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秦到民国女子服饰变迁图,原来爆火的这些图是越南人绘制的?
userphoto

2022.12.03 广东

关注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东西在国外也流行起来,包括衣食住行,特别是含有中国元素的服装最为出名,例如在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些身穿汉服的小姐姐从你身边走过,我们眼前会一亮:哇,好美啊!

包括在微博上曾经爆红的《中国历代女子服饰变迁图》,其转发量就达3万多条,不少人狂赞、感叹中国古代服饰的精美超出我们的想象。

其实呢,服装的作用无外乎三方面:

一个是调节体温、保护身体的生理需要。

二个是区别身份、表达信仰的社会需要。

三个是遮蔽弱点、突出个性的审美需要。

中国几千年来服饰不断地变化,也无非是围绕这三方面在改变,也正是因为每个朝代服饰不断地变换,才能够形成我们民族的、独特的、多彩的服装史。

但也有网友认为,爆火的那幅图是越南人绘制的,解读也并不科学。

那么中国各个朝代女子服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咱们今天就从那些手绘版的图片开始,来看看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女子服装是如何变化的。


在古代文明尚未建立起来的蒙昧时代,服饰的作用也就是用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为目的,能够遮掩身体,能避寒保暖,普通人家能有件衣服穿就不错了。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春秋曲裾深衣

战国女性服饰介绍

窄袖曲裾女服展示图

楚国贵妇服饰

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贫民用作是礼服,平常穿短褐(he 粗布)。

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样式的差别,都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

一种为中原地区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曲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

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形,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之物做边,右衽(ren 衣襟)特别长。

战国时有单、夹、棉、皮。

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战国时期赵国的胡服

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

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一种帽子)。

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

胡服束腰须有代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春秋战国服饰在荧幕上的造型

1、《神话》玉漱公主 2、《神话》虞姬3、《卧薪尝胆》越后雅鱼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图案的特点:

从战国的服饰图案来看,特别多的图形已不是自然物象的直截了当地描绘了,而是采纳自然物象的变化纹样,这说明人们在图案的设计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审美意识,理想化的东西多了起来。

服饰图案受秦瓦当艺术的影响,开始注重艺术形象的整体性,而不是拘泥于细部和局部的刻画。在艺术处理上,多用以小胜多、以虚带实、造型概括等对比手法来表现那种简洁淳厚的美。

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当时最为流行的龙凤既寓意宫廷昌隆,又象征美满婚姻;鹤与鹿都象征长寿;翟鸟是后妃身份的标志;鸱鸺(chi xiu猫头鹰一类的鸟)象征胜利之神,以上题材多用于刺绣中。

丝织纹样因受提花工艺的限制,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类几何纹内填充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颜色的特点。

按照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也有尊卑的区别,青、赤、黄、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正色是礼服的色彩。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骝(liú音)黄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

统治阶级则要按照礼制规定,根据级位高低和政事活动的内容,选配相称的服装色彩。

魏国从晋国而出,旗帜、服饰皆尚红色。
韩国也出于晋国,但为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独行的德性,旗帜、服饰皆为绿色。
赵国亦出于晋国,旗帜也就变成了七分红色三分蓝色。
齐国较为微妙,姜齐的时候旗帜、服饰皆为红色;但到了田齐时代,旗帜、服饰变成了紫色。
楚国是蛮夷自立而后被册封,旗帜、服饰变成了一色土黄。
燕国的旗帜、服饰就选定了蓝色。
秦国举国尚黑,其旗帜和服饰以黑为主。

2、秦汉时期。

秦汉妇女仍以深衣为主,其礼服为曲裾绕膝式和直裾式,衣襟绕转层数比战国时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摆部也有所增大。但是凡穿深衣的妇女,腰身都裹得很紧,另缀一根绸带系扎,或系于腰间,或束在臀部,由衣襟末端的地位而定,曲裾绕膝深衣分为窄袖和宽袖二式。

