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肄业生痴迷数论30年,无工作未成家,每个月靠400元低保生活,是坚持还是偏执?

不管你支不支持

他仍在坚持


今天,超模君遇到了个关于数论的问题正打算求助万能的互联网,输入“数论”,却看到。。。



居然有此等怪人……超模君决定看看这个连着被报道了十几天的刘汉清是何许人也。



少年天才意气风发


1964年,刘汉清出身在江苏泰州戴南镇的一个小村里。刘汉清从小在外婆家长大。上小学时,他因为天资聪明跳过级;初中在乡上念,100多人里常考第一。直到上高中,刘汉清转到戴南镇读书,回到了父母身边。


1979年,刘汉清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他决定复读。


经过勤奋刻苦的一年复读后,刘汉清以当年镇上第二名398.5分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录取,16岁的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我国航天领域很多顶端人才都出自哈工大。


哈工大校园风光

1980年是恢复高考的第四年,全国有333万人报名参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约为8.4%。刘汉清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被大家视为“天才”。去学校报道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为他送行。


从泰州到哈尔滨,是刘汉清第一次出远门。刘汉清至今仍清晰记得,到了火车站后有校车接送到学校,俄式建筑的学校很漂亮。


大学前两年,刘汉清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好评。他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不过,从迷上“数论”开始,他与成为一名工程师背道而驰。


其实,早在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时(1979年),刘汉清就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当时的他正忙着备战高考,并没有对此过多关注。


《哥德巴赫猜想》(徐迟)


直到大三时的某天,刘汉清在学校图书馆里无意中读完了这篇文章,从此一头扎进了“数论”的海洋。刘汉清几乎把学校图书馆有关数论书籍全部看完了,并慢慢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质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


自从开始痴迷数论研究后,他越来越少去上课,后来连考试都不参加,经常一个人在宿舍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学习,直接导致成绩下降,并多次被辅导员约去谈话。


但他说,“我把数学当作一种追求,舍弃不了。”



到大四毕业考试时,刘汉清有两门课没考过,被降级到81级学习。但之后刘汉清依然沉迷数论不能自拔,忽略了本专业的学习,毕业时依然多门科目不及格。


毕不了业,也就不能享受国家“包分配工作”的待遇。而他的同学们很多被分配进了航天工业部或其下属企业,踏上一条康庄大道。


1985年,刘汉清从学校退学,成了肄业生指具有学籍的学生未完成教育计划规定的课程而中途退学者)

 

无奈回家疯狂钻研20年


1985年,刘汉清带着一摞手稿,回到老家。回到家乡的刘汉清让家人大失所望。乡邻们都认为他疯了,好好的书不念回到鸟不拉屎的小农村呆着。当年意气风发,如今却垂头丧气。


房子破旧隔音不好,为了躲避嘈杂的人声,他搬离西面靠近村道的房间,换到东面。从此,足不出户。此后的32年,他的生活基本没有离开过这座小村庄。 


刘汉清家(40多年前建的老房子)


1987年,刘汉清的一位高中同学,听说了他的情况特意去到村里看望他。


“见到他时,我几乎认不出他了:长发披肩,胡子拉碴。靠近床头的是一口米缸,米缸上面是木头做的盖子,盖子上面是数学书,诗集,稿纸。”


二十多岁的刘汉清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对自己的选择不仅不后悔,甚至有些自傲。他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刘汉清对同学说,“‘数论’真的有魔力,投入进去你就能感受到一种大美,让你欲罢不能。”


“我虽然领略不到大美,虽然为他可惜,但说实在的,对他的执着,我确实充满敬意。”



1989年3月,在美国留学的陈国营收到刘汉清的来信,他在信中自信而坚定地声称:我的研究出成果了,别人的都是瞎扯!


