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为什么“剩下”? 2016 中国“剩女”问题大数据

1、剩女的社会画像

1.1 剩女相关指数分析

何为剩女?网络上一度流行着这样的说法,25 岁至28 岁的未婚女性称为?初级剩女或是剩斗士;28 至 32岁的未婚女性被称为?中级剩女或必剩客;32 至 35 岁的未婚女性则被划归高级剩女的行列;35 岁以上还未嫁的女性则被尊称为齐天大剩,大龄单身女性们被贴上了种种年龄标签,而有关剩女的形象并不止于此,在这一方面,新闻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的曝光不断构建起社会公众对?剩女?的形象认知。

实际上,每个标签元素都有助于我们观察、认识和描述剩女群体。那么,剩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社会公众对剩女了解多少?印象如何?又是如何评价她们的?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次研究采用定量调研的方式,通过搜索百度指数和关键词挖掘,来分析剩女群体特征并描绘用户画像,同时结合网络问卷调查数据考察社会公众对?剩女?的认知情况,构建?剩女?的形象轮廓。

1.1.1 剩女一词熟悉度高,七成受访者经常听说

剩女一词已经从网络空间进入日常生活语境中。剩女概念的使用在社会上流行度如何?社会公众对该词语是否熟悉?为此,调研组在问卷中设置了是否听说过剩女一词的问题,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该词比较熟悉,被调查人群中表示?经常听说?的占 75%;?偶尔听说??剩女?一词的占 21%,从未听说?的只占 4%。 总体上,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有听说过?剩女?,?剩女?一词流行度比较高。

1.1.2?剩女?关注度地域分布不均,北上广深排名前四

剩女?现象在今天已经普遍化,而不同城市人群对?剩女?的关注度也有较大差异。调研组借助百度搜索指数,监测 2011 年 1 月至 2016 年 5 月剩女的搜索地域分布情况,绘制可视化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前十名榜单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名列前四,其中北京地区用户搜索?剩女?排在第一。总体而言,关注?剩女?的用户人群分布呈现出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剩女?关注度较高。

1.1.3 暑假和农历新年成剩女搜索高峰期

调研组利用百度搜索指数,查询从 2011 年 1 月到 2016年 5 月的剩女一词的搜索情况绘制了该词的趋势图谱。5 年来剩女一词关注度是持续不断的,期间多次出现高峰时点,其中 2012-07-15 至 2012-07-21 周平均值最大,剩女搜索量达到 2,138;在 2015-08-15 至2015-08-22 期间也出现了周平均值为 1,808 的小高峰。其余在 2012 年、2013 年和 2016 年这三年的 2、3 月份都呈现高峰现象,剩女搜索周平均值基本在 1,000 以上。总体来看,每年的 7、8 月份和 2、3 月份都属于特殊时期段,也就是处于暑假和农历新年时点,正值返乡高峰,人群集中度较高,人们的上网时间充足,因此关注度明显提升。

1.1.4 新闻报道呈递减趋势,剩女话题转战新媒

从百度指数的新闻监测考察 2011 年至 2016 年?剩女?一词 5 年来的媒体指数情况,从图 10 中可以看出: 5 年来,剩女一词的媒体指数呈递减的趋势。媒体指数平均值是25,其中 2011 年和 2012 年,全年媒体指数基本上都高于平均值,可见在这两年里,剩女一词一直具有较高的媒体关注度。而从 2014 年至今,除了某些时间里剩女一词有短暂的媒体高关注度外,其他时间段的媒体指数基本上都是低于平均值的,说明从 2014 年开始 剩女?一词的全年媒体关注度在降低,但总体上看,短期内的关注热度仍居高不下。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兴媒体异军突起,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话题衍生的新渠道,传播技术的发展打破以往传统媒体单一模式,人们借助更为多样化的渠道获取和传播信息。本次调查对被调查者听到或者看到剩女一词的渠道进行统计和分析,从图11 中可以看到,其中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比重最大,占 51%,影视节目次之,占 22%,而亲朋好友和新闻报道所占的比例则分别为 14%和 12%。总体来说,相比传统的大众媒体渠道,社交媒体成为新,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使用。

1.1.5?剩女?年龄界定看法不一,过半认为 30 岁以上

在 2007 年 8 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剩女?成为了 171 个汉语新词语之一,意指?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单身女性?。但目前对?剩女?的界定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一般意义上,人们普遍认为?剩女?是指年龄在 27 岁以上还保持单身的女性。在年龄界定上,到底多少岁才能算剩女?本次调查针对被调查者对剩女年龄的界定进行统计和分析,分为?25岁以上?30 岁以上?35 岁以上?分情况,与年龄无关四项。被调查者看法不一,认为?30 岁以上?的单身女性为?剩女?的占 44.13%;认为?35岁以上?的单身女性为?剩女?的占 24.04%;认为?分情况,与年龄无关的占 22.23%。

1.1.6 剩女年龄界定存在学历差异

此外,调查对象因自身学历背景不同对剩女的年龄判断存在较大分歧。?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中,有 45%的人认为剩女的界定?分情况,与年龄无关;在学历背景分别为专科、本科和硕士的人群中,认为?30 岁以上的单身女性为剩女的均超 40%;而?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则更倾向于认为?35 岁以上的单身女性?才可称为剩女。如图下所示:

1.2 剩女的人群画像

大数据时代,通过互联网技术挖掘海量数据实现精准定位,我们可以从数据的维度来解析剩女群体属性和特征。为准确地获得社会对剩女群体的形象描绘,本次研究对?剩女?人群画像进行了数据挖掘:主要借助微博印象和羊城晚报 TRS SMAS 系统,以 2015 年 1 月 1 号至 2016 年 5月 1 号为时间段,选取以微博、博客、论坛、平媒、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媒体以及公众对剩女认知的数据,研究关键词搜素趋势,监测舆情动向,洞察并定位剩女群体 特征,由此描绘 剩女这一群体的人群画像。

1.2.1 ?大龄、?幸福、?漂亮成剩女高词频

通过研究有关剩女的学术文章、报告和已有的社会调查,得出与剩女相关的形象词,同时结合微博印象,筛选出词频较高的词语,并按正负向进行分类,制表如下:

通过 TRS SMAS 系统进行关键词检索,检索时间为 2015年 1 月 1 号至 2016 年 5 月 1 号,整理出各关键词频数,制图分析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2015 年至今,在新闻报道和社会公众的眼里,有关?剩女?的关键词既包括?幸福、漂亮、快乐、独立、优秀等偏向褒义的词汇,又有?大龄、痛苦、烦恼、着急、失败?等负向词汇。数据显示,?大龄?一项频数最高,这同时也反映出较多人对?剩女?特征的看法,比较契合目前社会对剩女年龄的界定,而?幸福、?漂亮?等褒义词汇又隐射着公众对?剩女?群体的羡慕和赞许。总体来看,人们对?剩女?的画像描述具有综合性、复杂性。

1.2.2 超六成人认为?剩女??个性独立?但?要求多,眼光高? 问卷调查针对被调查者对剩女的正面和负面印象进行统计和分析,正面印象分为?没有正面印象?、?高学历? 、?高收入、?都市时尚、自信、个性独立、热爱生活?其他负面印象分为:没有负面印象、性格古怪、宅、工作狂、要求多眼光高、难沟通、?其他受访者可选择 1-3 个选项。如图 15 所示,其中大家最认可的前三项正面印象为?个性独立?高学历和高收入,其中认为单身女性?个性独立的占 68%,认为单身女性高学历的占 52%,认为单身女性高收入的占 41%。

其中大家最认可的前三项负面印象为?要求多眼光高、?工作狂和宅,认为单身女性要求多眼光高的占 64%, 认为单身女性是工作狂的占 35%,认为单身女性比较宅的占到 22%。同时,也有 27%的人群对单身女性没有负面印象。

2、 社会公众对“剩女”影响的看法

问卷调查针对被调查者对?剩女?带来的积极影响的看法进行统计和分析,分为?'剩女’群体能提供新的商机(如:恋爱培训班、婚恋网站)、剩女的经济和消费能力强,能通过大量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剩女把更多精力放在事业上,能为其岗位做更大贡献、?优秀'剩女’的榜样,能唤醒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剩女’的奋斗,能促使社会重新审视女性的价值、?无明显积极影响、?其他。每位被调查者选择 1-3 个选项。其中认为?'剩女’的奋斗,能促使社会重新审视女性的价值?的占 59 %;认为?优秀'剩女’的榜样,唤醒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的占 56%;认为 剩女把更多精力放在事业上,能为其岗位做更大贡献?的占 41%。

剩女现象的存在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果会,又会是哪些影响?带着问题,本次调查针对被调查者对剩女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看法进行统计和分析,分为剩女打乱父母一辈人的正常生活秩序、易引发婚外情,扰乱其他家庭的生活、?多一个剩女就多一个剩男,不利于社会稳定?适龄青年不婚比例上升影响到家族的延续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剩女给以后的养老服务机制提出挑战、没有明显负面影响?其他等多个选项。每位被调查者选择 1-3 个选 36 项。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没有明显负面影响比例最大,占 68%;?适龄青年不婚比例上升影响到家族的延续和社会文化的传承?的占 22%;认为剩女给以后的养老服务机制提出挑战的占 33%。总体来看,超过半数人不认为剩女现象会带来负面影响,人们更肯定?剩女?带来的积极影响。

关于婚姻是否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有访问者的回答都是确切肯定的:不会。在西方,子女 18 岁成人独立后,对待自己的婚恋甚至性取向都有绝对的自主权,尽管父母的意见可以给子女作为参考,但父母永远不会对子女的择偶标准提出要求,也不会出现催婚现象。在国外,婚姻作为一种代表着自由意志的个人选择,能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尊重。而国内几乎所有单身女性在接受调查组的深度访谈时均表示有过被父母催婚的经历,甚至由父母出面来安排相亲。这一点,中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那些为剩女而火的行业
剩女的现状特征和级别
上海单身青年婚恋调查:男性看重外貌 女性看重性格
被妖魔化的女强人
女性创业心理四大绊脚石
女研究生就业难 文科女研究生就业更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