汉代妇女曲裾深衣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

网络手绘版秦汉女子服饰

汉代直裾女服

贵族妇女:

秦汉夫人服饰均为深衣制。

凡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及皇后谒(ye)庙之服,皆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隐领袖以绦;皇后以下至二千石夫人皆以蚕衣为朝服,贵人穿蚕服,纯缥上下;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入庙佐祭之服,皂绢上下,助蚕之服,缥绢上下。

“袿(gui)衣”由深衣发展而来的为妇女的另一种常用衣服,其制与深衣大致相似,惟有服装底部由衣襟曲绕形成燕尾状的两个尖角。

(参考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复原绘制)

普通妇女:

妇女们除了深衣平时穿得最多的是襦裙。

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襦为斜领、窄袖,长仅及腰际,裙子是由四幅素绢连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施边缘,下垂至地,裙腰两端缝有绢条,以便系结。

襦裙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因循不改,用作妇女的常服,它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那时候女子是不穿裤子的,穿的是裙子,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妇女的下裳还有袴(ku),起初女大多只有两个裤管,上端以戴系住,后出现前后有裆的缚带袴,叫“穷袴”,它为宫廷妇女所穿。

汉朝服饰在荧幕上的造型。

1、《美人心计》王后青宁 2、《美人心计》鲁元公主

秦汉时期服饰图案的特点:

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此时在服饰面料图案的装饰上,一改商、周代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而是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出现了,并以幻想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拘一格地进行 变形,形成了活泼的云紋、鸟紋和龙紋图案。其特色是用流动的弧线上下左右任意延伸, 转折处线条加粗或加小块面,强调了动态线,丰富了形象。

汉代服饰图案 除了十二章纹样的接着延用外,服饰作为统治阶级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意义更加浓厚 了。

为此,各种手工业者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衣服的图案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各种自然物象的变形,而是习惯统治 阶级的需要,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

在服饰图案的表现上,龙、凤纹样不仅具有了特别强的工艺化、装饰化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了。

汉代在服饰图案的色彩运用上,主要以对比为主,强调明快、醒目、艳丽,表现了 素中见华美的特点。

3、魏晋南北朝。

一、魏晋风度,褒衣博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乱频繁的时期,政治形势非常混乱,人们的生活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文人士子们空有忠君报国的志向,却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再过多地局限于儒学的条条框框,而是开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强调人的个性解放,追求自我。于是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流行时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

男子坦胸露臂,追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关于这一点,《洛神赋图卷》中的人物造型就是最好的体现。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魏晋时期的人们很讲究风度气韵,于是,轻薄飘逸的“褒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工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

▲“杂裾垂臀(shao)”也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的女装款式,这种服装是传统深衣的变化而来。他们对深衣进行了改造,把衣服的下摆裁成三角,上宽下尖,并且层层相叠,叫做“垂髾”。并且在周围点缀上飘带,作为装饰品。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带动下摆的尖角,就好像是燕子在飞舞,所以也有“华带飞髾”的称谓。

二、南北朝

北朝妇女喜欢穿类似于今天翻领女大衣的有夹领的长袍,有些人也穿裤褶服。北朝一种常见的女装就是:上身穿长度仪及臀部的宽袖短褶,下身穿裤腿散开的大口裤子,这样的打扮显得身材苗条,亮丽动人。

裤褶服不但是北方民族平民穿的服装,也被少数民族政权当作朝服来穿。

南北朝裤褶平面图

南朝女装已经从深衣制度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贴近人性。

女装虽然还是由襦衫和长裙组成,但已经不再合为一体,而是各成体系,当时女装上衣逐渐变短;衣身变得细瘦,紧贴身体;由掩襟改为对襟直领,露出较多的脖子和胸部;衣袖也变得又细又窄;在小臂部开始突然变宽;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颜色的边缘饰品;腰间用一条帛带系扎。