当时美国已经有了因特网,刘汉清托同学把论文寄给陈国营,请他翻译成英文公布在网络上,希望能与国外的数学专家探讨。刘汉清那篇论文证明的是:康托关于无限运数的证明是错误的。


两个月后,陈国营完成翻译,给数学系的同学确认之后,把它发到了互联网上。


论文发出后,大概有三四个人留言,其中一个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数学系的博士。这位博士认为,刘汉清的论文有不少错误,混淆了有关基数的定义,达不到论文发表的要求。


针对博士的疑问,刘汉清做了解答,并请陈国营翻译出来发给对方,但之后就没了下文。

 

数学家陈景润曾执着于证明“1+2”,被认为是“痴人”和“怪人”,所幸的是“1+2”哥德巴赫猜想最终获得认可。刘汉清曾想跟陈景润请教探讨,但那时陈景润已经疾病缠身,他只好转求其他人。


1990年,刘汉清和同学去到北京,通过北大数学系的学生,几经辗转找到了潘承彪教授


潘院士多年从事数论研究,与其兄潘承洞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认为是国际上有关这个猜想的论述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本专著。


潘承彪教授


论文交给了潘承彪教授的一个月后,得到的回复是:第五页有个论点未经证明,其他的论证便没有了意义。


但刘汉清认为,未经证明并非不能证明,只是他没有证明。


从北京回来后,略带失望的刘汉清没有完全灰心,又投了当时颇有分量的两本期刊《数学通讯》《中国科学》,可惜没过多久也被一一退回。 

 


 “本来就没抱太大希望。大概被嫌是‘个体户’。”刘汉清说,此后他再没给学术期刊投稿。 

 

长达二十年的研究一直没得到认可,刘汉清的精神和身体开始出现问题,经诊断为焦虑症。2006年前后病情较重,他每天都吃超量的安定片,每天能入睡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


他推测原因是自己“研究得太狠了”。他决定暂时放下“数论“研究,一放就10年。


“有时我有翻开数学资料的冲动,但我告诉自己要克制。”刘汉清说,再钻研数学不利于身体康复。 

 

数学就是我的心


刘汉清今年53岁,从他爱上“数论”至今,3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岁月将一个天才少年变成了今天的低保户,每个月靠400元维持生活。没有工作,没有结婚,无儿无女,不干农活。尽管刘汉清的父母曾经也感到失望,但却没有因此怀疑过自己的儿子,他们相信,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儿子做的研究肯定能够做出来。


简陋的老屋正厅


问及这些年有没有考虑过工作,他说同学曾帮他找过一个热处理车间技术员的工作。但一个月不到就回来了,因为工厂噪声大,要上夜班,而他习惯了夜里研究数论。


而刘汉清当年的同学,可能已经从航天公司一个司的司长升到部长级了。


对于这些年走过的路,刘汉清说:“没有思考过,现在也不想思考,等过两年再好好想想吧。”


刘汉清的同学表示,“我期待数学界有人帮刘汉清仔细看论文。这无论如何,是对他人生的一种交代。”


曾帮刘汉清找工作的领导现在已经退休了,他给刘汉清送去一台电脑并对他说:“关于数论,你可以再钻下去,也可以放弃。没有人会责怪。” 

 

这位老领导对记者说:“我心里清楚,此类研究成功概率很小,但我帮助他并没有以结果为导向。就像是冠军只有一个,却依旧有那么多人去努力。



对于刘汉清的事迹,网友们的评论主要分成两派:


一是敬佩:敬佩他穷极一生追求梦想的坚持。



二是无法理解:认为他是个脱离实际生活盲目追求梦想的偏执狂。


 

刘汉清受访时说,“即使哪天我愿意去打工了,我也不会忘记数学,因为数学就是我的心,心挖了,人还能活吗?”


本文由超级数学建模编辑整理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解”
微博文章
16岁高分考上哈工大,从肄业生到低保户,为数学穷其一生
11岁研究高数,16岁上哈工大,50岁成低保户,天才刘汉青为何成这样?
11岁研究高数16岁上哈工大50岁成低保户,刘汉青的故事太令人惋惜
16岁考上哈工大,50岁却沦为低保户,因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