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把衣服穿好,再来谈古装剧!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相思 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萧演奏曲

穿越千年的繁华与寂寞,这样的画面可曾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前?那未央宫中倾倒众生高高飞起的裙摆,那和亲路上明艳照人的披风,那盛世唐朝典雅大气的轻纱羽衣,那宋朝淡雅精致的衣裙,描摹不尽的是一段段流转在衣物之上的美丽历史……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上曰衣,下曰裳。”这里的裳指的是裙。从形制上看,主要有“深衣”制、“襦裙”制等类型。





深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深衣”的连体服饰。深衣的特点是长衣大袖,以礼服最为显着。《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根据衣裾绕襟与否,深衣可分为直裾深衣和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






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






曲裾又分短曲、长曲。



短曲





长曲






直裾深衣




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袍服




袍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这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除了用作内衣外,平时也可穿在外面,时间一长,袍服就演变为一种外衣。


一些别出心裁的妇女,往往在袍上施以重彩,绣上各种各样的花纹。甚至在隆重的婚嫁时刻,也穿这种服装。袍服由内衣变成外衣,正值曲裾深衣淘汰时期。由于袍服中纳有棉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较多地采用直裾。







深衣演变



战国





战国时,妇女普遍穿宽边缠绕式的肥大曲裾深衣。衣服的左襟展开时呈三角状,穿时将其环腰部一圈,再用腰带扎好,配上横线与斜线并用的镶边,总体表现出静中有动、动中带静的装饰效果。











秦朝服制,服色尚黑。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秦始皇对于妃嫔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汉朝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形制朴实,色泽单纯,“以瘦为美”。服饰使女子曲线修长,待人接物含蓄内敛,动作简明舒缓,自然朴素,庄严而典雅。





汉朝最有名的是“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几乎销声匿迹。



襦裙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


襦裙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也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对襟襦裙)。



交领襦裙





直领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低腰襦裙





高腰襦裙





齐胸襦裙






衫裙




另有一种上衣下裳的套裙,即衫裙,约流行于魏晋时期。和襦裙的区别:襦裙是上襦在下裳里面,而衫裙为对襟,上衣较长,在下裳外面,并用腰带束之。







襦裙演变


襦裙发展后来可以单襦穿着,也可内辅以诃子、抹胸等;外衣可以选择半臂、褙子、比甲等,裙外可加帏裳;还用加帔帛、宫绦装饰等。这些构成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





诃子




诃子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内衣之一,流行于唐朝、宋朝、明朝。诃子,亦称“抹胸”,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





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



半臂





半臂其形似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交领、腰下接襕。明代演变为褡护。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披帛





披帛又可称作“画帛”。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


形状为一条长条形状的巾子,披与肩上,背部捎下落,再将其缠绕在手背间,材料多是纱罗制成,上面印有花纹,或是金银线织成的图案。,走起路时,随风起舞,妩媚美观。





在古代仕女图中,衣袂飘飘的柔弱女子,肩披彩帔,臂缠飘带,她们的帔帛与服饰相互映衬,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如仙似幻,令人神往。





唐代妇女的帔帛并不很长。五代时期帔帛变的越来越长,成为一条飘带。宋代女性已不再使用帔帛了。从此,帔帛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消失了,但它却成为仕女服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出现在各个时期的仕女画作品中。



宫绦




一种系在腰间的悬挂饰物,一般配以汉服。中间用绳子,两端系有玉佩,金饰,骨雕,中国结等重物,尾端有流苏。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襦裙继承了汉朝的旧制,主要还是上襦下裙。上襦多用对襟(类似现代的开衫),领子和袖子喜好添施彩绣,袖口或窄或宽;腰间用一围裳称其为“抱腰”,外束丝带;下裙面料比汉代更加丰富多彩。


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






唐朝





唐朝女子以丰腴为美,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舞,显得格外飘逸。


上身着襦下身着裙。襦要短且小,裙要肥且长。裙系高腰至胸部,甚至系在腋下,系扎丝带,颈部与胸部的肌肤露在外,给人以优雅、修长、飘逸之感。





以纱罗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尤其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高腰长裙、半臂、披帛、高髻等。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襦




隋代,上襦又时兴小袖。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但盛唐以后,贵族衣著又转向阔大拖沓。这时上襦的领口变化多样,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展示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






唐裙




唐初时,裙子窄而瘦长,穿者将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齐到胸乳,故唐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句子。到盛唐时,裙子的制作精美华丽,有的价格昂贵,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花笼裙等。






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古语有曰“男女不通衣裳”。而在唐朝“女扮男装”的装扮形式成为一种时尚装扮。







宋朝






宋代,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的影响下,这一时期服装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


宋朝服饰制度渐趋繁缛。从五代至宋出现了缠足陋习,女子身上抹香,足覆绣花,小步缓移,轻盈中带过一缕清香。体现了宋代仕女柔似杨柳水上飘的精神风貌。




宋裙


以理性美为准绳,宋裙概括起来,可用窄、瘦、长、奇来形容。此时此刻,及地长裙已经不流行了,裙长不及地,可以露出你的脚。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其中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




裙料多以纱罗为主,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当时还出现了前后开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带束之的“赶上裙”。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褙子