“帔子”,出门时披在肩上用来遮风暖背,帔子随风飞舞时飘飘欲仙,很是动人,今天的披肩就是从帔子变化而来

中间的“抱腰”,它的外形有些像一条极短的短裙,穿时围在腰间,用丝带系住。

在女装家族中,裙子地位之重要是毫无疑问的。飘逸的长裙是很多贵族女士的标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标准,宽大的袖口缀有不同颜色的袖贴,条纹间色长裙让视觉很有跳跃感,也是不少贵妇少女的心上之物。

女裙的款式丰富多样,有条纹间色裙、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纹罗裙等,做工都非常精细。这一时期女裙的长度和式样也在随着朝代的不同和人们的喜好再不断地变化:有的裙裾垂至地面,拖曳出很长;有的裙子的上端束在腰部以上,裙幅也有所增加,还做出多重细褶裥;有的裙子整个裙幅都缝成褶裥,显得裙子上细下宽,呈现明显的喇叭形。

网络手绘版魏晋南北朝女子裙装

魏、晋时期的服饰图案的特点:

魏、晋时期的服饰图案除了接着沿袭汉以来的艺术风格外,在线条的设 计上趋干粗犷,给人一种肥厚之感。在服饰的图案上,并不是刻意地追求局部 而主要是追求服装的整体线条美、飘逸美,以此来表现服饰的美感效果。如 在服装上出现的舒展、飘逸的大裙摆,宽松袖口,都是以整体的造型美来表现 生活的。当时,人们在衣着的整体表现上以丰满、肥壮、飘逸为时尚。

魏晋南北朝服饰在荧幕上的造型。

电视剧《凤囚凰》演员穿得南北朝服饰

4、隋唐五代。

唐朝服饰襦裙

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显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也与当时的审美观有关,当时以体态丰腴为美,小女子喜欢穿男装。这一时期的皇后,皇太子妃以其它显贵女子的服饰也很繁杂且等级严格。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住,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隋唐普通妇女装束

▲隋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不时飘舞,非常美观。从大量图像来看,唐代妇女在各种场合,如劳动、娱乐或出行,都喜用披帛作为装饰。隋、唐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短襦、袄、衫,下身束裙子。

网络手绘版隋朝妇女服饰

隋朝服饰图案的特点。

到了隋代,图案在服饰的表现上趋于华贵,这种华贵之风一直沿续到了唐朝,图案纹样描绘在衣服上,有联珠纹、狮凤纹、团花织锦纹,其色泽金光闪耀,可与真实的织锦媲美。

这些图案的纹样是隋代服饰图案的代表作,其技艺高妙,纹样新颖、别致,在菱形格式中,布满了白色的联珠与黄色云头波形纹样,以忍冬卷叶和团花陪村着狮和凤。

蹲狮和体态轻盈和舞凤,对称、连续、交错排列,形象清楚、秀美、生动,是隋代织锦图案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唐代近三百年的女性日常服饰风尚大致经历了这样的流变——初期:短衣长裙,继承了自汉魏北朝以来女性最常用的襦裙式样;中期:胡服,女装效仿男装,戎装盛行;晚期:袒胸,博衣阔裙,大袖长带,簪钗耀眼,奢华艳丽。

通过画里女子可以看出她们身材丰满,体态婀娜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

网络手绘版唐朝女子装束图

作为大礼服的法服仍是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代服饰图案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不管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

唐代继承了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隋唐五代服饰在荧幕上的造型。

范冰冰版《武媚娘传奇》

5、宋元时期。

一、宋朝女子服饰。

宋代时期早已不复唐朝的开放、多元,程朱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服饰上追求含蓄、平淡、朴实,因此,整个宋代的服饰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色彩质朴洁净为主,可用窄、瘦、长、奇来形容。

宋代,女子服饰基本上仍然是上衣下裳制,按不同形制来划分,上衣主要有亵衣(抹胸)、衫、襦袄、袍、褙子、半袖(半臂、背心)等。

抹胸,是宋代女子内层最贴身的衣物,其功能如现如今的内衣,用以遮掩保护胸部。

然而抹胸在宋朝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上装形式,时称“不製衿式”即在内穿一件长抹胸,然后外罩一件褙子,衣襟敞开,不施衿纽。

