中有一个倩影飞速消失,而一方手巾已然飘落在面前。转眼间,彼时的一句句、一声声都收入到了时间的那口囊袋中,我却还能在心中摸到这些影音的痕迹,那就不妨摸出来,晒一晒,好叫它们在江南的梅雨季节中,不至于因为潮湿而糜烂了。
古街的一头建有一个船埠头,古代南人出行,要么步行,要么舟行,特别是运输大宗物品,没有船作为运输工具,怕是困难了。新河是一块小平原,土壤肥沃,河网纵横,池塘密布,雨热同期,极适宜水稻生长,宋时朱熹在这一带修建了水闸群,用于农业灌溉,故而,新河的农业很发达。我可以想象,辛勤劳作的农人,终于丰收了,多收了三五斗米,挨到赶集的日子,把一筐筐米装上船,运到城里卖与粮商。在埠头上,有许许多多的农人,在埠头与船之间来回挑着竹箩,竹箩里装着他们的希望。偶尔,他们抬头,会看到港面有一群群白鹭翩翩飞起,看到金清港的水面鱼光闪烁,也会听到披云山上寺庙里做早课的梵音,甚至仔细去听,还能听到寺庙屋檐上的风铃声。这就是农耕文明的脚步,不急不躁,一步一印,却又一刻不停,走向未来。古街的诞生大概就和这船埠头有关吧,因为这里是运输要地,人流量大,需求量也就大,不少商家便看中了这些需求,摆摊叫卖,最后盖屋成街。
古街的另一头跨着一座桥,名叫金清大桥,又叫寺前桥,因为桥就在披云山上的古净应寺前。桥有南北两亭,南桥亭有匾额曰“人无病涉”,北桥亭有匾额曰“水不扬波”,桥栏由石柱和栏板组成,石柱头雕有石狮子、莲花等,栏板上也有花草主题的浮雕,桥面石板上也雕着花鸟。由于长久的风化,这些石雕都已经或损或缺,长了青苔,石色暗淡。桥的外侧还长满了藤蔓植物,像两条绿色的长龙,盘在桥上,大概是想保护踩在桥上的每一个脚印吧!清代诗人裴灿英写有《寺前桥》,诗曰:“不识前朝寺,当前耸一桥。崚嶒排雁齿,掩映亘虹腰。云影明还灭,潮声暮复朝。不教人病涉,元箸此超超。”桥下的金清港一度为黄金水道,乃台州六县内河运输的中心枢纽,又为温岭市重要的海运吞吐口,当年有民谣曰,“寺前桥,桥五洞,洞洞行船”,可见当时的繁华,也可见此桥的作用。
桥的南头曾经有一间潘姓小卖部,那可是孩子们向往的地方。市作协的杨邪和叶瑜两位诗人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杨邪就是这间小卖部主人的外孙,自不必言说其中之乐,叶瑜也还记得这间小卖部,想来有不少趣事儿落在了这里。摸着桥亭的石柱,我仿佛看到一群孩子从桥上跑来,他们的背后是寂静的青山、盈盈的绿水、古朴的老街,那江南的诗意正汩汩冒出。把童年安放在了这里,也难怪杨邪和叶瑜最后都成了国内的当代知名诗人。
这样的地方,想必还会有不少江南的浪漫。就选在雨季吧,撑着一顶伞,走上桥面,看着万千雨滴打在水面,打出千万波纹,又听着桥亭瓦片上的落雨声,那会是怎么样的风景呢?此时,若有一个姑娘,撑着花伞,长裙飘,长发扬,从身边经过,然后就在另一侧桥面站着,安静地看着远方,把背影留给山,留给水,留给街,也留给看风景的人,这又会是怎么样的风景呢?我相信在寺前桥的这么多年里,一定有这样的一对背影,倚着桥栏,执手偕老。
如此韵味,怎不叫生于此长于此的人对她爱护有加?明代披云山西有一个叫蔡礼文的人,他字邦大,很喜欢新河的披云山,便以披云山的当时称呼为号----“应山”,他家里穷,所以更多地体会了底层百姓的苦楚,便写下一些诗歌,呈给上层,让他们关心百姓,构建一个和谐新河。他写诗呈给邑侯,诗中有句:“地尽卓锥还有税,田留破砚总成荒。”又写诗《台雁浮踪》一首,呈给县令魏渠清,诗中有句:“江湖廊庙身何主,休戚看来共此心。”诗中充斥了珍惜新河之韵的感情。
如此韵味,怎不叫来此的文人不留下诗文?宋戴复古到此留诗《江村晚眺》二首,其一曰:“数点归鸦过别村,隔滩渔笛远相闻。菰蒲断岸潮痕湿,日落空江生白云。”其二曰:“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明代温岭乡贤谢铎来到新河,看着新河的江水、秋草、城郭、山海以及风月,不觉诗兴大发,写下《晓发泉溪望迂江》,诗曰:“夜泊溪头水浅清,岸花汀草杂秋声。未离城廓犹尘梦,暂忆家园亦别情。山月出林高露下,海风吹浪暗潮生。村鸡忽报东方白,又是迂江一日程。”明代林贵良留诗《访潘少屏归舟同泛新河》,曰:“留人小雨只数点,惜别香醪亦几觥。白水青山共舟楫,落霞斜日到江城。残经扃户催双鬓,短褐逢春快一征。投辖主人何用急,且留嘉会待新莺。”一首首诗歌将新河之韵展露无遗。
如此韵味,又怎不叫在外的人日夜思念家乡?也是明代的披云山西,出了一个叫蔡珏的人,他字邦奇,很喜欢新河城外的江水,便取“少江”号。他曾客居于粤,春日里想起家乡新河,写下《春日思归》一首,诗曰:“一日复一日,何日是归期。纵使明朝去,落花春暮时。”后来,年末归乡,又写下一首《岁暮粤归》,诗曰:“菖阳石上花不发,岁晏他乡归去来。妻子问予淹道路,田园今日长蒿莱。不怜鬓发经时短,只诉饥寒到骨哀。喜有高松夹穷巷,柴门依旧对山开。”从诗的末句可以看出诗人重新融入了新河之韵。
天边的夕阳最终还是落下,大地陷入黑暗之中,而披云山的沉思却正当浓烈时,她还会想起什么呢?应该很多吧,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事都是她的回忆。长夜漫漫,思绪绵绵。
2015.5写于温岭新河牧心斋
发表于《温岭日报》2015.7.7第3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闲话温岭“牛”地名
抗倭英雄戚继光 | 超人、蝙蝠侠靠边站,台州人心目中最伟大的超级英雄永远是他!
删尽繁华剩简明<FONT color=#6d5887 size=4 face=微软雅黑>——忆雪堂诗词选(五律下)</FONT>
回味温岭那些有趣的老地名
探村台州温岭
东瓯瓷器清时月,都在一张图纸中|李轶贤写家乡的诗一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