宋朝女子上衣出现了褙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元,在明代被称为披风。


宋代妇女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皆穿褙子,可做常服或常礼服。其基本形制为直领对襟、长袖;袖子可宽可窄;衣长可至膝上、齐膝;也有长至小腿及脚踝。





背子本是婢妾之服,因为婢妾一般都侍立于主妇的背后,故称背子。婢妾穿腋下开胯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





比甲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后来传入蒙古。





帔子


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宋帔分两种,霞帔和直帔。





直帔


民间女性常服中所继续保留的帔帛,称为直帔。直帔为细长精致的带子,搭垂于肩臂,其质地可厚可薄,纹样可繁可简,为清雅的服饰增添亮色,成为仕女身上最为靓丽飘逸的部分。





霞帔


另一种极致繁复华美的帔帛——霞帔则正式被用作命妇礼服,非恩赐不得服。所谓霞帔,一般用锦缎制作,上面有绣花,两端做成三角形,下端垂金玉坠子。因为其帔上绣织有云霞纹,谓之霞帔。也有称是因其美如彩霞而得名,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的形容。






元朝






元代妇女分贵族和平民两种着衣形式。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


其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但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拖地,贵夫人行走时必有女仆牵拉。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颜色多为红色。







明朝




明朝重拾汉唐服饰,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


明代女装上衣拉长,露裙缩短,衣领也从宋代的对襟领变为圆领为主。裙边均有绣边,起装饰的作用。那时裙褶十分盛行,有的褶纹细密,有的宽大,有的还将整个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叫做“百褶裙”。明代女子冠服制度更加完备。






霞帔




明代时帔子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它与“凤冠”一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即使是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也穿戴凤冠霞帔。






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以着。命妇的霞帔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


“一品衣金绣文霞帔”,“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三品衣金绣大杂花霞帔”,“四品衣绣小杂花霞帔”,“五品衣销金大杂花霞帔”,“六品、七品衣销金小杂花霞帔”,“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




清代霞帔阔如背心,一般为对襟无袖的样式,霞帔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纹样,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用以标志命妇或其丈夫的官职。与官服不同的是,武官之妻的霞帔随文官纹样,饰鸟纹补,而非兽纹。寓意女性之贤淑,不宜尚武。






云肩




云肩,也叫披肩,古代置于肩部的装饰织物,最初只是用以保护领口和肩部的清洁,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物,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


云肩多在岁时节令或婚嫁时佩戴。云肩的形式多为“四合如意”形,也有条带状。云肩的制作一般做成两层八片垂云,每片云子上或刺绣花鸟草虫,或刺绣戏文故事。一件精美的云肩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绣成,其工艺之精巧,令人赞叹。




中国服饰云肩的整体造型,打开来,从平面图观看,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立体地观看,穿在人的身上,云肩上刺绣的“一年景”四季花果,四周垂吊着绿色长穗,恰似大自然的森林一般,笼罩住人的主体,给人的感知,和天坛建筑一样,也有“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






袄裙




明代流行袄裙(襦裙的演变),上袄下裙,为明代女子装束经久不衰的典型搭配。袄裙约起源于明初,为交领样式,至腋下束带,上衣较长,也在下裳外,但不用腰带束之,有中缝,配以百褶裙或马面褶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




明代马面裙较为简洁,两侧的褶大而疏,为活褶。有没有任何装饰的马面裙,有装饰底襕的,有装饰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马面裙不重视马面的装饰,多与裙襕一体。


清代马面裙较为繁复,褶子细密,有多至百褶的,褶为死褶,一些马面裙褶间还有镶边。清代马面裙重视马面的装饰,多用刺绣的等方式装饰马面。






清朝



清朝入关以后,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的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旗袍





清朝旗袍多为圆领,衣扣均在右侧,一般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边、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整体看来较为保守。





坎肩





清代坎肩极为流行。罩穿在氅衣、衬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装。旗人妇女在坎肩和褂襕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讲究力求能够与穿在里面的旗袍和谐、媲配。日常穿着,雅致而轻灵,随意而自由。






斗篷披风




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风御寒。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披风通常无袖。中国古代有虚设两袖的长披风。





短褐




短褐,是对古代穷苦人穿的一种衣服的称呼。褐衣,实际上是襦衣的一种形式,因 其布的质料是麻布或粗布而称之褐,一般为下层劳动者或卑贱者服之。到清末,短褐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




民国





民国这段时间,其服饰特点女性主要为袄裙,衣服和裙子是分开的,衣服宽袖,斜襟。




高而耸立的领子带有着清末时期的余味,衣袖宽阔但是可以显出纤细的手腕。斜襟的设计更是凸显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特色。






那时的女生校服,浅蓝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纱袜、圆口布鞋,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民国旗袍




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旗袍显其女性自由独立的个性,腰部逐步收紧显出女性整个身体胸、腰、臀的自然曲线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秦到民国女子服饰变迁图,原来爆火的这些图是越南人绘制的?
【图文】历代汉族服装形制大观 [43P]
中国汉服的发展历史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
宋朝女子服饰图鉴
明朝服饰:明代汉服的特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