如此一来,原为内衣的抹胸也成为了外装的一部分,这种“内衣外穿”的装束,充分显示女性曲线,其大胆奔放之处,可见宋朝女子衣着并未全都保守拘谨。

褐色绢抹胸 (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

褙子是在宋代衫的服式中非常有特色的款式,又称背子、绰子。

由于褙子开衩的上衣行走时非常方便,起初常常作为婢女服装,后来被贵族采用逐渐发展成常服,宋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皇后贵妃,下至奴婢侍从,优伶乐人均爱穿着褙子,并常常配以长裙、裤等衣物。

褙子是宋代才开始出现,也最能代表宋代服饰特色, 是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爱的衣裳,

下裳有:裙、裤。

裙子是宋朝女子极喜欢的,宋代的裙子大多以罗制成,称曰“罗裙”。宋代长裙裙褶较多、裙围增大,不仅立体美观,还显瘦苗条,褶裥随着步态起伏而开合变化,极富美感。

北宋初期裙装沿袭晚唐、五代时的样式,较肥阔而多褶裥;北宋中期至南宋时期,则是造型瘦长而多褶裥,一般裙长可拖地,掩足不外露;南宋时期,多褶裙长变短,刚能露足。

裙子种类繁多,有百褶裙、一片裙、两片裙,还有方便女子骑驴的旋裙,其制作工艺亦精巧无比,有刺绣、晕染,也用郁金香草染裙,使之裙子有郁金的颜色和香味。

南宋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黄昇墓

古代最初出现的裤装可以追溯到仅仅套在小腿上的裤管,只有小腿长短,用以保暖御寒,由于用绳子系在胫上,又被称为“胫衣”

后来受少数民族等原因影响,逐渐加长为长裤,开裆的裤称之为“袴”【kù】,封裆(合裆)的称为 “裈” 【kūn】。

宋朝,由于椅子、凳子等家具的普及,人们的坐姿也由席地而坐变成垂脚而坐,坐姿的改变对完整裆部裤子的需求就更为迫切。因此除了用于保暖的开裆裤“袴”,封裆的“裈”也更多地被使用。

南宋烟色牡丹花罗开档裤 福建博物院藏

对于宋朝女子来说,裤子主要穿在内层,其穿着顺序从内到外是围件、合裆裤、开裆裤,最外面再穿裙装。其中围件、合裆裤贴身而穿,可是视为“内衣”。

宋代女子的裤子并不外露,只有身份低位的戏子、底层劳动者才会穿短上衣,露出裤子。

佩饰有披帛、霞帔、围腰。

披帛是古代女子披搭在肩背、缠绕于双臂的长条帛巾称之为披帛。

最初多用于嫔妃、歌姬及舞女,走路时拖着两条飘带,媚态百出,增添女子的飘逸之美,后渐渐也融入了民间妇女之中。

霞帔是身份的一种符号与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汉族女子礼服的一部分。使用霞帔者,必须是具有命妇身份(古时被赐予封号的妇女,一般为官员的母亲、妻子),平民妇女则不得私自使用。

下面用以固定所系的坠子被称为帔坠”,主要质地是金、银、银鎏金, 纹饰主要以禽、花卉为主。在南宋,富贵人家嫁娶时需要准备“三金”,不同于现代,南宋时期嫁娶的三金即“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镯、金帔坠者是也”

北黄石河口镇凤凰山南宋吕氏墓出土的一枚镂空双鱼纹金帔坠,

围腰也是宋代女子比较独特的配饰之一,由于当时的女子通常会束腰,为了美观便会在腰间围一个方形巾。

方巾可以在上下衣之间起到衔接的作用,增加细节的美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在宋代,围腰多为黄色,在当时也被称之为“腰上黄”

网络版宋朝女子服饰

宋代服饰图案的特点。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受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园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稍子,特别像现在的背心,稍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美丽的花边。

