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馆,看起来很美,背后竟然那么多问题

中医馆火热背后需“冷思考”

中医药服务为百姓健康带来的利好我们有目共睹。当前,不少乡镇卫生院按照国家要求正在建设颇具规模、漂亮雅致、配套设备较齐全的中医馆,但对此股中医馆“热潮”,不少人表示要保持“冷思考”。


装修考究的仿古环境,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厅堂内,老中医坐在四方桌前把脉问诊……2015、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分两批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万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开展基层中医馆项目建设,并在硬件建设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自此,古色古香的中医馆在全国各地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实际上,建好的中医馆在后续的运营上并非如表面上看起来的一派火热风光。


浙江省慈溪市匡堰镇卫生院吴金华表示,对于有中医基础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考虑建设中医馆。但是,对于那些此前没有中医服务基础的基层医疗机构,就大可不必强制建立,如果中医馆不考虑实际基础和居民需求而建,势必会造成一定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医馆建设不十分如意,没有统一的布局,设置不合理,中医药服务单一,中医药氛围、特色不能彰显出来,并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现象。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不少基层卫生机构的中医馆并没有充分利用、发展起来,人才匮乏是制约中医馆发展的最大障碍。”几位被采访专家共同表示。


缺乏中医人才,中医馆发展遇瓶颈

虽然各地建设中医馆热潮不退,但其背后却面临着同样的难题,那就是中医人才的短缺。无论是民营医疗机构,还是公立基层医疗机构,都缺乏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无法避免因为人才匮乏所带来的窘迫状况。



在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看来,近年来基层中医药人才缺乏已成普遍现象。


“新医改极大程度地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无保障的问题,以前被压抑的就医需求迅速释放,这一态势在基层尤其突出,就诊量大幅增加,这就需要医疗资源、人才队伍的相应扩大。但与此矛盾的是,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并未得到等比扩大。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培养周期较长,远水难解近渴。”甘培尚说道。


“数十年来,中医人才的储备量达不到目前需求量的1/5。很多中医馆硬件设施很好,但缺乏中医人才;大型综合医院想建中医科、国医堂,还是缺中医人才。据了解,每年国家培养的大量中医相关专业毕业生,考研、读博的大约占20%;做医药代表、保健行业的大约有40%;考公务员或经商的大约有20%;最后留在医疗岗位的≤20%,而这2成中,最后坚守在基层的<10%。”程伊春分析说。


对此,安徽省合肥市南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夏赤表示,“当前,中医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员问题。中医馆的中医人员主要依赖大医院的专家,是从医联体专家挑选返聘而来。中心自己培养的人才,由于受待遇、晋升因素的影响都留不住。”


“常规时期,每位中医医生平均一天接诊60人。随着居民对中医服务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这几年,中医服务项目陆续增加,除了传统针灸外,还另有针对哮喘患者的贴敷项目。医生的接诊压力大大增加,医生吃饭时间都被压缩,从早忙到晚,没有停歇。尽管需求量大,但社区医疗机构却很难补充‘新鲜血液’。因为社区医疗机构的待遇一般,去年一整年,社区医疗机构只招到了1名中医医生,能否留下来还不好说,因为年轻的医生在基层机构成熟后,往往就奔向大医院了。”在一次全科医学会议中,苏州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向记者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多数中医馆的医师配置以“专职+兼职”混合模式为主,部分中医来自当地中医院,机构再返聘一些退休的老中医,以每周1~2天兼职的方式进入中医馆工作。


吴金华向记者介绍说:“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本身没有中医人员,就从外招聘或者返聘一些退休的中医人员,但这些人员在提供服务时不考虑医保控费,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


不拘一格培养、留住中医人才  


中医人才是基层中医馆建设的关键,针对农村、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的问题,多位管理者和被采访者都表示,中医人才无法速成,当下,应该从多方面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住中医人才。


如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意见,保证到基层工作和下派锻炼的医学大学生中医类占一定比例;实行“招录与招聘并轨”模式,确保招录县域户籍考生,为各县域社区乡镇培养“本土”中医人才等等。


对此,夏赤表示,解决人才问题既要考虑当前的燃眉之急,又要有长期规划。为基层培养、留住中医人才,需要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方案,在基层中医人员晋升、职称评定、聘用上给予一定帮扶,增加补贴项目,并让医保政策对中医药服务的报销比重倾斜。


同时,要对基层中医人员进行培训,建立机制,对现有基层中医药人员通过岗位培训、外出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提高岗位技能;培养县乡村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并加强在职基层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提高其学历层次和水平。


“解决好中医学毕业生毕业前后十年的工作、生活、生存、培养等一系列问题,才能为基层留住中医人才。这就需要卫生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中医人才给予一定的政府津贴,真正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子女就学(业)等后顾之忧;在工作上给他们压担子、增任务,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提拔到科室领导岗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并加大贯彻实施力度,让中医人员见到成效、享到实惠。同时,做好师带徒和中医独特技术的传承,借助各种形式培养中医药人才,更好地丰富中医人才队伍的层次和梯队。”程伊春补充说。


北京同仁医院针灸科陈陆泉表示,培养、引进、留住中医人才,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提出需求,为人才搭建前景广阔、潜力无限、畅通无阻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以平台优势吸引更多的人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馆驶入大时代,中医“飞入寻常百姓家”
国家发文:村医“转正”,卫生室执业有变!
不基层不中医,基层中医是中医走到现在的根本
开中医馆还是中医诊所?先弄懂两者的区别
国家中医药局说“医养”:养老用中医,我看行!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医疗机构面临5大难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