女服服饰:

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宋朝服饰在荧幕上的造型。

电视剧《大宋宫词》

二、元代女子服饰

元代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类型。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穿着服饰多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而且很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需要两个婢女在后面拉着袍角。

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颜色多为红色。

汉族女子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翘的褙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在平民妇女间,半臂襦裙颇为通行,有时候也用左祍长袍,女服的色彩比较灰暗。

河北隆化鸽子洞出土元对襟短半臂

元代汉族妇女穿的衣服也有长袍,只是叫法不一样,北方称“团衫”,南方称“大衣”。

如元杂剧《望江亭》,第三折《调笑令》中所说,元代汉族百姓在娶妾订婚的礼品中需要包髻、团衫、绣手巾这三种东西,可见团衫在当时的影响力和流行度。

妇女们还喜欢在团衫外面罩一件半臂,即半袖子上衣。

半臂在汉代时就很流行,多是妇女穿着,样式为大襟交领,衣长至胯,袖长至肘,袖口宽博并装有缘饰。

赤峰元宝山元墓壁画《夫妻对坐图》中,女主人内穿团衫,外罩一件蓝色半臂。身后的侍女也罩了半臂。

网络版元朝汉族女子的服饰

搭配指南:元朝一种类似如今尖头单鞋的鞋子流行起来———布帛鞋,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比较柔软,且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6、明清时期。

一、明代女子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 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 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袍衫是明代的主要服饰,在颜色和图案上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者为尊。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裙子宽大,样式很多,一般妇女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而凤冠霞帔也成为明朝女子的主要礼服。

1、永乐时期:永乐大帝朱棣时期明朝刚刚建立,许多百姓的衣着还有蒙古族的特点,之后明太祖下令:“衣冠如唐制”。比较典型的搭配就是直领直袖半臂、直领直袖长袖短衫和马面裙。这时候的马面裙样式简洁,颜色朴素,几乎没有后世的“织金”一说。

2、成化时期:明朝建立近一百年后,到了成化年间明朝的服饰也开始逐渐从简朴走向了精致奢华,这个时期比较典型的搭配就是直领大襟的窄袖短衫,搭配蓬松的马面裙。

3、嘉靖时期:平民的服饰也开始向奢靡迈进,典型的搭配是宽袖的中长衫加上三褶的马面裙。这时候的马面裙裙摆已经比较小了,看起来更加素净又不失精致,马面裙上也增加了许多精致的花纹。

4、万历时期:万历可以说是明朝最富足的时期,从万历年间也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这个时期,典型的服饰搭配是圆领的对襟窄袖长衫加上马面裙。窄袖让整个人更加精神利落,而长衫则让人更加优雅,马面裙也有了华丽的底襕,通常都会在衣服的底纹上使用金线、银线绘制精致的花纹。

5、崇祯时期:这个时期,国力逐渐衰微,崇祯帝开始大力提倡衣着简朴,大家的服装开始从浓艳华美向淡雅朴素转变。典型搭配为竖领的大襟大袖长衫,长衫没有万历时期那么华丽的底纹,更加素净优雅,辅以下身的织金马面。

明朝女子服饰图

明代女性形象

从明朝起,衣服上开始出现纽扣,以金属或玉制成,既有复杂的雕刻,也有圆形简约的小清新风格,那就是在竖起的立领上搭配一两颗工艺繁复的纽扣,绝对是心机配饰NO.1。

网络流行版明朝妇女服饰

明代服饰图案的特点。

明朝女子服饰将吉祥祝福之词付诸于图案,来加深群众的审美感受,这些吉祥图案,通过象征、借代、寓意、谐音等手段,用可视的具体图案、符号等把情意与抽象观念付诸于形象并一一表现出来。

一般利用形象的相似、数目的巧合、读音的相谐等来选择塑造形象,比如:连(莲)年有余(鱼)就可以用莲花合于的形象来表达这种含义;三只羊来表示三阳开泰;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以松树仙鹤寓意长寿;石榴寓意多子;凤凰牡丹寓意富贵;五只蝙蝠表示五福;牡丹来表示富贵;将芙蓉、桂花和万年青放在一副画在里,称为“富贵万年”;将骏马背上画上蜜蜂和猿猴,称为“马上封侯”;花瓶里伸出三支长戟,称为“连升三级”等等,这些吉祥寓意的图案不胜枚举。

 从明代开始,中国人的审美开始追求西方所谓的“宫廷风格”,面料华丽,图案精美。

明朝服饰在荧幕上的造型。

《女医明妃传》刘诗诗穿着的明朝女子服饰

二、清朝女子服饰。

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

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制服;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常服形式多,变化多,常服穿起来也自由得多。和以往的服装的发展情况的差别,包括分别以康熙年间、同治年间、光绪中期和光绪末年这几个时间段描述了清代女装的情况。

清朝初期规定: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留髻;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式样多;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清代女装马褂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晚晴李鸿章小妾冬梅的服饰

请代服饰图案的特点。

吉祥寓意题材的装饰 在传统纹样中屡见不鲜,如“五福捧寿”“连年有余”“金玉满堂”“松鹤延年”等,这类装饰在挽袖里也较常见。“杏林春燕”是对学子高中科甲的吉祥祝福之语,据说唐时的科举定在春日杏花盛开时节,在放榜后天子会在御苑杏林宴请新科进士,“宴”与“燕”同音,故“杏林春宴”也作“杏林春燕”,成为祝愿学子科举高中之吉祥纹饰。有的挽袖在刺绣时会用到缀珠绣,也称“串珠绣”“珠绣”,一般在刺绣的时候加入珍珠、珊瑚、玛瑙、料珠等,使得绣品具有更强的立体感与光泽感。

挽袖是清代女装最重要装饰之一,饰于袖口,现于人前,精工细作、华美秀丽,是中国“衣画裳袖”习俗产物。

无论是山水风光还是吉祥图案,无论是拉锁子绣还是缀珠绣,小小的挽袖里蕴藏了深刻的历史传统和人文底蕴,如传统的观念、审美、图案、配色及绣法等。

清朝服饰在荧幕上的造型。

1,清代花蝶纹刺绣坎肩2,《甄嬛传》淳儿对襟坎肩3,幅清朝对襟坎肩4,《甄嬛传》甄嬛对襟坎肩

7、民国时期

民国风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西方融合,中国传统服饰讲究华丽和保守,而清朝末年开始,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这批新潮服饰应运而生。服饰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平直的造型,变得称身合体,开始展现女性的身体之美。

民国袄裙。民国女性崇尚自由之风,将服饰分为上衣下裙称为“袄裙”,一改以往压抑、笨重的传统装束,民国初留日学生日益增多,受日本女装的影响,许多年轻女性喜欢上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朴素淡雅,被称为“文明新装”。

民国旗袍源于满族的袍装,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形象最初还代表着女性思想的解放,是为追求男女平权而蓄意模仿男性的长袍穿戴。

上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在民间走红,在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后,下摆缩短,腰身收紧,走起路来婀娜多姿。

到了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40 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于无袖,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袍更加轻便,适体,逐渐进化成贴身合体,展现身体曲线美的流线型旗袍。

民国的连衣裙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主要特点是收腰或束腰带;长袖、短袖、泡泡袖、喇叭袖多有变化。领口也有方领、圆领、水兵领等设计。

民国时期女子的连衣裙

网络版民国女子服饰

PS:

花了我好长时间才整理出来的我国从春秋战国一直到 民国时期的女子服饰变化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爆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变迁图:隋唐最时尚、满清最难看?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变迁(研究性学习)
感受中国悠悠古风丨历代女性传统服饰
中华之美
这些历代中国女服真的是美哭了(一分钟带你穿越两千年)
古代美女都穿什么?令人惊艳的中国古代美女服饰进化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